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建设体会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建设体会,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建设体会

摘要:

在新课改下,班主任应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在文中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

班级管理;小组合作;建设体会

新课改实施以来,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式学习如火如荼地开展,而班集体是培养学生的一方沃土,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对“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的尝试,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班级小组建设、文化建设及活动建设是有力推进“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建设的一条主线。

一、班级小组建设是“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

1.平行分组、自主管理是基础。因“小组合作”式教学管理的单位是小组,故科学分组至关重要。为了利于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我们一般采用“平行分组”的方式,即根据“强中弱”互助式分配原则,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差异分组。学期中间,可以进行适当调换。平行分组式的座位设置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到每位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学生的心理压力小,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到小组中,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与创造性。当小组形成后,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并全面锻炼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此时可以由班委会牵头,以小组为单位营造有利于各小组发展的氛围。平时,组长既是小组的管理者,又是任务的执行者。各个组员集思广益,出一份代表小组风貌的组报,拟一份小组有效发展的考核规则,形成一个反映小组智慧的响亮组名等。这样,具有小组独特性的工作就会让学生喜欢。在完成小组建设中,每个组员都自觉地融入自己精心创设的团队,无形中认可了小组发展的各项目标。

2.选好组长、榜样先行是关键。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在选用组长时应更多地从责任心、担当力的角度去考虑。实践证明:只要学生有很强的责任心,有一定的担当力,就能把事情办好。换句话说,组长候选人的组织能力目前不一定很强,但责任意识一定得超强。另外,应选择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相协调的组长和品德行为与个人素养相协调的组长。换句话说,组长候选人的学习成绩目前不一定最好,但学习兴趣一定得浓厚。

3.量化考核、分层奖惩是保障。考核项目全面合理。考核内容不能局限于学习一个方面,应包括在校的方方面面,既服务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又要便于操作。班级考核细则应以班级的三年发展目标为总纲,让全班同学出谋划策,然后由班委会讨论制定,最后由班主任审核把关。这样,每位学生都知道自己在何时该做何事,有利于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班风。考核结果分层奖惩,应关注每个层面的学生。实践中,我们做到小组综合实力评比、组长评比、组员评比三个同步,各层取前三名奖励。评比中给足优秀小组、优秀组长与优秀组员面子,让每一个优秀者骄傲自豪,让每一个暂时沉默者羡慕自省。

二、班级文化建设是“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的内在因素

班级文化它是一种隐性的力量,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始终强化核心力量。我们通过个体规划、学校活动、班级日志、记事本、主题班会、家长会、课堂教学等载体不断凝聚班级核心力量,让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荣辱、共同的心理依托、共同的精神支柱;成员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每个人为集体的事情积极参与、为集体的挫折感到难过忧虑……班级管理中始终强化“以小组荣誉促进班级荣誉,以班级力量引领小组进步”的思想,力争让班级时时刻刻有浩然正气与儒雅学风。例如,学生关注的量化考核。七年级始终强化“公平公正”,由班委会成员组成考核监督组,负责同学每天随机抽查个人所管辖小组的量化考核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入八年级后,强化“自主创新”,各类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然后全班展示。

2.积极营造精神家园。在班级目标与班级文化的双重驱动下形成师生一致、家校一致的情感趋向,积极发挥家长、学生、老师三方面的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我班是我家”的意识推动下不断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例如,“我们的故事”———班级成长日志与家校联系本,既是学生倾吐心声、个性展示的舞台,又是师生互动、笔下共情的载体,也是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生活的窗口。小小的本子牵动着老师与家长关切的目光,凝聚着老师与学生真挚的情谊,也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与努力的方法。当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时,就会自觉愉悦地融入到集体的洪流之中,并为集体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三、班级活动建设是“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的强劲推手

1.善于发掘与融合班级资源。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挥环境、活动、师生、家长等资源,创设多种教育情境,多角度地优化教育形式,抓住问题的多面性与相对性。在展现教育推理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抉择的内驱力,从而引领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改变。例如,每次活动后都让学生随意地写点什么。看似随意之笔,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经过挖掘与整合后,学生的感悟最能引起全班共鸣,从而形成一定的集体向心力。正如《礼记•大学》所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故心正。

2.积极推进有效沟通。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坚持尊重、信任、欣赏、一致性原则,对事不对人,摒弃外在控制手段,改用关怀、倾听、支持、协助、鼓励、信任、亲近等方式,多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多角度挖掘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先跟后带”,协助他们产生内在发展的动机。沟通中力求做到心中有谱、说话有数、行动有度。例如,与学生的交流并非是当学生出了问题后才进行,而应随时随地关注,潜移默化地进行。也许你赞许的目光、帮他整理好书桌的身影、甚至一句“你真棒”的评语,都会让学生激动欣赏,都会时时处处给他心灵的慰藉与前行的力量。

3.大力开展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育一般通过主题班会、常规管理、小组活动、教学活动等途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改变,一般分为“热身活动———体验式教育活动———智慧感悟分享”三个环节。

作者:展春晖 杨锦多 单位: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茂兴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