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广播电视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建设
摘要:现阶段处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能促进经济进步,而且还能推动政治的发展。同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和人民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加强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工作、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方面,是城镇公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对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广大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城镇和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目前的状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了自己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现状;创新
当前,随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乡镇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怎样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群众文化发展与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还对群众起到一定的宣传、组织、示范和引导作用,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能推动基层群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受地区发展程度的影响,我国一些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文化建设整体不足。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做好工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强化群众的思想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作为群众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机构,要做好指导群众文化消费的向导,为人们推荐有时代性、有营养的文化,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程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一、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方面,从当前的经济情况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来看,我国基层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文化产业的深化和拓展,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当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队伍由基层群众组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相对匮乏。虽然经济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却停滞不前,存在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问题。由于我国乡村发展动力不足,文化建设还需政府资金的支持。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通常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了文化发展。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这也是我国当前群众文化建设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职责
(一)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
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阐述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其次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硬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设施、基础设施、校园景观等。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文化建设主要指在思想上对学校的师生进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育。然后让师生形成自身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1]。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是广播电视大学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要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就必须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虚拟性
远程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特征。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变成了人与电脑、网络的交流,这就是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虚拟性的主要原因[2]。首先,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因为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课件进行制作,然后上传,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最后通过教学论坛来进行知识的解答。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比如:教学论坛和QQ、微信等。这样就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的面对面的沟通。人与网络、平台的对话代替了人和人的对话,因此,他们的教学环境是虚拟的。其次,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承载方式上同样也是虚拟的。因为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网络文化的虚拟就决定了网络教学的虚拟。比如论坛、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虚拟的承载方式。
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传承性、渗透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电大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高校,在具备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同时,又展现出广播电视大学独有的校园文化特征。
(一)虚拟性
电大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网络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平台,学生与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这就决定了电大校园文化的虚拟性。一是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区别于普通高校以课堂面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以网络为媒介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在网络上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论坛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学论坛、QQ群等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地交流,“人—机”对话替代了“人—人”对话,电大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开展。二是校园文化承载方式的虚拟性。广播大学是运用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的成人高校,网络教学是电大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同时也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拟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站、BBS、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有效承载方式,与校园文化物质承载方式不同,这些承载方式体现出了很强的虚拟性。
(二)开放性
电大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职业、家庭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不同,电大学员的成人性、职业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允许不同价值观念的共存,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吸收和融合,造就了电大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在普通高校中,学生接受的是既定的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范式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了相似的体现。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广播电视大学学生主要以参加工作的学员为主,学员经历各样,观念各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为不同,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和谐共处,不同的价值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其次,电大校园文化和其他社会亚文化相互融通。电大校园文化通过具有不同职业背景、职业文化的成人学生与社会其他亚文化进行交流,其他社会文化渗透到了电大校园文化中,电大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进行整合、吸收后又会给社会文化增添新的内容,电大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促进,共同交融,这是电大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又一表现。
(三)服务性
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设计要点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作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为此,应当建立起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检测系统,通过运用现今先进的数字压缩、网络通信、视/音频对比以及关键词检索/识别等的技术,并通过采用不同的组网方案,实现对于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测。本文将对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设计
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是居民娱乐文化活动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做好对于居民宣传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加强对于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测,提高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的阐述质量,从而使得广大民众能够接收到优质的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应用还能够有效地对广播电视的播出行为进行规范,提高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
1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构成
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主要是由中心平台和下级各子系统的监测前端等组成,整个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通过网络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靠网络进行实时的数据通信,通过各级前端对所播出的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进行监测、获取、保存等并将其传回见监控中心,由数据中心对传回的前端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以及数据分析,同时,通过使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还能够在数据中心向监测的前端下达指令任务,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沟通与协调。各级前端拥有查看本地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音频、食品的信号和监测数据的权限。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由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存储服务器以及多画面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并通过网络与各级前端进行数据通信与交换。
广播电视发展对策探索
作者:吉俊洪
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广阔覆盖面的现代电子媒介,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快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和新科技等先进文化的传播,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促进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由于该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理环境恶劣、广播电视技术设备落后、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失等原因,其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节目创新不足、资源整合不够、有效覆盖较差,技术设备落后,听不到、看不到、听不好、看不好、听不懂、看不懂现象普遍存在等,推动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本文针对四川藏区的实际及广播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节目、资源、覆盖等方面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对策建议。
一、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多维创新
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就越蕴含着世界价值。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风格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性、提高针对性,以丰富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态、提升传播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藏语大众传媒,保护藏族语言文化生态
因此,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对保护藏语语言文化生态和藏区方言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按藏语方言分类,有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三大方言间的有较大的差异,而康巴藏语是四川藏区的基本交际语言。由于四川藏区地形闭塞、交通不便,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沟通又很少,该地区的很多群众听不懂汉语。因此,四川藏区民族节目的设置必须坚持“以藏语为主,藏汉语并举”的原则,优先发展藏语大众传媒,增加藏语节目译制播出量,才能保证藏族民众听得懂、看得懂广播电视节目,更好地为四川藏区的藏族群众服务,有利于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目前,四川在广播方面,四川电台民族频率已有50多年办台历史,藏语节目的播出时间逐年增加,较好地满足了藏区群众的收听需求;在电视方面,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2010年6月24日正式播出,受到了四川藏区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欢迎。办好这两套节目,十分重要。此外,还要积极支持四川省少数民族广播电视节目译制中心①开展日常节目及优秀影视剧的译制工作②,使四川藏区观众可以收看到更多优秀影视剧。
(二)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
县域广播电视发展瓶颈及措施
作者:董勇 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朗与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正风行大江南北的今天,上海文广新闻集团等一些上星的国内强势广播电视媒体通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革后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大军中的佼佼者。那么,但当前对于地处全国基层而数量大又肩负极其重要责任的县级广播电视机构发展己经陷入一个瓶颈。本文就县级广播电视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1县级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瓶颈
作为一级新闻舆论监督部门,县级广播电视被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层光环罩住,其中的绝大多数员工还没有觉察到自己系统深层次的生存危机。如县级台在资源、人才、环境等各方面与中央、省级台相比有较大差距、专业人才的匾乏等危机,由于历年当前的市场运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些年来出台的有关县级广播电视发展的系列政策等,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发展陷入某种程度上的瓶颈。
首先是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现在正面临着一种计划经济几十年来的传统观念的顽固挑战。广播电视事业的高端部分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在沿着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方针大刀阔斧的改制。然而与此相悖的是,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首先面临的却是一场与传统顽固观念的思想斗争。现实中,许多地方的县级广播电视大多贪稳怕变、安于现状,毫无创新的热情和才情,工作年复一年无丝毫建树,这种作风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县级广播电视在大好形势面前又将错失发展与壮大的良机,只得还是在收入相对减少、设备严重老化、科技含量偏低的无奈之中艰难走过,进而日渐被逼入生存的危机边缘。
其次是受众资源的严重流失。县级广播电视创办初期,本地新闻受众受先睹为快心理的驱使,容易聚集在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之下。换言之,新闻的接近性使县级级广播电视能够拥有相对数量的新闻受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受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资讯需求的扩大,县级广播电视新闻的接近性优势就被国家、省级大媒体新闻的共时性取代。节目题材的相对狭窄,受众定位的自由空间小等原因让地方新闻在受众心目中大打折扣。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县级广播电视关注的只能是与当地范围内切实相关的节目素材,其重大性远不比中央台和省会广播电视,因此可供观众选择的新闻题材相对要少。
再次是现有设备落后和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县级广播电视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采编、播出硬件设备都比较落后,导致无法创品牌、创精品。广播电视是一个重科技、重人才、重装备的行业。相比之下,中央台、省会广播电视除了在基本设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外,还拥有直播车、摄像摇臂、航空拍摄等重型设备和科技含量很高的器材。摄录、编辑、制作、演播室、信号发射等的差异从技术和装备上严重制约了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在视觉上的精美程度。另外就是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我国县广播电视的收入主要由电视广告、有线电视收视费、部分财政拨款和少量其他业务收入构成。受众资源的流失,导致收视率和收听率降低,录播设备的老化,导致节目质量的直接下滑。这都将直接导致县级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增长缓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文艺编导探析
【摘要】广播电视事业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广播电视台在发展与运营中需要结合受众的审美需求与生活需要,播放弘扬正能量、宣传优秀文化等题材的电视节目。然而这些节目与网络上的短视频相比,受众群体数量不够多。为此,地方电视台节目编导要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受众的审美需求与生活需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这些内容展现给受众。在多年的编导工作中,笔者虽然一直都在探索编导的方法,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在该篇文章中,笔者将论述大型文艺活动编导工作的现状,针对编导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文艺编导
广播电视行业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广播电视一直是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传播媒介。然而近几年各网络平台短视频量增加,网络短视频具有内容多样、新奇有趣等优点。在这种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发展遇到了诸多挑战。作为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文艺编导工作者,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争取编导出符合观众审美的文艺表演节目,为广播电视台的向前发展助力,我们完全有信心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一、目前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文艺编导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形式过于单一。随着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台理应在先进技术与先进思想的作用下获得更加深入的发展,并赢得大众的喜爱,然而从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编导的工作效果来看,我们理想的预期并未达到。文艺节目在展现给大众时,并未充分表现出其艺术性与互动性特征。目前,受众的审美分歧较大,我们在编导大型文艺节目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段受众的需求。目前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文艺编导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且娱乐性较强。做编导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文艺性的活动必然要体现文艺二字,然而现行的文艺节目中夹杂的娱乐因素太多。观众与节目之间很难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此外,某些地方广播电视台在编导文艺节目时加入了当地的独特艺术元素,然而这些艺术元素的加入并没有对其发展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由于这些艺术元素在融入时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创新,这给其他地区的观众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也使当地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些都会使地方广播电视台失去观众资源,影响其长远发展。
2.文艺活动安排的互动环节过少。广播电视台文艺编导的目的是使更多的观众了解艺术文化、喜欢上艺术文化,这个初衷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只是一味地呈现文艺活动,而不思考如何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就是在做无用功。地方电视文艺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受众陶冶性情、舒缓身心并且得到内心情感上的满足,我们要在编导文艺节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插入互动环节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要带动观众参与其中,但是也要确保文艺节目的表演完整性。不能只顾互动,而影响了节目的主体内容。通过观众参与和互动,我们能够收到观众对该场节目的评价和建议。通过观众的评价和建议,我们要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并且将观众认为好的方面着重发扬光大,起到文艺活动应有的作用。有的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的受众较少,对此,要加大文艺活动的宣传力度,将其融入群众生活中。
3.缺乏地方特色文艺展示。提及京剧是无人不知,京剧作为国粹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艺、文化表现形式。我们在开展地方文艺编导活动时,应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艺术表现在舞台上,这也是对其的保护与弘扬。有名气的曲艺曲种多得是,比如豫剧、河北梆子、秦腔、黄梅戏等,还有许多小曲种,有的曲种正在濒临失传,但是其体现着地方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历史,需要进行一定的传承和保护。有些地方电视台在编排文艺节目时,表现形式千篇一律,大都以娱乐性元素为主。还有一些地方电视台在编排文艺节目时一味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丢失了本真。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新使命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实现新媒体时代的“突围”也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新使命,并深入探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
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存在很多缺陷,如理念落后、互动性缺乏、内容单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因此受到严重负面影响。为保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本文将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
1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新使命
1.1更好服务于新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担负着新的使命,即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也提出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要求。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必须关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介不具备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以此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改变和影响受众的行为及认知,并通过一定社会舆论的形成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基于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可在尊重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对受众产生影响,如新闻追求正义的特质能够与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契合,正确的引导力即可随之产生。为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教育作用、交流作用,以此更好地教化社会大众,弘扬时代主流价值观并积极释放正能量[1]。
1.2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传统文化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故事的讲述对国内氛围营造和国际形象塑造均能够带来较为深远影响,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也需要引起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必须承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开展的相关探索需同时得到重视,因此必须从中汲取经验,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与传统文化精髓的完美融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很容易出现宣传舆论色彩过浓、自我中心式宣传、新闻传播话语偏颇、“高高在上”印迹明显等问题,同时存在的舆论格局不均衡、传播格局的不公平也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继承。为真正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继承,必须做好传统文化性质的认真甄别、传统文化传承媒介多样化、新闻媒体节目质量提升[2]。
1.3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体现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性质,属于体系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可随之实现,《美丽乡村》《感动中国》《新闻联播》等节目开展的相关实践均是有力证明。以《新闻联播》为例,其在聚焦社会时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如单纯浮于表面而不深究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只知空喊口号的浅层次宣传、创新性不强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宣传,在内容空洞无物、未深入挖掘内涵意义与时代价值、千篇一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需要自然无法得到较好满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