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广告媒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媒介环境的广告设计论文
一、新媒介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广告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设计在新媒介的影响下,已经从传统的平面设计、静态化设计逐步转向交互性设计、综合性设计以及更高层次的动态化设计,其中包含的设计技术已经能够通过相关的尖端表现技术逐步呈现出来,同时这种技术发展有着较大的可持续性。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信息基本功能逐步升级到个性化以及相关情感方面的功能,逐步将人们引入一个崭新的广告信息体验的新时代。在新媒介的影响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逐步转向个人到个人、个人到多人、多人到个人以及多人到多人的复杂化信息传播形式。新媒介的影响在现阶段广告设计中包含的信息已经逐步实现了同步传播,这对于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心理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强了广告信息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媒介的影响下,现阶段的广告设计已经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数字化的道路,将信息内部转变为电脑可识别的1和0,有利于实现广告信息的大范围的传播甚至全球化传播,同时也增强了现阶段广告的可执行性。此外,新媒介技术实现了声图文一体化、视听一体化等综合表现方式,文字、图形、声音等都可以在电子空间内以一个个数字字节流进行传播,大大增强了现阶段广告的诱惑力和影响力。
二、新媒介环境中广告设计的特点
1.互动性
互动性在媒体传播和沟通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发挥了其独有的特点。互动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网络途径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做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后通过满足人们对图像外形、视觉冲击性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达到媒介互动的最佳体现。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大众汽车在公交站或者地铁站等人群较多的地方,采用了高科技媒介技术进行新产品的。人们只要在数字屏幕前停留1~2分钟,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头像置身在汽车的主驾驶位置,体验到驾驶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以让消费者与汽车的设计互动,充分调动消费者对大众汽车的兴趣。这种互动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地推向受众,而是给予受众更多的自主选择,使受众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媒体信息,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规模传播。
2.高技术性和高信息化
当下的广告设计表现形式因为高技术和信息化的出现而具有多样化、多角度的发展趋势,显然它们都是在社会发展条件下形成的产物,带给人们很多全新的视觉感受。如,目前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广告设计都是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的,这样可以克服设计师手绘图片带来的缺陷及单一性。除此之外,广告图形和图片在打印之前都要借助计算机中有关的图形软件进行设计,然后将其输出。通过计算机这种功能强大的辅助工具,使得广告形式拥有千种风情、万种风采。计算机能完成特别精确、复杂的个性化图形,使得其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论文
1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设计的视觉传达
1.1视觉传达的表现模式与行为逻辑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关注的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其表达的形式多具有一定的易于接受性。换言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较为自由灵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感情色彩。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样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艺术性、责任性。一方面,从表现模式角度来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调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道德律令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例如,较为成功的广告《留守儿童》、《水土流失》以及《得蛙蛙》系列,都是在通过电视的平台,展示出关于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借助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独特艺术载体,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通过台词脚本的设计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人们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另一方面,从艺术设计行为逻辑而言,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采用抽象性的词汇,只有置于具体的物象成为可感知的经验组成部分,其语意才易于得到理解。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的艺术设计象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设计崇拜的意蕴,既是对艺术设计自然属性的归纳,也表征了社会化、多义化的开拓。实际上,从本质上讲,任何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都具有一定的主基调艺术设计。尽管囿于文化传承差别表现会有不同,其彰显出的心智模式与行为逻辑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出性格沉静而厚实的鲜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特色。例如,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爱的表达式》以及《古迹保护》为例,我们发现其中对于白色的运用为例子。白色在广告中是从既往自然属性的锚定,诸如白云、羊毛、牛奶等颜色的同一性使得艺术设计言说能够得到归纳,而一旦其艺术设计运用中采用了白色也就成为一种常规用法。具体而言,记忆原点性质的存在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必要进行特定的解释和逻辑思维,对于此种颜色产生敬畏心。当上述规律性质的观念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证实,艺术设计也就从自然属性实现了向社会属性的转变,为大众在景观社会空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视觉消费提供了核心质素。
1.2视觉传达的目标关联性与抽象性
所谓目标关联性,指的是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围绕某主题展开的核心理念。例如,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校车安全》中首先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小女孩自由地走过花坛、喷泉,在明媚的阳光里自由舞蹈。然而,紧跟着镜头一转,一辆破旧的校车呈现在镜头里。画外音是:她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显然,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受众都希望身临其境,帮助小女孩,不让她迈上校车。这样,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的目标关联性也就准确无误地呈现到位了。基于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史是一个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心灵情感史。在这种艺术设计创作者的心灵体悟下,艺术设计与广告心理结构相契合的佐证形态。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关注的是创作者知觉与视觉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被建构的路径,我们能够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主体的抽象表达。具体而言,电视艺术设计内蕴的诸多文化表征能够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性与内容的现代性耦合中找到其自身应有的存在可能。例如,在电视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环保之路》的抽象性表达中,黑色同样是应用范围较广、象征意味较浓的物象。黑色象征的负向特质既体现出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品的基本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包裹着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象征的高度、深度。这也就解释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本身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源头,其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语言呈现具有完整性和在场性。而探讨作品艺术设计的审美理解与象征意味,实则是探寻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与艺术文化史切近相关性,旨归在于彰显创作者艺术设计运用的主体性与抽象的表现力。
1.3视觉传达重塑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上,避免了过多的长篇大论的说教,转而采用一些融理于情的表现手段,或者用比较写实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二是审美价值上,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要体现能为受众接受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形式上的审美来达到与对象群体契合的程度。只有当观众真正为作品所打动的时候,才能够对美的对象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审美上的艺术性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就很好地是吸纳了表现形式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关注宏达叙事层面的展现,而是强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重新发现,在空间的层面上主张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看视。在具体的艺术设计上,《回家》风格融汇的影子,更多地强调了欣赏者的注意力对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观看意识。艺术设计运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处理多是按照创作者理解在作品中重新对事物进行排列组合。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设计造型”、“艺术变形”与“几何构图”等重要内容的题中之义。在对于整个观者位置的位移中,艺术设计运用处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表达的是一种融贯主体的概念。
学术期刊广告的潜在优势与策略
随着广告主对广告投资回报率要求的不断提升,各种数字技术被应用于网络广告中,大数据技术就是其中风头正劲的一种。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网络广告实现了搜集分析用户信息、精准投放、效果实时监测、创意动态调整,这给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广告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在此情势下,分析大数据技术能否以及如何为学术期刊广告经营所用十分必要。
一、学术期刊广告的潜在优势
(一)学术期刊的广告受众数量稳定
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科研人员需要经常阅读学术期刊掌握研究动态,增长相关知识,激发研究灵感,,因此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较为稳定,读者的流动只是由学术期刊的纸质版流向电子版。
(二)学术期刊的受众个体广告价值高
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包括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大型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的科研人员,等等。他们是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每个读者都是高价值的广告受众。依照传统的广告售卖方式,学术期刊只能出售广告版面,整体出售读者群体的注意力,无法出售单个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因此其个体受众广告价值高的优势无法发挥。
(三)学术期刊的广告可信度较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革新探讨
摘要:教师在确立平面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还要从学科特色入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行业适应能力。课程是教学的基础,但当前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设置与行业、专业关联不够紧密,知识覆盖面狭窄,难以跟上广告设计行业发展的步伐。基于此,该文作者立足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际,从广告公司具体的设计制作流程着手,提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制作流程;职业素养
在信息时代,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平台的发展,平面广告设计的内涵、方法发生了变化,对广告设计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艺术设计类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到固有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艺轻技”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性内容占比较小;在课程教学方面,讲授艺术表现的知识较多,缺乏对学生相关设计技能的考查。平面广告设计具有综合性,教师要结合时展的特点,注重团队协作,贴近行业发展实际,让学生接触外部的世界,了解行业需求。由此可见,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结合平面广告设计的制作流程,优化课程结构与衔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常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便于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方法雷同、教学手法单一、课程衔接不够流畅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课程设置分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缺乏有效的关联,学生难以通过模仿、练习、实践、创新创作出理想的设计作品。这样平面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便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强调以图形图像软件教学为主的操作训练,将软件操作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对设计软件功能、特效的应用,而忽视对设计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意识的提炼与传达;二是将广告设计等同于艺术创作,过于强调个人的艺术体验与风格,与实际的平面广告制作脱节。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将平面广告知识、软件设计技能以及艺术设计的创意、热情融入其中,从而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竞争力。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在课程结构方面面临目标与学时两大难题。
1.课程目标中的问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教学目标具有广泛性,如学习艺术设计知识、掌握平面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些知识和技能要体现在具体的广告设计实践中(如广告标志的制作、广告创意主题的确立、广告设计方案的完善等)。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广告筹划、广告设计、广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容易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让学生无所适从。
科技期刊专题传播策略
一、科技期刊传播制约因素分析
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传播面相对狭隘,受众范围较小,整体传播空间不足,其传播受到了一些因素限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限制。虽然在科技期刊传播方面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予以支持,但从细节来看,一些政策表述多带有“引导”、“鼓励”等字眼,缺乏刚性引导,且缺乏具体措施,难以落实到具体工作上。还有一些科技期刊并不具备独立法人资质,缺乏自主经营权以及决策权,传播力受到了制约。(2)传播理念滞后。一些科技期刊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内容上,而相关传播工作投入较少,传播范围仅限于专业领域,在大众传播方面十分欠缺,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传播力。(3)传播形态。大多数科技期刊语言晦涩,难以理解,且形式较为单调,与大众阅读习惯并不相符,限制了其传播。一些科技期刊虽然逐渐丰富了传播媒介,但信息更新较为缓慢,活跃程度不高,其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
二、科技期刊专题传播主要路径
期刊专题论文质量以及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专题传播的基础。高质量的论文是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决定因素。除了传统纸媒外,科技期刊需要构建数据库,并可借助新媒体如微信群、QQ群、公众号进行宣传,同时需要通过学术会议、行业展会、专访赠阅等途径扩大传播范围,以此来提升科技期刊专题的影响力及传播力。从传播形式来看,科技期刊专题传播需要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包括文字传播、语音传播以及图像传播等。文字传播方面应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除了严谨的书面语表达形式外,还可应用其他生动、趣味的文字表达方式;语音传播方面可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宣传;图像传播方面包括期刊内插彩页、专题版面设计以及期刊封面专题宣传等。
三、完善科技期刊专题传播的相关策略
(一)拓展专题业务
为了进一步扩大科技期刊专题传播范围,杂志社需要对专题业务进行拓展,扩大专题覆盖范围。杂志社可结合专题开设专门的广告业务或出版广告专辑,以此来增强其吸引力与关注度,有利于提升专题论文引用频次,提升期刊影响力,增加杂志发行量。杂志社在增刊方面也要下足功夫做文章,将其打造为品牌专题。相对于正刊而言,杂志社在增刊建设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增刊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增刊专题及栏目选择更具灵活性,且出版频次较高,基本上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出刊。若能够将增刊做好,无疑能够提升刊物的整体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增刊内容方面可以是相关技术专题,最好与正刊形成互补,为行业学者及相关单位提供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杂志社还需要定期对专题进行汇编,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专业方向、研究主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出版纸质或电子版专题文章集合,并强化相关宣传,以此来不断扩大专题影响力,并提升专题期刊发行量。
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范文3篇
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1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广告营销业态、广告传播环境、广告传播方式和广告经营运作模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高校广告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因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进行适时地调整和改变。毕业设计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华侨大学广告学专业为例,针对毕业设计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尝试对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套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战性的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方案。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人才培养
中国经济和广告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广告营销业态、广告传播环境、广告传播方式和广告经营运作模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高校广告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数字化时代广告行业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广告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适时地调整和改变。
一、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广告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既是对广告学专业学生四年专业理论学习一次全面总结,同时也是对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全方位检验,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毕业考核重“论文”轻“作品”,一些高校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考核仍然是以论文为主,学生作品创作能力的考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较低,与广告行业实践严重脱节;三是指导教师队伍主要是以偏重理论教学的学院派教师为主,缺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专家的参与;四是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一些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甚至是共用一套模板,采用同样的评价指标,而没有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毕业设计作品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华侨大学广告学专业创办于2008年,在2018年之前,一直是采用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但是,随着广告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采用毕业论文考核形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由于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采取单一的、学理性的毕业论文考核形式,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及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实训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从而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广告行业市场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迫切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对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行改革,有助于更好地对接行业市场,推动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广告实操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
增强现实技术对建筑类期刊的启示
媒体出版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呈现新的形态。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可以实时计算摄像头影像位置与角度,并实时加载预先存储的图像、视频、三维模型和音频,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动。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增强现实技术”和“AR技术”,共检索出815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为1988年至今。经过筛选后得到30多篇与出版领域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2013年以前国内对AR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R技术的算法、跟踪技术等技术层面,仅有为数不多的学位论文探讨了AR技术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如AR技术在儿童出版物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2013年以后,AR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少儿图书、教材、科普图书、报纸、数字出版等方面,而期刊AR应用研究论文仅有6篇。由此可见,国内对期刊AR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较少。笔者在国外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学术类期刊AR出版应用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期刊AR技术出版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传统期刊AR技术出版融合研究。刘浩以康泰纳仕集团杂志的AR技术应用为例,认为传统杂志虽然面临着挑战,但也有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期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增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温尚超以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少儿期刊AR应用为例,探索提升儿童期刊读物阅读体验的策略,认为在儿童期刊出版中引入AR技术,可提供多元化的信息阅读内容,有助于增强读者对知识的理解,而通过实时互动为读者打造沉浸式的阅读环境。(2)科技期刊AR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徐玲英[5]从科技期刊A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提出科技期刊出版应加强与AR技术的融合,改善读者阅读体验,实现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周丹等从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新技术应用的层面,提出科技期刊在封面设计中应利用AR技术的优势,在科技期刊广告经营和科学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郝淼闻认为AR技术提供了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路径,为高校科技期刊开辟新的传播空间,并提出了提升高校科技期刊信息传播维度的方法和策略。(3)科技期刊AR出版应用经验总结研究。陈研等以《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为例,分析AR技术在医学类期刊出版应用的优势与不足,认为医学科技期刊AR出版形式比较新颖,AR技术与期刊的整合实现了读者与阅读内容的交互,对助推医学同质化教学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期刊AR出版技术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科技期刊AR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层面,研究对象以少儿期刊、高校学报和医学期刊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AR技术在期刊出版的研究,对国内科技期刊的新技术出版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系统地梳理期刊AR出版现状与趋势,借鉴其它商业期刊的AR出版应用经验,提出适合建筑类期刊AR出版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策略,为国内研究者提供参考。
1新技术融合下的期刊AR出版
1.1新技术推动期刊跨媒体融合
媒体的发展一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媒体的呈现方式也从单一向复合型转变,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变化,新科技的应用为传统媒体的出版形式与传播方式带来新机遇。图像识别、4G网络、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纸质期刊变成复合型媒体成为可能,同时新技术也是提升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纸质期刊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二维码技术、AR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移动社交媒体等,实现了纸质期刊与数字媒体的有机融合,尤其是AR技术的应用,不需要依托专用的穿戴设备,利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AR专用App,就能实现纸质媒体与图像、视频和三维模型的融合。
1.2读者阅读的多样化需求加速期刊AR出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随时随地的内容阅读行为,已经成为新的阅读习惯。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使得图像传播与短视频越来越受欢迎,这是读者碎片化与浅阅读的体现,也加速了传统媒体市场份额的下滑。AR技术集图像、视频和三维模型于一体,这种新颖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不仅深受读者欢迎,也让部分期刊尝试利用AR技术提升内容传播效果,拓展期刊的出版方式。全球首本AR杂志———《摄影之友》通过幻境App扫描期刊封面,使读者可以通过图片、动画、音乐和视频获得传统纸质期刊无法提供的多维感官体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
1.3数字化营销为AR出版创造条件
国外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
科技期刊是专业学科及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是研究学习专业学科的重要科技信息来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得到了更多学者及读者的青睐,我国科技期刊采用网络传播的方式也逐渐成了主流。本文以拥有独立的网络传播媒介的期刊、2018年较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同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期刊、学术影响力相近为基本条件,选取国外有代表性的7种期刊平台进行研究,选取期刊分别为《Cell》《Nature》《TheLancent》《NatureNanotechnology》《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PhysicalReviewLetters》《ChemicalSociety》《NatureMaterals》,分析这些先进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差异,以期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提升。
1国外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维度分析
1.1传播路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对网络获取信息手段的掌握和普及,学术期刊网站传播路径已从初期的自办网站单一途径向全口径、多路径、多媒介的方向发展。学术期刊网络的传播方式从自办期刊网站发展为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网络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起到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学术论文资源共享,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网站的传播路径选择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较好的传播效果,值得我国学术期刊网站学习借鉴。笔者从路径选择偏好、载体倾向选择、新闻化比较、受众参与度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1.1路径选择偏好
国外科技期刊论文传播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而学术观点的交流互通主要通过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得以实现。国外学术期刊网站更加注重社交沟通网络平台在传播中的运用,大量的国外学术期刊网站都有Facebook、Blogs等社交网站的链接入口,用户登录社交网站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进行学术讨论,丰富了学术期刊的受众接触面和传播路径。例如《Nature》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网站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Blogs平台中用户关注的相关主题区进行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1.1.2载体倾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