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高校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高校科研、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射线装置和放射源在高校各学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具有强烈的辐射危害,如果防护不当将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该文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的核与辐射安全问题进行了阐述,总结和归纳了各高校的应对措施,并探讨了实施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放射源
随着20世纪核科学技术在军事和能源领域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不断的扩大。目前,以核技术为基础的先进仪器设备在高校各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涉及核科学、生命科学、环境学、地质地理学、化学、大气科学、草地农业科学、医学等领域,如在地学方面采用光释光技术进行年代测定,在生物学方面采用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研究元素代谢过程,在环境化学中用于检测物质化学成分的色谱仪检测器等[1]。由于国家对核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各高校恢复和新建了一批涉核学科,同时这方面的研究人员逐渐增多,放射性物质的利用随之增大,因此对核与辐射的安全管理将是一个长期、常态化的挑战[2]。核与辐射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对接触者和环境可造成潜在危害,甚至威胁生命安全[3]。因此,提高对核的认识、管理好涉核物质、正确利用核与辐射、有效预防核危害是高校涉核单位和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责任。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电离辐射包括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是指地球本身、空气及食物、饮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放出的射线,而医用X射线、核武器试验产生的尘埃、核工业的废物和射线装置放出的射线则属于人工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热辐射、无线电波和微波等[4]。因此,并不是所有辐射对人体产生危害,但电离辐射中的人工辐射部分对人体的危害最严重。而高校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内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均是人工辐射源[5],因此高校的核与辐射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6]。纵观全国各高校核与辐射安全工作,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放射性物质种类多,存放实验室布局分散,管理困难,并且不断有新的放射性物质转入,核与辐射安全工作量在不断变化。
(2)学校管理制度陈旧,不适应校内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新状况,导致核与辐射安全工作比较混乱,效率偏低。
(3)学校核与辐射安全的宣传教育不足,校内大部分人员的核与辐射安全知识、管理知识匮乏,更缺乏足够的核与辐射安全意识。
(4)对核与辐射安全重视程度不高,导致部分制度及管理体系流于形式,高校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2全国各高校目前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关注,各高校针对核与辐射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7]。
(1)成立校级和核与辐射安全与防护领导机构,由主管安全的副校长任负责人,对学校核与辐射安全进行宏观管理,负责制定一系列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由主管实验室安全的学校职能部门和学校保卫部门负责全校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的具体管理和监督。学校与校内各学院、实验室签署安全责任书,各学院和实验室落实核与辐射安全具体工作,负责核技术利用全过程的安全工作。
(2)加强了核与辐射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对安全管理和防护知识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组织核与辐射工作人员听取校外、校内核与辐射防护专家的讲座,参加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专业分类培训考试。
(3)对放射性物质存放空间进行改造,清查放射源,减少放射性物质泄漏隐患,安装一系列的监控和门禁系统,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实时检查。
(4)加强了对核与辐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培训与管理。对从事核与辐射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职业体检,定期评估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8],制定工作人员防护措施等。
3高校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仍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通过以上措施,解决了核与辐射的部分安全问题,但依然存在一系列的核与辐射安全隐患[9],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虽然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核与核与辐射安全问题,但学校各层面人员对核与辐射安全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对核技术利用项目涉及法律宣传不足,存有饶幸心理,疏于严格执行核与辐射安全制度,制定的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完全落实[10-11]。
(2)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时,并没有根据不同实验室的本身特点制定适合个体的管理制度,导致相关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3)学校建立核与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体系时,主要从责任分摊角度考虑,没有从管理的可执行度方面考虑,导致管理系统繁杂,增加了学校各部门的工作量,并且降低了执行效率。
(4)现有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制、机构和队伍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12]。
4加强高校核与辐射安全管理
针对各高校存在的以上核与辐射安全问题,需要加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度。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开展核安全文化活动,在学校网站首页的醒目位置定期各种核与辐射安全事故实例,建立核与辐射安全理论知识专门栏目,在学校校园布告栏定期核与辐射安全危害及防护知识,增强学校人员的核与辐射安全和管理意识[13-14]。
(2)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网络技术,对核与辐射从业人员进行人性化、定制化的管理,构建核与辐射安全网络,全天候无死角实施监督检测,确保核与辐射涉及装置的安全及使用人员的安全。
(3)实行核与辐射从业人员分类培训和人才培养,组织使用放射源装置以及Ⅰ类和Ⅱ类射线装置的从业人员参加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专门培训和考核,组织仅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从业人员参加学校的培训和考核,自行考核结果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满后,由学校管理部门组织再培训和考核。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思想认识和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化核与辐射技术队伍。
(4)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或管理部门,采用多级负责核与辐射管理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直接、独立的安全管理体系,由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分配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全校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业务[15],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购买、使用、维护和报废处置。专职技术人员直接与分管学院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负责人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核技术利用项目存在的问题。同时成立由各涉核学科专家组成的核与辐射安全咨询组,以供解决专职核与辐射安全业务人员遇到的问题。我校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5结语
随着高校各专业学科的发展,核技术的利用越来越广阔,对校园核与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了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16]。但由于高校的业务特点决定校内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科研和教学上,对核与辐射安全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部分管理制度执行度不够,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各高校根据本身特点进一步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核与辐射安全问题的出现,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程世红 张磊 侯作贤 王厚成 王强 单位:兰州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