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1国外高校成本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人力资源”理论的诞生,为教育成本实践和理论提供依据。1968年,希恩和维泽两位学者,在其《教育所用的资源》一书中提出教育单位成本观念。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高等院校开始推行成本核算,并逐步系统化、条理化。在西方,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较多,如韦伯斯特的效率分析法、特威和普雷斯特的成本分析法等。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加大教育产出和投入,借助教育生产函数研究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间的转化。此外,西方经济学家还把“边际收益递减律”应用于教育成本研究中,得出教育成本规模的关系是U型。1975年,西蒙斯把学校作为分析单位,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明确教育资源投入对其产出的影响,并在世界各国进行横向比较。
1.2国内高校成本研究现状
早在1961年,总理就指出:“物质生产的某些规律,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人才的培养也要讲成本。当时,我国高等院校以国家拨款为主,未曾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目前,高等院校现行财务核算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其管理模式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及“大收入、大支出”。这种模式只注意收支平衡,忽视经费使用效益和支出合理性。因此,现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仍处于薄弱环节。此外,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寥寥无几。直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后,关于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和教育成本问题才提到日程上来。总的来说,我国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教育成本在会计成本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且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2高校教育成本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院校教育部门也是生产部门,其开展的都是有组织、有产出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与一般生产部门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如成本核算及分类。但两者之间在性质上还存在一定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相比,高等院校教育事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其独特性。
2.1成本补偿间接性
在生产物资过程中,其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转移到物资产品中,企业借助产品销售获取收入,除去产品成本后,其余部分为企业纯收入。因此,销售环节使生产耗费的物质产品得以回收。但教育成本投资相比物质生产投资,存在一定区别,教育成本补偿是间接性的。高等院校的学费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补偿高等院校投资。把对教育成本的补偿放在教育上并不可行,应将其投入到毕业生从事的社会劳动和劳动力市场中。因此,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不能通过收取高额学费的方式进行回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补偿。
2.2递增性
随着科技管理不断加强,物资生产的成本(单位产品)不断递减。但是,在高等院校,其教育成本呈现不断增加的特性。造成成本递增的原因较多,其主要是受人才培养质量、资金额度大小及现代科技的运用等因素影响。高校教育的成本核算并不以追求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相反,部分学校成本的核算存在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倾向。教育学家霍华德•鲍恩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并将其归纳为5条高等院校费用规律。他认为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声望显赫、成绩卓越及影响深远,为追求这种富有教育成果的目标,高等院校所需要的费用是无止境的,无论教育成本支出多少,都难以被认为足够。故此,高等院校的开销达到其财力能担负的最高上限,而这些教育开支被固定下来,撤销就很困难。每所院校筹集的资金被全部用掉,开支日趋增长。高等院校教育代表社会先进的科技水平,因此,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教学仪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科技水平人才的关键。为保证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其消耗的财力、物力及人力不断增加,从而使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呈递增发展趋势。
2.3效益与时间的不配合性
在时间上,教育效益表现为长效性和迟效性,高等院校资金的耗费与投入不能立竿见影,一般来说,在毕业生就业后的第10~15年,教育投资收益才会达到最高值。因此,高等院校教育资金的投入具有显著的滞后性。虽然教育投资周期长,但投资带来的效益非常大,能获得加倍收益,比一般物资生产领域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要大得多,且这种效益持久、稳定。
2.4共同性费用多,直接费用少
高校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协作性,资源共享的程度高,投入具有综合性。由于共同性费用高,导致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复杂,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合理计算至关重要,这些都影响成本核算准确性。
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比较
3.1成本统计法
成本统计法是利用教育费用来统计资料,从中抽取培养学生的支出作为成本数据进行计算。该方法是借助会计资料,按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对数据进行修正,进而得到成本数据,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且操作简单,是现行高校教育提供成本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重要工作,需对现行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进行改革,从原有以费用支出为中心转移到以成本核算为中心上来。因此,短时间内教育成本核算的建立和推行可能性较小。另外,成本统计法严格上说不是一种会计核算法,而且该方法统计的成本信息较为粗略,准确性差。
3.2会计调整法
会计调整法是指利用会计资料转换成对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其以教育成本核算为对象,将教育支出数据调整为教育成本项目数据。如计算学校为学生提供3年教学服务耗费的资源,可通过会计资料得到教育经费数据,除去与教育无关的费用,增加经费中未反映的应计费用,转换为各项目成本。相比统计法,该方法操作复杂,但准确性及合理性高。其缺点是部门没有制订调整规则,适用于不信赖统计法而又力求教育成本准确性的教育成本核算。
3.3会计核算法
会计核算法是指高校教育成本采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通过建立教育成本会计账户,期末时根据期末余额结转本期发生额,其明细账以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开设,在分配和归集教育费用时,成本明细与成本核算对象要保持一致,按成本核算对象进行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要以成本明细账进行记录。通过教育归集费用之和,即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再按折合学生数计算人均成本。采用该方法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结果比较精确,但其工作量大。
3.4作业成本法
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其融合了过程管理、作业管理等管理思想,不仅是对成本计算及分配的过程,同时也是根据因果关系对资源流动进行分析的过程,为高校教育成本提供系统的方法及新思路。其主要步骤有:明确高校作业的主要产品,将成本归到作业中,选择作业的成本动因,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该方法有助于追踪整个高校作业流程,核算成本及控制成本,为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习的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基础。
4结语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讲,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现行高校教育尚未将教育成本核算设置成科目,因而不能进行成本核算。目前,我国高校成本核算仍处于理论阶段,国家尚未制订有关教育成本核算方面的制度。本文主要研究现行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并对其方法进行比较,阐述教育成本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者:周立群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