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而实验室的安全又关系到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场所[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保证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加强实验室的长效管理,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为更新旧实验室的改造和新实验室的建设,以国家实验室环境和设施安全要求的标准进行建设。高校实验室作为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存放着大量贵重仪器设备、易燃、易爆、毒害性物质以及技术成果资料等,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为全面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做出应有贡献。因此,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保证师生在学校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观念了解不全面
现在,在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矛盾不是特别突出安全问题,所以常常被疏漏。而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普遍具有“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环保”以及“安全工作投入产出低”的看法[2],一直以为学校的安全部门和管理实验室的有关部门负责安全工作,对安全工作性质不到位,注意水平较低,在管理期间对于各个环节也缺少系统性的思考。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不是真正考虑到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3]。
(二)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片面,安全责任不明确
长久以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机构复杂,责任不明确,职能不统一,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安全体系不健全,安全责任不一、安全检查不力等制度与机制存在大量的问题。另外,实验室规模不断的扩张,专业的增加,实验设备的数量,实验班项目,实验人数日益增加,各种安全隐患层出不穷,而实验室未配备专职安全员,实验室也缺乏安全技术专管人员,导致现有制度缺乏执行力度,检查督促不到位,无法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职责,不利于实验室安全运行。
(三)安全基础设施老化
许多高校只重视实验室的条件建设,在实验室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安全隐患存在。需要对实验室安全方面投入时,就存在经费不足,不重视。其具体表现在:缺乏对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配置,新建实验室在设计布局阶段欠综合考虑,在考虑新的实验室布局设计阶段,有不规范的设计和导致安全问题,如:水,电,气线路布局不合理;设备的布局不到安全距离;实验废物排放量不达标;安全通道堵塞;环保设施不满足条件,缺乏必备的急救设施等。
(四)安全教育体系不全面
实验室安全知识为呈现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常常是学生边做实验老师边强调实验要领,并没有系统的传授实验注意的安全知识,造成了实验室安全知识普及率低、直观性差,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等现象,也导致了各种实验安全问题日益明显,经常发生个人以及财产安全事故,一些更严重的安全事故,甚至引发了法律纠纷,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安全稳定,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二、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重视安全教育,通过实验室安全展板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浓厚的安全氛围。教师们在撰写实验教材时,要加大实验室安全知识的重量,对实验室中使用的水、电、气以及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可能造成的伤害事故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专门对实际的加工工艺和方法进行介绍。可以添加安全课程,使学生有一个非常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实验室安全。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实验室安全教育手册的编制和分配,组织安全知识培训或者专题报告,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和演习等普及安全防护知识、传授安全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3]。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理顺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能,搞好岗位责任制,在校院两级均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实施分层次管理,做到安全防范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形成合力共抓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实验环境、安全距离、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材料等各个方面,在每一方面,应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系统。同时,每个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及救援预案,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单位系统实施检查,将实验室安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良性运行轨道,遵守法律规定,保证安全性实验室循环。
(四)完善培训准入考核机制
多途径开展安全管理培训如新购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新生入校的安全培训等等、通过建立安全检查题库和在线考试系统,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并作为实验室准入考核体系的依据,并将培训及考核常态化,使学生实验安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
(五)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各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常规自查,学校相关部门对实验室安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在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进行通报,发出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尽可能在最初环节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4],提前制定科学的、完善的方案是预防的关键。
(六)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
为了加强实验室的长效管理,高校应加大实验室安全规范化建立,为更新旧实验室的改造和新实验室的建设,以国家对实验室环境和设施安全要求的标准进行建设。从本源上着手实验室的安全,应以保证实验室安全作为前提进行规划与设计,根据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充分设置实验室设计、建设、仪器的设备采购,为实验室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融入现代技术。[5]
三、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作为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存放着大量贵重仪器设备、易燃、易爆、毒害性物质以及技术成果资料等,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为全面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做出应有贡献。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始终贯穿预防和安全政策,从安全意识、管理机制、日常监管和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方面建立规范化、高效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防止实验室事故意外的出现,为教师和学生打造和谐的实验条件。
作者:吕长平 周凤莺 何喜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郭敏杰,胡新,王,等.高等药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77-183.
[2]徐静年,郭奋.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4):37+39.
[3]陈立君,顾凤岐.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39-341.
[4]杨静.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
[5]黄坤,孥彦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82-284
第二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思考
摘要: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首要目标,是高校进行科研教学活动的根本保障。阐述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旨在加强管理,提高实验室安全性,营造高校安全的科研、教学环境。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场所,这促进了高校实验室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提升了高校实验室对国家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1]。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与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实验室规模持续增加,结构也日益复杂,加之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开放程度的增加等因素,作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首要目标,实验室安全工作面临着日益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1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特点
高校实验室人口集中、仪器密集,危险性相对集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相对复杂。这些特征决定了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1安全事故种类多,具有突发性
高校实验室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生物化学药品,存有一些有毒甚至具有放射性的物质,且有大批的精密仪器。实验室安全事故通常是突然发生的,且会造成人员受伤或财产受损。根据武晓峰等[2]的理论,实验室安全事故可以分为九类,分别是:火灾事故、爆炸事故、辐射事故、生物安全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危险化学品人身毒害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设备损害事故和设备技术被盗事故。其中,由火灾、爆炸等引起的事故比例最大,其次为用电事故,这些安全事故都给高校实验室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一定的人员伤害[3]。
1.2安全工作涉及人员广、范围大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为了满足建设高水平、多学科大学的需求,纷纷建设新的校区,或与其它高校进行合并,使得实验室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管理相对独立。同时,新增院系及学科均需要教学、科研场所,使得实验室的数量不断扩大,人员也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加大了安全管理难度[4]。
1.3安全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涉及到不同级别的多个部门,在政府层面上需要公安局、环保局、教育局等职能部门,在学校层面上需要公安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等部门,在各院系层面则需要承担实验室具体管理任务的平台、研究室等科研部门。要想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就要求各部门和单位紧密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5]。
2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现状分析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情况不容乐观,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较多,这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危害了师生的人身安全。总体上讲,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落后
由于招生规模扩大、用房面积紧张等因素,各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安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研究室、休息室合为一体,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缺乏足够的安全操作空间,电路老化、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或维护不力,极易导致火灾发生;易燃、易爆等化学药品存放不达标,易导致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人身毒害事故;实验室的环保设施陈旧,通风系统、排气排水系统不能达标,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事故;一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如防烟器具、防爆眼镜等配备不足,也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6]。此外,有的实验室乱设防护门窗,甚至堵塞安全通道,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2.2实验室设计规划不合理
高校的部分实验室建成年代已久,当年的规划在如今已经满足不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需求。有些实验室在规划时缺乏论证,仅考虑实用性,却对安全标准考虑不足;也有部分实验室在规划时按照专业实验室的要求考虑,建成后却另作他用,这在投入使用后会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某些具有放射性或危险性的实验室,在完工后没有进行辐射检测和环境评估,不能达到环保部门要求。设计规划不合理导致的安全隐患严重,一时难以改变,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挑战性。
2.3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协作,而部门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这容易形成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的状况。部分实验室所属院系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安全管理专职负责人员,管理部门下达的安全管理措施不能切实贯彻执行,影响了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7]。此外,学校缺乏对全校实验室安全的整体考虑和规划设计,各个实验室之间相互独立、缺乏交流,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
2.4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教育培训不足
高校的实验室管理需要以人为本,很多实验室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现阶段,各高校都把学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但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却不够重视,这导致了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观念不强。实验室人员在初进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一般会格外注意,但久而久之思想上就会松懈,安全意识成为形式主义,为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埋下了隐患,极易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8]。此外,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学校或者实验室所属院系很少进行安全相关的教育培训,导致部分人员缺少科学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科学的处理,导致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科研活动,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贯穿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等一系列过程,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因此,做好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是保障高校教学、科研正常进行的前提,是高校发展、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规范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安全投入
实验室在建设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规划论证,应聘请专业的规划委员会进行设计、论证,并严格按照规划施工,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属于实验室规划问题的应要求规划委员会承担责任。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建设配套的安全设施,包括危险化学品存储、通风排气装备、排水装备及电路负荷设计等。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按照专业需求设计特殊的安全设备,保障实验室安全。在实验室的使用、维护过程中,要严格保障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不能随意改建、扩建,确需改建的,必须以安全保障为前提,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论证方可改造。在实验室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室特点和安全情况,维护、配备必要的安全措施。高校应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各实验室配备必需的安全设施、器具,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
制度化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任何单位和各人都应该遵循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推进安全工作开展。首先,学校和各院系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制度、消防设施检查制度、仪器操作制度等[9],让实验室人员在安全管理问题上有章可循。其次,高校各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提高管理效率。在制定安全制度的基础上,各部门既要协同合作又要分工明确,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抓好安全工作,才能在整体上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最后,各实验室应设立专职安全管理责任人,负责学校及院系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及检查,及时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排除安全隐患,反馈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安全管理体系畅达、规范。
3.3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实验室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初,就要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和考核,未经过考核者不得在实验室从事研究、学习活动。根据专业特点,为实验室人员发放安全手册,如生物安全手册、机械设备安全手册等,把安全培训贯穿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此外,还可通过举行安全知识竞赛、模拟安全事故现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同时,安全教育还要与高校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使学生对国家法律法规及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有系统、全面的了解[10],学习科学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3.4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
实验室安全检查是发现安全隐患、落实安全措施的重要手段,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安全检查找出不足、查出隐患,督促实验室整改,可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各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彻底排查隐患,对于有安全问题的要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并跟踪检查,直至隐患消除。各实验室应专设安全责任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安全检查,有问题及时解决并向主管部门反馈汇报。此外,实验室安全检查应列入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而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搞形式化、突击化。
4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内高校需要借鉴国外大学的一些成功经验[11],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深入开展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机制,加强实验室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科学合理规划实验室设计使用,加大安全投入,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营造安全的高校科研、实验环境。
作者:李晓明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2]武晓峰,闻星火.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81-87.
[3]关路贵,刘淑萍,尹云.高等学校实验室环保安全工作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9):130-133.
[4]温涛,刘鹏,苏洪,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学校安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49-151.
[5]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6]李荣华,孙莉丽,郭培国.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92-195.
[7]龚跃华,叶青妍.加强高校实验室有毒有害废弃物排放的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216.
[8]李廷友,郑典元,郑霞,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85-86.
[9]邱琦,罗仲宽,吕维忠,等.国内外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广州化工,2010(5):272-274.
[10]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11]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8(8):419-422.
第三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发展
摘要:
随着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高校内建立的各学科、各系统内的重点实验室层出不穷,其中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种类繁多的化学试剂、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和仪器设备都存放在实验室中,这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安全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实验室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剖析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提炼并总结出安全发展对策,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现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强化安全教育并提高科研人员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水平与成效。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安全问题;发展对策;执行力
高校实验室作为科研与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其安全管理问题一直受到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曾经说过:“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在没有足够安全保障的实验室中工作,科研人员通常难以安心、高效的完成实验并快速推动整个实验进展,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预防为主,教育先行”,实验室安全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应该成为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2]。尽管目前国内高校不断重视和加强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但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其中在2014年12月4日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研究所实验室中10升的玻璃瓶在蒸馏中发生一起小型爆炸,庆幸的是事故现场无人员伤亡,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妨碍了实验室安全,且对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安全隐患。此外,在2015年清明节假期,中国矿业大学也发生了一起实验室爆燃事故,造成1死4伤的严重后果。尤其在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一博士后死亡,这些事故其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伤害短时间难易消去。作为我国一流的大学,显然该学校已有合理的规章制度,每个实验过程也有合理的实验程序,但仍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实验过程中的管理监控疏忽,执行力步骤不到位,从而出现有完善的规章体系却没有好的结果的局面。实验室出现安全事故已不仅仅是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上的问题,而是在实验过程中确保管理到位才能做到安全实验,确保每一环节不出纰漏,最终做到不留安全隐患。其中统计了我国高校实验室近几年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尽管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日益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今天,但是安全事故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和发展对策在实验室建设中十分关键[3~6]。如何让师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研究,是各个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1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在实验室工作活动中,如果不按照规章执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近些年来,实验室人员由于在实验过程中不按规定操作、实验流程制定不当、消防不到位、设备老化等原因导致爆炸、火灾时有发生,以至于引发实验中重要资料被烧毁、人员伤亡等,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一般影响实验室安全的最基本的三个因素:人、物和环境[7],这些因素几乎决定了实验能否安全的进行。随着科技发展,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需要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存放场所。此外,在硬件环境建设以及化学试剂的购置与存放问题方面也使得实验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安全问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保障实验室日常高效安全的运行,尤其是要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并提高科研人员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8~9]。
2目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研人员的执行力不足
进行实验归根到底是人去完成实验,而实验室安全管理最主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一个实验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需要实验人员正确并精确操作实验流程,这样就对科研人员的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因此,每一个实验环节都不容许出现人为错误哪怕是一点点的不精确。所以,实验室要安全发展,高效稳定运行,就必须提高对科研人员的要求,只有执行力到位才能确保实验安全有效的进行。例如,2008年一清华大学学生因没有严格执行实验的规章导致实验室失火,所幸没造成伤亡,但却给当时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以警示。
2.2实验室管理缺乏法律规范和监管
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实验室安全措施落实的问题上较为细致和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保证政策能落到实处[10]。譬如,每个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都被要求填写详细的化学品安全记录表;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佩戴防护眼镜;在进行过夜实验时,必须填写实验信息卡,挂在实验设备上,以便于夜间巡查的安全员了解情况,并在遇到事故时作为处置的依据;领取溶剂时,必须携带专门的试剂筐等。
2.3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淡薄的根源在于安全教育的欠缺。每一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告诉我们一个普遍事实,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科研人员的疏忽和粗心造成的。在安全检查中发现,师生在实验室从事科研、教学活动时,安全意识不强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初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在之前的种种警告之下会格外小心注意,但时间久了,往往安全就会掉以轻心,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置若罔闻或形式主义了。而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往往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时时刻刻心中要记住安全,一定要保护自己、保护环境、保护社会,杜绝事故的发生。
3实验室安全管理发展策略
各国实验室频频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警醒了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当我们在聚精会神地专注于实验操作时,危险已然来到了我们身边。因此,加强实验室管理规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围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结合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了以下几点安全应对策略。
3.1规范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
一个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规则是确保科研人员正确执行实验的基础。高校应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支持力度,成立专门负责试剂、药品和安全管理的部门或机构,明确其职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另外,还需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层层负责,层层落实,树立从上到下、安全事故人人有责的观念。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安全考核不通过一票否决,从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3.2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参与实验工作的主体是人,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我国大学生和部分教师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安全技能也很欠缺,他们往往会成为安全事故高发的人群。因此,只有从“人”着手,通过各种培训和考核等方式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养[11],进行一些必要的安全训练课程[12],才能切实提高实验者的执行力,最大限度地消除实验过程中安全隐患。以作者所在的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首先从提高安全意识方面入手,并加以专业的实验技能培训,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上不松懈,行动上按照实验规章流程执行,做到安全事故无小事,不懂安全问题不尝试。秉持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从而确保了自学校实验室建设运行以来未出现一例安全事故,真正做到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
3.3改进和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与成效
想要改进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采用先进的EHS管理系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EHS管理体系,是环境、健康、安全(Environment,HealthandSafety)的缩写,它是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两体系的整合[11]。EHS的管理理念,无论从实验室的设计建造,还是到投入使用后的日常管理,都是值得我国高校实验室学习与借鉴。而学校配备具有世界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或者有认证资质的检测实验室,根据师生的反映定期对一些实验室进行取样监测,一旦发现有害物质超标,马上责令整改[13]。这样成功的典范,目前我们高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可以仿效,结合我们的实情制定类似的一套体系,在我们高校实验中进行推广实践。
4结语
实验室安全永远第一,无论是环境安全、物品安全还是人员的安全,永无止境。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实验者的执行力,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利用更先进的方法、技术,寻求更多、更好的对策,有待于广大实验室管理工作者进一步探索研究,实验室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因此,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核心做好安全管理,才能最终真正实现实验室安全。
作者:潘太军 陈婧 杨燕 胡静 涂浩 王建华 单位: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省材料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郑爱平,金海萍,阮俊,等.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的回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6-9.
[2]陈润,琚生根,周刚,等.实验室安全与环保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71-73.
[3]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1):129-132.
[4]潘太军,左小伟,吴长军,等.高校实验仪器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机制研究与分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47-49.
[5]徐根娣,刘丹,吴旭峰.浅谈高校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5,18(1):202-205.
[6]杜云翔,吴福根,刘贻新,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思路———实验室安全周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79-282.
[7]黄桂兰,刘景全,刘石磊,等.实验室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体系[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4,33(7):301-304.
[8]余观夏,吴林根.浅析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296-300.
[9]张哲文,郝春燕,闫波,等.构建全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5,18(1):114-119.
[10]郑春龙.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基本规范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3-7.
[11]李秀珍,李勤,王征,等.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保障实验室安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01-203.
[12]余建潮,汪进前,叶秉良,等.基于Ajax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系统研发[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2):195-197.
[13]韩方珍,曹咏,冯蜀茗,等.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启示与对策[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8):452-455
第四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校内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转化、档案整理等工作。文章重点分析了高校科研管理在以上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是我国科研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研发展水平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及成果的质量和转化体现,项目多、成果转化率高不仅反映高校整体科研实力,同时也反映了其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但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重视不足,科研管理服务理念落后、被动,导致了学校面临科研发展的一系列难题,科研项目出成果难、成果转化难,使得科研成果体现在纸面上,无法转化成为具有真正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成果。因此提高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应该是科研管理部门努力改进的方向。
一、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目前科研管理组织形式是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以单位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在针对项目的过程管理中,原有的制度和体制上缺乏对项目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使过程管理停留在纸面上。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体制也在向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在管理服务理念和具体工作上都在进行着一些变革,但总体上讲,仍过于粗放。
(一)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效的中期管理缺位
高校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根据项目类别和级别有所不同,一般项目三年左右,学生项目或青年项目周期短些,重大重点项目周期长些。在研究周期中,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也就是对项目的监管至关重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但是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常比较重视项目立项数,过程管理也只是定期收集各类任务书、检查表等,很少实地考察,也不会考证纸质材料的真实性,使管理流于形式,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评估体系。
2.项目结项验收不科学
部分项目申请人在项目立项后缺乏完成项目的能力或者有研究时间不足等其它条件的限制无法结项,或项目完成粗糙,项目搁置的情况很常见,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制度督促项目完成。即便在项目可以结项时,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也导致管理部门忽视了项目完成的实际效果,这也是直接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及执行不规范
在项目申报之初,科研人员缺乏科学地编制和执行预算的意识。项目申请人以申报项目为目的编制预算,凭借的是感觉和经验,缺乏科学依据,仅做到表面上符合申报要求,以至于在经费到账后研究开展时,才能发现不能按预算执行,只有打破预算,使得预算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也带来了经费管理上的问题。
2.项目研究与经费管理脱节
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上,通常由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和核算,有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有预审,大部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不再审核。科研经费由项目负责人审核,财务部门缺乏对项目的了解,无法跟踪评价经费的使用情况,财务部门通常只是简单地审查费用的财务合规性,不能及时向科研管理部门反馈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使得科研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修正相关监管办法。另外,在实践中,已经结项项目不能按时完成结账现象普遍。目前高校很大一部分科研项目,虽己经办理结题,但项目经费仍没有结清,结余经费长期挂在账上。费用的闲置、固定资产不能进行及时清理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财务核算和项目管理的难度。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管理主体和科研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对从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科研管理工作,除了需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又要求工作人员对科研项目所涉及的学科有所涉猎。对上级项目管理部门来说,科研管理人员是各项信息的传播人、政策的实际执行人,对高校的各个学院来说,科研管理人员是各项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要做好项目的过程管理工作,及时掌握项目的研究进度,做好监督管理,必须对项目所涉及的学科有所了解。因此,作为一名科研管理人员,兼具学科知识和管理能力是必要条件,但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普遍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
2.科研人员缺乏科研协作精神
从整体科研管理实践来看,部分科研人员通常习惯独立作战,科研团队仅用于申报时的填写,真正投入研究时往往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也是科研团队无法形成,科研人员缺少凝聚力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校科研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将成为促进高校科研发展的新契机。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改进意见
(一)对提高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建议
1.加强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及过程管理
做好项目的立项工作有利于项目研究的有序开展,有助于督促研究人员按期完成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有利于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日常管理。立项工作应该包括要求项目主持人按照申请书的安排,制定项目计划任务书,管理部门与项目主持人签订合同书,明确权利义务,这也是日后管理工作的基础。项目的中期检查包括要求提交纸质材料、佐证材料和实地考察等,这些工作有利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项目的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面临的困难等。组织形式上可以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也可由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开展,但对重大重点项目,特别是研究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分解成许多子课题的,应组织多学科专家组进行检查。中期检查是项目后续进行的重要保障。
2.做好结项验收阶段的工作
项目的结项验收包括结题、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此时项目成果已经达成,形成了对项目研究的总结,但是如何提高成果转化率,实现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才是科研项目的最终目的,这要求科研单位具备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和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
(二)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
1.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是科学管理科研经费的前提,是整个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科研预算有利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并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及标准。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首先完善预算的相关制度,对预算科学严谨地进行审核,在满足项目开展需要的同时,也符合科研管理和财务规章制度。项目立项以后,项目主持人要和科研管理部门签订协议,要求项目按预算支出,并明确项目主持人需承担的责任。
2.引入数字化管理,对经费施行动态跟踪管理
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涉及到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由于部门间的界限,无法及时互通,造成了科研经费管理的滞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管理自然被提到了前台,许多高校建立自己的科研管理系统,财务部门也有自己的财务系统,将科研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打通,使科研管理人员在进行过程管理的时候能监控到经费使用情况,财务人员进行经费的领用核销时能了解到项目的开展情况,实现对项目经费的动态跟踪管理才能更好地保证经费得到安全合理的使用,并且提高使用效率。
(三)对于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改进建议
1.革新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
摒弃陈旧地科研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管理服务理念是科研管理人员努力的方向。对于科研管理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学习、外出交流是必要的。对于科研管理人员除了传统的管理,更注重服务理念的树立。另外,应逐步从以单位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过渡到以项目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上来,这才是提高高校科研质量的首要工作。
2.建立激励机制,注重团队建设,提高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转换管理模式,及时制定符合科研规律的新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科研动力。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才是科研项目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方法。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凝练学科方向,是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之,只有做好了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经费管理和人员的管理,才能真正为科研项目做好保障,使科研项目的成果顺利产出,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
作者:张文津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科研处
参考文献
[1]娄延宏,耿丹.创新体制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J].管理工作研究,2003(6).
[2]徐桂秋,孟俐丽.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与提高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2):181-182.
[3]孙宁,高志强.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创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
[4]马睿,徐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绩效审计[J].中国市场,2006(35).
[5]徐芳.高校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2008(13).
[6]余为,董超.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