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广播电视概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广播电视概念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设计探究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重庆广播电视监测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的设计以及所使用的先进技术。系统对重庆辖区内播出的所有广播电视信号,包括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模拟开路/有线电视、调频/中波广播信号等进行安全播出质量监管,实现技术指标监测、节目质量监看、异态报警分析等核心业务功能,保障辖区内所有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

关键词:广播电视;质量监管;安全播出

1前言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是政府对广播电视行业监督的重要手段。中央要求广播电视的监测监管要从维护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全面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管理。加强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和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是提升广播电视信息战、舆论战能力的需要,是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公众良好收听收看权益的需要。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高度,肩负起政府对广播电视行业实施监管的职责。为此,我台基于分布式架构、IP化云概念等关键技术研究设计了重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

2系统设计

2.1系统架构。重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覆盖重庆主城区和33个区县,能够针对辖区内播出的所有广播电视信号,包括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模拟开路/有线电视、调频/中波广播信号等进行安全播出质量监管,实现技术指标监测、节目质量监看、异态报警分析等核心业务功能,保障辖区内所有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总前端监测系统配备了机箱电源、多通道DVB-C有线数字电视监测解扰卡、多通道ABS-S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监测卡、多通道DTMB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监测卡、多通道高标清监测转码卡、多画面监测系统等设备,可完成重庆广电监测台总前端的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地面数字信号、卫星信号等传统广播信号的监测,实现技术指标监测、节目质量监看等功能。除总前端外,系统还覆盖33个区县前端。以一个区县前端监测系统为例,该区县前端监测系统配备了机箱电源、多通道DVB-C有线数字电视监测解扰卡、多通道AM/FM广播监测编码卡、多通道高标清监测转码卡等设备,用于实现将区县前端的传统广播电视信号回传至中心平台,完成对辖区内广播电视信号技术指标参数的监测、以及实时指标测量和指标存录回溯。系统能够对广播电视监测前端实时上报的信号指标参数进行收集并实时展示,实时掌握辖区内播出的所有广播电视信号指标参数,第一时间发现、判定和处理指标异常、新增频点等异常状态,确保辖区内所有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且高质量播出。广播电视监测前端实时上报的具体指标包括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指标和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指标。其中,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指标又分为信道指标和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指标。信道指标包括信号电平、调制误差比(MER)、误码率(BER)、误差向量幅度(EVM)、载噪比(C/N)、星座图、频率偏移、符号率偏移等,码流指标则包括TR101-290三级码流错误、带宽、PID数量、PSI/SI等。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指标分为信道指标和码流指标。信道指标包括信号电平、误码率(BER)、载噪比(C/N)、频率偏移、符号率偏移、载波模式(单载波、多载波)、帧头模式(可变、固定)、前向纠错码率、交织深度、净码率等。码流指标包括,TR101-290三级码流错误、带宽、PID数量、PSI/SI等。同时,对辖区内所有广播电视信号播出的指标参数进行统一的可视化直观展示。能够展示任意一路信号的信道指标,通过曲线图展示不同指标参数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纵向比较分析;通过星座图直观了解信号质量;可以对码流从TR101-290三级码流错误、带宽、PID、PSI/SI等维度进行深度分析。同时也可以对信号按类型分组,通过列表集中展示指标参数,便于进行横向比较。能够对选定信号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指标变化进行统计,以曲线图进行呈现。通过分析信号指标变化,掌握指标变化趋势。当指标异常时,按照雨雪衰降的逐渐劣化、设备故障导致突然停播、受到干扰导致电平升高等不同异态成因的指标特有变化趋势进行分类判断分析。当信号播出异常、指标超过门限时,进行异态告警,并记录异常指标参数、故障录像和报警信息以作进一步分析处理。系统还能够对各个前端采集信号指标进行存录,按照预定格式和路径保存指标数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用或长期保存,查询回溯指定前端、指定信号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指标参数,并支持导出下载。系统还具备实时监看功能,能够实现监测前端回传节目实时视音频的监听监看。通过频道列表,能够显示前端下所有监测的频道,并按照监测前端和信号类型进行分组,支持根据频道名称进行查询检索。通过频道列表可以选择任意一个频道在线播放前端回传的节目实时画面,对节目视音频内容进行监听监看。同时可以展示节目基本信息,如频点、服务号、视频类型、音频类型、分辨率、声道数等。

2.2系统所用关键技术。(1)分布式架构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部署于区县的监测前端设备完全基于高稳定性的嵌入式设计,能够自动完成信号采集监测任务,并将数据上报至中心平台,支持远程控制、调度,满足监测前端无人值守、7×24小时稳定运行的需要。(2)平台化设计中心监管系统采用开放的平台化体系架构设计,通过业务抽象,将整个平台层次化、模块化,实现了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存储、统一处理,为业务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方便后续新业务系统的增加。(3)灵活显示调度采用基于IP化云概念设计的分布式显示控制系统,实现监看画面灵活上屏展示调度。所有音视频信号以网络化的方式接入系统交换机,通过分布式输出节点机输出到大屏实现拼接显示,在实现信号一体化调用的同时,大幅降低布线、维护的复杂度。此外,可视化的触控操作方式可对显示信号进行跨屏、叠加、缩放、漫游等操作,所有操作信号以及大屏可实时预览,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优策略探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在手机,互联网以及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等新媒体的攻击下,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重点分析了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和存在的大致问题,并在新要求下为了加快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策略和发展速度,提出了创建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略。

关键词: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优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不同地区电视台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传达和显示该地区发展状况的窗口,在该地区电视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产生了重大冲击。如果基层电视台想要在新的情况下进行升级,提高收视率,必须改革创新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问题,以使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充满活力和吸引力,采取针对性的步骤来加速和创新程序的内容和格式。

一、节目现状

(一)形式较为简单对于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迄今为止观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群众主要使用该节目以跟随社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为了满足自身创新想法,如今,基层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其中大部分是消息类新闻。很少有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内涵。特别是通讯或正在进行的报道。

(二)部分取材方面存在局限。基层广播电视台对新闻节目的选择非常有限。这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中揭示。首先,地方政府的报道工作尴尬而复杂,针对基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内容,有过多的非主要活动和会议报道。在内容取材方面,领导计划和会议计划占很大比例,并已演变成专门的会议报道。此外,许多时事报道没有新闻报道价值,会议内容和参与领导级别结合在一起来确定报道的顺序和时间。关于会议和时事的报道太多,往往会使观众感到无聊和厌烦,这可能对其声誉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敏感的新闻没有发表,当地的广播电视台时政报道更多。另一方面,传播积极的社会能量,公共机构和其他内容在维持社会和谐中发挥着作用。但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会不会引起社会恐慌。同时关于腐败,拆迁和纪律等群众关心的敏感话题的报道较少。新闻报道应坚持“利用事实”。根据敢说真话的原则,基层广播电视节目有着曝光不足等缺陷问题,这些结果通常是无法报道或不敢报道。

(三)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为止,更严重的问题是基层广播电视台人才稀缺。特别是县级新闻工作者很少拥有具备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员综合素养的缺失使其难以满足收集和编辑新闻的现实需要,这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此外,另一个方面是基层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仍旧缺乏完备的培训机制体制,无法在一定时期内对相关利益者进行专业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培训,出现培训工作周期短,质量低下等问题。或者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从而对实践内容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例如培训不足等因素最终导致人才团队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没有足够的高质量人才支持新闻事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媒介融合的脚步也在逐渐加快。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已经逐渐没落。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阐述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现状及创新策略,希望能为电视新闻行业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

近几年,我国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而各媒体之间的融合也在逐渐加强,由此可见,媒介融合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让网络技术、大数据、数字传播等新兴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新闻传播媒介的出现,电视新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电视新闻的传播有着内容滞后性、共享不及时性及消息传播速度慢等不足之处,非常不利于电视新闻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不断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成为必然选择。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国外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是指通过不同媒体或媒介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新闻传播的一体性。媒介融合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不同媒介在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中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途径的交流、融合。

二、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现状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每天要在大量的新闻中选出最为合适的内容进行报道,筛选工作量非常庞大。首先新闻编辑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和目的,筛选的新闻必须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真善美等特点,对于一些含有负面、消极、偏激内容的新闻一律不予选用。其次,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对观众的喜好及社会动态有一个全面把握,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素材,提高新闻的收视率。最后,新闻编辑应当迎合媒介融合趋势,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途径,促进电视新闻的个性化定制,这样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提高电视新闻的用户黏性,为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在当前时代处于劣势。首先,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形式非常单一,仅在电视上进行传播。其次,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多元化、碎片化、快速化新闻阅读需求。最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性与高效性不足,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就容易造成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没落。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与网络融合探析

摘要:新媒体迅速兴起,占领了大片市场,无论是传播模式、呈现时间还是宣传力度都凸显明显优势,给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认清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探寻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广播电视媒体的具体措施,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可以满足新媒体时代人们信息获取、生活娱乐等需求,以保持饱满的发展活力,不被时代淘汰。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瓶颈;网络结合

一、引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网络上各种媒体都在努力彰显自己的优势,而广播电视媒体时效性相对较差、互动性不强,因此面临着巨大挑战。为解决这一困境,广播电视媒体必须变革创新,与网络媒体实现有机融合,整合有利资源,弥补自身缺点,开阔新的市场,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二、广播电视媒体的概念及功能

(一)广播电视媒体的概念。电视广播媒体在我国拥有百年历史,利用导管或无线电波将声音、图像等节目向广大地区播送,广大人民群众会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了解国计民生等信息,长时间的发展使其具有信息权威、媒体公信力强、视听舒适程度高等优势。广播电视媒体既包括单有声音的广播,也包括图像与声音并存的电视[1]。

(二)广播电视媒体的功能。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功能。第一,宣传功能。通过广播电视媒体这种成熟的机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更容易被人民群众认可和理解。第二,教育功能。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知识等先进信息通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传递给受众,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实现教育人民群众,提高其综合技能的目标。第三,监督功能。社会经济活动、舆论等在广播电视媒体的有效监督下,可以有效规范自身行为,有效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及策略

摘要:我国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科学水平,“科技创新”成为关注重点之一,在这种形势下,各行各业的科技水平得到关注。有关的人员通过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了预测。未来,我国工艺主要关注的重点在于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成为未来我国提高经济水平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也成为影响现在工艺水平发展的因素之一。并且新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让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加快,给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该文将重点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情况,探究了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情况,希望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有关人员的困扰。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播事业也受到了一定的成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广播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要想得到更好发展就应该进行技术的改革,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1研究现状

1.1国内的研究现状

喻国明教授曾经发表了《传媒经济学教程》,在这本书中喻国明教授就文化产品的内涵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他认为文化折扣程度与观众的兴趣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文化折扣高的产品,人们的兴趣较低;文化折扣低的产品,人们的兴趣较高。

1.2国外的研究现状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求及应对措施

摘要: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交流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的产生方式、传播方法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传统媒体行业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融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手机等进行信息阅读和传播。为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就需要顺应时展需要,明确融媒体时代对自身素质水平的要求,并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强化自身的素质素养,以便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求;应对措施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工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新闻媒体也逐步进入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推动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就需要新闻记者认识到自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

1融媒体概述

融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内容、宣传以及人力等方面,整合广播、电视、报纸等具有相同作用、性质,并且存在互补性的媒体,逐步发展成为新型媒体,从而达到内容兼容、资源融合、互利共赢的效果。融媒体与当前社会中,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移动终端媒体是不同的,在媒介形态上差异明显。融媒体不是一种单一媒体的传播,而是一种概念[1],具有图形、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并将多样化的媒体平台融合到一起。如今,移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应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媒体形式日渐多样,移动终端的大量出现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与自媒体、新媒体相比,其内容、概念等都更加符合时展和电视新闻发展的需要。融媒体的运营发展形式,如媒介、写作形式内容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新闻,让媒体、新闻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时代的特点。融媒体时代下,信息采集、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采集成本降低。目前,已有部分媒体机构逐步实现融媒体化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时展需要。

2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化水平的提高,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其与广播电视媒体功能相同。但由于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范围更广泛,其在媒体行业深受欢迎,并受到受众的青睐。由于受众的高频率使用,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舆论的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度。尽管网络新闻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比如新闻信息的内容真实性无法保障、内容信息杂乱等[2],这一点是无法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相比的。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新闻内容的可靠性、权威性等。广播电视媒体经过漫长的发展,其在制度以及组织机构的确立上更加完善,同时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节目,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和很强的大众亲和力。对于新闻而言,客观、真实是其基本要求,人们通过网络获取的新闻信息时,常常会怀疑真假,但是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大众认可度较高,这体现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目前,对于受众群体而言,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受众范围较广,多样化的新闻节目深受中老年群众的喜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高。而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此外,相比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深度以及高度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其节目都是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采编制作而成的。而网络媒体的内容门槛比较低,其中的很多内容描述比较表面化,可信度不高,甚至不乏低俗的内容。

阅读全文

传播学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探析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行业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形成新岗位,要求高校不断加快专业建设进程,为其输送更多优质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则是十分受到瞩目的新兴专业,每年招收大量生源,十分吸引当代大学生报考,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专业定位偏差的问题,与传播学的要求难以契合,因此,本文基于传播学视野下,解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概念,并明确专业定位偏差和人才培育的核心素质,提出正确定位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

传播学视野下,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育掌握心理学、语言学与哲学多领域知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这也是当今媒体行业十分匮乏的人才类型。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的偏差,并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推动发展。

一、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解读

传播学作为综合性学科,符号与信号交流之间的联系和协作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期望以了解符号促进和实现信息传递。信息传播是个体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是促进人与人、与社会产生联系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传播学中涵盖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诸多内容,是具有全面化的一门社会学科,将其内容不断广泛渗透于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电影编导等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培养节目编辑、策划、创作和制作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单一侧重某一方面能力培养,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发展起步较晚,但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受到高校高度重视。基于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解读,基于狭义角度而言,编导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所有载体,其根本任务是对个体之间交流信息进行编码。基于广义角度下,编导是媒介的体现,包含传播媒体、表现传播信号等内容。

二、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的偏差

(一)对于编导的歧义。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呈现出飞快的发展速度,凭借自身充足的发展潜力与动力,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社会群众带来全新体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深受喜爱和欢迎。然而,虽然广播电视高速发展并受到广泛认可,但关于广播电视编导的认知却有所不足,现有的认知过于片面化。业界对于编导的解读,是全程参与节目录制,包含的具体工作内容有选题策划、现场拍摄录制、视频剪辑、配音合成等。同时编导职能会基于节目演播类型差异性发生变化,在演播室和现场直播过程中,编导同时发挥着记者、导演或主持人的角色。编导职称在不同场景下的含义解读具有显著差异,但归根结底,是编导更倾向于艺术或者文化的问题。面对现如今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要求编导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加广泛,然而这与广播电视编导本身的视听语言艺术,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回顾与展望

【摘要】《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书从广播电视学专业创设、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构建、早期广播电视史料研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梳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论证与研讨五个方面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梳理与再编,是对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研究的学术巡礼,是研究成果的阶段性资料集合。本文结合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梳理与展望,对《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书进行了简评。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学科建设

同为电子媒介的广播和电视,在20世纪上半叶走入大众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近百年的风云剧变中蓬勃发展,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事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广播电视研究为中心的广播电视学悄然兴起,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去年,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艾红红、庞亮主编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以下简称《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以2015年出版的《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为依托,以2016年10月15日召开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研究论文为基础,广纳诸多学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广播电视学专业创设、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构建、早期广播电视史料研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梳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论证与研讨等五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再编,是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方面阶段性的研究资料集合,是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一次学术巡礼,为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提供资料依据与参照。

一、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溯源

本书从广播电视研究生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术观点,勾勒了广播电视研究与广播电视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从学科建构的视角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理论、实践与研究群落等层面的创新与突破。《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一部分收录了五篇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章,是对广播学、电视学从动议到落实的历史回溯与阐释,其中,《建设广播电视学断想——写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的时候》①阐明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需要理论的支撑,呼唤建立广播电视学,探讨了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和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关于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几点意见》②提出了如何在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广播电视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广播学电视学的几点思考》③明确提出广播电视学应列为独立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吸收有关学科中有用的东西,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广播和电视在全面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设立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并在与广播电视业的互动与互哺中逐步成长为独立而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阶段性资料辑览

关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发展概况的研究文献梳理,是《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④从我国广播电视研究起步讲起,梳理了自广播电视问世以来的研究成果及广播电视学的建立历程,并对20多年来广播电视研究队伍和主要成果进行了一次巡礼。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引领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发展。《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与理论强化》⑤从学科体系建构的衡量标准到基本路径、再到发展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话语转型》⑥指出广播电视学科的话语在知识内涵重组、技术介入发展变化、个体多元表达等方面持续进行着转型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处理的三个关系》⑦提出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与中国广播电视实践与实务、高等院校教育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广播电视学作为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显示出与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电影学等多学科相交叉、相融合的鲜明特点,是内涵与外延极其丰厚的学科。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与广播电视学相关的交叉学科也在与广播电视学的借鉴融合中逐渐丰富完善,不断延展研究分支,成为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所收录的文章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有所囊括,如《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⑧梳理了中国播音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对中国播音学研究的主要著作进行了简要的整理与汇总。此外,收录了对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经济学方面的文章,从与不同专业相交叉的视角对广播电视学相关的研究进程进行了统览性的整合。纵观广播电视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明晰广播电视学学科定位,打造科学的学科制度和范式,已成为广播电视学研究实现总体突破的关键环节。在厘清广播电视学学科自建立到发展至今的全过程中,一要明晰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二要框定意识形态及社会所认可的历史过程。这两种方式共同依赖于对广播电视史料的挖掘与考订。《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四部分收录了学者对早期广播电视史的相关研究,从史料积累的角度对广播电视学学科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收录了20世纪早期国人对广播的有关认识和研究以及三四十年代国人从科学技术、电影和新闻传播三个方面对电视的认知等文章。《中国早期广播著作初探》⑨据史对民国时期与广播相关的文献和著作进行了梳理,对民国广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新名词到关键词:民国“电视”概念史》⑩对“电视”词源的演化进行了探究,并与英文“Television”相对照,廓清了“电视”概念,梳理其成为物理学和新闻学关键词的发展过程。《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对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建设历程、广播电视史料的梳理与挖掘以及交叉学科的繁荣,都做了阶段性的资料梳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