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政策引领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实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的校企合作多数仍为传统的浅层次协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双师型”教师队伍难以名符其实,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时代需求脱节。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规范协调产教融合各方利益,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和财务软件使用企业应三方协作共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建产教融合“数智化”财务管理专业,进行产、学、研社会服务合作,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科技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够结合行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动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财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够对企业发展进行预测、决策、规划。高校要紧贴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亟需对接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构建深度产教融合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政策引领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倡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在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系列政策出台为促进人才供需结构要素的全面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在企业管理领域的不断渗透,近年来出现了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传统核算向智能财务的转型升级,财务工作出现的“数智化”转变是财务从业者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共识,行业发展趋势要求财务人员能高效地采集、加工、报告数据,帮助企业用数据来管理、决策、创新。
(三)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政策、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整合社会资源进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政策扶持的良好机遇,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科学完备的协同育人共建方案,搭建协同育人的信息化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信息。以市场机制为引导,高校应借助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在信息化领域的优势进行产教融合,在人才需求结构调研、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等方面充分合作,使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准确对接,通过与财务软件企业及其用户企业的交互融合,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专业视域,实现专业数智化改造。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到合作企业见习、实习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应用型高校也比较重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通常比重较大,校内实践课一般是在安装有财务软件的实验室进行,校外实践课经常是联系合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见习。专业见习时间短,通常是由企业工作人员和院校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场地,了解企业运营概况,听取企业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对相关工作的介绍,了解企业业务和财务工作流程。学生在这种专业见习中走马观花,只能对专业相关工作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专业实习时间较长,但一般企业财务部门也不可能接收大量学生长期实习,因此高校经常与专门的财务管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学生安排到财务公司进行实习,学生在财务公司接受专门培训后顶岗实习,按照财务公司的要求,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虽然学生也能得到实际工作锻炼,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仅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仅对负责的这项工作任务进行大量重复实践,因此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
部分高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在招生计划中设置了订单班,实行单独招生、单列培养,课程设置既遵循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对接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融入企业所需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向高校投入一定的人、财、物等资源,学生在学校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毕业时按照协议在指定企业就业。这种订单班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学生考评、就业选择等方面,给企业、高校和学生三方带来助力,但同时也有较多的约束,实施起来困难不小。
(三)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学生就业推荐等全流程参与。然而个别高校创办的产业学院,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对合作企业选择不当,或者专业实习模式、实习时间安排等欠妥,经常遭到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因此,产业学院在合作中基于双方主体责任的不同,需要在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
(四)申报实施协同育人项目
目前大多数高校申报过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但并非所有高校均能按期落实。以陕西某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2019年获批了教育部“1+X”智能财税协同育人项目,2021年再次获批了教育部新文科背景下云财务实践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申报后,财务管理专业五名教师已经接受了师资培训,并已经获得了师资培训合格证,但因缺乏资金支持,至今相关实验室建设和后续的其它工作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理论”轻“实践”
产教融合是新技术革命和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是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2]然而当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迫于“高校排名”等社会评价导向,将工作重心放在申硕或争取更多的硕士学位点,不能真正领会国家设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政策意图,不愿意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尤其是不少地方公办高校还停留在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办学理念上,并没有真正重视实践教学,甚至错误地认为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做法,坚持认为本科院校应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以理论课程为主,强调知识体系完整,强调向国内重点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靠拢,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实践课程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重视实践教学效果,无法紧跟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二)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多数为浅层次协作
政府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主导者,应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3]然而目前政府的主导和统筹力度不够,配套政策并不完善,导致产教融合一些具体工作难以协调。包括企业如何接收高校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学校对外出实践教师如何进行管理,实践基地建设中校企双方的权责利如何划分,产教融合效果如何评估,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期间如何考核等问题很难解决,至今仍缺乏政策规范。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育中应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合作企业并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生产经营类企业往往不愿意与财务管理专业签订合作协议,不愿意接收大量学生进入企业财务部门见习、实习。一些财务软件公司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比较感兴趣,但是合作内容主要是提供实践教学软件,共建实验室等,有的愿意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但校企双方多数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多数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缺乏了解,校企合作根本目的是销售相关教学软件,看重的是经济利益,没有真正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协同育人,同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然而现实中高校与合作企业实质上的沟通并不多,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教师的科研往往是出于自身的研究专长,其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导致成果难以转化,科研反哺教学的成效并不高。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名不符实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有教师全员轮训制度。[4]但在具体实施中,多数应用型高校并没有扎实落实这一政策。以陕西某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现有在校生470名,专任教师仅有9名。生师比较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抽调教师深入实训基地轮训,加之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部分教师虽然拥有会计师、经济师等职称证,按照政策属于“双师型”教师,但因缺乏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尤其是缺乏实践锻炼,已经与当前财务管理行业的“数智化”趋势不符,难以真正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四)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时代需求脱节
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能针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外部竞争对手和内部资源利用状况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战略,为企业发展不断寻求新的机会。然而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仅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更换了部分课程,增加了一些体现“数智化”趋势的课程,并没有对整个课程体系根据需求变化进行全面改革,这样的校内教学难以贴合企业真实需求,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能力。
四、多元协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应发挥各自作用,共同促进产教融合顺利开展,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独特的育人模式。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规范协调产教融合各方利益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规范协调各方利益,才能促进产教融合多方目标的实现。政府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组织并搭建多方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由专职部门负责牵头,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科技部门等相关利益各方共同进行产教融合,促进资源充分共享,加快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在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制定、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校企产教融合才能减少摩擦,保护各方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
(二)三方共建校企合作理事会
这里的三方,指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和财务软件使用企业这三个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和实际工作都离不开财务软件的使用,所以产教融合与其他专业不同,应该以财务软件领军企业为桥梁,打通软件使用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对接渠道,延伸产教融合链条,三方协作共同深化产教融合。为保障各方权益,促使合作顺利落地,并持续深入开展,需要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推进和监督合作事项。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及部分软件使用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对接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对接财务软件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软件使用企业管理提升和人才需求。理事会主要由三方的相关领导组成,对校企产教融合的方向、内容进行定期探讨,可以每学期期末召开一次理事会议,对于本学期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检查,确保合作方向正确,决议执行到位。同时对下学期的工作计划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使产教融合紧跟时代步伐和行业趋势。校企合作理事会可配备常务理事,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和资源的协调并及时向理事会领导汇报关键事项。
(三)三方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
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的目的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应始终保持前瞻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及部分软件使用企业三方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为财务管理专业确定发展方向,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商搭建课程体系,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确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由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软件领军企业的专家顾问和部分软件使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组成,及时沟通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确保三方的合作更加紧密。
(四)三方共建产教融合“数智化”财务管理专业
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部分软件使用企业进行联动合作共同建设产教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从而达到人才资源、产业资源、学习资源的三方共享,实现产教融合可持续循环发展。软件领军企业和使用企业反馈产业需求、产业最新成果,高校提供资金、场地等条件,共同建设财务管理专业,为企业提供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1.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事会以及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企业用人角度,对人才培养方向、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制定适应企业需求和行业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三方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依托软件领军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实施项目,与实施顾问一起深入财务软件用户企业,在实施项目中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借助项目实施深入了解软件用户企业的行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一步熟悉财务软件,更好地将软件产品与管理实践相结合。老师可将企业的管理业务及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提炼成教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软件领军企业的项目实施顾问和技术顾问可以参与高校的实训指导,为学生提供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项目实施讲座,也可以参与部分实践课程的讲授,成为高校兼职教师,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和高校老师的授课形成互补,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企业实际管理运作的理解。
3.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性,由三方协商将软件领军企业的前沿课程引入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与高校共同开发符合“数智化”时代特色的课程,包括云财务课程、业财一体化课程、财务共享课程、管理会计课程、集团财务管控课程、财务大数据课程、智能财务课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4.共建“数智化”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
基于目前企业的“智能财务”管理方式,依据三方的合作职能分工,高校通过引入财务软件领军企业的数字化软件平台,建设智能财务综合实验中心,引入软件使用企业领先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真实的企业案例数据,进行“数智化”教学改革,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现“数智化”升级,培养学生的业财融合理解能力、“数智化”管理能力,为“智能财务”时代下的企业培养所需的复合型财务人才,打造符合新时代特征的高水平实验基地。借助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在全国的大量客户及合作伙伴,将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输送到软件使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也便于软件使用企业招聘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社会服务合作
通过产教融合,高校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双师型”教师可以参与社会培训活动,参与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参与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参与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等。一方面,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管理诊断,提出经营管理改善方案,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师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提炼为丰富的实践教学案例,也能为教师科研提供选题和素材,还有利于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
作者:闫雅雯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