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学下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当前,班级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看管型向教师带班、师生共管新模式转变,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师生共同作用。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在满足学生主体参与班级治理需求、实现班级和谐共治的同时,又促进了班级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社会学;班级管理;角色定位;和谐共治
班级管理是一门教育艺术,最能体现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班级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更新,这是一种动态调整过程,与社会结构调整存在发展共性。在班级这个浓缩社会群体中,班级管理也随着师生各种交互活动,推动班级管理模式不断升级以适应时代需求。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和引领者,要实现新型班级管理需从管理观念、模式上体现创新,重视学生参与管理作用,改变传统班级管理中教师专权管制学生现象,依据新型班级模式实现师生共治,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管理热情,不断探索适合班级管理有效方式,让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以实现新型班级管理整体效果。
一、新型班级管理模式与集体生活的自主意识
班级管理的质变是真正实现新型管理转变的标识,每个班级都存在各自特征和发展动态。班级形成初期,学生之间凝聚力不足,老师的指令会被学生认同,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动职责。经过一段时间集体生活,学生在共性和团体意识下凝聚力增强,相互间更愿意沟通交流,并对老师、班干部的管理指令有了自主意识,更加看中自身能力价值,更愿意得到班级集体认可。自我意识让学生自信和责任心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懂得学生思想意图,多交流沟通和放权共治,才能在新型班级管理中取得成效。[2]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现代社会转型也在加速,个人自主权力意识愈发受到公众关注,社会的变革对学生思想和需求产生直接影响,促使班级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在班级管理体系中教师只有依据学生客体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关管理规则,才能使班级管理卓有成效。班级学生经过长时间融合后,班级管理的自主意识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更要懂学生需求,教师既要保证学生整体学业发展,又要做好师生交流,尊重学生,维护班级秩序。现阶段,我国教育模式正在从传统素质教育向新型教育模式转变,新教育理念在重视学生素质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强化了对学生自主意识和个体能力的培养。教育制度的革新促使现代班级管理作出相应调整,以应对新的制度改革。传统班级管理重视对学生制度化管理,但是,新教育改革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不仅要求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正确道德言行和求学进取精神之外,还要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综合素质。新教育模式改革特别强调班级管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注重教师带班模式创新,多角度管理班级,促进班级管理与新教育机制形成互联互动。
二、社会学视角下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与发展
在不同教师管理班级理念衬托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定位也因管理方式不同各具特色,由此形成看管、制度、引导等不同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1]传统落后的班级管理从实践过程上也鲜明地体现出教师管理班级的不良结果。有的教师注重完全遵照制度规则,班级管理生硬死板,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有的教师包办班级管理全部内容,学生无法参与班级管理服务,对班级管理失去兴趣;有的教师对班级管理采取高压态势,会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抗拒,引发对老师命令不听从、敢顶撞等反抗行为。随着新时代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逐渐发展,传统班级管理中,教师作为班级管理中绝对的权威领导,在新型班级管理中的定位已经发生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规则制定更多体现人性化和教育性。新型班级管理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以达到师生共建效果。有的教师大胆放权,引导学生自治,激发学生自理能力。当然,这种管理规则并非只针对学生,而是从师生双方价值角度形成的一种共识规则,其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履行遵守。这种班级管理的民主规则进一步降低了教师对班级管理的独断意识,其在赢得学生的认同中无形地增加了威信影响力。由此来看,教师需要从社会学角度中融入学生思维意识,尊重学生并为其提供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满足他们为集体服务的心愿。这样的引导和放权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集体凝聚力,促进他们更愿意为集体荣誉而努力加强自身管理。从以上几种教师管理班级思维方式上能看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是主动变量的存在,这种变量随外部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管理模式。从这些模式对比中来看,教师带班模式无疑是最符合新型班级管理的模式,它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加深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师生沟通交流更能达成共识,产生时效。有了学生配合,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压力减轻,班级管理也愈发完善。[3]
三、社会学观念下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构建途径
(一)转变传统班级管理理念,实现角色科学定位
每个人都存在多种社会属性和角色定位,不同角色都要适应对应的社会环境并与之产生交流互动,一旦角色定位出现偏离,与之交流互动的社会环境就会对其排斥,中断或改变双方互动频率,最终促使人的社会角色双方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合管理需求。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定位有赖于职能属性在管理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这是教师能否做好班级管理者的关键。当教师思维意识中将自身定义为班级主导者和管理者时,他会介入班级管理大部分事物中,以领导者意识实施管理措施。新型班级管理的推行首先要调整教师管理思维心态,重新设定在班级师生互动中的角色定位。教师不能将自己打造成“独裁者”身份,任意发号施令,而是要与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调整自身定位标准,改变原本教师发放命令、学生必须坚决执行的模式,多从学生角度考虑,做好师生沟通,这样在班级管理中才能形成师生良性互动。从社会属性上看,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没有阶级之分。依据社会交往原则,双方平等交往是实现新型班级管理的前提。从班级管理目标来看,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目标一致,只要符合双方需求,有序运作,就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发展,保持班级教学稳步前行,这样的班级管理才是符合发展目标的模式。现代教育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新型班级管理目标也顺应教育需求在不断调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新型班级管理的基础。这种互动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更符合班级管理目标。因此,在新型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找准自身定位和学生需求,在管理上多征求学生意见,听取学生意见。教师不仅是班级管理的发号施令者,更是学生的伙伴和规范引领者,在角色定位中应当更接近学生群体,促进班级管理发展。
(二)师生共建新型班级,共同实现民主与和谐
人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角色作用,将人与社会紧密关联在一起,也让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行业中适应社会和接受管理。在教育实践领域,班级管理同样体现出社会组织形态和管理行为,以社会学观点审视班级管理,可以根据班级管理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实施管理方案,实现教师和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师带班管理模式。教师班级管理实质体现在教师与学生能否基于同一目标实现沟通交流。由于不同教师对班级管理意识和执行手段不同,师生互动交流效果差异明显。在学生群体中,由于存在成绩、性别、家庭、民族等各种差异,教师很难将所有学生以一个标准看待,会给不同学生设定不同期望值。比如:在与班级干部和学习优等生交流中,这些学生的表现往往更容易获得老师期望值;与学困生或难以管教的学生交流中,教师的态度言行往往波动较大,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压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不同影响:获得老师关心、鼓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心态,被老师批评言语重伤的学生将承受巨大压力,以致影响学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与老师交流接触过程中,呈现积极心态的学生会更受教师关注和喜爱,老师也会更愿意接触他们;学困生和表现差的同学会给教师带来不好印象,教师对其指导关心达不到对优等生效果。不同教师班级管理模式和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管理教学的不同特点,他们取得的管理效果差异明显。由于多数教师对学生参与管理缺乏重视和信任,导致对班级内各种事物处理都要亲自处理,没能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协同作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会给老师带来身心疲劳。因此,改善教师班级管理效果需从理念上转变。教师要重新审视学生作用,去除传统“师尊生卑”思想,以民主协作方式进行交流互动,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的爱心和信任。教师的善意感召会引发学生的积极回馈,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热情,自觉遵守班约校规,积极主动协助老师班级管理,教师的带班模式也会在学生帮扶下得到有效开展。[4]教师和学生在校期间长时间学习接触,难免出现对问题不同解读,这种矛盾如果被带入班级管理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教师要善于从社会学全局观角度看待这些问题,积极与学生沟通,协商处理,不能以师者身份独断专行,要展现公平和地位平等,这是教师新型管理班级模式的实质转变。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教师和学生属性上看,两者虽然在交流中做到平等交流,但依然存在各自考量和利益取向,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年龄、思想差异,两者协作难免出现立场对立。如:双方不能及时沟通,消除误解,教师作出的管理指令,学生就会消极应对,这种协作班级管理模式难以进行。如果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出现这种对立情绪,教师就应当及时查找原因消除不良因素,引导学生淡化对立情绪。如:师生间在学习上产生对立矛盾,教师可通过其他学生喜闻乐见形式进行沟通互动,以减弱学习上的对立情绪。通过友善沟通,师生重新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带班模式深入发展
新型班级管理制度的运作实施,需要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前提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实施带班管理,将硬性制度执行向和谐沟通方向转变,学生从被动管制变为班级管理的有效参与者。学生身份地位的转变让他们对班级管理更有责任感,对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更加认同。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已从教师单方面看班、管班、制定规则约束学生,转变为追求学生精神层次发展的带班模式,是管理理论与师生共建相结合之路。具体操作执行需要师生在班级管理规则范围内共同遵守规范制度。规则制定需要学生参与认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新班级管理规则要体现人性化和德行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精神发展,让学生主动遵守班级管理规则,并形成自律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要满足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角色定位的需求。教师要想实现班级管理,没有学生的配合支持是行不通的。要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出力尽心,就要给予他们管理职责定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责任心和方向感。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精神境界到言行上自觉遵守班级管理行为规范。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参与性,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鼓励,对学生心理和情感带来鼓励鞭策。教师选择共同管理模式是对学生主体和人格的尊重,有助于师生真诚沟通互助,构建和谐管理关系。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管理效果,关系着学生美好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有直接影响。教师要妥善处理师生关系,用和谐、友善和平等推动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发展。
四、结语
班级作为社会众多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其管理可借用社会学理论来审视、开发和利用。传统观念上教师独揽一切的管理做法并不能真正做好班级管理,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造成班级管理混乱的后果。因此,教师应当善于从社会学角度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选择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参与性,使师生共同成为管理班级主体,做到相互沟通,平等交流,共同承担管理职责。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最能体现教师职业能力价值,师生平等友好关系是新型班级管理的关键。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师强制管理的思维模式,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以德行树立威信,对班级事务要遵从学生意见,避免武断。其次,要给予学生最大自主权,班委会能处理的各种事务教师绝不插手。再次,新型班级管理模式要实施班干部轮流担任制度,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有助于增加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
作者:黄诗佳 单位:闽江学院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