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角色形成与扮演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角色形成与扮演,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角色形成与扮演

摘要:班级是学生共生的场所,在其中,学生要建立班级的“公共话语”,有目的地扮演重要角色,有意识地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的小主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强化班级管理:教师真诚相待,加强师生交流;多样设置班级角色,民主选举班干部;启发学生自我意识,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等。

关键词:角色;班级;班干部

在学校中,班级是学生共生的场所,不论是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都涉及到学生角色的扮演。学生角色的扮演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生成,可以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增进学生的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在当前的小学班级中,班干部常常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成绩任命,有些班级中的班长也很少轮换,导致班长自己产生了倦怠,同时,还剥夺了其他同学发展相关能力的机会。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形中规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权限,并且导致学生的权利大小不一[2]。这种大小不一的权限影响了学生在班级交往中的话语权,使得权限小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被剥夺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力,降低了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班集体的认同。此外,目前班级中的职务主要为了方便开展教学任务而设置,但这种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做法,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一、班级管理中学生角色形成的学理分析

从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参与社会互动,儿童角色的习得要经过三个阶段:无意识的角色阶段,即儿童无意识地模仿他人,习得外部规范的阶段;玩耍的角色阶段,即掌握外部规范之后,儿童在玩耍中扮演重要他人的阶段;游戏角色阶段,即儿童根据规则来扮演他人和确定他人反应的阶段[3]。学前儿童还没有形成集体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到小学一年级下半学年,儿童初级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才会形成[4]。小学生只有经过在班级中建立“公共话语”和有目的地扮演重要角色,有意识地参与班级管理,才能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1.班级中“公共话语”的建立

班级中的“公共话语”属于班级中的话语体系,是公共生活的言说,既包括言说的内容,也包括言说的形式[5]。它是在参与该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交往和磨合的基础上相互顺应构成的,是基于班级中进行的活动和师生行为的意义建立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和管理风格,故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公共话语。在该过程的早期采用姿态会话的形式,在该过程发展的后期,交流采用语言的形式。姿态是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的那些动作[6],教师的姿态是唤起学生与自己同样反应的行为或动作。当呈现这些姿态的人的反应在其他个体即作为对象的个体那里,明确引起相同的反应时,这时就形成一种姿态的会话[6]。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教师的某些动作会成为对该动作所涉及学生的刺激,能指导学生完成他们在该互动活动中的任务,引导他们做出反应。姿态是一种社会性动作,在教师这里是动作的前阶段,起指导作用,在姿态的后阶段,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当学生对姿态做出反应之后,则是这个姿态意义的完成。当教师姿态意味着的那个想法在学生那里也引起了同样的想法时,这个姿态在教师经验中的意义就在学生那里唤起了同样的意义,即意义产生于这种姿态的会话中,想法通过教师某一姿态向学生表明了同样的意义,并且学生理解了这一想法,并开始根据这样的想法调控自己的行为。语言是一种有声的姿态,我们听到自己讲话就像听到别人讲话一样,这种表意符号的发展,为把外部的动作姿态纳入个体自身内部,实现思维的内隐化操作提供了可能,借助于姿态和语言的操作,促进了我们思维的发育。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并且,面对同一位教师的姿态,学生经历了同样的社会化过程,统一的“共同话语”在学生思维中普遍建立,班级成为了一个有组织的群体。

2.学生有目的地扮演教师角色

儿童有模仿重要他人的倾向,当班级中的“共同话语”建立之后,这种模仿就不是无意义的表面模仿,而是一种把自己置身于对他自己有意义的重要他人地位的模仿,不仅能在玩耍中扮演这些角色,还能借助设想在想象中扮演这些角色。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会扮演与自己交往的教师,学着从这些教师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当儿童扮演某个角色时,意味着他们有一套刺激,这些刺激在他自身引起在其他同学身上相同的反应,且与老师相应。当学生把这样一组有组织的重要他人的态度纳入自我时,便形成了一个客我,当学生对纳入自身中的他人的态度做出反应时,便有一个自我主动对客我做出安排,这便是主我。客我是有机体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6],主我是我们不断试图实现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实现的自我部分[6]。米德认为,完整的自我必须有主我也有客我。学生与不同的教师保持各异的关系,根据自己与教师的不同关系,把自己分解成不同的自我,各种各样的自我与各种各样的师生互动情景相应,不同的自我反映了参与班级生活过程的某一方面,构成完整人格不同方面的自我,是与作为整体班级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相呼应的那个完整自我结构性的各个方面;完整自我的统一性和结构性反映了班级生活的统一性和结构性。学生扮演这些角色,掌握各种各样角色的特征,这些支离破碎的特征在自我内部成为一个有组织的体系,从而控制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3.有意识地管理班级

在游戏中,一个人要成功地发挥作用,自己就必须对整个有组织的活动脑心中有数,即成为参与共同活动的所有其他人,同样,在班级管理中亦如此。班长为了完成任务,必须明白教师的要求是什么,与此相关学生的反应是什么,他必须在同一时间扮演所有角色,必须考虑到这一任务涉及到的所有人的情况,这些反应必须同时表现在他自己身上。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一个人行动的做出需要考虑与此有关的其他人的态度,存在这样一些有组织的他人的一套反应,围绕与这一活动有关的他人态度组织成一个整体,并且,正是这一组织控制着参与者的反应。在前面那个阶段,学生的自我由自己与教师互动的特定情境所决定,发展到这个阶段,学生不仅仅对特定教师的态度做出反应,而且对班级中所有学生的态度做出反应,班级态度进入这位学生的经验范围,作为其自我的结构或构成要素。班级中每位学生都习得了这样的态度,能根据班级态度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它渗透到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价值观中,这种班级组织的态度成为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最后凝聚成为班风、班貌。通过把其他学生的态度凝聚成为班级组织的态度,成为班级所有学生行为的一种普遍反应,当学生自我达到了充分的发展,他就会用班级组织的态度要求自己,当一名学生成功地扮演班级管理中的角色时,就会采取班级共同体的态度,开始自觉做管理的小主人。

二、班级管理中学生角色的养成路径

根据班级中学生角色形成的阶段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养成角色意识,通过扮演角色,形塑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提高班级凝聚力,形成团结合作的班集体。

1.教师真诚相待,加强师生交流

班级中“共同话语”是社会经验过程和行动过程的意义在学生思维内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过程,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来习得意义。尤其是在班级建立初期,这种交流一方面是教师对班级整体的指导,另一方面是针对一些领会能力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尤其在后一种情况下,对于教师而言,其面对的情况没有形成困惑,而对学生却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是影响学生心态、道德感和安全感的情境。越是领会能力差的学生,越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让其明白意义,进而掌握规范。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姿态中,不论是语言、动作,还是眼神,或者面部表情,学生都能够从中读出教师的内心,只有教师坦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被班集体所接纳。同时,教师要尽量保持在相同情境下行为的一致性,只有经过内化的过程,学生才会掌握相应的规范,而这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只有在这一段时间内保证教师行为的一致性、在特定情况下教师行为的普遍性,学生才会获得共同的情景定义,形成共同理解,才能够成为属于大家的经验,使得互动得以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学生的行为规范得到巩固。

2.多样设置班级角色,民主选举班干部

班干部要通过选举产生,只有经过投票方式产生的班干部才能够获得其他同学认可。一方面,投票的方式让选举者有一种参与感和权力获得感;另一方面,通过给被选举者形成压力促使其不断改善自身,且规定主要班干部,如班长不得在一学年内连任,采用轮换的方式可以让其他学生形成替代性效应。只有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能够通过参与形成责任感,只有学生参与影响自己生活的决策,才意味着他们成为完全成员。针对当前班级中职务较少的情况,可以根据班级需求多设一些班级管理岗位,除现有的班长、学委、小组长等之外,可以有宿管员、班级纪律监督员、班级绿植管理员等等。班级中常常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成为教师管理班级的“难点”,可以试着给这些学生一些角色,在他们履行自己角色的过程中,会有其他同学指出他的不足,从而促进其改善自身,提高其自我要求,加强自我监督。采用轮换制度,一些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自己的角色,但我们可以鼓励大家交流和分享经验,帮其尽快地适应新的角色。

3.启发学生自我意识,学生自主管理班级

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如开展“认知自己”“人生设计”等主题的班会来让学生发现自己,反省自己,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反思生活。尤其是在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协调自我产生内在对话,加强自我监控,增强学生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结合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相应的行为,增加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当前,班会课常被老师用来授课,虽然短时间内在成绩上取得了一些进步,实际上却挤占了大家解决问题的时间,班级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造成了困扰,成为干扰他们专心学习的隐患。教师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过失学生时借鉴成人社会使用的方法,会加剧和激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7]。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让他们自己来管理班级,教师只是在场监督、指导和维持秩序。学生自我管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孩子们能切中要害,他们制定的规则不仅能够治标而且能够治本。学生自我管理是尊重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中的基本权利,由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的潜能显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能够让班干部在更广泛考虑班级同学态度的基础上管理班级,在做决定时能考虑到相关学生的反应,以便于形成一个合作性班集体。

参考文献

[1]王爱芬.浅释角色扮演法及其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2]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贺刚.真我假我:角色心理学[M].新竹:新雨出版社,1994.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冯建军.学校公共生活的重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6]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秦苗立 梁飞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