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资产和财务管理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资产和财务管理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后勤社会化资产和财务管理思考

摘要:21世纪初期,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它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教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我们身处这场改革大潮中,充满蓬勃雀跃之势,以期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学校实际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在此,根据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并结合本人工作,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资产;财务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长时间以来,在传统计划导向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成规化的特点。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研、后勤保障占有的总资产量一般均在80%以上,这三类的事业费用都由国家财政预算单位统筹统拨,学校财务部门期初按计划领拨经费,在期末核销经费支出数目。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理财方式,弱化了后勤财务管理能力,固定资产投入量大,但实际管理松散,会计人员的工作局限在账簿和凭单的常规工作之中,会计工作方式具有程式化和单一性特点。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一次将“教育成本”和“经营结余”的理念贯入高校会计管理制度中。随后,在市场经济变革力量的策动下,高校后勤改革持续推进,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纯行政管理向部分经营实体转变的模式应运而生。传统仅“记账式”和“报账式”的简单核算模式已不适应改革推动下的管理要求,这就使得资产管理和财务人员的基础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不能局限在账簿凭单中,应把核算管理当作立足重心,而非简单意义上的“记账报账”工作。资产和财务管理也应从传统计划的影迹中走出来,摆脱过去陈旧核算模式的局限,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充实新知,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政策方法途径,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管理要求。

二、社会化初始期,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清产核算,明细产权。集团(中心)从学校成建制度中分离出来,实行准企业化管理,要对集团(中心)所使用、占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全面、细致的清查核实,明晰产权。在初始阶段,集团(中心)拥有对学校资产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学校以零价格使用或优惠价租赁,集团(中心)作为承租方,负有过渡期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不流失的义务,有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适时或可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年限折旧。同时,做好资产核算工作,为后勤服务融入社会第三产业,或进行股份制改制做好基础工作。其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初创阶段,学校可能仍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事业费和固定资产等,作为集团(中心)运作的保障。由于学校投入的资产比重和事业费数量的差异,集团(中心)内部的实体经济性质和经济类型就有所不同,大概分为:管理服务类、有偿服务类、经营服务类。不同属性和类别的实体,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中区别很大,这对会计人员从业的政策解读与执行,具体工作要求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例如:对管理服务类,学校拨付的日常事业费,应履行目标责任化管理,考量项目完成和工作绩效情况。另一方面还需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推行合理可行的收费标准,使学校逐年递减固定资产总量投入和相关事业费投入,逐步向有偿服务、经营服务的方向靠拢,完成后勤社会化过程。对于有偿服务类,核算方式归为不完全成本核算,间接费用未列入成本,由于成本核算不严谨,收费价格也不能完全与市场同步。结余分配还需兼顾学校、集团(中心)、个人三方利益。对经营服务类,则完全按照企业化管理,同类、同质、同口径的服务要低于市场价格,这也是充分考虑到服务群体和服务环境的特殊性。企业的经营利润分配,应留有一定比例的资源占用使用费和税利指标,同时也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再次,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尚处初级阶段,一方面后勤服务集团(中心)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法规,包括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办法都未成熟和齐备,这就需要资产和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把在社会化改革中遇到核算主体的新问题参照有关规定、在掌握政策文件的刚性制度条件下有灵活界限处理的能力。要做到于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鼓励后勤创新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积极稳步推进社会化改革有力。最后,建章立制,有法可依。建立健全集团(中心)内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办法。后勤服务实体,要按照各类不同的服务项目,严格核定服务成本,充分考虑教工和学生消费的承受能力,合理地制定结算标准,保证同类别、同口径服务项目收费低于社会行业标准,服务质量却需高于同类同行标准的原则。办法制度的建立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原则,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坚持高校发展向科学化、深入化、精细化发展的方向。

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00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多数高校都在原有办学规模上进行了改进和扩张,部分高校还实施了“圈地运动”,2010年,高校扩建的规模基本定型。高校在基本建设和后勤服务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亲历这一过程的作者,也发现了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和相关对策。首先,性质不清,管理不明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学校缺少校园建设的规划,在扩建中尤其对后勤服务社会化趋势的认识和要求上不清晰、不明确。高校后勤占用的资产初期大多由国家投资,社会化开展后归后勤集团(中心)使用,成立初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后勤集团(中心)又缺乏严格交接或剥离的程序依据,造成这部分固定资产没有清晰的属权管理。高校后勤占有的固定资产类别多、数量多、用途广,但又缺乏学校相关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督管理,而财务部门一般也只负责采用账簿报表的方式记账报账,一些学校的部分后勤账务还处在游离状态,没有归入学校账务,难以清查。经过10多年的后勤社会化之路,基本思路上是在保障性和经营性方向上拓展和发展,如果不对资产进行分类,就使大批的固定资产难以折旧,最终造成资源浪费或闲置。针对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执行2019年1月《政府会计制度》,将资产按实际用途方向进行分类,将游离与学校财务账务以外的游资核实入账,该计提折旧的部分按新的会计制度准则进行折旧。其次,不够标准的会计核算和缺乏成本效益概念。学校在基础建设项目上,投入最多的就是固定资产,根据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学校当年的事业收入是作为支付购置固定资产发生费用的主要渠道,并一次性计入事业支出科目。由此而直接造成了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困难,一些高校甚至也常年不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进而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也便不会反应在成本核算中,这就使得成本核算结果严重失实,事实上也是违背会计费用核算的配比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严重不符。针对这一问题,在基建项目转固定资产的流程中,做到分类接收,例如将房屋类资产和设备类资产严格区分,从固定资产管理源头精细化,然后对应财务相关科目和类别按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折旧计提,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四、加强校际间后勤资产、财务管理的探讨与交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前无古人的社会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照搬,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前行。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前所未有,涉及新领域、新要求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涉及具体实际操作中的现实问题,在政策法规的尺度把握和问题合理解决的途径,亟待同行间的探讨和交流。高校校际间交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专题会、沟通交流会、学习参观等横向联系和交流也由来已久,对推进相关部门的工作,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呼吁上级主管部门适时安排时间、场地,必要时聘请经济、资产、财务方面的专家,组织不同形式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咨询、探讨与交流活动。针对不同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同进程,遇到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政策和理论方面的探索与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际需要,适应不同地区高校不同地情、不同高校不同校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核算方式的新路,继续努力为学校的长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兵.浅析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

[2]许长安.浅析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管理[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6)

作者:王静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资产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