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化引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载体,可以有效解决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班级凝聚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拓展班级建设途径,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固化集体概念,获取学生正面积极的响应,促进良好学风的完善。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班级建设
一、引言
人类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既是创造文化主体,又是被文化教化、引导的对象。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地域性的隔阂逐渐被消融,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在信息时代全新的世界形式下正不断加快着转变的步伐。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而成,互联网的普及扩大了信息交流的幅面,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高校与中小学相比相对宽松及自由的环境,进一步给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困难和挑战。近年来,因班集体概念淡化导致的凝聚力不足使得学生个体问题日益凸显,从反面凸显了新时期下与时俱进地进行大学文化建设革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班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班级文化对其中的学生个体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核塑造功能,因此,积极的班风会对班级成员形成积极的影响,对班级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高校班级建设的文化引入,将在根本上杜绝班集体意识的弱化,保证班级良好机制的正常运行,从而促进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依托。
二、高校班级管理要从文化中汲取营养
(一)班级文化建设源于管理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化进行定义,也阐述了其对集体中的个体的重要影响,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沃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班级作为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其本身文化是这个集体形式成长与发展的地基,在前期就应被重视,而文化建设能否良性运作,与管理效性密不可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我国文化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班级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方式亦可从中取得灵感,分析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可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渠道的多样导致了多元价值观的渗透,使学生对集体意识的认知产生偏差,一些“90后”学生集体意识淡化,无法对班级形成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对班级集体活动缺乏积极性,班级中个人主义盛行,而若是采取强制措施,却又往往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传统文化中关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这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最早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提出的国家管理思路,这个思想发展至今,加入了更多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科学发展观中,是我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高校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概念即以生为本,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思想出自于《论语•先进篇》,孔子根据自己两个学生——子路与冉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在一件事上给予了完全相反的指导。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既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也不能忽略个人,应从个体差异出发,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释放天性,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班级管理的接受度,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3.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指的是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使人们达成自我实现,这与高校管理模式在根本上有着一致性,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自我管理意识,在班级管理中,也不能过度限制学生,而因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允许学生自行设计班规班纪,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基础
赵军认为,大学文化是在大学长期办学过程中经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办学理念与精神、学术风气、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学校环境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集合,可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层面对其内容进行归类。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轴,即班风建设,对于班级凝聚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避免受到功利性思维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与工作态度,做到明辨与笃实。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有意识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保证班级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从而让学生在各种文化和思潮的洗礼下依然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认识和理想信念。可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而进行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将全面有利于班级、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
(二)以班级活动为推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通过参加活动班级成员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熟悉度,互相产生感情,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宿舍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拉近班级同学之间的距离。另外,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应当避免流于表面形式、为完成任务走过场,经不起推敲,而应从班级特色出发,探索其背后的实际意义。基于此,班级活动的主题可以更多地向公益性、教育性等方面倾斜,形成系列,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动员班级同学积极参加社会或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以外,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小规模、多次的校园内外公益活动,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就有类似的案例。一个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班级,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多次开展以环卫工人为对象的公益关怀活动,为他们送去了自己设计制作的保暖物资及增加安全性的衣帽用品,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少同学建立起了对自己专业的正面认识,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念。
(三)以正面网络宣传为导向
新媒体时代,校园环境可分为线上环境与线下环境,而依托网络社交平台的线上环境无疑越来越占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互动的主导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能否真正渗透进学生的意识与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贴合学生心理,从互联网思维着手,将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基础通过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与推广,使班集体活动不仅能参与体验,还能从前后期的网络宣传中让学生更加明确其意义和影响,从而更能从中获取正面积极的响应,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与继续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信心。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精髓,将文化概念引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思路,对形成健康且长效的班级机制、进一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除高校需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积极的政策鼓励外,同时,在思政教育上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领,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培养和增强每一名学生的集体主人翁意识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并不断将所学到的知识投入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在经验中形成反思,以此来不断完善班级的文化核心和建设方法。通过文化建设带动个人和班集体的良性发展,再用班级的发展实现校风、学风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班级、学校”之间良好的互动模式,相信也将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顾明远.铸造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48-49.
[3]赵军.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19.
[4]孙茜.大学文化治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途径[J].文教资料,2015(31):38-39.
[5]高天方.中华传统文化视阈下高校班级管理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作者:沈锴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