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税务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商税务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商税务管理

财政体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摘要:该文主要以分析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财政体制改革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其次从明确政府农业的事权、增加地方财政农业投入、整合国家税收政策、加快农村企业发展进程、内化财政机制、建设一级财政体系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借助财政体制改革,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发展的措施,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财政体制;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对策

一直以来,财政体制和农业以及农村和农民之间存在的关系较为密切,我国在1994年开始出现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就是执行分水机制、全新的流转税机制以及所得税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国家宏观调整机制以及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优化的有效举措。因此分析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策十分必要,以下为笔者给予的相关研究与建议。

1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1.1农村企业的总体流转税负得以下降

在改革之后的进程中,流转税由以往的增值税、消费者税以及营业税构成,明确在工业以及商业领域内征收增值税,以此为基础选取少量的消费品之后进行消费税的征收,给予劳务和无形资产转让以及不动产的销售进行营业税的征收。全新的流转税机制针对税种的设计、课税范围的约束和征管途径进行完善。农村企业流转税负担任以及其他类型企业的税负进行对比,凸显同向变化的趋势,由于之前的流转税机制主要是结合产品和行业明确税目以及课征强度的。针对多种经济类型的企业而言,实施的为同种类型政策,然而这次工商税机制的改革,仅仅为课税的范围调整以及税率的合并,缺少对经济种类企业负担的整合思考。

1.2农村企业一些行业的流转税负得以上升

阅读全文

省级财政问题解决建议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省经济开发面临着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新机遇和挑战,而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有相当的财力支持,其财力强大与否关系重大.因此,本文从财政在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财政收支的历史与现状,剖析当前财政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扩大财源.搞好财政工作的基奉思路与建议。对于增强本省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全省的z)共财政职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省由经济穷省向经济富省跨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在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两大主要职能,一是分配职能,即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的职能。筹集资金表现为组织收入,国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再分_配.形成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二是调控职能.即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财政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整和控制,包括调节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及地方收入,以达到经济稳步增长的目的。单从财政的筹集收入分配职能来看,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分散在单位和个人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国家手中,形成国家集中可用的财政资金.体现着国家与交纳者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因此,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青海的财力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中央政策在本地区的贯彻和落实,其重要性也是勿庸置疑的。   近年来,理论界和业务部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建立公共财政问题,公共财政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应该是:保证政府机器正常运转的公共开支需要;保证收入公平合理分配;承担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基础产业必不可少的投入以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总量和结构以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从支出上看、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应该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支出;社会公共事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投入;支援农业支出。   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在我省.全部税收收入分别由国家税务机构地方税务机构、财政部门的农业税收机构征收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政策既决定着财政收入及其结构.又对各种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财政和税收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织者.又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F,通过税收政策,既为政府行使国家职能,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组织收入.又通过不同税种、不同税率来影响国民经济及其各种产业的发展,或者促进其发展,或者限制其发展,或者促进有利的一面限制其不利的一面。   财政支出是财政主要工作之一,而财政支出是由财政政策决定的,而财政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员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在地方财政工作中,财政支出规模受到财政收入的制约,只能在则政收入总员内来安排支出,不能搞赤字预算,对地方财政来讲,主要是合理硫定支出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强调经挤建设支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按公共财政来安排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同时期,财政支出结构政策也是不同的,在社会总供给满足不了社会总需求时,就强调压缩消费,扩大投资;在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时,就要增加个人消费,压缩竞争性行业的投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直接影响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稳定,在当前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和规范的情况下,我省的财政收支矛盾仍相当突出.收不付支比较严重。因此,正确确定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抑制同全国差距的扩大,都是十分重要的.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使财政资金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当前青海财政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省特殊的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的因素,中央在全国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对青海一直采取比较特殊的财政补助方法。这一政策对促进我省经济和财力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财力的增长有力的支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也使财力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一1998年.我省GDP已由15亿元增加到2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7%。在这20多年中有12个年份的增长速度超过8%。人均GDP由428元增加到4367元。全部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7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3亿元增加到2998年的13亿元。虽然这20年经济增速低干全国平均水平.但对我们这样一个总觉小、基础差、经济条件落后的省份来讲.已是不小的发展和进步。但无庸讳言,当前我省财政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间题。   间题一:由于财力不足,收支增长缓慢,使青海与全国的差距在拉大。回顾我省经济的发展.纵向相比成绩不小。但横向相比.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全国较落后的地位,与全国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1978年至1998年全国GDP年均增长16.7%,比我省高近9个百分点。在人均GDP方面,1978年全国人均379元.我省为428元,到1998年全国人均6404元.我省为4372元,全国与我省的差距扩大为2037元。特别是我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45%下降到19.5%。加之青海经济地理位置对发展经济的制约作用明显,舫政就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远离商市、远离经济中心和贸易通遣,属于边远且不易开发的地区,资浑的可替代性较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小,一些优势资源如水电、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又因为运输线路过长而抵销了这种优势。短期内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大幅度增加投资的可能性较小,同时与我省相邻的省区经济也相对落后,辐射作用有限,阻碍了发展起点本来就不高的我省经济。   问题二:由于财政投资不足,效益不高,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结构调整不力。由于产业结构布局特殊,使得财政收人的增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p#分页标题#e#   不同产业提供财政收人的能力是不同的。统计结果表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虽是新兴产业,但实际上交的税收占工商税收比重不大,第一产业一农业是基础,由于生产率水平低,财政贡献自然少。我国近年来的税收政策执行的是第一产业低税、第三产业轻税、第二产业税负适中的原则。当三大产业的结构出现变动以及发展速度出现快慢时,就会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动,从而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将由此而产生差距。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布局,严重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我省财政增收处于被动的局面。   财政收入的源头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投资。投资活动能否带来相应的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投资结构的合理与否.从这个角度说,财政增收应是投资计划安排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恰恰是这一点过去我们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青海固定资产投资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因为基数太小,在绝对总量_L增长太少。1998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虽高达116亿元,但仅占全国的0.5%.略高于宁夏和西藏的投资总量。仅相当干内地省区一个中等城市的投资规模。我省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工业规模和设备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全国,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严重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支出效益不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充当着“大出纳”的角色,加上改革后财政本身也有重收入轻支出的倾向,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效益观念淡薄.多数用款单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争资金基数上.而资金到位后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益却没有得到重视。有的地方和部门只考虑任期内的政绩,许多项目的上马属于短期行为,没有从长远、效益的角度加以认真论证.二是缺乏支出管理责任制度。有些地方和项目,事前可行性研究草率从事,事中限踪问效不够,项目验收走马观花.甚至财政资金一拨了之,娜用资金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问题三:“速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主因。过去一段时期我省经济发展中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所谓的“速度型”经济,其含义就是只要有速度,就会有效益,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益,以致各级领导,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抓速度上,效益被摆放在次要的位置。近几年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特别是90年代以来,许多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于全国,一些与效益有关的财政收入中的主体税种逐渐萎缩,如企业收入,1978年全省尚有近l亿元,到了1998年只有0.6亿元,20年中竞有17年企业收入为负值。企业收入的萎缩与企业近几年经济效益下滑直接相关。经济效益高意味着少投入、多产出,必然会创造更多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越多,财政预算就越有可能多集中一些财力。经济效益上不去,可供财政分配的部分也就不多.而企业亏损还要给予补贴,进一步增加了财政困难。   问题四:财政收入主体发生偏移,财源后劲不足。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工商税收,即通过发展工农业生产.搞活流通所得到的收入。近几年来.我省财政收入的一个潜在危机就是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工商税收,其贡献越来越小。1985一1998年工商税收由2.8亿元上升到8.4亿元,其所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40绒下降到巧%。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财政收入主体偏移错位的现象明显。增值税增长也过于缓慢。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微乎其微。   问题五:财政支出总量不足,制约正常履行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财政支出有了迅速的增长,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财政总支出1978年为6.8亿元,1998年达到44.1亿元。然而从我省的财政支出现状分析,_财政支出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形成反差。首先,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省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0%左右,中央对青海的定额补助不再递增10%,使财政收支矛盾愈来愈突出,开始出现财政赤字,到1998年,全省财政赤字达6亿元.由于我省的财力规模较小,在相当一部分地县,存在着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必需的行政办公费、公务费的挂帐,个别甚至连工资发放都缺乏保证。部分县把保工资发放作为财政的“第一职能”,这是一个严重的信号,连工资都保不了,表明财政的支出职能弱化,财政支出总量魔乏,对社会的长期稳定也带来隐患。其次.财政资金损失浪费严重.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当前的奢侈和浪费只能加重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延缓现代化的进程。第三,财政支出结构明显呈现“吃饭”财政的特征。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底我省财政仅补助开支、财政预算拨款供养人员总数达22万人。由于财政供养人员的膨胀,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了,若按现有平均每人每年8000元的个人经费标准计算,现有的财政供养人口一年就需要财政供给经费近18亿元。另外增人增加的财政压力远不止这些,还需提供办公设施、个人住房、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由此增加的财政负担就更为沉重。   问题六:县级财政十分困难,财政平衡压力大。县级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程度严重,县级财政困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在全省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中,大部分县都是靠吃补贴来维持的。其原因是县级经济基础薄弱,收入规模过小,每年增收数额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因增支因素过多过大,在压缩生产性支出后仍无法保证基本支出的需要,这样长期压缩生产发展资金.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发展无后劲,事业发展无保障。   上述间题的产生.既有历史的欠帐,也有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既有宏观调整不到位和调控手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也有认识和操作上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政策的整体效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搞好我省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p#分页标题#e# 现实情况表明,我们的过去是成就和差距共存,我们的将来是机遇和挑战同在.特别是一份希望,即西部地区大开发已迈开坚实的步伐。一个信念二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凝聚全省500万人民的意志和信心.在党币决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迈向新世纪的青海旧经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起跑线、一种责任:实现邓小平“两步走”的伟大构想,实现西部地区大井发的战略息想,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已经赋予每一个高原儿女,青海腾飞终有时、从振兴整个国民经济和财政的高度讲,必须重视和强化财政管理;但需要明确,当前财政收支管理面临的一些向题,珍吸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间题,要立足长远,在经济体制转换和社会事业发展中逐步解决孟’对我们思想认识和管理工作中不足之处.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改进和完善。我们要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重多的生财之道,聚财之策、用财之方。   1、解放思想,转变理财观念。我省由于历史的、地理和体制政策环境的影响,封闭、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时间观念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改革以来虽有很大转变.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的程度与沿海及内地先进省份相差甚远,求稳怕乱,改革的步子慢、力度小.依赖性大.等靠上级文件.很少主动出击.对国家已有的政策.不能因地制宜地用活用足。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一切束缚我价的陈旧观念,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财观念。一是投入产出观。一方面要克服单纯“守财”的观念.不敢大胆用财而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也要破除有钱尽量用的不良思想,要最大限度的增强资金的增值以及时间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要提倡少花钱多办事和多花钱办大事.有钱早投入早见效才是真正的精打细算。二是“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观。“量入为出”是强调量力而行,注重财政收支平衡,处理好“吃饭”和建设的关系。“量出为入”的原则.要以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为中心来安排财政工作。三是依法理财观。要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法制化程度。   2、发展青海经济,培植财源,严格把好投资关,投资增量向财政贡献度大的产业、行亚倾斜。一是生产性财政资金的使用飞应在财源建设起到宏观导向作用,按照料技兴青的战碍思想,加大对骨千企业的狡资力度。二是对子既特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是地方政府经济发赓规知和财源建设的重点项月应于以优先扶特;三是财政对有市场楷力和前景的项目的贷款进行贴息,促使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缴纳税的能力。   3、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保证财政增收“唯有源头活水来”。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最终依赖于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为此,一是要调整经济发展思路,要从单纯抓速度,一片面追求产值的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切实实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二是从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资产存量的重组,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放到增强财政实力上来。兰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李在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形成.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只有加大科技的投入,才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4、财政支出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政府的职能相适应。在现代社会,财政就是政府的财政.是政府行政的物质基础.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所以财政的职能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其一,政府财政支出政策与信贷政策相配合.应起到减轻减缓经济增长波动作用。在目前买方市场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生产不景气等情况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正如朱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卞采取的特定政策。其二,界定政府的职能.财政支出的范围要与目前的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压缩“吃皇粮”人数.清理预算外资金,压缩政府开支.规范事业单位财政供给范围。改变传统的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对能推向市场的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走向市场。   5、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节俭财政支出。政府采购是指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行为。其要点是“公开招标”、“统一采购”。政府采购不但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价廉、质优的商品和售后服务,而且还可以避免以往分散采购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浪费,增加政府依法支出中的透明度,减少资金使用的腐败行为。目前上海、河北等省市都相继进行了政府采购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省财政状况欠佳,更应积极推行这一政策。

阅读全文

县域经济下各县经济发展现状

[摘要]自古以来县级政府就是我国政府治理的重要层级。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重新构建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格局,赋予各级政府相对稳定的财源,但制度重构只涉及了财权和财力的分配,并未调整相应的事权。尤其施行“省管县”和“乡财县管”以后,地方政府财政层级明显减少,对县级财政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县级财政能力不足,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势必对经济社会整体运行和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扭转县级财政困境,有效保障县级政府的运行已经成为理论探讨和实际工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在深入分析县级财政面临的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对策建议,对解决渭南市临渭区目前财政困难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财政困难;现状

1渭南市临渭区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及人口。渭南市临渭区地处物产富饶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渭南市的政治中心。全区辖20个乡镇办,总人口94万,其中城市人口40万。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

1.2发展现状。临渭区目前的发展以渭北产业园的项目建设为重点,招商引资,畜牧产业发展以奶牛养殖为主、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作,突出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市区工商税收分成比例低,财政收入规模较小,财政主要靠争取上级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由于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城市拆迁改造、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文明城市创建、信访维稳等新的增支因素不断增多,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财政运转异常艰难。2019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70037万元,同比增长35.1%,其中上划中央154158万元,上划省级29098万元,上划市级47882万元。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899万元,占调整预算38800的100.3%,同比增长0.27%。全区实现一般预算支出447464万元(权责发生制列支3662万元),较上年增长1.33%,其中:区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5568万元,占调整预算216000万元的99.8%。

2渭南市临渭区县级财政困难的背景

渭南市临渭区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临渭区整体贫困面大,扶贫支出压力大;二是财政收入规模较小,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三是各种债务负担重;四是县级财政困难,欠发补贴、欠拨专款等问题严重;五是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县级财政困难的仍处于艰难的时期,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由于基层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由于欠发部分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三是由于困难的财政资金周转,使各项专款及公务费不能及时到位,无法及时兑付上级拨入的和按规定本级配比的专项资金。

阅读全文

我国农村地方税收经济论文

一、从税源结构看扬中农业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扬中市整体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扬中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2010年为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亿元,增长15.2%;财政总收入43.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亿元,分别增长41.3%、30%。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丰产丰收,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6万亩、土地流转面积1.1万亩、专业合作社57家。工业经济加速增长,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4.5亿元,利税53.8亿元,增加值142.5亿元,分别增长25.6%、24.1%和17%。从居民收入的角度看:扬中市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差距较大,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发展落后地区农民收入,2008年调查资料先进地区农民人均收入13650元比落后地区人均收入高出66.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8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18427元,是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82倍。

(二)扬中市税源结构的特点

从税收总量分析,增值税一直是主体收入税种,?年共入库增值税?万元,占收入总量的?%。其他税种占比情况为?%。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税收比重增强,经济税源向第二产业集中。从行业类别看,行业税收呈现多元化快速发展态势,国税收入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从经济类型看,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税务登记在册的国有企业?户,税收收入占?%,股份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个体经济,税收占收入总量的?%。从区域收入结构看,经济税源集中于市区,占收入总量的?%。分析扬中市的税收源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扬中市的税收主要市增值税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商业等传统产业仍然是主导,税收结构总体上较为单一。同时,税收增长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反映扬中市的工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折射出农业对经济的贡献力较低,农业发展较为薄弱。同时,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当前的扬中市农业经济负担仍然较重,对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当前的扬中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本身的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来自于多种经营与各种非农业收入,这反映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也反映扬中农村经济本身发展的力度不够。以上分析说明:扬中市的税收结构对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空间还很大,农业缺乏投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政府、社会、农民自身对农业投入均显不足,亟待我们进一步出台新的惠农政策,护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度。

二、税收优惠政策变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税收惠农政策简介

阅读全文

乡镇全年工作要点

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的关键之年。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市委“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同心同德,创业奋斗”的要求和我镇“面对现实、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更加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两个重点,狠抓对上争取、财政税收、服务业发展、镇村建设、农业发展、民生工程六大关键,解放思想促转变,科学发展求突破,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预期目标是: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工商税收增长22%,村集体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一、立足优势,理性招商,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发挥优势,理性招商。充分发挥项目区厂房土地、旅游、石灰岩、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在外工头多、本镇大户多等优势,有针对性的策划项目,务实、符合实际招商引资,采取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税收回报高、安排就业大的项目。特别是把园区招商项目作为全镇重点,转变招商思路,对“大土地小厂房”、“大厂房小设备小项目”等“问题”项目“腾笼换凤”,对闲置空间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招商效益的最大化。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2个、投资5000万以上项目3个,全年到位资金突破1.4亿元。二是广泛发动,灵活招商。制定并实行重奖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等招商引资奖惩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积极性,鼓励搜集信息招商引资上项目、个体大户投资上项目;引进项目,真诚、热情服务客商,联系交流,调动企业、客商的积极性,带动朋友、客户投资。加快在谈的1.2亿元的新型建材、1.6亿元的高密度板加工等项目推进,力争早落地、早建设、快投产。三是真诚服务,推进项目。落实好招商项目专人盯靠和服务协调制度,推行“一条龙”服务,严格按照四定三表要求,继续实行联系企业、包保企业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力争天原陶瓷第二条手模生产线及日用瓷和工艺瓷生产线、投资1.2亿元的锦怡达服饰项目5月前投产运营,投资3000万元的鲁源建材项目4月前开工生产。

二、统筹谋划,多业并举,在提升综合实力上实现新突破。

1、优化环境,提升水平,全力抓好服务业发展。抓好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三产服务业,加快推进云蒙山旅游开发和岈山生态园、莲花山生态园建设,完成云蒙山游客接待中心精装修及配套工程建设,完成白衣庵等景点整修完善及云蒙湖垂钓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大汶河生态文化园招商,力争云蒙山争创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岱阳观争创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力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效益,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三产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作用。

2、积极对接,突出实效,全力抓好对上争取。按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收惠民、对上争取促发展”的思路,巩固老关系,开拓新路子,了解信息、策划项目,积极对上争取。一是项目策划,符合实际。根据我镇林业、水利、土地等实际情况,了解掌握上级有关政策、研究投资方向,策划上报土地整理、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等方面争取数额较大的项目10个以上。二是联系对接,确保实效。加强对已上报项目的督导督促,每月一次专题会议调度督促,逐个项目了解进展和存在问题;强化与上级部门联系,盯紧靠牢协调项目上报、批复,确保对上争取到位资金突破2600万元。三是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实行项目实施负责制,成立批复项目专门领导小组、推进项目具体实施,主要领导定期现场调度,严格程序,抓好内业外业,确保建成标准示范项目,确保资金足额到位,为以后对上争取打好基础。

3、规范纳税,培植新增,全力抓好财政税收。目标是全年财政收入达到2470万以上,工商税收突破710万元。继续开展好税收综合整治,协调税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逐企业摸底调查,逐一澄清底数,拉出单子,依法收缴。在引进项目、培强企业增加税收的同时,依托镇驻地开发、镇中村改造、旧村改造,做好建筑安装业激活和河砂资源管理。严把财政审批关,开源节流,将有限的资金用到保刚性支出,保运转、促发展上。

三、示范引导,规范运作,在镇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规范旧村改造运作,按程序化实施项目,把城乡挂钩试点(示范社区建设)西坞村作为重点,专人盯靠协调,定期督导调度,确保按时交工,实现西坞村整体搬迁,建成示范社区。年内旧村改造完成居民楼建设15栋、面积7万㎡。继续开展好农村住房乱建清理整顿,从源头上为镇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搞好镇驻地可开发地块存量摸底,加快卫生院等重点地块开发,年内新建居民楼6栋,镇驻地开发面积达到2万㎡。实施好驻地环境提升工程,强化环卫队伍管理,抓好全镇环境卫生整治,打造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小城镇。

阅读全文

物业管理企业财务核算探讨

摘要: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也作为我国服务行业的一部分迅速崛起。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核算等工作必须结合本企业的规模等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安全性,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物业管理企业;财务核算;探讨

当前,我国的服务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且不够完善,但物业管理作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要正确认识物业管理与其他服务行业的区别,做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确保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准确性。

1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核算内容及特点

在物业管理企业中,财务核算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货币的形式,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和监督,按照企业的要求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物业管理企业在财务核算方面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具有这样的特点:①物业管理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并不涉及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主要是为本小区公共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为业主提供维修保洁等服务工作,其资金运作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较简单,所以其财务核算工作相对容易;②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企业的各项收费,不仅受到工商税务等企业相关部门的监督,也受到物业业主以及社区、街道等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其资金运作更加透明,财务监督较为全面;③业主及企业管理者是物业管理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企业的财务信息必须充分反映物业管理收费的使用状况及使用效益。

阅读全文

乡村公路建设及养护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随着国家投资重点逐渐向农村公路建设转移,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大规模建设中也遇到了许多诸如建设、管理与养护等方面特别是后期养护的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也逐渐被交通行业及社会各方面所关心。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形成了交通部、省交通厅、地市交通局、县交通局四级行业管理,县、乡、村政府或部门分级实施的管养体制。   多方参与已经成为农村公路管养的突出特点。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优缺点及组织形式等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建议,为下一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农村公路的管养既有直接实施者,又有多个间接参与者,既有行业管理者,又有具体组织实施者。按照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不同,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即: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分段承包养护、道班养护、专业公路养护。   该模式是农村公路养护中采用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在费税改革之前,许多地方都规定了农村居民承担法定公路建勤义务工和车辆建勤工,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养护农村公路,这是群众突击季节性模式的基础。该模式组织者一般是乡级政府或者村委会,群众出劳动力,市县交通局部门或乡级政府补助部分砂石材料费。主要适用于道路等级低、交通量小、专业机械化难以开展的乡道和村道,尤其是路线长、人口密度低、地形条件相对恶劣的山区,实用意义更强。该模式最大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对缺乏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但随着费税改革的实行,“两工”逐渐取消,从政策上讲,村民已经没有进行农村道路养护的义务,其适用范围缩小到通过“一事一议”的村道养护。尤其是现在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出,该养护模式实施难度越来越大,所需费用也日益增加。   随着群众突击季节性维护难以组织以级养护费用不断上升,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出行要求越来越高,农村道路的一般性养护需求逐渐加大,需要相对专门的人员进行日常养护,因此,分段承包到户的农村公路养护模式逐渐形成。一般情况是根据路段等交通量大小、养护材料远近等测定每公里所需养护经费,然后以招投标的方法承包给农户并签订承包责任书。组织者一般为市县级公路养护部门或乡级政府。该模式是专业化、市场化养护公司的雏形或者低级形式,主要用于交通量小、等级较低的一般农村道路。养护内容也仅限于路基、路肩、边坡和低等级路面的日常性养护。优点在于易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引进竞争降低了养护成本,而且此种小规模零星形式作业模式,也比较符合农村公路分布广的特点。   该模式是与干线公路养护类似的一种养护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县级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以道班的形式在重要农村道路沿线布设;另一类是由地方交通主管部门领导,作为其在乡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如交管所或者交管站从事养护生产;第三类是乡政府领导的机构对乡道进行养护。从目前来看,这是目前农村道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优点是由于具备一定的养护机械和相对固定的人员,道路养护质量较高,除了大中修外基本能够完成农村公路和桥涵的养护工程。缺点在于与养护管理没有分开,具备一定的管理职能,生产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养人不养路”的现象。乡级政府领导的道班金属临时性机构,常常资金困难,养护队伍不够稳定。   当前,针对此种模式弊端开展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改革,方向主要是进行管养分离,以工程量计量养护经费,公路养护实行合同化管理,养护队伍实行企业化管理,由事业性管理单位向企业性养护生产单位转变。   养护公司是拥有独立注册资金、相应设备及技术人员和施工资格,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资金调配和人事权利,在法律上与公路管理部门处于独立平等地位的,真正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专业公司养护真正实现了养护的管理与生产分离,执照性质可分两类,一类是适应市场的要求,有社会性资金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公司,另一类是由的公路管理机构剥离管理职能扣,经过改制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公司。   农村公路养护采取专业公司养护的模式,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农村公路养护市场主体较少,投标不具备竞争性;另一个是资金问题;第三具是目前尚缺乏对承包商的有效监督。优点是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养护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管理部门从具体的事务管理转向合同管理,公路养护质量高效率高。缺点在于,由于农村公路分布相对分散,对于农村公路养护市场不够大的地区,尚难以全面推广。   鉴于上述四种养护管理模式的分析,农村公路要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将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分段承包养护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机构精干、体系完整、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管理顺畅、运转协调、行为规模、有效监督、办事高效”的养护管养体制,有利于地主经济发展,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效维护农村公路养护市场秩序,真正做到农村公路“有人建有人管有人养”。为此,提出主要建议如下:   (1)实现养护管理和养护生产的分离或部分分离。这是农村公路管养体制的基本要求,督促由企业管理的公路部门下属单位促使其成为真正企业法人,把公路养护生产从管理机构中分离出来,组建农村公路养护公司等不同性质的专职管养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   (2)在农村公路养护市场不够成熟或难以发挥市场作用的时候,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建立完善各种形式的养护承包责任制,包括分段到户、道班承包等,全面推进定额养护和计量支付。   (3)根据本地区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形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在一定的管理体制条件下,充分实现模式的多样性,保证其足够的灵活性。#p#分页标题#e#   (4)积极培育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配置农村公路养护资源的主要途径。首先要积极培育县级统一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并逐步融入整个公路养护市场中。改变原有养护在较为封闭的行业内部进行的模式,以提高养护生产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将养护生产逐步推向社会,适应市场化要求。   (5)积极筹措包括养路费、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拖费等各方面资金,逐步实行公示、招标和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供给效率。在养护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实行公开招标和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业主、养护施工、养护监理三方面相互监督、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公路养护新体制。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建议》,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迫在眉睫。

【关键词】创新创业学院;现状;问题;探究;体制;模型

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建议》,建议明确优化服务便利创新创业。高校如何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大大提升才培养的质量、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形成自食其力、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迫在眉睫。影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因素较多,但总体而言需要解决资金、政策、能力等客观的发展条件问题。在针对学生双创教育的发展中,高职院校选择了多种发展模式。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形成共同育人机制,进而共同扶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创新保障机制,理顺管理体制

创业项目部负责提出创业规划,以企业发展的真实案例为教育素材,设计实践项目平台,整合校企双方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双创体验式学习环境。综合服务办公室负责学院内部的常规事务处理,注重完善后勤保障工作,不断优化和补充双创教育中所需的资源类型,负责建立校企双方的交流平台,形成互动信息的双向管理,实现双创教育资源的整合效果。再次,创业基金管理中心负责园区内的所有创业项目资金使用、成本核算、采购方案等等,统计双创教育中所消耗的资金,引入外部资源后维系创业项目的顺利推进,监管创业项目孵化期的资金使用合理性。创业教育部主要负责双创教育内容、素材、方法、活动的相关管理内容。通过不断总结和补充教育经验,为双创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范式与实践经验,累积教育方法之后,达到支持双创教育方法不断改良的积极效果。

二、打造“三区一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型

大学生创业群体与普遍社会创业群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创业资源、创业活动、创业方法、创业路径、创业资金等诸多方面的目标和经历都迥然有异。创业学院的发展,需要以“三区一平台”的体系架构,支持双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园区内划分为三项服务功能,分别为:创业教育区、创业孵化区、成长型企业区,以及相应的综合服务平台。进而在“三区一平台”的双创教育模型中优化创新创业学院的教育质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