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益广告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益广告创意设计论文
一、课题研究的关键词
1.大学美育
美育是美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以形象为表现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愉悦的状态,提高人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情趣及审美的思维与表现力,使之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教育。大学美育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专业教学体系,其作为针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富有个性的方式提高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使大学生能够广纳新知、活跃思维、不断创新,塑造美好的心灵,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2.大学生公益广告
公益代表着社会公众的福祉与利益,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做出奉献。公益广告作为一种传媒艺术的形态,相对于商品广告为商业利益的信息传达,其社会功能表现在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方面,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象征意义。大学生公益广告作为公益广告的一种形态,属于大学美育的一种方法,具有信息传播功能、道德教育功能、情感关怀功能。其以宣传社会公众利益为主题,通过大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实践,形成生动感人的视觉传达艺术。
3.大学生公益广告创意
(1)大学生公益广告设计的主题性
大学生公益广告创意设计论文
一、我国大学生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1.艺术感染力弱
大学生公益广告很多时候是为了广告而广告,内容缺乏信服力,说教意味浓重,广告语和宣传方式也没有感染力,很难达到公益宣传的效果。在公益广告中,没有商业广告中完美的构图、动人的广告语、甚至电影化的镜头语言,而是干涩的“喊口号”,缺乏艺术感染力是大学生公益广告的通病。
2.过于注重表现形式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公益广告表现形式独特,这类广告要比纯文字形式的广告吸引力强也能使一部分人暂时将它记住,但是还是难以深入人的内心。比如城市公交广告,“选择了公交,就选择了城市的未来”,招贴中的广告画面由三个透明气泡构成,气泡中的影像分别是人与自行车、人与汽车、人与公交车,当受众在看这幅作品时会感觉是在看图说话,因为人们会对气泡中画面影像产生比较,虽然这幅画面形式感有所提升,但是该广告还是由于缺乏创意而不能快速准确的传达出“公交出行”的广告信息。
3.公益广告信息传达不明晰
目前,许多广告作品想说的太多,不惜将想要传达的信息全部塞给观众,最终导致广告的画面信息杂乱,主体信息不明晰,使受众感到看这样的广告就好似雾里看花,摸不清广告到底要表达什么内容。
课程思政下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最近几年来高校在课程建设改革方面,特别是除了思想政治课之外,在其他专业课程都要融入思政元素,积极促使育人体系的完整。在此背景下,研究了“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探索了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所需要改革方法、内容、路径等3个方面,进而探讨了选题、内容、质量改革以及进行成果拓展等多项举措来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益广告设计教学中。
关键词: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改革举措
为积极响应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最近几年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且是公益广告设计课程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更加需要联手“课程思政”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培育新时代具有高度思想站位、专业过硬的精英人才。本文以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论述了公益广告设计中“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及必要性,以及将二者结合并提出相关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使专业课与思政课程同时进行,打破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与思政教育相互隔绝的状态,推进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实现全方位育人。
1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述评
1.1“课程思政”的提出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课程思政”观点的首次提出源于上海市教委,上海自2005年出台《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即“两纲教育”)后,不断修订完善中小学课程标准,制订学科德育“实施意见”,使之成为加强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上海市相关高校首先进行了探索,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2]。“课程思政”于2017年在全国推广,经过3年的推广实践,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表1)。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3]。
1.2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7篇)
第一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体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素质、如何培养素质这些根本问题的关键。随着“80后”大学生带着非议和肯定步入社会,如何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价值取向功利化色彩比较浓厚。新时期,一些诸如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主流思想观念在部分“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他们把挣大钱、做老板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更多的是关心个人前途,缺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国家情怀。有的学生即便是加入党组织,也有一些带着“入党有好处,如对自己的就业升迁有好处”功利动机。(二)道德取向世俗化追求明显加强。过去一直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大部分学生也把雷锋作为自己的楷模和偶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可是近年来,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偶像错位,他们痴迷的不再是雷锋或焦裕禄,而是崇拜当红的影视明星和歌星。(三)思维方式个体化倾向增强。“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习惯了被宠爱和被包容。一些父母过度注重对孩子的物质投入,忽略了情感上的交流。这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有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范文3篇
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1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广告营销业态、广告传播环境、广告传播方式和广告经营运作模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高校广告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因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进行适时地调整和改变。毕业设计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华侨大学广告学专业为例,针对毕业设计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尝试对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套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战性的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方案。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人才培养
中国经济和广告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广告营销业态、广告传播环境、广告传播方式和广告经营运作模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高校广告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数字化时代广告行业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广告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适时地调整和改变。
一、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广告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既是对广告学专业学生四年专业理论学习一次全面总结,同时也是对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全方位检验,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毕业考核重“论文”轻“作品”,一些高校广告学专业的毕业考核仍然是以论文为主,学生作品创作能力的考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较低,与广告行业实践严重脱节;三是指导教师队伍主要是以偏重理论教学的学院派教师为主,缺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专家的参与;四是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一些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甚至是共用一套模板,采用同样的评价指标,而没有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毕业设计作品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华侨大学广告学专业创办于2008年,在2018年之前,一直是采用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但是,随着广告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采用毕业论文考核形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由于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采取单一的、学理性的毕业论文考核形式,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及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实训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从而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广告行业市场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迫切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对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行改革,有助于更好地对接行业市场,推动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广告实操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
传统元素公益招贴设计研究
摘要:
招贴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手段,将设计师的理念传达给受众,从而引起共鸣,而公益招贴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以迎合大众为出发点,以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为宗旨,把生存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反映着国家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素养。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兼文化传播的手段,它的设计思想、表现技法以及方式比较之其他广告媒介更具特性。
关键词:
公益招贴;中国文化;中国元素
一、公益招贴设计的功能作用
公益招贴作为公益传播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是需要通过视觉语言来表达的,首先引导受众使其感兴趣,然后诱导受众接受招贴广告中的意向。传播信息是招贴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招贴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形式,正是传播道德思想文化的载体,使传播者和受众都可产生共鸣,并以文明合理的解决各种需求问题。而且招贴传播信息的功能还表现在对现实变化情况的通报上。当今时代,一种新产品的出现,都必然伴之客观存在一场大规模、高密度的广告宣传,使受众打破原先习惯的思维定势,对新思想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其次招贴作为一种“潜在说教”的形式,绝不能以某种强制性的理性说教来对待受众,而应当首先使受众感到愉悦,继而让受众经诱导而接受招贴宣传的意向。所以,现代招贴都极讲究审美效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衍生品。纵观公益招贴艺术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演进史。公益招贴不仅是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而且更是文化的有力传播者,无论是集体性招贴还是个体性招贴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在彼此的交流与碰撞中传播着文明。第四点公益招贴是以公德教育为目的,主在培养人的社会公德性公益广告各项任务的提出是在物质需求不断膨胀下人类对自己的行为约束,不以迎合大众为出发点,而是以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为宗旨将生存发展资源保护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工作目标的。传达现代文明观念,建立社会责任感。公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对设计工作者来说除了有训练创意方式执行能力等功能之外,也是良好道德情操传播的义务,也就是告诉大众“应该如何做”。
二、中国传统元素的体现
文化传播与视觉传达设计内在关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产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正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视觉传达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其与文化传播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认清本质才能更好地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传播与视觉传达设计存在一定内在关系,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特点,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具体性应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文化传播;内在关系;应用研究
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设计与文字就成为文化传播最为主要的两种方式,然而千百年来文字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广为共识,设计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却饱受忽视。随着视觉设计的兴起,设计之于文化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和认可,也渐渐走向文化传播的舞台中心,与文字一同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本质意义就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注入灵魂、赋予生命,任何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从其表面上看就是色彩、图像、文字等的组合,但也正是在不同的组合式样之间展现出不同设计者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其想要表达的文化传播内容。不同形式的视觉传达设计都在不约而同地利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在不约而同地行使着文化传播的责任。
一、视觉传达和文化传播概念内涵
1.文化及文化传播内涵
文化的概念所呈现出来的样貌是缤纷和繁复的,所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其是与人类历史融为一体的。文化本身就具有传播的属性,任何社会交往活动都是主体之间文化彼此传播的过程,可以说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传播,而传播的过程又推进文化本身的不断演进和传承。
2.视觉传达及视觉传达设计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析(10篇)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本土管理探析
摘要:
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深受西方管理研究的影响,变成了以西方旨趣和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研究,这既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符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当前,关于如何探索基于中国的文化智慧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进而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已经成为许多海内外华人学者热衷的研究课题。华为、乐高等优秀企业应用阴阳思维不断进行创新,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国内外本土管理研究学者应凝聚中华文化的精华,把中华智慧归纳起来,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架构。中华智慧可补充西方理论的不足,进而将管理之道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
传统文化智慧;本土管理研究;新概念;新理论
在过去一个世纪,管理学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经过几代学者的探索与研究,管理学已被学术界确立为一门对行为科学有实质及重要贡献的独立学科,而管理学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例如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和一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以及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等,已被视为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和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模式。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管理学的理论也随西方的商品及意识形态一起被引入并学习借鉴。经过30多年的实践,从事管理实务的高管人员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学者开始反思以下两个问题:①植根于西方土壤的管理学理论和分析架构,是否完全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例如中国;②中国传统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能否补充主要由西方发展出来的管理学的不足之处,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养分。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对中西文化和管理的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1东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