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工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光电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光电工程论文

光电工程检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内容的局部调整

教材的选择应符合我院专业培养的要求并且应具有光电工程的专业特色,针对后续专业课程如“光电检测技术”、“光学测量”、“自动控制原理”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检测技术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我院学生整体上电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经过更换几次教材,最后我们选定的是自编的《传感与检测原理》。根据教学大纲32个课时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适当控制光电传感器的学时,避免与光电检测技术课程重复的内容(如光电导、光生伏特器件等),结合专业特色,增加一些新型的传感器的介绍比如红外探测器、图像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一方面使光电学院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下热门传感器的发展动态,其能达到的性能指标,以及一些新型的传感器的发展,紧跟时展,为学生在以后的毕业设计奠定一定的检测技术方面的基础,对专业知识的完善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结合专业特点,突出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针对光电学院的学生以后做毕业论文或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做重点详细的介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在讲授过程中,分别介绍了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霍尔式、光纤、CCD、温度传感器等一些经典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测量电路及其应用。各种传感器章节相对独立,可以适当地调整讲授的顺序。传感器的讲授基本遵循从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分类、等效电路、特性参数到应用这一思路。另外结合较常见的被测量,教师适当地总结归纳常用的传感器的使用要点及其选择依据,如都是测量位移的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或电感式传感器在使用的时候区别在哪;又比如都是做开关,电容式传感器和电感式传感器在原理上是否有区别,等等。以前我校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开设少量的验证性试验。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原理的分析,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住了传感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但是当要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缺乏对传感器的直观认识,甚至有学生体会不到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价值。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将“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知识学以致用的快乐,实现传统教学方法所未能达到的效果。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传感器与检测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平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来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如通过对吊扇和空调的对比,举出温度传感器的作用;又如教室里的自动感应灯、审讯室的监听设备、家用的电磁炉都是怎样工作的;又如医学上的进步:X照影技术、内窥镜手术等如何实施;机器人如何识别周围环境;最新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怎么实现在高速路上的行驶;等等。通过分析吊扇和空调工作原理的区别,引出传感器的重要性。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续内容作了准备。

2.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使用教具。

阅读全文

推进传感器技术教学革新

作者:郑春娇 张健 王俊生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一项加强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重视全面素质提高的科技竞赛。近年来,学校领导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学校改变传统办学观念,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建设[3]。以我校的电气工程学院为例,学院新建“罗克韦尔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改造与更新“传感器技术”、“单片机与微机原理”、“PLC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电机原理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与计算机控制”、“过程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工与电路”等实验室,扩建“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电气照明”等实习基地;同时建起学院的机房,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查阅资料、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创造优异的条件。除硬件投资与支持外,教师还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实践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制和内容,加强课堂、实验室教学。电子设计竞赛赛程历时4天3夜,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每组的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协同工作,完成从解析题目、方案论证,到设计原理图、选择器件、实际制作、编程调试、分析结果、论文写作,直到面对评审专家进行演示,回答问题,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一系列的过程,实质上蕴含着对参赛队员的实际技能的考验,也是对学校的教学体制的检验,学校的理论教学质量怎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动手的能力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传感器技术”课题组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传感器技术”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现有的教学内容,大多侧重于原理的介绍和公式的推导,比较枯燥,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而电子设计竞赛中用到的角度、光电、红外、超声、无线收发等传感器,都是侧重于如何实践应用,如何把被检测量通过运放补偿电路转换成标准的开关量信号,而对于内部结构、外部封装形式、原理公式等涉及较少。因此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时,要有所侧重,对于原理性较强的部分要适当删减,对于实践应用较强的器件要增加课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力求教学内容合理[4-6]。学校教研组的教师经过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并且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得到启示,加重了理论课辅助实验教学的比例,修改了教学内容。删减了物位测量、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的新方向这几个部分的内容。物位测量所采用的方法,比如导电液体的物位测量,在电磁式传感器中已经介绍了原理,而非导电液体的物位测量在电容式传感器中也加以阐释,原来的章节在此处只是从检测的角度介绍其具体应用实例,略显赘述。而删减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的新方向这部分内容是因为在“自动化专业新技术讲座”中包含了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的新方向,与本课程有交叉和重复的地方。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现有的“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以CSY-2000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为平台,开设了电阻应变式桥式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电涡流传感器的位移特性、霍尔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光电式传感器的测速特性、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的温度特性等实验。实验内容多是验证性为主,验证被测量与输出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的传感器和运放电路都是封装好的,学生看不见具体的传感器裸件,也不了解相关的运放补偿电路,对于电路中的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的取值和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学生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而电子设计竞赛中涉及的传感器,要求学生自己熟悉元器件结构,了解元器件性能,根据输入输出间的电气特性选择转换电路,并亲自焊接调试,这种实践技能的提高是难以依靠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而实现的,这就要求实验教师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精心选取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验内容[7-10]。鉴于此,增加了6个学时的实验,电阻应变式特性实验由以前的2学时增加到4学时,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选择电桥的桥臂电阻,搭接放大电路,并计算相关的参数;另外,考虑到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为此增加了2学时的“温度传感器”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和铠装热电偶分别检测温度,用热电阻Pt100作为温度标准,计算各个传感器的精度、线性度等参数;同时增加的实验课还有2学时的压电式传感器,主要是考虑基于压电效应的压电材料及超声电机是当前社会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同时本校有专门的超声电机实验室,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3教材的建设现有的“传感器技术”教材比较繁多,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写作思路上看,有的以传感器原理为主线,有的以过程参数检测为主线;从专业上看,有的以材料特性和机械结构为重点,有的以信号的电气检测和电路转换为重点。鉴于现有教材的多样性和行业特征,难以满足电子设计竞赛的实际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的“传感器技术”课题组,组织编写了适合测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教材在了解各种传感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电路设计,特别是电子设计竞赛中涉及的传感器,教材增加了如何根据性能指标选型、如何设计应用电路、在焊接调试中的注意事项等实践技能部分。此教材必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相应的实践技能,推进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深入发展。

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阅读全文

民用建筑电气中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应用

【摘要】目前,很多智能照明系统有光线不稳定、照明耗电高和供电不足等问题,既导致大量电力资源被浪费,还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论文简述了民用建筑电气智能照明的问题,结合人们实际需求提出智能照明系统的具体应用策略,进一步分析研究民用建筑电气智能照明系统,保证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也能实现对建筑照明的智能化控制。

【关键词】民用建筑;电气;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引言

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过程中,民用建筑发展得更加智能化,在电气方面很多智能设备与智能手段得到了应用。智能照明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用建筑电气中应用智能照明,可以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支出,减少建筑能耗,为民用建筑电气智能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要注重民用建筑电气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确保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将智能照明的作用发挥出来。

2民用建筑电气中智能照明的问题分析

2.1照明场所选择问题

民用建筑一般是高层和超高层,内部有很多地方需要照明,若是都运用智能照明,会让设计与施工难度变大,也会提高工程造价。对此,在民用建筑电气中采用智能照明,应该合理选择照明场所,在照明功能与经济成本上实现平衡。民用建筑电气中要运用智能照明与普通照明等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影响建筑照明功能,也会让电气工程造价得到控制,减少工程施工经济成本[1]。如民用建筑中的展览大厅、多功能厅、大堂、报告厅、指挥中心以及宴会厅等场所,均需要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上述场所对灯光要求较高,应灵活运用多种照明方式。而走廊、客房、楼梯、电梯等公共空间,只需要普通照明就行,其在灯光上要求较低,只要求满足基本照明功能。

阅读全文

地方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来在地方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介绍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改革新思维,即通过大学物理教学的“四个结合”为突破口,探讨如何发挥大学物理基础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和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关键词:落脚点;课程教学改革;地方院校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物理》课程及教学在高素质理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不少高校理工科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为了进行所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压缩学分,取消了大学物理的课程,或将课程的学分降到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作为主管教学的院校负责人对于《大学物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甚至是误解,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够。

2.作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自身改革做得远远不够,教师“固步自封”,缺少对于人才培养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缺少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引导和支持。

3.《大学物理》课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由于短时间无法观测到,结果就使得一些人形成此专业不需要学学物理的错误和肤浅的认识。从大的方面说,可能会影响到几届甚至十几届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严重缺失。

阅读全文

毕业设计指导研究

摘要:本文就如何指导毕业设计以及当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能力训练;毕业答辩

毕业设计是大学工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从学习走向工作的重要过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因此,怎样才能使毕业设计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毕业设计应采取什么模式、达到什么教学要求、怎样选题和用什么方式进行等等,都是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1对毕业设计的基本认识

几年来,我从以下三点基本认识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探索。

1.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首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面向经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因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他以后所从事的设计、研究、生产等各方面的工作,从促进经济发展来看,可以认为主要是为了创造产品,并使之转化成商品。因此,工科教育(包括毕业设计在内)应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考虑、安排和实践。

阅读全文

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一、通信工程专业办学定位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在专业建设上,受师资、教学条件的限制,专业发展方向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特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有通信系统开发、应用、维护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够从事通信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在专业发展的方向上,把“通信网与交换”及“移动通信”作为专业建设方向的突破点。

二、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方案及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创新与工程能力培养

紧密结合学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三个模块,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既体现学科专业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工程实践训练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将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工程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技术基础课程。对原有课程陈旧内容进行删减,对内容重复交叉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教学比重,由原来的25%增加到35%。专业成组课程。《专业成组选修课》的设置是根据专业方向〈通信网络与交换〉而设置的。《现代交换原理》主要讲述了现代通信网的几种交换方式,即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原理。电路交换主要以程控数字电话交换原理为例,分组交换原理主要讲述了以IP分组交换为代表的交换原理,符合当今电信网的发展。《光纤通信》主要讲述了通信网络的主要传输技术,即讲述了光纤通信系统,同时讲述了SDH同步数字系列传输技术,配合综合通信平台完成SDH光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主要配合当今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是IP通信,课程主要讲述了TCP/IP协议,路由设置等,符合专业的发展要求。选修课程。对于学科技术基础选修课,结合企业生产的需要,实施了专业选修课改革。专业选修课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踪通信前沿技术,不断更新选修课的设置,如2013年开设了无线通信新技术。实验课程。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验,采取独立设课方式,如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实验内容独立设课;对原有陈旧、老化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阅读全文

信息管理系统分析(7篇)

第一篇:创建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提高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各科应用信息化管理后住院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各科应用信息化管理前住院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各项直接护理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者各项间接护理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建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有效优化临床护理服务,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效率性,对临床科室住院患者整体恢复过程具有极大的帮助,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影响

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护理管理系统、临床护理系统,通过收集、储存处理和检索显示所需动态资料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院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4年随机抽选的600例患者,分析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提高临床科室护理工作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阅读全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为了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文章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新要求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确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明确了专业建设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教学过程监控模型,对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信息进行统计控制,研究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PDCA循环模型,作为持续改进的管理工具。使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有严格的理论和数学基础,保证了专业工程教育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质量;PDCA模型;统计控制

一、序言

从教育部本科专业指导目录的课程设置来看,工科专业普遍开设了电子信息相关课程,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优势特色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度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如美国和日本的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较容易找到工作,所从事的工作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而且能够获得较好的待遇,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2-4]。然而,国内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度不高,存在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培养模式,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效果,培养电子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研究能力,提高毕业学生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作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实现工程教育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在提升各国工程教育质量方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也是提高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2]72-77,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促使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持续改进。因此,教育部评估中心适时引导高校工科专业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各高校积极申请工程认证,使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受到普遍的认可,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引领了工程教育追求卓越的正确方向,为工科专业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新工科大背景下,我们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新要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包括培养目标建设、毕业要求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条件建设、持续改进等,并研究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管理监控和数学基础理论。

二、工程认证的理念

首先,我们要熟悉工程认证的理念和体系,认证标准的核心思想“以产出导向为原则”“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和“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根本目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通用标准共7个部分,其中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导向,依据建设课程体系的平台、发挥师资队伍与支持条件的作用,以此来支撑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通过实施内外部评价反馈的持续改进体系,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持续稳步提升,体系7个部分的结构紧密,支撑的逻辑关系清晰,构成了完整的工程认证体系。

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