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艺美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对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度的提高,工艺美术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在当代社会更需要保护和传承,从而使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突显。文章首先介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然后阐述了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体系,最后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三个角度论述了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传承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工艺美术在高校中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工艺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工艺美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与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进入到大众高等美术教育中。针对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工艺美术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是当前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19世纪末期,清政府设立了实业教育,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起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工艺美术从实用美术向商业美术转型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0世纪30年代,工艺美术引入我国高等教育,被称为手工课程和图案专业;到50年代,工艺美术向装潢设计和染指设计两大方向发展,符合当时社会大力发展建筑和纺织业的需求;70年代,社会对工艺美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工艺美术增加了工业造型、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等方向发展,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并逐渐与国际接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进入90年代,高校对专业目录设置进行了调整,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保留部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而工艺美术则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存续。20世纪末尾,拥有50年办学历史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并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象征着工艺美术教育逐渐发展成综合性的美术院系;进入21世纪,工艺美术完成了从实用主义向现代设计的转变,反映时代特征,并与国际化接轨,展现文化多样性。目前,国内仅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所本科院系和几所工艺美术高职高专院系,教育体系较为薄弱。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重新命名为工艺美术,突出强调工艺的特征和重要性,开设烧造、锻冶、染织、编扎、金工、髹漆等课程,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促进工艺美术教育专项。由此,更多的学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工艺美术教育改革。
二、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体系可分为专业型和普及型,前者是教授与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型人才,后者是指高校非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培养人文知识,两种教育体系面向的群体不同,教学目标和成果均有所不同。
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应该以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依据,去思考在未来工艺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并可以将其进行创新和延续下去。本文主要介绍了工艺美术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目前高等院校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做出了思考,希望能够促进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工艺美术是人们经过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是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一种象征,从20世纪开始高等教育中就包含着工艺美术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却由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艺美术的重要性,并对之产生兴趣,目前也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开设这一专业,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创新,顺应时展要求,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顺应时展,首先需要增加工艺美术教育所覆盖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去思考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将工艺美术传承和发扬。
1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手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这是每个人都不可以否认的,任何一种类型的手工艺技术都有独特性,有着专业的加工技术,从而可以制造出精美的手工艺品,通过一些合适的条件就可以永久流传,象征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是如果要把一种手工艺技术传承和发扬是需要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因为社会在发展,工艺技术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由于工业生产的需求,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技术被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所取代,当前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已经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单纯从事手工艺去谋生的人会越来越少。民间工艺是人们经过长期劳动而传承下来的,所以现在传承的角度上来说,以前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是依靠手工艺技术去谋生的从业者,并可以通过收取徒弟的方式去将手工艺技术传承下去,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于手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了解发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很多人不想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甚至不会有很好的收益,因此也就造成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人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借助外力,因此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做出思考,提出更好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将其延续和创新发展。
2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品味不断的提升,因此工艺美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需求都很大,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工艺美术品所带来的作用是其发展与传承的时代,但是存在缺乏工艺美术人才的问题阻碍了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所以开展工艺美术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国家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工艺美术方面来说,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是少数的,不符合国家所倡导的科教兴国战略。面对巨大的工艺美术品市场需求,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仅缺乏专业素质搞得人才,还缺乏熟练技能的人才,所以面对当前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依据,去思考工艺美术人才未来的培养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工艺美术人才,及时抓住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的时代机遇,得以将其发扬。目前在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缺乏培养目标,其一是有的教师只专注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使实践课程也只是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其二是学生没有用到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与设备,造成了学生无法训练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思维;其三是教师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没有关注整个过程,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四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工艺美术学科建设问题
一、当代工艺美术学学科理论建构概况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渐渐从以往对大的理论构建的探讨发展到对专题性研究的强调与大的理论框架下的子学科体系构建,也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互动与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将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相联系,从而构建出新时代工艺美术发展之路。
二、从学科理论到教育实践
工艺美术教育是工艺美术理论的拓展与实践。工艺美术教育在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对教育方法、教育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用工艺美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同时,依靠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不断促进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学研究的最高学府,一系列关于现代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探索也随之展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之初,对其办学思路和教育侧重点问题有过一次争论。尽管由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使得这次争论并不充分,但针对这种分歧庞薰琹、雷圭元等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庞薰琹认为应当根据人民的需要和师资力量的特长进行选择。张道一先生主张将学院办成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工艺美术的中心。在庞薰琹、雷圭元等学者之后,张光宇、张仃、陈叔亮倡导民族化装饰艺术人才培养思路,他们主张以民间美术为侧重点,有选择地学习传统,更多地强调工艺美术的审美作用,注重师徒制和工作室制的教学形式。尽管后来有学者批评他们片面地追求工艺美术的审美性,但是他们的办学思路的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促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发展。80年代之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方针逐步转移到工业设计上来,按照社会需求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强化基础教学,重视形态结构学的研究,注重产品实用性的开发。
除了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心的工艺美术教学探索以外,许多高校和学者也对工艺美术教育提出过一些有益的见解。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张道一先生针对当时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不健全的现状提出“一二一”教学法。“一二一”教学法主张在四年的工艺美术教育中,第一年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之后的两年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最后一年巩固强化学生的整体修养。“一二一”教学法强调基础教学,主张将传统手工艺课程纳入高等教育之中,将史论课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由于1997年国家正式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而工艺美术和设计在实际上是一致的,因此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以设计教育的形式进行发展的。众多学者在工艺美术教育上的探索造就了今天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2300余所高校中有近千所开设艺术设计和相关专业课程,每年都有数十万的设计类毕业生走向社会,现在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全国发展最迅速、人气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我国设计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设计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各高校不顾自身发展实际,盲目跟风开设设计类专业,导致师资力量不强,教学基础设施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学科特色;其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由于许多学生是在高考前临时突击绘画进入高等学府的,因此导致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普遍不高;第三,课程内容老旧,缺乏国际、校际间的学术交流,“产、学、研”关系松散,无法满足设计产业发展需求。因此有学者将当前设计教育的现状比喻成一个气泡,外表光鲜却一触即溃。
三、对工艺美术学学科建设的思索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摘要】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能够为国家输送各种各样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作用被社会各界予以了高度重视。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上,高职教育也有着非常巨大的优势。传统工艺美术与高职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能够实现高职艺术教育的进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让世人感受与了解灿烂绚丽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教学资源;高职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0.前言
高职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更是实现学生艺术素养与人格健全的重要教育。不过从目前来看我国多数高职教育都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脱离实践教学,即重艺轻技、重学轻术。相较于欧美发达地区与国家,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问题十分严峻。而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不仅具有显性、物质性、直接使用等价值,同时也兼顾着隐性、非物质性、非直接使用价值等特征。这些要素对高职艺术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同时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渗透到高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民间艺术走向高职教学,是完成教育理念创新的重大举措,对创建我国特色现代化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1.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现状
1.1传统工艺美术阐释
工艺美术是创造性美学的具象化表现,实现了生活环境、生活物品的艺术加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便深深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其中张道一教授甚至为此做过专项的学术阐述,张道一教授认为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创造物的具体化表现,其审美性与艺术性的价值是用金钱所无法衡量的,它是祖先文明在历史长河背景下遗留的产物。为保障它的可持续继承,我们要为之注入时代的活力,与科技同步发展。一般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多由家族、师徒关系继承,往往带有很明确的地域性与民族风格特征,且继承时间往往超过百年的历史。流程完整的工艺系统,以及精湛的技艺技术是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第一印象。可见传统工艺美术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审美性、实用性、地域性。
工艺美术设计的科学创新路径
摘要:振兴与发展传统工艺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工艺美术设计因此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对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探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创新条件,包括以主动性管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最后,提出工艺美术设计创新的措施,具体包括重视创新设计、灵活运用艺术构思、培养与发展创新思维、在设计过程中重视时代性,以及注重相关设计软件的使用。
关键词:工艺美术;美术设计;科学创新
工艺美术作品不仅服务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因此,工艺美术作品具有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双重社会身份特点。现代工艺美术若想取得良好的发展,要在传统工艺美术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在设计手法上进行科学创新,以此满足当今人们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实现我国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扬。
一、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工艺美术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工艺美术具有投入小、成效显著且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1]。在这一阶段,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得到发扬与传承,工艺美术设计与创作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艺美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重任落在民营企业肩上。且曾经的国企设计人员纷纷创业,大批民营企业与美术设计工坊开始出现。自党的十八大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开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作品开始逐渐被大众关注,其文化价值日趋显著,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与历史韵味。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工业化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大到房屋建筑,小到各类生活用品都呈现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局面,虽然人们的经济物质基础已经得到极大满足,但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却被抛诸脑后。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民族文化与艺术作品的极大渴望[2]。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提升丰富了工艺美术的设计方法,为其注入新的创作思路,提供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介,为传统工艺美术打上时代印记。但作为手工业时代的技术,必然面临工业时代的困境。一方面,是工艺美术社会身份的转变,由于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又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工艺美术兼具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具有双重社会身份。要平衡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经济价值而忽略文化价值,也不能为了文化价值而忽略经济属性。另一方面,在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传统工艺美术的本质是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但不能保持一成不变,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注入时代精神。虽然工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艺美术提供了新的技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工艺美术造成冲击,国家要在宏观层面加强工艺美术教育与人才培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并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工艺美术及相关行业的扶持。
2.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文化遗产与工艺美术保护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年会于2006年11月18至19日在苏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主办,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来自各高校及工艺美术研究单位的30余位学者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21篇。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李超德主持会议,苏州大学白伦副校长致开幕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廖军扼要汇报了该院的发展情况。与会代表在霏霏细雨中,兴致浓厚地考察了吴中区光福镇太湖村、山墩村和太湖度假旅游区舟山村的手工艺。从大会交流情况来看,学者们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宽视野的深入探讨,大家秉承关心民间、关注社会的精神和学术传统,各抒己见,表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高度重视和人文自觉。会议涉及的几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评述如下: 一、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内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人们对此进行理性思考,探寻符合中国实情的客观规律,深化认识和实践,避免盲目、机械、片面和功利。与会学者主动站在学术前沿,结合现实,从各个角度讨论了这一新课题。 张道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议》为题,阐发了独特见解。他认为,非物质文化是相对物质文化而言的,就非物质文化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内容,而在对“非物质”性的理解。在传统观念中,像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可称作精神的和非物质的,但工艺美术和传统手工艺所表现的东西,却是以“物质”为主的。这是由于所有的艺术表现必有一个“载体”,这载体就是物质。艺术依托物质世界而成立,物质的繁杂决定了艺术的多样。那么,为何艺术在人们观念中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呢?张先生认为:这里没有绝对的界限和标准,主要看艺术的倾向和人们的习惯,就像“日出日落”、“天圆地方”一样是一种感觉,实际上太阳并非从东方升起,地球也不是方的。由于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故统称为“精神的艺术”。至于实用性的艺术(主要是工艺美术),它的物质特点显露得比较明显,人们也没有将其视为纯然的“物质文化”,一般只称其为“工艺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由此再看“非物质文化”,其倾向便易理解了。其中,技艺的特点最为明显,它是一种工艺加工手段,即所谓“心灵手巧”。一方面,只有做出了成品才能显示出“巧”来;另一方面,它又是长期磨练出来的形成历史的传统。过去的师徒制传承,为了维护其传统,有些家族式的“绝技”和“秘方”不得外传,虽有其历史局限性,却也充分说明了“非物质遗产”的性质。 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总工艺师朱培初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由来、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意义,综合报告了近年来了解到的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情况,指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传统文化特别关注,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他特别强调中国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在《文化白皮书》中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工艺所持的新理念。书中指出: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依赖先人的遗产自豪,是不对的,因为文化不仅是固(原)有的部分而已,它必须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文化。要使文化的内涵不只是固守在传统文物和古代经典的范围,就必须使文化成为一个具有发展性的形态,让它充满生机,有转换或转型的可能。要不断有新的质素参与进来,也要不断吸纳、消融和转化这些成分,最后自我融汇成崭新的形态。所以,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可以继续兴起的新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进,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而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特别是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备受学者重视。清华大学的王连海发表见解说,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积极意义很明显,首先引起了业外人士的关注,促进和提升了全民全社会对传统工艺美术及传统民间文化的再认识,发挥的宣传作用不可低估;其次,促进了理论界思维的活跃,引发了专业人士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新思考;其三,对开发保护具体品种确实起了作用,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负面影响较突出的是在理论界引起了混乱,至今尚未消除;再者,概念的引进还导致了地方或地区间相互攀比、恶性造假的现象;五是对各地民间美术的破坏相当严重,有的品种被列入名录后反而毁了,形成了摧毁性破坏。西安美术学院的赵农分析了《辛巳年》生肖邮票引发的侵权诉讼民事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中民间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他指出:社会在界定民间艺术品“原创”或“复制”问题上,在保护民间艺人权利的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这与民间艺术品多被确定为“非个人的、连续的、缓慢的创作活动过程的产物”[1],作者是“创作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2]有关。概念的不确定,导致了法律保护的模糊和民间艺人权益保护的被动。他进一步指出:对民间艺人权利的有形和无形的侵害剥夺,已非常严重。如一些领导和专职人员利用职务权力将民间艺术品变成私人的收藏;主流艺术家在采风过程中的非法律行为;民间艺人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地方政府对民间艺术的粗放式经营等。他认为,对人文学者的关怀,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对人类文化生态的关怀,这不是抽象的精神,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方式。现阶段,大量民间手艺人的生活仅处于温饱水平,目前最迫切的就是通过手艺致富,而出台相关的法律是根本问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徐思民讲述了近几年考察齐鲁民间艺术的概况。他发现:在民间艺术的采访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假调查和卖弄、糊弄的问题。他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表示担忧,认为靠近城市或地处城内和发达地区的一些民间艺术,通过市场经济运作尚能发展起来,延续下去,但许多地方性的民间艺术则是传不过来也承不下去。他以山东地区剪纸、泥玩具、旋木玩具、面塑为例,说明民间艺术不是萎缩,而是消失了,这是因为艺人生活艰难,民间艺术作品生存艰难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事实。 #p#分页标题#e# 也有学者注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的问题。湖南商学院的李立芳,以湘绣申遗为例,强调在进行申报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必须首先廓清艺术的历史文化渊源,比较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把握自身的文化形态,才能有助于在今后的发展中守住自身的文化优势。 二、有关传统工艺美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传统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工艺美术理论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但要探讨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首先得加深对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使认知有一个深厚的基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尚刚全面考察了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扼要而客观地陈述其整体发展脉络,体现了作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观察视角和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方向。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朱孝岳,则对中国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作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中国工艺美学思想有四大特点“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一是礼乐相济,礼、乐二者统一在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既不畏艰难又随遇而安的特有性格;二是线的舞蹈,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讲究线的动态、味道,以线表现气韵,将生活中的变化、情感的起伏化为线乃是了不起的加工;三是中和之美,追求含蓄,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四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天性与人力的巧妙结合。 目前,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工艺美术将面临怎样的态势?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的李砚祖通过实际调研,对现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遭遇到的三大矛盾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思考。他首先回顾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历程,对建国以来的工艺美术发展作了分期,在归纳了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产业、就业、市场和文化价值后,提出了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存在的三大主要矛盾:其一,经济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矛盾。工艺美术的经济性和文化性,使其常游走于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间,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两者矛盾。因此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还可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从具体工作出发,加以不同处理。其二,技术更新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工艺美术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它从材料到产品均有显见的物质内容和形态,而工艺技术、方式方法、过程,乃至设计创意、作品功能都是非物质的。社会的变迁,使工艺美术业在技术层面上遭遇到机械工艺取代传统手工技艺、一些传统工艺失传或消亡的问题,形成了技术更新带来的对传统工艺技术保护的矛盾。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技艺保护,应有传统的和手工的两种限定。若不注重对手工性的保护,最终将导致传统工艺美术的消亡。其三,文化变迁与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的矛盾。工艺美术的传承是内在文化的传承,要求其不变,而文化的总体趋势则是变,这就带来了矛盾。现代社会,工艺美术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创新要求,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这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最后,针对工艺美术技艺失传、后继无人和传统技艺、工艺美术大师保护不力等现状,他呼吁:要从国家层面上关注和解决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对传统技艺和大师予以保护,要真正从组织上、制度上、人员安排及资金等方面落实到位,应在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同下,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到保护品种、技艺的方案和规划。苏州大学的诸葛铠结合纷繁的实际情况,在题为“适者生存:工艺美术的蜕变和再生”的发言中对李砚祖提出的问题作了回应。他指出:中国手工艺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但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蜕变毕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他认为,传统手工艺的市场日渐缩小、对手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是手工艺在近代潜在的蜕变因素;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脱离的产品、“推陈出新”中的误区必然导致现代工艺美术的蜕变;而再生之路则可通过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和移植、形式与技艺的分离和移植、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等途径实现脱胎换骨。 此外,还有学者撰文,通过个案对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进行探讨。苏州工艺美术学会的冷坚,以苏州戏衣业为例,探究其发展及缘由。苏州戏衣业因昆曲而兴,它成型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在全国同行中占首位,行业中心地位始终未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影视业的兴盛,苏州又成为全国影视服饰的主要生产基地。仅改制后的苏州剧装戏具厂,剧装戏具的产销量就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来自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的吴元新,书面报告了近30年来对蓝印花布艺术的调查、实践经历和对其现状的认识。他说,蓝印花布已伴随江浙百姓走过了近500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始,蓝印花布在沉寂后借助外销而求得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对蓝印花布进行了挖掘、研究、收集,开发设计了一系列新品。但近年来,蓝印花布却因缺少销售渠道而陷于困境,为此,他呼吁积极抢救蓝印花布艺术。 三、有关工艺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方法的问题 艺术可以解救人类精神生活的危机,为此,工艺美术教育问题同样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湖北美术学院的张昕从文化自觉高度,就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如何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强化对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在人文学科中开设人类文化遗产课程,建立文化遗产与知识体系的联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山东艺术学院的许大海重新审视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阐明了建立艺术设计比较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比较视野中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提出了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模式的新观点。苏州职业大学的濮安国,作为中国明式家具研究所所长,介绍了该所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对在高校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作了有益探索。 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方法的出新,对于跳出旧框框,促使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张朋川,引用最新材料,从湖南宁乡铜器群发掘谈起,以商代青铜虎卣为个案,对青铜艺术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他认为,青铜器纹样的组合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地域性,不是任意的。而考古的类型学方法却将器型与花纹分开研究,我国的工艺美术史沿着考古思路来编青铜艺术,造成了青铜艺术研究中的一大问题。此外,中原是最早拥有青铜容器的,该地方恰恰不产铜。而湖南宁乡却出土了300多件铜器,其成分与中原的不同,并发现了古矿。这是否意味着到了商代晚期,作为一个方国会不会生产铜器呢?他独到的分析、介绍和由点而及纵横,再行融合的研究方法,对在研究方法上多加探索,由此提高整体研究水平无疑是很好的启迪。#p#分页标题#e#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王连海以南宋画家李嵩《货郎图》中的玩具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风筝、泥人和不倒翁、扑扑噔、拨浪鼓、风车、鸟笼等六类玩具之样式、形态、材料、工艺、功能、用途、发展历史进行了解析,图文互证,体现了工艺美术史研究的一种深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尚刚,以“一幅巨作,几点猜测—关于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代刻丝大威德曼荼罗”为题,对作品完成时间、开机时间、御容织于哪里、出自哪个作坊、性质作了详细考定,将原本是一篇文章的一个注充实成了一篇新论文。态度科学严谨,重视材料的搜索考辨,细密求证,精深而有新解,对工艺美术史的治学有积极影响。 在涉及到对民艺的田野调查方法时,张道一语重心长地指出,过去,我们研究时,多注意于艺术的外在形式,对于制作艺人及其技艺和艺术思想挖掘不够。今后,一定要关心它的制作者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关心做的方法和技巧。护树要护根,保标要保本。徐思民则提出,民间艺术很丰富,有些在文献资料中很难查到,但艺人却能自圆其说,有头有尾。搞民艺调查,就是要把民间艺人的境界、味道记录到位,而不是带着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走马观花,那样是无法把握民间艺术本质和真谛的。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的袁宣萍,以撰写《浙江丝绸文化史》的体会,提出在工艺美术调查中当注重行业神崇拜、与行业相关的神话与传说、行业生产与生活习俗、古老的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四、特点、展望和发展方向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李超德在会议结束时说,这次年会是一次高端会议,既有老一辈理论家,也有国内中青年一代的专家,机会难得,受益匪浅。会议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产业政策、宏观理论,下到具体的一件作品,既有宏观思考,也有考据派的论述,是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他指出,本次年会还是一次新的开端,大家集中起来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问题,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把民族精神留住,把民族脊梁留住,把民族传统留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张夫也在会议闭幕之际发言,他认为本届年会开得非常成功。不仅来了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说明他们十分关注会议主题,还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新面孔,证明大家对热门话题非常关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部主任卢莹的发言反映出她对工艺美术的未来充满信心。她为专家学者都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而感动。她觉得特别可喜的是,原先大家都以为工艺美术技艺留下了,但文化失去了,工艺美术艺人很无助。现在有这么多人都来研究工艺美术的发展,工艺美术将拥有更好的前景。 综观本届年会,学术前沿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达到了举办者的预期目标。年会主题促使与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美术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而新情况的出现,新问题的提出,新视野的拓展,新方法的运用,使得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都有所深化,今后的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深入: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如何强调理性,坚持人本原则和人文立场已成为重大课题。怎样尊重民众的权益,实现理性保护和完整的人文关怀,避免因保护而牺牲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避免将文化保护变为文化践踏或生态破坏将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与之相关的保护中的共性与特性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地运作,张扬文化个性,体现文化遗产价值也将得到深入的探讨。 2.新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原生态的衰落和蜕变形态的衍生两种基本态势仍将持续下去。如何在蜕变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形态活的精神,怎样以传统形式承载新的内容,怎样正确处理原生态与蜕变形态、手工技艺与机械生产、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变异等一系列矛盾,使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生活,怎样在不同的理论层面上观照传统工艺美术,都将成为探索热点。 3.理论研究方法上,加强寻因寻根意识,提倡多元方法的碰撞与互补,使研究成果富有个性也是一个动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张夫也在年会上号召大家,传统工艺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对它的保护抢救研究非常重要,关系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存亡问题。此事迫在眉睫,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我们不做谁来做?我们肩头的责任重大。希望我们以此召唤为动力,辛勤耕耘,并期待下届年会结出更加丰厚的学术成果。
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的整合
摘要:作为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以其精妙绝伦、丰富多彩的设计理念,在全球享有极高的知名度。随着时代不断更替,审美方面的持续变化,使中华传统工艺美术的主流地位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平面设计来说,如何针对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逐渐成为平面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鉴于此,本研究针对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融合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融合的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平面设计整合措施
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一般都是依附于历史时期的对应背景,使得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历史时代特征,属于历史审美与工匠工艺的深入结合。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华夏民族艺术的文化结晶,高度沉淀了古人的智慧,彰显出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并且在艺术风格、生活风格方面的多元化,使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当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独具魅力[1]。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理念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然而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本身所传承的文化理念与工艺美学理念并非意味着落后、守旧,其本身的精华———工巧、和谐、自然等,均是平面设计的根源,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对平面设计来说,倘若能够与中华传统工艺美术进行深入的整合,必然能够为平面设计注入更多的血液,促进平面设计更好的发展。
一、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审美特征
众所周知,艺术源自于生活,中华传统工艺美术自然也不例外,其最初目标同样在于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用性是当时最为明显的特征,在经过多年的沉淀、发展以后才开始衍生出审美性[2]。我国幅员辽阔,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美术得以不断整合发展,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因为民族、地域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表现形式、制作工艺以及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体来说,其审美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和谐。儒家文化在我国历史的显著代表,使得和谐成为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显著的审美特征。古人把传统工艺美术、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在设计方面注重展现各个部分的和谐魅力,充分彰显出审美性、实用性的和谐,内涵、形态的和谐[3]。2.自然。纵观我国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在材料选择方面极为注重材料自然方面的属性,注重材料品质方面的彰显,更为追求物尽所用,使得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充分展现出自然的特性。3.工巧。一直以来,我国工艺美术都极为注重工巧性,并且通过巧妙地利用,在工巧审美方面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特征,纵观青铜器、唐三彩以及瓷器,其相应的工巧魅力往往浑然天成,充分表现出古人的想象力与智慧结晶。4.寓意。正如上文所述,最初的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本身是为生活所设计,所以当人们在欣赏一件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其外观的精雕细琢、同时还应当关注其内在的寓意[4]。中华传统工艺美术的纹饰、图腾、色彩、造型以及体谅等诸多元素均表现出独特的寓意,并且作为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行着传承。
二、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一直以来引领时尚风气的时尚领域,开始源源不断的引入我国的文化元素。时尚界从来都不会放弃任何具有魅力的灵感,而民间的艺术、工艺本身浓缩着无数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为设计提供灵感来源,同时也更容易获取广大受众群体的心理认同[5]。所以,对设计师来说,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全面掌控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融合的方法。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更替,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自然也就越来越高,所以,要防止人们出现审美疲劳,更好的吸引人们的眼球。广大设计师所表现出来的设计灵感就需要充分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即只有具有独特魅力的平面设计才可以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得以不断的发展。华夏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并且在全球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正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个地区文化的深入融合[6]。该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中华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作用,并且也意识到中华传统工艺美术能够为平面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而对传统工艺美术来说,通过与平面设计的整合,能够将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发扬光大,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所以,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平面设计自然也就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工艺美术设计中艺术创新的运用
摘要:工艺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想使其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创作者必须创新设计、构思,通过文化的结合、多元方式的表现,凸显工艺美术独有的魅力,进而使其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达到继承、发展、创新工艺美术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工艺美术;创新设计;文化元素
一、现代化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
1.以主动性管理为核心
在现代化的工艺美术领域中,创作者要想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辨能力,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中,主动性的管理模式是创作者提高自身素养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使设计具有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2.注重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作为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促使设计摆脱固有发展模式的重要突破点之一。发散性思维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摆脱固有管理方式与设计模式的约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入手,创新构思,使原本单一的管理模式具有多元化的性质,从而使创作者激发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富有美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