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勘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勘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摘要:文章根据当前地质勘探单位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几点建议,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社会需求,保证了地勘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地质勘查投入;产业链;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体系

“”确立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定位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对地质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地质勘查行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社会需求已经开始进行结构性调整。随着2011年开始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势必也对地勘单位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安全生产工作也将面临更多新变化和新挑战。

一、地勘单位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地勘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地勘单位“事转企”已进入关键期,在传统地质找矿工作规模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地勘去产能,打造精干的地勘队伍是大势所趋。这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地勘队伍兼并重组,人员调整,队伍结构和规模将发生较大变化。

(二)基础性地质工作将更多面向偏远艰苦地区

建国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员的不断努力,基础性地质工作已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1999年,国家设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下设“一项计划,四项工程”,历时12年,累计投入15亿元。该专项重点开展了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空白区1:25万区调、重要地区1:25万区调修测、重点成矿区带-经济区-地质问题区-工程建设区1:5万区调等工作。大调查以来,共完成1:25万区调494万km2、1:5万区调30万km2。提交了1040幅国际分幅区域地质图(其中1:25万区调365幅,1:5万区调675幅),基本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调的全覆盖,获得了重要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和原创性发现,为国土规划、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展工作的区域大多是老少边穷,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如青藏高原等。

(三)地质勘查投入持续走低

受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持续走低,全国地勘投入从2012年的510.14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247.29亿元,降幅>50%;社会资金从2012年的281.39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94.84亿元,降幅>65%。为适应经济新形势,地勘单位不断适应调整,自我变革,积极构建大地质工作新格局,加快产业升级,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工程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等多个领域不断拓展延伸,有的转型进入了建筑施工、矿业开发、地理信息等领域[1]。

二、安全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安全管理人员和地质人员、技术工种缺乏,野外临时雇工增多

在事业单位改制中,由于对事改企后退休待遇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具备丰富经验临近退休的员工都会选择提前退休,外加市场竞争加剧,在项目施工中,地勘单位大量使用社会设备施工和临时雇工以降低成本,从而导致一线施工人员素质普遍降低。

(二)基础性地质工作区域条件艰苦,环境恶劣

现在从事地质勘探环境与以往大不相同,很多地区找矿难度较高,所要做的工作都是“攻深找盲”,山尖、沟谷、高原、戈壁、沼泽、雪山、原始森林等无人艰险区域作业是常态,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对人的体能和设备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地质条件、生存环境、民族矛盾、凶猛动物、毒虫、病毒等不确定因素增大。这些都对野外地质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加大了安全保障工作难度。

(三)产业链不断延伸

地勘单位以自己特有的专业优势,切入了许多地质延伸领域,形成大地质工作格局。比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地基施工、基坑支护、边坡支护,工程物探、管线物探等领域,涉及的专业种类繁多,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BG6441-1986)20类危险有害因素中,地勘单位所涉及的安全危害因素达19种。

(四)缺乏矿山安全管理经验和人才

不少地勘单位利用自身的优质探矿权,以自主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入了矿业开发,但大多地勘单位缺乏矿山安全管理经验和人才,多将地勘项目安全管理的模式带到矿山安全管理,摸索改进。而矿山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安全风险高,而一线从业人员又是以农民工为主体,因此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较大风险[2]。

(五)在生产经营任务压力下,影响安全生产费用有效投入不足

地勘单位如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一样,有着生产经营任务压力,各级经营者每年面对着经营收入和利润的指标考核,而在市场竞争中,项目利润微薄,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影响安全生产费用有效投入。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责任考核奖惩机制

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对应的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上到下,层层梳理,直至各单位、各分院分公司、各项目、各岗位,对照补缺补漏,直至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的安全责任清单,实现“人人有责任,岗位有规程”。做好责任清单的宣传教育,采取责任制内容公示和教育相结合,让每一名从业人员都清楚地知道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义务。同时,要保证责任落地,执行严格考核,有了责任清单,就是考核的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对全员安全责任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做到“尽职免责,失职追责”。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体系,引进专业管理人才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体系,各地勘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讨论决定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符合《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到岗就位,并符合任职要求,取得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资格证书。对涉及的矿业开发、建筑施工等领域,原有专业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应加强对相关方面知识学习培训,或采取招聘引进等方式加以补充。

(三)确保安全生产投入,实现本质安全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和使用范围,各地勘单位应做到依法依规提前和规范使用,做到“提取有依据、使用有台账”,把有限的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到实际最需要之处。(1)按照《地质勘查安全防护与应急用品(用具)配备要求》(AQ2049-2013)和《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184-2009)等相关标准,为从业人员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和应急用品;(2)切实提高施工现场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如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等相关规范,提高现场用电安全等,同时把好社会合作设备和队伍的准入,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与合作;(3)加大高科技运用,最大限度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如运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为艰险无人区工作的野外作业组配备北斗定位手持终端,为野外地质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提供第一时间报警、准确定位、信息卫星传输等,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的出台,为地勘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中《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已涵盖到地质调查、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坑探、岩矿测试、地灾治理几个专业,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等相关标准办法则涵盖了地勘单位涉及的其他专业内容,对照这些标准,地勘单位应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避免在标准化运行中“两张皮”现象,运行中要结合单位实际,尤其应注重施工和作业现场的安全标准化。在地勘单位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向建筑施工行业中先进的单位学习借鉴,在安全标准化建设同时,也做到了文明施工、绿色环保、本质安全、企业文化的统一,树立了企业品牌形象。

(五)积极开展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形成共同防御体系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是在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的,这将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一个长期的任务和重点。前者是预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后者是预防事故的末端治理,两者相互补充,形成共同防御体系。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尽量以企业生产经营最小单元(项目、车间、班组)开展,全面系统,全员参与,全程分析,辨识风险点危险源,编制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手册,根据情况条件项目变化时时动态更新,努力实现“一企(项目)一册”、“一岗一清单”、“一危险源一措施”。隐患排查治理则各单位要根据安全风险辨识情况,突出重点,加强巡视排查,发现隐患,实行闭环管理,落实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到位,对于一时整改不了的,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预防和应急。

(六)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宣教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不流于形式,根据辨识出来的各项目、各岗位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对新员工或调整工种员工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项目组建应做到“新老结合,以熟带生”,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地质人员、技术工种应做好“传帮带”,使各岗位人员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七)充分开展应急救援演练,锻炼自救互救能力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做好预案编制、备案、实施工作。结合安全风险辨识,进一步完善重点岗位、危险源点应急处置方案,设置应急处置卡,明确危险警示、处置程序、管控人员和联系方式等内容。配备应急装备和救援物资,妥善保管,重要设备设施应指定到专人负责。加强基层一线应急演练,相应开展应急演练,做到与当地医院、公安、消防、安监、地调局工作站等应急机构有效互动,提高队伍的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八)实现工伤和商业保险互补,提高保障标准

地勘单位应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分散和转移相应的风险,减少工伤事故损失,为工伤人员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应灵活借助商业保险,为野外地质人员和临时雇工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为艰险地区工作的野外地质人员和派出海外工作的地质人员投保相应的医疗救护等相关保险,借助保险公司专业救援力量和保险公司财力实现医疗紧急救护和高效救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深化改革,转企改制,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勘单位各级管理者和安全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提前部署,积极应对,狠抓责任落实,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管理,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星,牛海波.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08):264-265.

[2]谭灏.现阶段地勘产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分析与建议[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02):70-71.

作者:林晓晖 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