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网络体系的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班级管理网络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班级管理网络体系的构建

1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现状

1.1文化氛围偏弱,学校和学院的固有特色传承受阻

新校区的建设中,往往是以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先,特色建筑等非常少,学生感受不到主校区才存在的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和专业环境的熏陶,感受不到大学应有的高层次、独具特色的校园氛围,不利于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环境。同时,同一个学院的学生,往往被分割在不同的校区,学院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学院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和党务工作被分割开来,同一工作要重复多次,对于新校区辅导员工作量加大,院级管理的效率降低。

1.2高低年级交流不便,传统学生骨干培养方式很难开展

新老校区的空间距离较远,大幅度减少了高低年级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依靠高低年级之间“传、帮、带”和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耳濡目染的过程,已经无法实施。失去了天然“启蒙导师”的学生干部,锻炼平台有限,参与和组织的活动规模不足,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培养。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丰富复杂背景下的学生工作内容和方式

新校区办学中难免会遇到文体设施偏少、周边娱乐设施偏少的问题,同学们休息时间,很难走出宿舍。同时近几年又存在着学生电脑普及率极高的现状,学生在宿舍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些背景,为学工干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以弥补多校区办学带来的问题,加强班级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1信息传递路径缩短,信息及时性和覆盖率提高

新校区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几乎采用的是口耳相传的方式,信息准确度和实效性存在一定的偏差。网络平台的应用,辅导员可以逐渐培养同学们关注校区教务系统、班级邮箱、班级qq群、人人网大班主页等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和自身有关的信息。这样传递方式可以缩短为“学校—辅导员—学生”甚至是“学校—学生”,即可以放开辅导员和学生的时间,又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

2.2班级活动参与率提高,班级凝聚力增加

传统的班级活动,由辅导员或者班委来决定,多数同学都是“被参加”活动。通过班级qq群、班级邮箱等方式,班级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决策和管理层中去,班级决策的制定是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必然带来班级活动的执行力度和响应程度会大幅度提高。同时,通过更多同学、多样方式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减少了古板的开班会的形式,更加有助于班级优秀文化的形成和固定。

2.3全方位了解学生动态,搭建师生沟通的新渠道

网络的交流方式是“人—机—人”,能够有效的避免大学新生在入校时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带来的紧张感,形成心理阴影。学生更多的通过个人qq、人人主页、微博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心态和想法。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同学留言、状态、日志等方式来全面了解近期状态,分享学生的喜悦,分担学生的伤悲,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网络平台的交流,避免了四目相对,使交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开辟了新的途径。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网络平台工作能力

传统的学生工作队伍通过班会、谈话等管理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这种复杂背景下的班级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工作干部在网络平台下的工作能力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1对于网络平台的应用,要树立正确认识

网络的使用逐渐成为大学学习的必然需求,学工干部需要转变观念,不能继续把网络所带来的弊端看得过于严重,在组织、管理和建设上要提高认识,发挥网络文化对于班级建设的功用。班主任辅导员作为网络平台的最终监管者,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增强对于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减少不良信息对于学生自身和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3.2熟悉网络沟通渠道,加强业务素质

学工干部应该首先了解学生参与度高的网络平台,例如qq、人人主页、微博等,自己能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自身的状态、日志等积极信息,引导学生形成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这样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态和上网规律的网络平台下的思政工作队伍,是高校新校区向深层发展、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

3.3培养可靠学生骨干,加强网络平台可控性

网络平台大大加强了个人、交流和吸收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匿名方式自由的发表意见,并且能够通过网络迅速的交换和共享信息,自主性和随意性更大,但也更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导和蛊惑,影响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网络平台中的学生骨干,是“网络班级”中的班长,能够随时发现和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消除班级文化中的不和谐因素,成为班主任辅导员隐形的助手。

作者:刘洋 徐高楠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