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

时代在发展,企业也在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其在物资采购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在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采购物资的分类与特点入手,介绍了在不同类型的采购物资下应该如何选择供应商以及与供应商应该达成怎样的合作关系,还介绍了评价供应商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以及采购实施程序,最后也针对采购冲突进行了简单概述。

关键词:

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模式

一、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意义

所谓的供应链,其实是一条完整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对于企业来说,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经过生产加工,生产出产成品,而产成品则是通过企业的销售分散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他们通过供应链连接在了一起,实现了从采购到生存到销售的有机结合。供应链环境下的物资采购则是以供应链作为背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物资采购。这种采购模式转变了操作对象,由最开始的采购者转变为供应商。对于采购者来说,只要是能够持续的向供应商传递库存信息,那么供应商就能够根据采购者库存信息的变化情况及时的补充,这样对于采购者来说,库存一直保持在最佳数值。在供应链环境下进行物资采购,无论是对采购者来说对供应商来说,要求都要提高不少,但是依然深受欢迎,就是因为其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进行物资采购,需要做到五点,那就是数量、时间、地点、价格以及来源都十分的合适。传统的物资采购数量多,时间长,地点不合理,价格竞争激烈以及来源广泛,这些都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供应链环境下的物资采购包括采购机制、采购策略、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和相关的支持体系构成。因为供应链管理实现了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有机结合,所以能够保证企业可以根据时常的变动情况来决定库存数量,使其保持在最佳的水准,这样能够减少因为库存过剩或者是短缺而带来的损失。可以说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产品研发的时间,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来研发新的产品,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动,使得消费者能够有较高的满意度,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减少库存管理成本。关于供应链环境下的物资采购还有很多优势,这些都十分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采购物资的分类与特点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所需要采购的物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合理有效的分类,能够提高采购的效率。在过去,对采购物资的分类主要使用的方式是ABC分类法。虽然这种方法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其分类需求,而且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这种分类方法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关于C类存货管理方面。C类存货和大部分消费者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种存货无法对企业直接产生效益,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其能够加强服务以及研发更多的种类,那么间接造成的效益是非常高的。但是传统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并不能够准确的估计存货对于企业效益的影响。由于传统的分类方法存在缺陷,所以急需要更加合适的分类方法。这种新型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物资采购的特点展开的,主要包括战略性物资、重要性物资、瓶颈性物资以及一般物资,每一种物资的特点各有不同。对于那些战略性的物资来说,其特点是非常明显的,每次采购的数量都非常的多,而且这种物资采购的价格也非常贵,并且对于质量要求高;能够供给战略性物资的供应商数量有限,并且企业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生产。对于重要性物资来说,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供应市场非常广泛,不过这种物资的价格比较昂贵,想要采购的话就必须使用较高比例的资金。在对重要性物资进行管理的时候,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其管理成本达到最佳,所以需要研究合适的管理模式,避免采购浪费。对于瓶颈性物资来说,其特点是物资价格并不高,不过想要采购到这种物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一般性物资来说,价格并不高,而且也非常容易从市场上获得,但是企业所需要的数量、种类也非常的多,这就使得企业大部分物资种类都是这种一般性的物资。

三、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根据物资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这就使得物资的管理能够分类进行,而且通过找到合适的管理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管理的成本。对于物资管理的方式有很多,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在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之后,接下来就需要选择合理的供应商,而且还要和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企业应该重视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能够分成两种,一个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还有一个就是比较次要的供应商。企业应该根据采购物资的种类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于那些战略性物资来说,必须要求供应商有着较高的信用,而且还要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伙伴关系;对于重要性物资来说,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到选择供应商上,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之后,也只需要建立起一般的伙伴关系就足够了;对于瓶颈性物资来说,因为这种物资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灵活的选择供应商;对于一般性物资来说,能够采用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极大的增强业务效率。

四、供应商的综合评价原则

(一)遵循客观和可比性原则

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该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而在使用评价指标评价供应商的时候,要遵守客观以及可比性原则。所谓的客观原则,就是不能够让评价者的主观意向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产生影响。评价所使用的指标能够分为两类,分别是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前者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后者受影响的程度比较小,所以应该尽量通过定量指标完成评价工作。所谓的可比性原则,指的是在对每一个供应商完成指标评价之后,还需要把各个指标对比,这样做容易找到那些具有潜力的供应商。

(二)遵循完美和简洁性原则

无论是对于哪一种物资来说,在采购的时候面临的供应商数量都很多,所以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供应商。正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需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通过运用评价指标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不过,评价指标有很多,如果想要把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利用起来并不现实,而且这种做法也无法突出主要指标,企业无法从中看到所注重的供应商的优点,加大了评价的难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其中。因此,在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时候,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该遵循完美以及简洁性的原则,尽可能的使用主要的评价指标。

(三)遵循可重构和可扩充性原则

供应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供应商的优点也各有差异,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根据变动情况及时的调整评价体系,调动评价指标,也就是说企业应该遵循可重构和可扩充性原则,这样才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当根据目标找到供应商之后,应该与其进行联系,来确认供应商与企业之间是否想要达成长久合作的意愿。对于现代采购模式来说,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要促进供应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前进;第二则是扩大供应商的范围,根据需求能够有众多的供应商可以选择。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之中,这种经济模式更加的复杂多变,而且想要在供应链环境下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达成合作,无疑难度更大,因为两方之中只要是有一方失误,那么将会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效率降低。从中能够明显看出非常有必要加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想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应该保证企业的管理层可以重视这件事情,详细的了解供应商的基本情况,必要的话还可以根据对方的状况重新构建企业文化,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信息沟通的问题;接着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能够一起制定产品研发计划,这样就可以把采购计划和供应商的工作程序结合在一起,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四)采购计划的实施程序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之后,就是要实施采购计划,而这则是需要根据采购的流程展开。第一步是制定采购计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采购计划。第二步是物资采购,通过与供应商的联系来完成物资采购。第三步则是运送,供应商把企业所需要的物资运送到企业所要求的目的地。第四步是检验。企业在收到物资之后,需要进行检验,看其是否合格。第五步是入库,把合格的物资入库,并且最好登记。第六步就是付款,根据合同的价格支付给供应商款项。至此完成一次采购。

(五)采购注重企业部门间的矛盾协调

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的时候,不同的部门的目标是不同的,例如采购部门就十分的重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但是对于物资管理部门来说,其目标则是最大程度的降低管理成本,所以两者之间会产生矛盾。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如果不能够合理的协调矛盾,那么将会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下降。想要解决这些矛盾,保证采购效率,就需要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加强联系,注重沟通,这样才能够充分展现出采购的功能。除此之外,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而这个联系不单单要集中在库存与需求上,还可以就产品研发上加强联系。企业应该构建一个合理的采购绩效评估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在完成一次采购之后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合理的应对策略,避免下一次采购的时候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样做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作者:计韬 葛胜仓 单位:国网吉林招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其昌.供应链模式下的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1,06:53-55.

[2]王敬悦.浅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J].大众科技,2004,04:6-7+9.

[3]赵书贵.供应链模式下的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5,16:71-72.

[4]王志毅.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物资采购问题的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83-84.

[5]金燕波,王小迪.供应链管理下的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0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