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专业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广播电视专业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广播电视专业知识

课程思政融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数字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全媒体传播平台逐步建立,我国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学也随之变革。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不仅是各类新闻信息的接收者,还是未来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我国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应有更敏锐的判断力、更笃定的人生价值观和更积极的进取精神。因此,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但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课程思政理念由此而生。想要培养爱国敬业、道德素质高的广播电视行业优秀人才,高校广播电视学教师应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专业课程,通过修订现有教学目标、深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开设第二课堂等途径,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广播电视学;路径

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因独立于其他课程而显得孤立无援。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复旦大学等高校在2014年提出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所有课程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以产生协同效应。各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也逐步引入课程思政理念,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培养新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优秀人才。

1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强调其他课程必须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我国的课程思政理念由此而生。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一直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社会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我国未来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力军。高校设置广播电视学专业,意在培养全面发展、宣传正能量、促进文化发展的媒体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国家观。因此,高校要在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目前来看,它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成为未来传播积极思想的主要力量;从长远来看,这更有利于大众传媒的发展。总的来说,高校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非常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的融合很有必要。[1]

2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的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教师还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僵化、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高校教师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广播电视学的专业教学。

阅读全文

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素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变革,传统媒体发展遭遇瓶颈,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转变思想态度和方式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本文简要分析新时代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素养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能够与时俱进,更加符合时展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记者素养

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以往新闻采集和制作的方式,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作为传统媒体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教育大众、传播主流文化的责任,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收视率”和“流量”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何更快速地吸引受众眼球成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争相追逐的目标。其实无论什么时代,新闻生产“内容为王”的标准不会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为受众提供内容优质的新闻产品,这样自然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新闻记者也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现在许多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将受众的需求摆在首要位置,忽视了对优质新闻内容的挖掘和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给民众带来了恐慌,也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帮助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找准定位、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时代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素养的原因分析

1.1媒介融合趋势

传播技术的发展演进增加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彼此交流互动的机会,这使得不同媒介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媒介融合趋势势不可挡。这种趋势突破了媒介间的壁垒,优化了行业内部的结构,促进了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整合,更新了信息传播环境。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传媒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传统媒体面临着极大挑战。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掌握各类媒体的核心技术,能够熟练运用不同媒体进行新闻生产工作。如果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业务和技能不够了解,那么合作就很难展开,因此,新时代下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论文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

要加强对广播电视的档案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只有领导特别是广电部门的“一把手”重视这项工作,才能有效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反之,如果单位领导对这项工作不管不问,要争创一流,便只能是一句空话。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上抓,明确业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切实将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良好的制度是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广播电视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省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的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利用、销毁、归档和档案移交等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理的工作模式,保证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规范的开展。多年来,我们五莲广播电视台高度重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了台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台长具体抓的工作负责制,制定完善了各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广播电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利用、销毁、归档和档案移交等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编印了《五莲广播电视台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一书,下发到各中心科室并在全台公开。面向全台员工,挑选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同志充实到档案管理科,具体承担档案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强化检查考核,对档案管理情况,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检查、半年一考核、全年总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树优相挂钩,从而调动起了档案管理科工作人员遵守档案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做好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大档案管理工作投入,定期出版《广播电视年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管理工作亦是如此。要加强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投入是前提。如果没有投入,要做好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广播电视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建立符合规范的档案室,确保档案的安全完整。同时,也要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结合现代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充分吸收引进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购置数字化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近年来,我们五莲广播电视台不断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2011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五莲广播电视台动工建设了总投资达1.1亿元的新广电中心,以建设新广电中心为契机,五莲广播电视台牢牢抓住这一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硬件设施的良好契机,在组织专门班子广泛外出考察的基础上,瞄准全国一流,同步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广播电视档案室,高标准配备了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档案橱等各项配套设施,使五莲广播电视台的档案硬件设施达到了一流标准,走在了全国县级电视台的先进行列。在此基础上,五莲广播电视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创新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广泛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了定期出版广播电视档案书籍的做法,使全台的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了新水平。成立专门的档案书籍出版办公室,从档案科、台办公室、新闻部等科室抽调业务知识强、文字水皮高、政治思想过硬的同志充实进办公室,落实经费,制定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人,定期出版《五莲县广播电视年鉴》,涵盖五莲广播电视台一年来的新闻宣传、事业建设、内部管理、队伍建设、各科室风采、荣誉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总字数达100多万字,出版后人手一本,同时公开电子版,方便了查阅,更好地发挥了广播电视档案的作用,凝聚了人心,加强了干部职工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同时,对外较好地展示了广播电视部门的良好形象,促进了五莲广电事业的健康、和谐、长足发展。

3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要做好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关键是人的因素,关键是能否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责任感,使他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同时,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业务知识学习。定期组织专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和新规定,做到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加强同其他单位的交流,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积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提升档案管理水平。近年来,我们五莲广播电视台注重在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下功夫,台里出资,为他们订阅了大量专业报刊和书籍,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同时,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的方式积极组织他们举办业务培训班,选派优秀档案管理人员跟班到上级业务部门学习,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收到了明显效果,全台档案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稳步提升,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五莲广播电视台的档案管理工作连年受到市县档案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作者:韩红花 单位:五莲广播电视台

阅读全文

播音员主持人新媒体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新媒体也应运而生,这对广播电视台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从新媒体概述入手,主要探讨了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播音员;新媒体;应对措施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具有广泛性,其对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在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对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强势进攻,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需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主要应用互联网技术,以电脑和手机等设备作为终端向民众提供信息,属于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有代替传统媒体传播平台的势头。有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61.2%。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传播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1.共享性与互动性。新媒体的大环境使得信息传播的途径向多样化发展,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台的单向信息传播相比,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具有多元化、共享性、互动性等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电子设备接收到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共享性和互动性。2.时效性和平民化。传统的信息传播局限性在定时定点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有时因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获取到的信息或许已经过期,不具有时效性。而新媒体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随时随地接收第一手信息,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比传统媒介人们被动接收信息,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更加人性化,更具有平民化特性。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

阅读全文

视听新媒体中的广播文化体现

 

2007年10月27日,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研究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的“广播电视学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此次论坛以当前数字视听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背景,探讨了视听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在产业结构、节目生产与营销、人才培养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并从理论研究和媒体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在发展战略、行业类型和个案分析等不同层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做了大量前瞻性的思考。来自广播电视学界、业界的众多理论研究者和媒体工作者在论坛期间进行了全面对话和深入交流,其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分享和认知的互动使多元与融合、突破与创新成为此次论坛的最大特征。   一、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教育改革   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广播电视专业教育者和多年从事实践工作的管理者一起探讨了视听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推动广播电视教育改革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教授认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应该继续坚持广播电视传统教育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同时不断丰富广播电视教育的内涵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媒体的需求。高晓红教授将中国传媒大学在长期专业教育中确定的教学面向,归纳为六条线:写作线,培养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观摩线,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数量众多的优秀电视、电影、戏剧、话剧作品,积淀深厚的专业基础;英语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说话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理论线,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后劲;创作线,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广播电视作品,并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交流。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结合复旦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对综合性大学在新闻学院办广播电视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孟建教授认为复旦大学在四个方面探索了一些经验:第一,构建了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第二,修正了仅仅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目标,转变为理论和实践兼顾;第三,从业界到理论进行分层培养;第四,创立了高校、政府、媒体三方合作的共建模式。同时,孟建教授反思了目前综合性大学办广播电视专业的三个问题:第一,存在“饿不死、长不大、做不强”的问题;第二,存在如何更专业的问题;第三,存在如何迎接学科与媒体的双向汇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首先提出了对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第一,广播电视专业教育应该强调通识化教育,全面培养学生在人文、社会、艺术,包括自然学科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第二,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专业划分与市场并不相关,学校教育尚未有效地与市场需求结合;第三,广播电视学是一个广义的领域,因而广播电视专业教育中电视新闻与电视艺术也不能截然分开。在此基础上,周小普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包括全校平台课、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课、部类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研和实践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对本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模式做了介绍,并强调了广播电视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的教育特色在于:第一,广博的文理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交叉学科的优势,开设大量平台课;第二,厚实的新闻采编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全能的媒介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石长顺教授也对目前专业教育中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认为提高写作能力和注重实践应该成为今后亟需加强的方面。   二、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理论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围绕广播电视研究和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广播研究起步到广播电视学建立之间的历史分成了四个阶段,即缓慢起步(民国时期)、曲折前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恢复成长(改革开放以来至80年代末)以及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赵玉明教授认为,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的广播电视学的特点在于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旅游卫视总编辑、央视市场研究顾问靳智伟先生用丰富而有说服力的数据证明当前中国受众时间处于分割状态,从而导致中国电视竞争格局成为一种份额竞争。在此基础上,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理念与实践都发生了变化,靳智伟先生主张应该修改传统新闻的定义,将新闻看作大众关注或能引起大众关注的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高鑫教授对于时下研究的热点———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证,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一种多重品格的真实,是创造性的真实,而非生活本身的真实,因为电视具有创造的潜能。通过对纪录片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高鑫教授认为对当代电视纪录片应该给予全新的理性界定,即以真实的纪录生活为主,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扮演和搬演的真实再现,甚或意象性的虚构,完成对真实创造性的诠释。   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副教授和石永军博士生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电视传播的两个个案进行了研究。何志武副教授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以“高官访谈”为例探讨了电视访谈的民主政治传播价值,认为“高官访谈”在为促进民主制度传递信息和搭建讨论平台方面是具有价值的,但此类节目价值的深化却常常受制于政府官员对社会稳定的担心。石永军则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以湖北经视社会影响力调查为例分析了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构成要素,认为频道综合影响力指数作为衡量频道影响力的标准,包括中观竞争力(频道入户率、频道满意度、频道观众规模、频道期待度、频道人气指数)和微观竞争力(频道栏目的竞争)两个方面。   三、视听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产业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对当代电视生存环境及发展趋势从六个视角进行了思考。其一、政治视角,电视的政治功能发生了极大转变,要求提升电视说服力;其二、市场视角,电视产业的相对滞后发展,要求提升电视竞争力;其三,社会视角,电视与观众传播关系的变化,要求提高电视公信力;其四、文化视角,电视建构社会文化的作用,要求提升电视影响力;其五、艺术视角,电视作为一门艺术,要求提升电视感染力;其六、科技视角,媒介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提升电视到达率。#p#分页标题#e#   清华大学陆地教授对当代中国电视媒体转型的原因、内容,以及由之而来的创新进行了全面的透析。陆地教授认为,传统业务与市场竞争加剧、广告经营模式后劲不足、观众总体规模下降是电视媒体转型的主要原因,而这种转型包括技术、业务、盈利模式、战略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陆地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电视媒体在转型中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和博士生周莉从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出发,对目前新兴媒体偏向于技术市场的趋势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发展更应该重视公共传播,坚持以公众利益为核心价值。他们在报告中首先对传统媒体公共传播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对新兴媒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技术市场模式和公共传播模式作为新兴媒体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严三九教授则从新媒体手机电视的运营情况出发,探索了广播电视产业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认为手机电视的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分为超市模式、独立运营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手机电视的发展应该采用阶段化的运营策略,分为市场导入期、快速成长期、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手机电视运营应该结合行业发展,而不能照搬传统的广播电视模式。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也对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视听新媒体崛起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而复旦大学孟建教授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媒介融合浪潮下电视发展和媒介化社会构建的问题。   在此次论坛上,还有来自电视、新媒体、动画等领域的业界人士做了相关的报告,使得论坛的内容更加充实、多元。论坛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理事会议,批准新会员入会,决定下一届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年会将在重庆大学召开。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探讨

摘要: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发展机遇。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广播电视台也需要进行改革。县级广播电视台是最接近受众的媒体,首先需要作出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当下全媒体时代下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技术管理现状,为转变经营方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全媒体;县级;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

新媒体特有的通过关注用户的不同喜好和需要,针对不同终端采用完全不同的推送方式,令常年不改变传统传播方式的媒体不得不向同样的方向进行转型。同时,整合庞大的传媒资源、建设安全便捷的传播平台,是技术转型的重要手段。

1全媒体下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存在价值

县级广播电视台是距离受众最近的电视台系统,是传达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终端口,他们针对的是更少的人口、更集中的关注点和更相似的审美趣味。县级广播电视台更应当关注用户本身,令资源和信息更加集中,针对用户的喜好和使用的设备,为观众提供更符合他们审美趣味的节目。

阅读全文

融媒体下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对策

摘要:互联网技术为媒体技术创新提供支持。融合逐渐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广播电视媒体联合互联网技术,加强媒体发展能效。信息化应用范围拓展,节目安全播出,成为融媒体发展的关注热点。文章基于融媒体时代,探讨分析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相关问题,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技术;防护技术

广播电视是信息获取的渠道,群众是信息接收者。因此,广播电视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向群众传播正确价值观,注重广播电视技术安全改善,不断提升可靠性与安全性。

1.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广播电视应当确保播出安全性,降低网络信号的不良干扰与影响,使广播电视播出内容满足积极向上、健康的传播理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确保群众能够接收到正向价值信息。[1]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信号稳定播出成为重点话题。第一,确保思想认知正确性,提出科学应对措施。广播电视人员,注重干扰信息、攻击信息监测,通过积极措施应对不良影响,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广电节目播出安全。第二,落实设备设施,不断加大检修、维护力度。广电节目播出,应当获得设备、技术支持,密切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第三,注重节目内容审查、重播审查,维护广电节目播出安全。同时,加大节目监管力度,传播积极信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电视信号接收安全性,节目制作人员、管理人员,保障信号接收稳定性,采用授权管理措施,打击不合法广电网络信号干扰。

2.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机遇与挑战

融媒体时代,广电行业注重升级转型,增加有线电视数量,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贴合。由于市场发展限制大,行业竞争激烈,技术升级、业务发展成为竞争点,空间挤压不断加大,行业必须做好转型工作。新媒体市场占有率提升,广播电视面临巨大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用户量流失问题。通过市场调研可知,广播电视用户流失率约为7%,对广电营业收入、利润空间影响大。[2]第二,技术后备不足。传统广电技术,与用户需求差距大,对用户体验度影响大。在新业务扩展中,由于技术支持水平不足,致使竞争实力下降。第三,服务、产品单一性:广电未推出新业务、增值服务,增长点定位不准确,没有深度挖掘受众价值,影响用户体验度,降低市场竞争力。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并非只遇到困难问题,发展机遇也比较多。首先,数字经济支持下,国家提出“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为广播电视行业升级转型提供保障。其次,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视频监控、集成系统、线路出租,开始朝着服务技术发展,建立智慧广电需求点,实现广电与各领域融合。[3]当前,数字生活已经大面积推广,群众对文化的要求高,能够促进广电改革发展。融媒体时代,政府部门注重政策支持,加快广播电视朝着智慧型方向转型。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提升探析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介应运而生,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随之带给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需要面对更复杂的采访工作。为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造出广播电视质量的新高度,记者们的采访技巧、采访方式等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下面将对此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对策

在目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情景之下,广播电视新闻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将成为必然。而且两者的结合只会愈来愈趋于紧密,因为它已经显示出在新时期发挥的作用。这种结合是一种创新之举,而掌握广播电视新闻知识及能够学习、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主体也都是新闻记者,他们的进步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再进步,这就是机遇。因此在新时期,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的陷阱,需要适应新的采访、调查等工作环境,将自己化为纽带连接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和互联网新兴技术,连接媒体环境与社会实体及广大观众,这就是挑战。在这样的新环境下,新闻记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挑战,其次才能赢来机遇。这需要通过学习、工作以调整状态和适应新环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采访艺术水平,在保证新闻采访作品质量的同时达到新的高度。

一、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需要的基础

(一)新闻记者采访时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所需的职业素养即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绝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被具体的工作所衡量和物化的名词,即不可被技能一词所替代。职业技能又是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一般新闻采访工作者都被要求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以独特的观察角度去扩展事物的纬度;拥有优秀的交流沟通能力,并能够从被采访者身上提取有效信息。这两种职业技能都需要新闻记者在入职之前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世界新闻的历史发展程度进行把握和分析,并能够在某一方面精修;同时也需要新闻记者在正式参加工作后,做好采访的基础功课,对每一次采访、调查进行记录和分析,因为新闻记者从来不是天生的,没有经历过学习和训练是难以在新时期的新闻岗位上担当重任的。职业道德层面,作为新闻采访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是为社会营造真实、美好、进步、公平的舆论氛围,起到的是正能量的作用,即对所有的受众负责,也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在新时期下,良好的职业素养仍然是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参加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它需要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采访艺术相结合的能力,而非是编造、带节奏、美化粉饰文字等部分网络新闻制造者的编辑能力。

(二)新闻记者采访时需要具备的道德素养。新闻记者需要有道德素养,这里的道德素养区别于职业素养中的职业道德,道德素养的要求更高,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道德思想浸润,而非仅仅满足于职业道德的学习。道德素养的提高需要新闻记者的主观认识,而不是被动地拔高。如果一个广播电视台新闻作者没有职业素养,那么他所能够观察发现乃至记录的过程会经受层层折扣,这与如今新时期高质量新闻的需求背道而驰;没有道德素养,那么所做的采访和后续报道就会脱离事实本身,受到利己性和虚假性的质疑,甚至造成重大新闻事故。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需要新闻记者跳出工作圈,开辟自己陶冶情操的天地,并在寻找道德和新闻的平衡中积极使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未来在选用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的人才时,必会重点考察此方面。因此,这里的基本素养不再只满足于新闻采访记者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专业的新闻知识储备,它更强调的是一种认识到新闻行业能够带给人们的生活便利感、生存的真实感、社会的归属感等直观感受并真正理解职业内涵的能力,即要求新闻记者所站位的视角变得宽广和具有包容性。

二、提升采访艺术的方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