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

依据《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赣府发[2014]1号)和《气象局、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文件要求,切实增强我县气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能力,加快气象现代化进程,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均衡、统筹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创新的原则和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气象监测预警全覆盖、社会经济气象保障和气象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大力推进“气象预报精准化、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监测自动化、气象保障标准化”建设,为县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18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现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效提升、预报预测精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明显改善、气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水平,部分领域接近同期全省领先水平。

1、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全县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与体系,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率达94%以上,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超过85%,气象服务满意度达85%以上。

2、预报预测精准化水平明显提高

1-3天晴雨平均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平均误差不超过1.5℃;15天内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达到65%以上;1-3天天气预报空间分辨率到乡镇级;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时间提高到15~30分钟以上,预警空间分辨率到乡镇。

3、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

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空间分辨率平均小于8km,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100%,气象灾害重点区域观测设备覆盖率超过90%,台站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自动站资料传输时效不超过3分钟,自动站设备可用性达到98%以上。

4、气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针对业务服务需求,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为气象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广有价值的业务新技术和服务新产品,不断提高我县综合气象业务科技含量;不断鼓励和支持业务服务人员面向本地需求、基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开发气象服务产品。

5、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制定一线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气象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稳妥有序地推进业务人员的转岗,加大岗位知识更新和转岗培训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岗位职能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县级气象人才队伍。

6、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

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度建设。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基本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功能完备率达到9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1)工作任务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建立分工明确的多部门协调联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

(2)建设内容

成立由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区划和普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多因子综合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完善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组织抓好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业务培训和管理;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活动,在乡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2014-2015年)

2、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1)工作任务

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的“绿色通道”和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到2015年末,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2)建设内容

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立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快速与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手机短信(彩信)、手机WAP网站、热线电话、气象网站、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广播电台、电视、微博微信等渠道。(2014-2015年)

完善预警信息及传播机制。加强与广电、新闻出版、通信、农业、水利、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合作,完善信息内容,进一步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和现代通信手段,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气象灾害信息渠道,形成突发气象灾害信息系统,解决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2014-2015年)

3、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1)工作任务

围绕粮食主产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立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等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和现代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开展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服务,提供适时的更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保障。

(2)建设内容

针对地方需求建立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加强农业气象预报和服务系统建设,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服务,提高干旱、洪涝、冰雹、大风、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能力。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加强粮食产量动态监测、预报和综合评估服务。建立农业气象各种业务产品、信息集成加工制作平台。(2014-2020年)

4、提升决策气象服务能力

(1)工作任务

建立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评估系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等气象服务技术支持平台。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农村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和影响力。

(2)建设内容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开发基于GIS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该平台要求基本具备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和气象信息融合、服务产品显示与综合集成、统计分析检索、数据挖掘、服务产品生成和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并具有面向不同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决策气象服务对策建议库。(2014-2020年)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分发平台。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专门发送渠道。收集政府决策部门有关领导的手机号码、电话和传真号码,遇有突发灾害性天气,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和传真等多种手段将预警信息主动发送到决策者手中。(2014-2020年)

5、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

(1)工作任务

针对公众需求,建立完善各类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和产品库;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传播载体,完善气象信息体系,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的广覆盖;开展气象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调查,加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改善服务手段,增加服务产品,提高公众气象信息覆盖面、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群众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2)建设内容

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建设电视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提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提供权威、实用、细分的各类气象服务信息。实现在主要电视频道实时插播气象监测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建立面向网站、电话、手机短信等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2014-2020年)

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基于网络等多种手段建立公众气象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平台,研究开发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具有统计、分析、图形显示、表格显示、输出等功能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开展效益评估调查。(2014-2020年)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中小学校建立校园气象站,定期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多手段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宣传,通过气象科普网站、12121电话、手机气象短信、电视天气预报等途径,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专题教育日开展科普宣传;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加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2014-2015年)

6、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1)工作任务

建立完善交通、电力、旅游等行业的气象指标和产品库,建立交通、电力、旅游等预报预警服务平台,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精细化水平。

(2)建设内容

加强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建设。以覆盖全县高速公路的交通气象监测网络系统为基础,建立交通气象监测预警业务服务平台,开展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和交通实景的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和高速公路管制等路况信息,力求建成全省先进的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高速公路交通气象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公路交通气象服务保障。(2014-2020年)

加强铁路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铁路气象服务平台专用数据库,建立人机交互接口,人工输入更新一些非常规的数据资料,为铁路气象服务提供完备准确、方便快捷的数据支持;依托WEBGIS,建立集统计查询、图表生成、制作于一体的业务支持平台,提升铁路气象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铁路专业气象服务的各种需求;加强调研分析,根据铁路部门的实际需求,建立智能防洪预警系统,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2014-2017年)

加强电力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建设输电线路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对输电线路降水、气温、雷电、覆冰及大风资料的实时监测;建立面向电力部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电力沿线气象数据采集的及时性、有效性、完备性,实现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及数据共享;依托WEBGIS,完善集统计查询、图表生成、制作于一体的业务支持平台,提升电力气象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电力部门的各类气象服务需求,保障电力生产安全运行;分灾种进行设计开发,按照电力生产高相关性的要求,建立雷电、冰雪(冻雨)、暴雨、大风、高温等气象灾害的分类监测显示及智能防灾预警系统。(2014-2020年)

水库气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水库面雨量计算方法,制作水库24h、48h面雨量预报服务产品;开展0-2小时临近预报面雨量预报服务;对各大库区历史面雨量资料以及库区水位变化进行两者的相关研究,建立面雨量与库区水位变化的预报模型,开展水库水位预报服务;制作未来3到5天降水量、旬降水量、月降水量、年度展望等预报服务产品;滚动显示全省大中型水库的实时水位、入库流量以及限汛水位,以及面雨量预报等各种水库气象服务产品。(2014-2017年)

7、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能力

(1)工作任务

建成具备为国计民生提供一定的保障服务能力,适应县气象局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发展格局,建立装备先进、布局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业务体系;形成管理先进、运行协调的作业指挥体系;构建功能先进、效益突出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发展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保障体系;建立责任明确、操作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作业能力、业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队伍素质和安全保障能力等总体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人影的作业手段更加丰富,服务领域更加广泛,管理更加规范,社会作用更加突出,服务效益更加明显,投入产出比达到1:50。

(2)建设内容

建设现代化的人影指挥中心。完成人影指挥中心升级改造,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形成统一协调、区域联防、跨县作业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和运行机制。(2014-2020年)

(二)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

1、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1)工作任务

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完善发展主客观相结合的等级降水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加强灾害性天气客观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乡镇及重点区域的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建立多灾种高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业务。完善中短期天气预报和气候事件检测业务,开展延伸期天气预报。强化预报产品质量评估检验业务。

(2)建设内容

建立定量降水预报业务。根据上级制作的48小时时效的3km分辨率、时间间隔1小时的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产品,结合本县天气实况,开展定量降水预报订正,实现定量降水预报。(2014-2015年)

2、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

(1)工作任务

开展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精细化预报产品共享数据库等业务技术系统本地化研发。建设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及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立完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立快速循环更新同化系统。

(2)建设内容

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的二次开发。完善数据处理、数据共享等业务保障平台建设,更高效率推进MICAPS系统业务化的应用进程。优化各类预报产品资料的本地化设置,使MICAPS系统与本县业务流程相结合,并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预报产品、预报模式集约化地融入操作平台。(2014-2015年)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的本地化。完善雷达等各种资料进入系统的方式和流程,加强对本地自动气象站、雷达资料和中尺度分析资料的同化。(2014-2015年)

建立县级天气预报综合分析平台。围绕MICAPS、SWAN等软件平台框架进行本地化和二次开发应用,建立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和交互式的短期、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和服务产品制作平台。整合现有的预报服务产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结合实况信息、客观预报和本地预报经验,对上级指导预报产品进行订正,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预报产品,提高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2014-2015年)

(三)加快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1、提高气象观测现代化水平

(1)工作任务

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现代气象业务需求,依托重点建设项目,结合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科学调整气象观测系统。优化调整观测站点功能、布局,实现气象灾害重点区域全覆盖。加快推进观测业务自动化进程,提高观测自动化水平。

(2)建设内容

加快推进观测业务自动化进程,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部署,完成业务流程调整,取消已经实现自动观测的人工观测项目;调整与基层综合气象业务需求不相适应的人工观测项目;调整人工观测时次;调整各类报文编发任务和传输方式。建立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观测规范、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2014-2020年)

2、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1)工作任务

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切实加强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到2017年,气象观测环境综合评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建设内容

加快改善探测环境。实现“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气象文化、气象科普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台站环境。(2014-2020年)

加强探测环境保护协作。与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协作,实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2014-2017年)

提升探测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按照《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开展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评估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巡查纳入日常业务进行管理,通过建立地面气象探测环境实景电子监控平台,实现24小时监控,进一步提升气象探测环境的业务监控能力。(2014-2020年)

3、加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

(1)工作任务

建立健全部门保障和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机制,建立气象信息员、志愿者辅助观测机制,增强本地区更大范围灾害性天气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区域自动站维护能力。

(2)建设内容

开展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开展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实施工作,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部分气象装备的维护维修保障工作,将部门保障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建立不同的社会化保障模式和考核机制。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地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实施细则,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调整相关装备保障业务流程,建立社会资源参与装备保障的各类业务流程,推进维护维修保障社会化。建立有气象信息员、农户、居民等承担技术装备维护的保障机制,逐步做到维护属地化。(2014-2020年)

(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县级气象机构业务服务人员根据本地需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性能计算机的引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基于本县实际开发气象服务产品。

(五)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加快气象业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项目为纽带,以科技创新团队为载体,探索气象业务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气象业务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高素质管理人才选拔计划、编外人才常态管理计划。加大气象学科带头人创新和领军能力培养。加大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基层一线气象人员岗位技能。构建适应需求的培训模式健全业务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交流和学习进修。(2014-2020年)

(六)加强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

加强气象社会管理,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气象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依法行政信息化建设。推进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气象社会管理加快气象依法行政信息化建设,规范气象执法行为,提高气象社会管理水平,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与传播、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等专项社会管理。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覆盖率达100%。(2014-2020年)

2、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科学管理

建立完善管理决策民主化、政务透明化、流程规范化、操作信息化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管理的科学化。

推进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优化机构配置,明确职能分工,界定岗位职责,改进和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组和行政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决策咨询评估论证制度,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及评估等制度。加强制度执行评估和监督检查,促进管理的规范化。(2014-2020年)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

县政府成立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县气象部门开展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调研;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部署启动实施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20年12月)

政府全面组织实施《县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在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气象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对照国家和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参照气象科技新进展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气象现代化建设经验,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开展阶段性的评估,及时调整建设任务和目标,优化完善气象业务布局、事业结构,全面完成县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任务。

(三)总结评估阶段(2021年1月—3月)

县气象部门组织做好县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总结与评估,并形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提请省气象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结论和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经验,谋划“十三五”期间全县气象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制订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场)和县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县气象部门要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强化监督评估。县政府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列入各乡镇(街道)及县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县气象部门要建立跟踪监督、动态考核评估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本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推进,按时间、项目节点要求,定期组织评估,准确把握实施进程,及时进行总结修正,确保我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