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事业单位机构下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作为我国市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当重点从体制机制的改革方面入手,而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改革创新同样需要建立在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体制的适应性,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本文着重围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背景来分析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的构建要求,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适应性机制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及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随着事业单位运行发展市场化、制度化特征日渐明显,为保证资金的高效利用,需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作用,加强对资金流动的正确引导和监管,增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适应性,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运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1.1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背景
作为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重要产物,事业单位的运行具有服务性、公益性和组织性的显著特点,面向我国科学、教育、卫生及文化等各个领域提供服务,保障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其社会功能、社会责任及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同时,事业单位属于非政府、非企业组织又有着政府机构及营利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作为政府机构和营利企业之外的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及公益事业。从事业单位运行发展进程及其特殊性质来看,长期以来的事业单位容易出现政事关系混乱、组织管理不分以及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逐渐僵化,社会公共事业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因而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背景下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的落实,对于事业运行机制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不严等问题向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角度来看,资金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的核心,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多来源于国家财政补贴、社会事业收入、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资金管理的复杂性。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有序推进过程中,包括对管理职能的重新划分、部分职能的撤销与合并以及行业的整体改革都对财务管理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需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通过增强财务管理机制运行适应性来对资金流动进行正确监管和引导,保证各类资金的高效使用,从而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整体改革工作稳步落实。
1.2资金管理背景下的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
资金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财务管理改革工作中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首先需要明确资金管理、使用的实际背景,立足于事业单位全局发展的实际情况客观看待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将财务风险防控当做资金管理的重要前提,对资金支出、使用风险进行全面防控,不断追求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尤其针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需要重点规避会计信息不对称、资金使用漏洞以及资金链断裂等多项风险,为此反映出构建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背景下需要充分明确财务管理工作路径,其适应性机制的建立主要依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财务管理工作内外部环境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动态、长期发展的视角看待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情况,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企业生存法则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以便更好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内部优化。从财务管理内部改革的方向来看,事业单位应当重点对财务人员岗位、财务管理方式两大类进行内部优化。关于财务人员岗位的内部优化着重面向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改革,目前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的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观原因,财务人员管理意识的缺失、工作技能专业性的不足以及岗位素质的欠缺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及其与企业其他业务活动的衔接性,通过对财务人员岗位综合素质进行内部优化来加强财务部门与事业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另外关于财务管理形式的内部优化主要面向资金管理及资金风险的防控,以保证资金高效使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金投入产出比为改革目标,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优化创新。目前部分事业单位通过建设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制定并完善监管机制以及引进ERP资源管理系统等方式来促进财务管理形式的优化创新,经实践表明,这类方法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推进优化工作,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背景及具体要求来增强财务管理体制的适应性[1]。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的构建方向
2.1优化财务人员岗位素质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背景下针对财务人员岗位素质的优化,遵循局部优化、全面拓展的原则来明确财务人员岗位素质优化机制的具体定位,将其当做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升财务人员全局岗位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此为单位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监管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而关于财务人员岗位意识的增强及沟通能力的提升,通常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思想教育以及建设完善的岗位管理制度来达到最终目的。首先需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结合岗位工作要求和特点建设出科学完整职业道德工作规范,针对员工思想意识薄弱、工作态度消极懈怠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诚信教育的方式来及时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意识,提升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同时加大内控制度建设力度,建设完善的奖惩机制和岗位责任机制,确保各项机制能够高效执行,进而促进财务人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其次针对财务人员岗位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加强业务层面的培训与考核,部分事业单位财务岗位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为此需要保证业务培训的针对性与系统性,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财务人员培训需求,增强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的衔接性,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帮助财务人员及时更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同时引导财务人员自觉学习、加强内部沟通交流,从而不断提升财务人员岗位综合素质。另外需要在单位内部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引导财务人员树立一定的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教育,及时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规范员工日常行为习惯,借助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以此来达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时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来为财务管理工作助力,尤其需要在业务培训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以此满足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需要。
2.2优化财务管理形式
关于财务管理形式的内部优化需要着重抓取资金投入产出比的提升以及资金风险的合理防范两个方向来推进改革工作。财务管理形式的优化内容和范围相对较广,在一定程度上与激励奖惩机制的执行产生部分冲突,一味地实施激励而缺少理性意识的体现反而会难以适应财务管理的根本要求,为此关于资金及其风险管理要遵循管理机制兼容的原则来解决财务管理适应性问题。针对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形式的优化需要从加强资金预算核算管理方向出发,按照国家预算法等相关法规及本单位财务管理改革需求来建立健全的资金预算管理机制,依据预算管理机制对资金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管理考核流程进行优化完善,确保预算流程执行规范化、合法化[2]。针对预算编制环节需要重点分析单位上年度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合理规避矛盾问题及有关风险,以此来不断提高下一年度资金预算指标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尤其针对资金支出预算编制需要做全面的可行性分析,确保资金支出与财务活动实际需求相吻合。另外在执行预算管理机制过程中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的全面考核,将财务人员岗位工作情况及预算编制执行结果等各项指标纳入考核范畴,不仅能够及时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还能不断提高资金预算管理水平。此外关于单位财务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对固定资产、盘活存量资金以及资金支出、结余等情况进行全面盘查,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为资金预算审核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例如针对较长时间未使用的资金要及时上缴至同级财政部门,对各项资金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加强财务资金精细化管理,结合财务人员财务报表编制、资金分配与处理等相关活动实际需求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保证各项资金使用科学合理。
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构建要点
3.1树立改革危机意识和风险防控意识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不少职工的思想观念及风险意识有所提升,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意识局部化、片面化等现象,主要表现在员工的风险意识仅存在于自身工作规范发展过程,未能从单位发展的全局角度去看待风险的系统防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背景下需要树立良好的危机意识,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引导财务人员明确自身职业发展与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帮助财务人员树立全局岗位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重置等各项资金活动的顺利落实,促进资金管理活动规范落实。同时重点加强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增强财务人员及管理层的风险防控意识,及时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对财务风险管理应当有客观全面的认知,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事前、事中及事后全面看待财务风险的存在。依据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活动特点通常涉及投融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经营管理风险,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事业单位在制定投资决策、执行投资活动时往往受到较多的限制,内外投资比重存在失衡现象,例如某事业单位运用资金购置一些先进设备,这时的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不高、资金周转效率低下则很容易引发投资风险。同时由于事业单位自身性质的特殊性,不同的筹资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执行筹资活动过程中较容易引发筹资风险。例如事业单位将部分投资引入长期项目,因而需要承担更高的筹资运营风险[3]。此外,管理风险的存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与单位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形式及各项管理体制的完善性有很大的关联,不完善的管理机制缺少足够的约束力,缺乏创新的管理形式也会直接影响单位管理者决策的制定的合理性,在此背景下开展各项财务管理活动需要承担更高的管理风险。为此需要遵循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分类,按照财务风险类别的不同对应到具体的业务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建设相对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增强财务风险管理与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衔接性,从而达到增强财务管理机制适应性的目的。
3.2挖掘财务管理优化要素
除了提升财务人员岗位综合素质之外,重点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形式相关要素进行深入分析,遵循局部适应、全面拓展、激励兼容的管理原则来挖掘相关要素,通过对财务管理形式有关要素的分析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与单位其他业务活动的适应性,明确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作为不同利益主体与资金支出、使用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将各部门员工个人利益与单位资金活动效果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以此来保证单位资金的高效利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4]。经过对资金配置形式的优化,单位各部门部分经费的发放形式产生变化,或作为绩效奖金、或作为福利基金来合理分配。此外,结合财务管理形式相关要素来落实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以此衡量财务管理实际目标是否与预期要求相一致,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来保证考核评价工作有序落实。在对单位年度资金预算执行编制、使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时需要以整个财务部门作为考核评价的具体对象,进而明确分析出资金预算执行效率以及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情况。另外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时需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实施量化考核、定性分析,依据具体的评价结果来合理分配年终奖金。
4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适应性机制的构建应当结合单位改革的外部要求和实际需求来确定相关的构建要素,本文围绕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着重从财务人员岗位素质的优化与财务管理形式优化两个大的方向对适应性机制的建立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此提出相应的观点。
作者:赵玉婷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