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抗战时期粮食仓储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增修仓库,提高库容
1.在合理建造仓库上
首先,认真选择仓库地址:为方便粮食的调拨并保障安全,应就各战略基地交通线上之重要城镇为修建仓库之目标,并一律建于公路线上,以便汽车运送粮食。建造仓库基地“宜择来往便利,谷物出入易于搬运;土地高深,便于排水去湿,地基宽敞而西南两方有林、竹、山崖为屏障者”,以保持仓库干燥、遮阳、防阴。这些都是选择仓库地址的重要因素。其次,合理配置仓库构造:“仓房方向,以南北向为原则,取东西长而南北短之形式;仓廒大小,普遍散置仓廒之大小,其容积以一千五百立方尺容量为五百市石为标准;仓库排列,视地基形势及交通孔道而定,或成平行或为直角,总以便利搬运,回转灵活为原则,若仓廒座数较多,其排列方法则有下列数种:对排法、并排法、并对列法,其他排列法如“口”“日”“工”字形等排列式;仓顶,合理仓房应有上下两层。上层仓顶即普通之瓦顶,盖成人字形,其倾斜度以每水平一尺度之地位,斜五寸左右为宜。下层仓顶,即普通之天花板,一般多装成平面形之木板,然为扩大仓房容量及避免雨水滴漏起见,以人字形及弓形者为宜;地面及仓底,普通仓房之地面,多为泥地,最为传湿,足以助长菌类之繁殖且鼠类易于潜入,颇不适宜,故产石之处宜倡用石板铺地,产砖处则宜用青砖垫底上敷灰泥,其不产石砖之处则使用混凝土做成,厚约六七寸,其法于上面用大石块,次为小石块,最上涂以水泥三合土一层。在地面之上,高距二尺加设地板,材料用杉木为佳,板缝吻合,谷物即置于板上。”此外,对于建造合理仓库的走廊、晒场、门窗、排水沟等方面也做了说明。
2.在技术管理层面上
国民政府规定:“工程式样尺寸做法及一切工料,承包人均须按照所采用标准图样及本说明书所载各条切实办理,如有图说未经注入而为本工程所需之工料,承包人均应一律照做,以收工后能适用为限。如承包人对于图说有不明了之处,应预询主管工程人员再着手办理,不得借词变更希图减省工料或要求加帐,倘发现与图说不符处均须拆除重做,不另给价。”对工程经办人员也有严厉要求,规定“如有营私舞弊情事,依惩治贪污暂行条例之规定,从重治罪,承包人串通舞弊者连坐。”此外,在害虫微菌之检查方法上,规定“谷物入仓,每间隔一月,须举行检查一次。检查之法每仓或每屯分上、中、下三层,每层更划分中央与四角为五单位,用竿筒插入谷堆内,分扦样品,一一详细检查,有虫害及霉烂现象,用表记载,以明了谷物情形,若遇有病虫害发现时,速宜设法防治,以策安全。在仓库清洁检查上,规定也须时常检查仓房是否有损坏?……如屋顶盖瓦稀薄,是否有雨雪侵入?……墙壁四角及天花板、地板等处有无鼠穴虫巢及雀类之侵入,四周墙壁有无水湿渗进等?”这些技术管理层次上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对保证粮食质和量方面有着重大意义。粮食征集转运屯储都有时间性,每个阶段的仓库设备数和需粮之间不一定合理适用,这就有了某一时间需要大仓容,而某一时间却相对较少,仓库配置很难恰如其分,配置过多,就不免有浪费之嫌,配置少了,又有预计不周之处;不仅如此,仓储管理方面也困难重重:“智识程度较高者,对此工作不感兴趣,智识程度过低者,不易善尽其职。仓库设置遍于全国,深入农村,在需要最多之时,仓库单位以千计,用人以万计,长期雇佣太不经济,每年于工作告一段落时,将大部分人员遣散,翌年需要时再行招雇,其流动性极大,管理人员之遴选与训练,不易严格实施。”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在仓储配置和管理人员方面也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些都给仓储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严格验收,保障粮食质量
对于征集来的大批粮食,在粮食入仓前必须做严格检查,以保证粮食的完好无损。“不合标准者,须处理妥善,方可入仓。”入仓前的检验是确保粮食品质的重要工作,而“我国因该项技术人员缺乏,及种种设备尚无基础,粮食部曾自民国三十一年七月起在储备司设立简单机构,一面购置仪器,一面饬令各县仓库竿寄样品从事检验工作”。检验的方法主要有:视觉鉴别、触觉鉴别、听觉鉴别、齿咬鉴别、利用秤米的仪器秤量,通过辩其涩滑,察其粗杂,知其软硬,识其干燥,闻其气味等手段,检验谷物是否有虫蛀、霉烂、生芽及夹杂物,谷物的含水量是否超过13.5%,颜色是否纯正等。谷物在存放方式上主要有两种,即包装储放与散置储放,包装储放便利搬运,而散置储放则节省物料,各有千秋。谷物经检定收入粮仓后,仍需随时注意防范,熟悉谷物贮藏时间长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入仓后的管理上,主要有谷温测验、仓内温度测验、干燥剂使用是否合理、仓内外温度湿度的调节、害虫微菌的检查等方面着手处理。同时,国民政府对仓库管理员的选拔也做了相关规定,如仓库管理员必须选拔谨慎勤勉、吃苦耐劳、热心公务的人员。在粮食处需派员轮流看守,夜间也需派人巡逻,以防被盗,从各个方面切实保证粮食的安全。
三、改善储运条件,加强储运管理
完善的储运设备是保障粮食灵活运输调拨的必要条件。但自抗战爆发以来,中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被日军占领,无论陆路还是水路大多也被日本军队控制,这给粮食的运输带来了极大困难。“欲求粮食调度灵活,端赖运输工具设备完善,年来重要陆运艘路多沦敌手,各省粮运大都利用佚马车辆,因汽车运输,虽极迅速,但不经济,只可于紧急时作为抢运之用。粮食部对于公营民营运输机构工具,尽量协助设置利用。”战争时期,粮食物资的调运是保证抗战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国民政府在改善储运条件、加强运输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以提高粮食运输效率。
1.培修运输路线、加强联运
国民政府在水路和陆路两方面对运输路线积极进行培修。水路方面,如1942年,川省之嘉陵江南武南蓬各段滩险,湖南之南华两县滩泓,均已次第疏浚。川省之永宁河笋溪河鸭子滩、广西之各河道,国民政府要求由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广西省政府测勘设法疏浚,努力保证川桂地区粮食水运路线的安全。陆路方面,如成温崇公路、蒲新公路、金堂至三水关公路,皆由相关部门设法拨款补助培修,也在1942年相继竣工。据统计,1938——1944年,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共新筑公路11675公里,改善道路88901公里,成就相当显著,使战时陪都重庆能够通过川黔、川湘、川鄂、川桂、川滇、川汉等公路干线,联接大后方,形成大后方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为战时粮食储运、调拨和配给奠定了基础。此外,为提高运输效率,保障粮食的及时调运,国民政府决定开辟水陆联运和驿运(即畜力运输)。为此,在国民政府交通部主持下,开辟了一条以重庆为中心,比较经济的川湘川陕水陆联运线,以实现陕棉、川盐、湘米和其他重要战略物资的交流。1942年6月1日,交通部成立“川湘川陕水陆联运总管理处”,下设川湘联运处和嘉陵江运输处,并拨款1500万元,经营和建设衡阳—重庆—广元—陕甘线路,全线采用轮船、木船、人力运输。到广元后与陕甘驿运配合,经天水、兰州,再循兰新线,用骆驼经西北出口,在总长3683公里的联运线上,成本仅为汽车运费的1/5。全线有职工21187人,各种轮船16艘,木船410艘,汽车315辆,板车300辆。1942年6月—1943年8月一年中,共运货56817吨,占全部运力的2/3以上。为弥补公路、水运的不足,加强战时粮食等物资的运输,国民政府充分发挥驿运的作用,1940年9月1日交通部成立驿运总管理处,由交通部长张嘉璈兼任处长,在16个省区建立省级驿运管理处,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全国驿运网。据统计,从1940年9月—1944年底,4年之中全国驿运干线共运送货物124.98万吨,相当于1938—1944年7年中公路货运的总量(125.29万吨),成效较为显著。
2.加强运输管理,确保运输效率和安全
1)调整运价,提高运输积极性。
由于物价增长,各省粮食的运价也大都相继增长,1943年各省实际运价除交通部规定运价外,已较1942年运价标准平均高出127%。国民政府利用政府职权,强制调整运价,1943年10月至1944年3月底,各省民伕木船等运价又经酌予调整,平均约增100%强。
2)减少运程运量,提高运输效率。
粮食的运输费用必然和粮食运输路程和运输量有关,国民政府采取三项措施减少运程运量:a、军公粮尽量就地发交;b、于不妨碍军事计划之下,将军队调驻余粮县份就食;c、边远各县粮食无法外运者,就地变价,在需粮之区补购。
3)充实运具,加强运输管理。
川省陆运方面,荣县至自流井经制备板车180辆,又在成都制造胶轮板车400辆;水运方面,交通部造船部代造粮船151艘,蜀和公司贷款造船1570艘,江西计划添置抚信两河船只700艘,闽县添置汽车4辆,又在建宁、泰宁、建瓯、宁化等县造浅水船40搜,小浅水船70艘,麻雀船四百艘,共510艘。除此之外,国民政府明确规定军粮除一部分就地补给不必包装外,其余概须包装转运,而对于包装转运途中易损坏的包装粮食所需的袋子,每年需按粮额添制⅟即可。
4)预防事故,保障运输安全。
针对川江一带滩险较多,国民政府指导相关部门做好事先防范。如由水利机关疏濬水道、在沿江各滩险地方设滩险照料站、雇定滩师引渡粮船、并设照料哨指导船户关于事后处理等。
5)减少损耗,保证质量。
国民政府督促各粮政机关尽力改善粮食装卸技术、包装检查及遮阴防雨等手续,而对于天然不可避免的损耗,则按照粮食收交仓储运输损耗标准报清查验。
6)防止弊病,提高运输水平。
其措施主要有:a、规定粮食品质验收及交接手续;b、整理中途转运米粮;c、取具运户保证;d、组织密查队,随时侦察严惩粮船之腾空放炮、运粮之发水掺杂。此外,并订定储运人员奖惩办法,以加强对储运人员和储运工作的考核监督。通过上述措施,粮运情形有所改善,弊端也随之减少,保证了粮食的有效运输,解决了国民政府对各省征集到的粮食的有效直接管理和调拨,对稳定后方社会,支持抗战起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自田赋征实以来,国民政府对于粮食的仓储做了一系列规定,通过增修仓库、扩大库容、严格验收、加强储运,以保障粮食质量和粮食安全,为粮食的分配和供应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有效的粮食仓储,为加强粮食管理和供应军公民粮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大量粮食的储存和运输,为粮食的及时调拨和供应提供了条件。军粮供应方面,抗战期间,历年军队受粮食补给的人数,据何应钦《日本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中所列统计资料,按军粮年度每年十月至次年九月计算,1941年度为425万余人,1942年度为512万余人,1943年度为546万人,1944年度为681万余人。其中1941年度实拨军粮数为米962万9836大包,麦761万9679大包;1942年度实拨军粮数目为米1103万9656大包,麦701万9843大包;1943年度实拨军粮现品为米933万8141大包,麦659万4891大包;1944年度核定配拨军粮数量现品部份为米983万9500大包,麦595万7576大包;代金委购部份为米110万2千大包,麦143万大包。截至1945年4月底止,各省已拨军粮数,现品部份计米552万4千余大包,麦388万3千余大包。这么多的军队受到这么多粮食的补给,对于安定军心,支持抗战起了巨大的保障作用,其意义是巨大的。公教人员食粮供应方面,配发给中央及省县各级公教员工的食粮,除平价购领和折发代金者外,1943年至1945年免费配发现品部分,共拨谷5920万余市石,麦828万余市石;其中属于随赋带征县级公粮者,谷2808万余市石,麦502万余市石。如此巨额的现品大量配发各级公教员工,对于保障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行,稳定后方社会,安定人心,坚定抗战心理,意义重大。售济民食方面,1941年度至1944年度,四年间价拨征实余粮,调节市场者,共计谷3030万余市石,麦37万余市石。这对于平衡供需,稳定粮食市场,减缓粮价上涨,安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上述大量粮食的配拨和供应,必须有雄厚的粮食做基础,而这正是田赋征实的意义所在;而粮食有效及时的配拨,则必须依靠完善的仓储管理。抗战时期,正是通过有效的仓储管理,保证了国民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大量供应军公教食粮和向市场售济民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于粮食的供求紧张关系,降低了人们对于粮食稀缺的恐慌心理,有效地抑制了粮价的持续上涨。虽然抗战后期粮价仍在上涨,但其上涨幅度亦有所下降,“平均涨率,远较物价为低,就空间而言,乃涨跌互见,足征当前粮食管理,已渐入正常合理状态”。对稳定军心民心,安定后方社会秩序,保障后方人民的基本生活,支持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陈雷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