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镇环境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会议精神,践行“两山”绿色发展理念,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让金溪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共享发展成果。
二、主要提升内容和责任单位
(一)城区环境大提升
1、整治垃圾乱丢乱污。实现路面、公园、河道或视线区域内“垃圾无乱扔、路面无污染、垃圾无存留、卫生无死角”四无要求,达到“路面干净、绿地和树圈干净、边角侧石干净、水体干净、城市家具设施干净”五净效果。
2、整治杂物乱堆乱放。做到道路两侧、沿路沿线和其他公共区域无建筑材料、建筑垃圾、废弃物品等杂物随意堆放现象,房前屋后杂物堆放整齐有序。
3、整治广告乱发乱贴。清除粉刷乱贴乱画的城市“牛皮癣”,彻底解决户外广告的“脏乱差”现象,确保户外广告与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相协调。
4、整治违章乱搭乱建。实现城区街道两旁、公共场所、城中村、小区、闲置空地和其他城市空间无违法搭建房屋、棚架、临时建筑物或放置铁皮屋、木屋等私搭乱建现象,积极推进“无违建乡镇”创建。
5、整治经营乱占乱摆。全面取缔马路市场、搭棚占道、乱设摊点、跨门经营等行为。
6、整治车辆乱停乱靠。整治车辆停靠秩序,合理划定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停车位,确保车辆通行和停靠文明有序,基本消除街面“僵尸车”。
7、整治人车乱闯乱行。加强交通违法整治和劝导力度,基本实现行人和非机动车无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现象。
8、整治衣物乱晾乱晒。加强公共区域乱晒衣物整治,基本实现道路两侧、公园、广场、小区绿化带、市政设施等公共场所无乱拉、乱挂、乱晒等不文明行为。
9、整治禽畜乱放乱养。加强城区流浪狗、家禽家畜散养、宠物遛放的管理,基本实现城区主次干道、广场周边、小区等处无流浪狗和随意散养家禽家畜的现象,如需带宠物外出,必须使用宠物牵引绳,切实规范宠物饲养行为。
1、“七无”标准
(1)无各种垃圾和废弃物,全域无垃圾乱丢、堆积和散落现象,房前屋后无杂物乱堆放现象。
(2)无餐厨垃圾、油污、污水乱排乱倒乱流现象。
(3)无乱搭乱建现象。
(4)无家禽家畜放养现象。
(5)无小广告乱贴乱涂乱画现象。
(6)无乱摆摊点、占道经营现象。
(7)无设施破损脏乱,无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破损或保洁不及时,无露天茅厕,公厕无设施破损、堵塞、有异味、保洁不及时现象。
2、“三有”标准
(1)有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县级美丽庭院创建数量达到总户数的30%以上。
(2)有实行垃圾分类。村内公共场所或农户家门口有放置分类垃圾桶、有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能基本正确投放垃圾。
(3)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环境卫生列入村规民约,村内保洁有专人负责,有专人监管。
(三)绿化美化大提升
1、主干道两侧建花坛绿化场地政策处理。
2、绿地中无缺株、死株、无晾晒,无蔬菜种植,无黄土裸露。
3、主次干道线乱拉整治。
4、道路面平整整洁,无坑洼不平,无堵塞;排水、照明等情况良好。
5、河道保洁、河长制。
6、车乱停整治。
三、实施步骤
全域环境大整治大提升,采用属地管理,条块结合方式,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不断向纵深推进,实施有脏必净、有乱必治、有违必拆的长期动态管理。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点治理阶段。以“千人誓师大会”为先导,利用一周时间,各村对辖区内最脏、最乱、最差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进行彻底治理,清除堆存的垃圾、渣土和废弃物,治理白色污染,消灭重点污染源,在清脏治乱上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六龙村、龙头村的卫生保洁和绿化工作,确保在环境的重点治理上实现大的突破。
第二阶段:全面治理阶段。各部门、各代表队要集中力量,对全镇的主要道路、居民区、集贸市场等领域实行全面治理,彻底清除违章占路、堆放垃圾杂物、张贴小广告等现象,清除各种环境死角,使镇容镇貌彻底改观。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主要是巩固、完善和提高治理成果。各个村都要建立环卫队伍,进一步完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镇容环境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全力推进。各片组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特别是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参谋部的作用,加强协调和业务指导,定期反馈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整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项提升任务要倒排进度,倒排工期,具体落实到每周、每天,确保提升活动快节奏、高效率推进。
二、强化监督、严肃问责。镇纪委联合领导小组要按照整体活动安排,采取不定期抽查,推动工作开展落实。对责任不落实、对工作不到位、行动不积极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做到环境卫生天天都要管,处处有人管。
三、强化宣传、大造声势。宣传办要突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制造浓厚城乡环境提升的舆论氛围。要开设网络平台专栏,及时报道各类环境提升活动,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典型事例和工作成效。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人人参与提升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