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心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胸心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胸心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

目的评估在转运胸心外科术后危重患者的途中施行系统化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该院并施行胸心外科手术的65例危重型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和研究组,对照组32例在术后转运途中施行一般性的管理服务模式,研究组33例在术后转运途中施行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护理模式,经探究两种管理模式的践行情况,评估安全护理管理的价值。结果研究组33例转运结束后,共出现3次事故,占比9.09%;对照组32例转运结束后,共出现10次事故,占比31.25%。对比得知,研究组转运途中医疗事故及不良问题的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共有32例对该次转运护理表示满意,占比96.97%;对照组共有23例对该次转运护理表示满意,占比71.88%。研究组优越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心外科手术后的危重型患者实施转运时,需从转运工作的各个环节着手,将科学防护措施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并注重提升各岗医护人员的转运防护意识及操作技能,以优化术后重症患者转运服务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

胸心外科术后;转运;安全护理管理;效果

医护工作的开展宗旨在于,维护患者的人身及心理健康,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一系列医疗操作[1]。在转运胸心外科术后危重患者的过程当中,由于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其机体受到较大重创,为提升转运护理服务工作的总体成效[2],该文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该院并施行胸心外科手术的65例危重型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和研究组,分别将一般性的管理服务模式、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护理模式践行于转运护理的具体流程中,经探究两种管理方式的开展情况,评估安全护理管理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该院并施行胸心外科手术的65例危重型患者,所选病例都在实施手术以后的转运途中接受相应护理服务。以随机划分方法,将上述危重病例分成对照和研究组,当中,对照组32例: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在22~74岁间,平均(41±9.06)岁;研究组33例:19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在23~76岁,平均(42±9.24)岁。上述病例各种基础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转运途中,以一般化的常规护理法展开护理操作,内容涉及:预备应急物品、心理方面引导护理、病情监护管理及应急处理等。研究组除了一般护理项目外,践行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护理模式,操作内容:①转运前的安全管理宣教。在转运危重病人之前,各岗医护人员进一步提升自身安全防护技能,由护士长负责安排各名护士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以集体宣讲形式展开护理知识的学习活动。此外,构建专人责任制的转运看护机制,强化对所用医疗设备、器件、药物等的管理操作。转运病人途中,安排专人监控、维护全部设备及系统器件,谨防急救用物出现运用故障。②拟定系统的转运管理流程方案。对术后危重病人的转运护理实践中,各岗医疗工作者需遵循规范化、科学化的安全指南条例,并将相关内容践行在转运途中的具体服务操作中。在转运之前,护士人员联合协商转运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方案拟定问题,按每例患者的个人状况,综合评估运转风险性因素,预备好所需用物,并拟定运转应急防护预案,减少出现不良事故的安全性隐患。③开始转运前的安全预防管理。转运危重型患者前,相关人员排查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因素,并将转运护理的注意事宜告诉陪护家属,增强其参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疏通所经道路的障碍因素,做好管道标识。辅助患者替换衣物,并注意增强保暖服务;在输送患者前,相关医护人员和接收科室间进行紧密沟通,安排好各项检查的详细时间,结合每例患者个体病情,开通绿色医护服务通道。然后,以综合评估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应急情况,随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水平及意识情况,一旦察觉异常变动,护士即刻作应急处理,并排查症状出现根源。对情绪较为躁动或神志清醒的部分患者,护士人员对其开展心理方面的疏导干预,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特殊状况下可使用适当的镇静处理措施。此外,核实急救用物的具体数量、类别。参与转运的医疗工作者需接受专业化的技能训练,以熟练认知胸心外科手术的有关防护知识,提升转运中各项操作工作的质量。④在转运途中增强安全防范护理。紧密关注危重患者的面部神情、意识状态、呼吸频率等情况,除监控各项生命指标以外,注意查看约束带、护栏等用物是否稳固。引导看护家属科学配合转运操作,例如,上坡或下坡途中防护患者头部;搬动患者时,操作者的动作尽量放轻,尤其是对并发骨折、脊柱受损等病症的患者,更要注重搬动动作的手法,谨防患者病情加重。实施转运时,维持道路通畅,缩短转运途中的耗费时间,使患者机体的呼吸系统得以顺畅循环,提防误吸、擦伤、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出现,做好防护工作。⑤转运结束后,相关医护人员和病房及管床看护人员交流,交接每例危重患者的各项材料,并填好病历交接资料,确定患者病症状况趋于平稳后,转运医护工作者即可离开。

1.3效果评估

记录、评估两组转运中出现的医疗事件及不良问题,例如,护栏固定不稳当、推送患者的推车刹车不灵活、输液袋渗漏、输液导管掉落、注射药液停止滴注、导管阻塞或滑落、指标检测设备及仪器出现运作故障、给氧流速异常或中断等。此外,向患者或看护家属派发该院自拟的调查卷,了解其对此次转运护理的满意程度,并按照调查卷结果展开评估。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转运途中医疗事故及不良问题出现情况比对研究组

33例转运结束后,共出现3次事故,占比9.09%;对照组32例转运结束后,共出现10次事故,占比31.25%。对比得知,研究组转运途中医疗事故及不良问题的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及看护家属对该次转运护理的满意程度情况比对

研究组共有32例对该次转运护理表示满意,占比96.97%;对照组共有23例对该次转运护理表示满意,占比71.88%。比较可知,研究组优越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胸心外科手术后,患者机体的受创程度较大,此时的转运工作要格外注重护理管理及应急抢救操作[3]。转运途中,危重型术后患者的各项症状不够稳定,护士人员应保持较高的转运防护意识,清楚每例患者的全面情况,尽量在转运操作之前消除风险性因素,降低医疗事故及不良问题的出现几率。转运前、中、后时段,相关医疗工作者需结合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拟定系统化、科学化的转运护理管理方案,紧密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值,一经察觉到异常表现,即刻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展开处理,减小患者机体的受影响程度,使转运得以有序进行。此研究中,研究组33例转运结束后,共出现3次事故,占比9.09%;对照组32例转运结束后,共出现10次事故,占比31.25%。研究组转运途中医疗事故及不良问题的出现率低过对照组。研究组共有32例对该次转运护理表示满意,占比96.97%;对照组共有23例对该次转运护理表示满意,占比71.88%,研究组优越于对照组。结果表示,对胸心外科手术后的危重型患者实施转运时,需从转运工作的各个环节着手,将科学防护措施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同时提升各岗医护人员的转运防护意识及操作技能,进而逐步优化术后重症患者转运服务的总体质量。综上所述,安全转运管理在危重型患者的转运工作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运用价值。在践行安全转运管理的整个过程里,医护工作者需在医疗制度和有关法律条例的允许条件下施行安全化、系统化的转运护理模式,以消除意外事件的诱发因素,提升转运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性[4]。安全转运管理的优势特点表现为:①超前预估风险因素。践行转运安全管理时,医护人员需考虑到医护常识、患者个体病情、转运条件、护理操作等方面因素,准备好各种医疗、应急用物,使管理风险大幅度降低。②有效消除护理管理的不良影响因素。施行胸心外科手术后,患者各项症状处在不稳定状态,且术中失血量比较多,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受到损坏,为此,术后患者的转运操作需格外小心。除疏通转运道路以外,医护工作者要不间断监控生命体征,并规范整个流程的各项具体护理操作,提升风险管理方面的预测意识,提防出现不良事故及医疗故障问题,增强转运护理和安全防护管理的可行性、安全性[5]。

作者:杜丽娜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

[参考文献]

[1]李坤生,沈祯云.多媒体技术在医患沟通中的临床应用实践———以胸外科患者为例[J].医学与哲学,2013,34(20):91-93.

[2]金毅,陈雅妹,王艳华,等.医学应对方式对胸外科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及疗程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646-1647.

[3]肖波,任光国,方强,等.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胸外科肿瘤患者IL-2、IL-8和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93-94.

[4]高强,周英,陈龙奇,等.基于临床科研团队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4,21(3):380-388.

[5]孙燕,梁珠阳,陶丽,等.胸心外科监护室病人对术前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及对术后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9):3274-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