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共享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装饰装修工程论文
一、建设资源共享课程网站
教师为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立体教学资源,网站内容丰富生动图文并茂,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团队首先对课程进行定位、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然后从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精品资源共享网站建设,在网络资源平台上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施工技术视频、教学团队信息、工程案例库、习题库、实践教学、动画教学课件,拓展资料及作业等信息,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为了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吸取传统课程教学优点,充分考虑高职就业实际,装饰装修资源共享网站,引入大量工程实例说明知识点的应用,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模块进行设计,每个项目均附有项目内容、学习目标、技能目标。教学要求、项目导学、重点难点、主要参考资料指导等。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均附有任务引入、任务分析、知识链接、教案讲义、教学案例、实训任务书、教学工作页、教学课件、知识回顾、练习作业题以及有关的工程照片图片、工程录像及形式各异的思考与讨论和综合性实训题目,达到学、练同步的目的。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形成多元化立体式资料。教学内容实用具体可操作性强与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等紧密相连。强化职业能力训练,方便学生理解与自学。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登陆网站。网站内容生动、媒体多样、使用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并且通过网络巩固和加深知识点。学生通过资源共享网站了解装饰装修工程造价课程的一些基本情况,查阅课程实训要求、任务书、指导书等相关资料;课后,教学录像、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相关资源还可以方便地被查阅,通过网络学生亲自探索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方式得到了最大限度转变。学生们的学习、网上测试、作业等都可以在精品资源共享网站上进行。同时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借助网络师生进行网上互动、答疑、交流,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网上留言,教师及时解答。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师生研究、协作式学习。形成高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不断更新丰富教学网站
装饰装修计价定额、清单规范、建筑法规等文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都会影响到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内容的变化。为了保证本课程内容能紧跟时代前沿,教师团队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上更新机制,教学资源被不断更新。提高工程造价知识的更新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方式和方法,依靠网络管理系很好地满足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各项要求,将课程有关的全部资源通过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开发并且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实训技能平台和职业资格认证平台内容,完善习题库及参考答案,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为他们提供实战训练的教学平台。装饰装修工程造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以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为服务对象。通过网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并且根据工程造价内容具有时效性的特点,不断充实、更新、完善教学资源库,保证最优质的前沿性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共享,强调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先进性、系统性、适用性、科学性和示范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燕燕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论文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工程现场顶岗实习,重视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特别是应用型工程师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3+0.5+0.5”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针对建筑类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本专业要按照“引进+培养+共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共享共同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补充知识的不足,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提高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和提高提供方便。对于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听课、助课等环节后才能担任讲课任务,第一次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教学重点、难点集体备课,以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尽早担负起教学工作,搞好不同层次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和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搭配合理、课时比例协调,突出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本专业主干课程达合格以上标准,争取1-2门达优秀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课程发展规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主体培养要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认真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考核机制,进行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学生就业调查等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督导功能。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行为的综合性学科[1]。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数字媒介,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带来新的知识谱系和更富个性化的内容,并使得跨平台共享成为可能,其优势主要是信息与受众间围绕信息内涵和外延的交互性增强。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解决中国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受众定位不清、传播形式缺乏吸引力、与受众互动不足、用户黏性和活跃度较低等问题。学界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期刊传播中的应用已有初步探讨。主流的研究视角是概述性地讨论人工智能在期刊传播中的作用,例如:刘闯[2]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积极分析用户需求,通过对用户静态/动态属性的分析构建知识图谱,从而优化用户浏览效果;陈鸿等[3]指出人工智能对期刊发展可起到政治支持、技术支持、观念支持和行为支持的作用;向飒[4]指出人工智能可加速学术出版的流程再造,实现选题策划便捷化、生产印刷按需化、营销发行精准化和知识服务智能化等愿景。部分学者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期刊传播中的应用困境,如范军等[5]和刘平等[6]认为阻碍人工智能与出版业融合的关键因素有弱智能限制出版自动化、专业出版人才建设乏力、版权和责任风险大、生产方式触及伦理法律边界。还有学者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期刊传播的发展趋势,如张耀铭[7]指出建设国家级数字化学术传播平台是学术期刊传播转型的关键进路。海外学者的研究以2010年为界,此前的研究聚焦于知识管理和专家系统,以对基础理论和概念的探讨为主,此后更多关注集群优化算法。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数量上,美国是主力军,中国位居第二,印度和欧洲国家紧跟其后[8],全球人工智能研究排名前10的国家占该领域全球出版份额的74.32%[9]。Wade等[10]指出通过人机交互所发现的用户意图,能让学术服务商更深入地了解研究人员在寻找什么;学术出版商可使用学术知识API(AcademicKnowledgeAPIs)来理解学术用户搜索的内容,并从微软学术图(MicrosoftAcademicGraph)软件中发掘更多相关信息。他们同时指出,由于技术过于复杂且灵活性不足,语义Web方法(SemanticWebapproach)发展缓慢。总体来看,学界对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传播中的应用已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展开了探讨,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大部分研究是概述性地讨论人工智能对出版业态整体的影响,而专门探讨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期刊传播的研究很欠缺;(2)在少有的探讨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传播融合的研究中,鲜有学者提出流程如何嵌合、平台如何运行的系统性设想;(3)几乎没有学者结合我国的具体案例,剖析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传播中应用的难点和对策。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在出版业应用的现状,解析人工智能在中国学术期刊传播中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勾勒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国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并结合方正出版大数据平台,探讨本研究设想的平台的创新性、可能遇到的瓶颈和对策,以期填补当前学界同类研究较少的空缺。
1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期刊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能掌握受众特征,将传播主体与受众匹配,增强传播效果。当前,中国学术期刊传播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提升传播效果。
1.1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传播中应用的现状
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人工智能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辨别洗稿式论文抄袭。例如,对于形容词替换、语序调换等修改语句类的抄袭,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识别近义词,并基于时间递归神经网络技术(LongShort-TermMemory)的记忆特征,识别被改动的语句结构。(2)发掘学术资源和潜在审稿专家。如,美国非盈利机构泰德(TED)旗下的话题分析工具彩虹人工智能(iRis.AI),通过对用户输入的语段或论文摘要进行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从中提取包含语义背景的关键词,并基于此为用户推荐与被检索话题高度相关的资讯和论文。(3)辨别论文数据的可信度,辅助编辑制订用稿决策。如,通过扫描论文的关键信息点(实验环境、统计方法等),甄别数据篡改的可能。(4)通过算法自动向潜在读者推送学术资源。如,国际学术出版推广工具趋势(TrendMD)能实现论文跨平台自动推荐,不仅增强了期刊的显示度,还能精准定位目标读者群,已被爱思唯尔(Elsevier)、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EEE)等采用。具体到学术期刊传播流程,许多国际出版集团已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如,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的关联开放数据平台科研图谱(SciGraph)借助NPG本体(NPGOntologies)进行语义建模,通过数据融合、知识发现、内容计算和语义图形数据集,提升论文在传播过程中的可获得性,为编辑、学者、会议组织者提供知识服务和数据工具[11];爱思唯尔收购了伯克利电子出版社(Bepress)的标志性产品———基于云的机构存储库平台数字共享(DigitalCommons),该平台具备提供存储库、元数据结构、访问接口和跨机构聚合与发现等功能,有助于爱思唯尔掌握更多论文引证、论文传播效果方面的数据[12]。部分中国出版商也已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如,世纪超星公司推出的域出版平台,它具备学术期刊数据库搭建、移动出版、社交共享等功能,能通过智能画像了解用户特征,用算法实现动态精准推送,通过智能社交增强用户间的联系[13]。
1.2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传播中应用的优势
实现论文呈现多媒体化,优化内容分发,增强传播效果。一方面,学术期刊可通过智能语音和知识图谱技术,用适配多种设备的方式对论文进行再加工,增强论文的可读性,为论文增添音频和视频传播形式;另一方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研究领域、教育背景、阅读喜好、阅读完成度进行分析,可优化内容聚合和分发机制,解决信息过载与用户个性化需求间的矛盾。如,数据搜集公司图谱(Graphiq)已开发出语义搜索引擎知识图谱(KnowledgeGraph),它允许用户根据话题展开搜索,获得相关主题的数据集,还能生成与报道内容匹配的可视化图表[14]。辨别读者观点,评价和反馈传播效果。一方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阅读时长、用户社交分享等信息进行解析,可了解论文影响读者的具体方面和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LanguageUnderstanding)、语音识别、深度神经网络(DeepNeuralNetworks,DNN)等技术,学术期刊能从读者在社交媒体上对论文的评价中,辨别读者观点,掌握比论文浏览量、下载量和被引频次更精准的学术反响。如,威盛电子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欧拉密”,其能实现对90%的语言的语义理解,从而实现提问、信息记忆、知识辅助理解和歧义消除等功能[15]。
校企合作软件工程论文
一、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
近几年,各大学积极探索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政府主导、校企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比如在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保障和风险承担、各部门的政策差异等,仍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培养软件专业的人才,需要与企业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畅通
高校与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合作,但是校企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学校很难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也较难了解学校科研方面的新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对当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都知之甚少,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社会发展为主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型课程开设的少,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偏离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和特色产业
校企合作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做到,使得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没有建立互惠互助的合作模式,因而合作积极性不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科研大多是以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没有结合地方企业的发展情况,脱离实际。从企业方面来看,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学校的科研成果虽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是企业重视眼前的利益,经营周期短,不愿大学生来企业实习,对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科技内在助力。
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发展途径
本文作者:黄盛 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G-G、Extra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G-G、Extra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区域性发展趋势
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交流科学思想的载体和平台。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共有5020种,含中文科技期刊4672种,英文科技期刊302种,其中90%以上的科技期刊均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1]。几十年来,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文科技期刊对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增强,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使英文科技期刊的意义凸显,中国逐步加大对英文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国外学术出版机构也开始拓展对华业务,合作办刊或独立办刊,争夺内容资源。中文科技期刊不具备完善的国际学术传播交流功能,在学术推广和首发权确认上均不占优,在出版机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后发劣势也依然存在,同时还受到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其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基于CSCD的统计显示,被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载文量由2011年的252.19篇降至2016年的215.72篇,降幅为14.46%;基于CSTPCD的统计显示,被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年均载文量在2011年至2016年间持续下降,平均降幅2.20%[1]。如何体现自身价值是中文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颜帅等认为,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中国的企业创新基本靠中文科技信息的传播,中文科技期刊应扎根基层,苦练内功,并重视双向译介[2]。李殷等建议中文科技期刊找准定位,着眼于传播科研成果和普及科学知识[3]。严谨等对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认为中文科技期刊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发展环境亟待优化,评价体系可向中文期刊倾斜,并加强对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期刊的全面支持[4]。牛换霞对科技期刊服务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路径进行了探讨[5];周海鹰等对科技期刊服务浙江区域创新资源的科普化进行了研究[6];代艳玲等对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总结[7]。中文科技期刊体量庞大,学科分布较为广泛,兼具母语优势,在传播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服务生态,可视作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子生态系统。本文尝试从系统观的角度,分析该服务生态的构成要素,探讨提高服务实效的系统运作模式,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为中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1中文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关系
作为记录、传播、交流科技成果的平台,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支撑部分。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具有发现、引导、激励、监督、评价、传播等作用[8],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成果为科技期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主体一般为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技术创新主体一般为市场导向的各类企业等。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和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国内在技术和工程应用领域的进步其实相当依赖中文科技信息的传播。长久以来,在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知识创新成果较受重视,而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服务显得不足。科研人员对我国科技期刊在记录科技成果、培养人才、反映国家科技实力3个方面所起作用的认可度并不高[9],即中国科技期刊与中国科技并不同步。这种不同步也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英文科技期刊未能向外全面展示中国的学术产出和学术贡献,二是中文科技期刊未能向内及时传播国内外的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三是中国科技期刊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培养功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强化对前沿科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大众创新创业等的支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万众创新,鼓励产学研用协同等。中文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的数据,科技类中文核心期刊共1241种,其中自然科学类期刊344种,医药卫生类期刊250种,农业科学类期刊133种,工业技术类期刊514种。中文科技期刊拥有一定的刊数基础和质量基础,学科分布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在国内的传播具有语言便利,应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有效地支撑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源头。
2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中文科技期刊是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通过知识服务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由科技期刊及其发展环境协同作用的服务科技创新的生态。信息、平台、服务是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知识信息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内容资源,也是服务科技创新的基础;数字出版平台可以有效集成和实现中文科技期刊报道科研成果、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等4大功能,提供服务科技创新的技术手段;知识服务是中文科技期刊革新发展模式、整合信息资源、助力科技创新的重点。期刊政策、科研评价和经营理念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期刊政策决定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科研评价直接影响到优质稿源的去向;经营理念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先级之争也会左右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实现方式。面对平均载文量逐年下降和稿源流失降级的现实,如果能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吸引优质稿源的回流和反哺,会有力地促进中文科技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增强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经营理念贯彻于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需要健康的经营理念,平衡好读者、作者、社会和期刊从业人员等各方的需求。而科技创新也会给中文科技期刊以正向的反馈,为其输出内容资源和专家人才。
3系统运作模式探讨
在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的大势下,中文科技期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故鼎新,集群化管理、多媒体融合、多种经营方式并举等发展模式渐成常态。本节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有效提高中文科技期刊服务实效的生态系统运作模式。
利用微信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科技期刊担负着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而作为办刊人其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科技期刊的发展,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单纯依靠纸质期刊的订阅式传播已经远远不够,纸质期刊时滞长,发行范围小,针对性不强,很难及时并且有效地把科技成果发送给有需要的科技工作者。微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拥有10亿的用户。它可以支持语音,视频,文字,还支持群聊,有支付功能,耗流量少,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作为一种新媒体,微信在科技期刊领域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自微信公众平台诞生后,许多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人员意识到了微信这种新媒体很可能会给期刊带来极大的发展机会,先后建立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可实现功能如下:移动出版、在线阅读、查询稿件、信息等。科技期刊在完成纸质出版和网络数字出版之后,又多了一个期刊、宣传期刊的有效渠道和沟通平台[1-3]。同时,又因为微信公众号的开发成本较低,信息及时,科技期刊可以借助其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扩展其传播途径和提高传播效率,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加强编辑部与订阅用户的联系,提高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为作者和用户提供有个性化的、优质的服务。本文将结合《电网技术》的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来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微信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4-6]。
一、微信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优势
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他记录了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他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科技期刊的价值在于把某一领域的新成果,新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科技要素的生产力价值。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共享,传播知识的价值和科技成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科技成果”则被各期刊编辑部所忽视了。我们常常重视“编辑”,而忽视“出版”。以《电网技术》编辑部为例,我们研究过“如何获取优质的稿源”“如何把控稿件质量”“如何提高编校质量”,但却没有讨论过我们的出版发行问题。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对于各期刊编辑部来说,不用开发任何客户端,就可以利用微信的公众号和订阅号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等的全媒体。而且随着上网资费下调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的推广速度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以几何速度倍增。微信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可以随时随地的捕捉行业发展态势,了解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从中筛选需深入学习的内容,再深度检索、下载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上网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机遇跻身移动阅读行列,以期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微信作为手机终端应用,还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优势。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提供少而精的信息,并向更精准服务模式发展,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提高用户接受信息的纯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扩大期刊的影响力[7]。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申请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微信号,但在公众号运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1)微信公众号平台未受到应有重视。尽管有很多期刊开始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但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只有部分期刊的微信号进行了官方认证,更是有部分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开通后未任何消息。这说明,某些期刊的行为只是跟风,并未真正发挥公众号的应有作用。(2)内容单一。有些期刊公布自己的微信号后,或者是重视不够,或者是人手不够,没有精力维护和更新,导致微信号形同虚设。微信的内容往往是照搬纸刊刊载的内容。内容冗长,毫无创新,缺乏互联网阅读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使读者逐渐失去阅读兴趣。久而久之,老用户觉得公众号无意义,取消了关注,使得公众号没有发挥好的传播效果,使期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3)服务意识淡薄。随着微信平台的升级,也推出了很多新的功能,如自动回复,自定义选单,客服功能等。目前大多数期刊都是实现了稿件查询,阅读等简单功能,对于交流,互动,反馈等模块,许多期刊还没有设置。没有想用户所想,没有急用户所急,服务意识欠缺。(4)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目前,评价各微信号影响力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并不适合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主要职责是为作者,评审专家,编委等服务的,其次科技期刊是要在最大范围内共享科技成果,因其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有些小众化,不适合与其他类微信号作比较。
三、利用微信提高《电网技术》期刊的影响力
(1)关注并及时业内大型会议通知。《电网技术》编辑部的编辑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相关的电力工业方面的会议,如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各专委会的年会,在争取到作为这些会议的媒体支持后,定期地在微信上发送会议信息,同时鼓励编辑在个人微信圈转发。分享到朋友圈的信息,可以迅速吸引粉丝。另外,与会专家的优秀PPT我们也会及时制作成微文形式,第一时间出来,很好地传播了学术成果和信息。由于会议信息和会议报道的及时性使得广大学者和高校学生成为我刊的忠实粉丝,因此,我刊的网站访问量,以及投稿的数量和稿件的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2)便捷的用户操作。作为我刊的读者和作者,在安装微信后,无须下载其他软件即可浏览我刊录用的最新稿件和过刊。作为作者可以查阅对于《电网技术》期刊的介绍,投稿指南,编辑的联系方式,已投稿件的状态,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编辑和作者的时间,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良好的用户体验也给期刊树立了好的口碑。本刊的影响力也在业内逐步提高。(3)策划热点论文集锦。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Scientific)利用SCI数据,每两个月一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热点论文。根据特约撰稿人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科技期刊可以组织策划相关领域已的集锦,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及时在微信公众号上这样的集锦,可以吸引大批作者的眼球,增加期刊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根据我刊统计,论文及进度点击量明显高于其他类文章。同时《电网技术》定期本刊刊出的高被引论文,以期给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提供一些研究思路。(4)鼓励原创。对于本刊已经刊出的优秀论文,经过精选后,鼓励作者创作微文,内容包含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与论文相关有特点的图片和表格,论文中的突出创新点,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和想要探讨的问题。作者对自己论文的宣传和推广都非常重视,不断转发,形成了良性循环,也间接宣传和推广了期刊,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5)高级功能的使用。在实现基本的查询稿件的基本功能外,我们还在微信平台上开辟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关键词的回复,如输入“直流输电”,就会查询到我刊这个领域近2年刊出的论文,每篇文章都有链接可以实现在线阅读,方便了读者的阅读,用户体验良好。
促进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