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质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民素质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民素质教育

农民公民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从我国从2003年召开十六大开始,就已经明确了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和相应的策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要坚持中大小城市和农村共同协调发展,与我国的社会特色发展道路相应。而农民作为这一整个目标的主体,在随着农业趋近现代化和集约化的过程,素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却严重滞后,所以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相关的机构积极明确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现状,从而根据问题,解决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三农问题,保证城市化和工业化、现代化同时发展。

一、了解农民如今素质问题,抓住问题根本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般处于交通比较发达,靠近大城市的地区农民受科技信息教育等程度是比较多的,而处于偏远山区,如贵州等地区农民受科技信息教育等还未得到普及。此外,一般的青壮年农民学习能力和接触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所以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农民还处于封闭状态,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甚至不能理解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我国现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发展意识得到了增强,但部分地区还存在“小农意识”现象,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固步自封,小农既安,不愿意出门接触新事物,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此外,如今的农民借着手机、电视,获得很多外面的新闻,通过信息的渗透。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有得到增强,但是观念还是非常淡薄,我国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地区因素,农村人口基数比较大,所以农民接受法律、文明知识等的力度都比较弱,当某些农民的法律权利受到侵犯时,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另外,也会不知不觉走向错误的道路。最后,随着当今就业压力大,各行各业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竞争,某些农民的劳动素质也就随之得到提升,但是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镇化推进的速度,还是处于滞后状态,所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开展就业培训,采用多种机构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

二、加强公民权利责任教育,培养道德文明

开展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活动,可以从责任权利意识教育和文明素质教育入手。权利与义务是我国公民需要具备的核心要素,也是公民自己的身份被自己承认和社会承认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法律,承认自己的身份有效性,公民这个身份概念才会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权利和义务都是体现农民推进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表现,也是表示正式从农民身份转化为公民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政策、地区发展缓慢缘故,很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法律带来的权利和义务,生活环境都比较恶劣,长此以往,逐渐自愿放弃或者被迫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所以相关机构也要积极加强对农民展开权利义务教育,让他们能够懂得,权利义务都是自己应该享有、遵守的内容,争取自己的权利,也不要损害他人的权利。此外,还应该具体展开道德和文明素质提高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深入展开爱国敬业诚信等教育,从而使农民可以自觉主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积极参与城市公共生活。

三、强化政治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农民能力

对于大量的农民来说,城镇化发展就是意味着自己的熟悉的、封闭的社会向法理社会、开放社会变化的过程,所以还需要积极在素质培养中加入政治、法律素质教育。参与是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农民的参与度越高,其生活行为就会表现得越理性,所以应该注重培养其参与意识,促进政府的政治行为更公平公正。能力素质体现人身上的能动力,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要素。新时代农民应该具有基本生存技能,良好的专业水平,并且能够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动的能力,热爱生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并且可以进行融洽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还应该积极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培养开拓创新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总的来说,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条件下,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显著的认识,了解农民素质培养制度还存在的问题,积极和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结合,配合国情,打造一个与国际发展接轨的素质培养方式。打造一支高质量的职业农民对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当前,我们应该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阅读全文

大学生文化与素质教育资源库构建

[摘要]由于涉及范围广、交叉部门多、回报率低等原因,大学生文化与素质教育资源库建设领域既是规划文化与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机遇。重新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结构,将之分为明德、益智、修养、技能、从业五个部分分别构建,并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建设大学生文化与素质教育资源库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

从“素质教育”的概念被提出以来,教育界一直研究在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之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问题。李建平等将素质教育定义为:“一个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之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由知识内化而成的个人才智、能力和内在修养的综合表现”[1],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新媒体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专业类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方兴未艾,资源的建设和平台的建设项目不断涌现,然而对素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十分缺失。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本文从顶层规划的角度对大学生文化与素质教育资源库的构建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文化与素质教育资源库建设面临的困境

文化与素质教育资源库项目缺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涉及范围广

素质教育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思想道德、文史理工、生活常识、身心健康等。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纳入文化与素质教育的范畴。因此,文化与素质教育非常难以组织、分类、规划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库建设。

阅读全文

教育改革之我见

自从"素质教育"春风般吹遍神州大地,各级各类学校便有了层出不尽的新人新事,比如杜郎口中学,对于杜郎口中学来说,这种模式可能正好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可是一经推广,去参观的、取经的,摩肩接踵,不管是否使用,回到本地一律生搬硬套,这种类似的教育跟风现象层出不尽。让人真是应接不暇,叹为观止,各种形式的表演,唱念做打,无所不用其极,唯恐被笑话了去,被说成没有跟上素质改革的教育。也不乏有些人又开始追根溯源,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理论来做依据。其实,中国是一个大国,其子民众多,智力各异,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确确实实需要因材施教。但是这个"才",应该是个人的天赋:唱歌天赋好的,主攻音乐;舞蹈天赋好的,主攻舞蹈;体育天赋好的,主攻体育;动手能力强的,主攻技术……如此类推,方能够"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不至于把所有的孩子送进机器,统一成"品学兼优"的所谓好学生。若如此说来,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岂不是成了废材?但是,那些孩子长大后恰恰是给我们制造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劳动者,按照前面所说的理论,那岂不是无用之才了么?究其根本,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上有问题,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既要用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一生,又要"因材施教";既要用一把尺子来测量一个人的未来,又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如果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那就要从根本上杜绝形式主义。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就要根据个人的天赋,让孩子能受到公正、平等的应得的教育,那就是--擅长什么主攻什么,别取长补短,反而把长处弄短了、没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即文化教育与体能教育如果能够完美的结合,那么一个国家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如二战以后西方诸国:德、日、英、法、美、苏等国经济的迅速复苏与发展无不依赖其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劳动者素质,其中劳动者的素质起了决定作用,特别是德、日两国的发展更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新加坡的分流制教育法更具独特的魄力。而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依然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这就导致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弊病,如考试中的作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诺贝尔奖与我国的绝缘、人才发展的断层、公民身体素质的下降与恶化......可见教育改革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教育改革总的方针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有利于个人才能的施展的开放式教育,即个人根据自身爱好,灵活选择专业,由市场检验其知识能力。未来教育应当二大版块,即正常公民教育和非正常公民教育,正常公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科研开发教育和混合型教育;非正常公民教育主要是限制自由教育,分为强迫劳动教育和刑罚教育、道德教育,在两大版块中可分为两大主线,即幼儿教育———少儿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具体要求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发展,而教育部门也应当抓住相关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国民素质真正提高,才能使国家强盛,国民富强。

作者:杨宝君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清华实验学校

阅读全文

校园法制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当前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基本依靠法律基础可能,但通用的法律基础课程教材内容过于宽泛,从宪法、行政法到民法、刑法罚、经济法,从实体法到诉讼法,可以说已经基本覆盖了法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内容和法律制度。[1]这些内容貌似齐全、广泛,但实际上都属于概念、制度的堆积,甚至只是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的罗列,缺乏对于法律价值与法律理念的分析,这样的教材当然无法有效承担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普法性质的法制教育所关注的是具体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于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如果作为一门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职业教育的需要,进行法律条文、法律规则的学习是必要和必须的。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针对所有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应当是基础价值、理念的宣扬,这样才能使法律的精神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普通的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熟练的掌握,否则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反。专业的分工,已使得法学成为了一门很精细的学科,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法律条文的学习,尽管在某些时候看似热闹,但在结束之后,却很难留下有意义的印迹。社会工作的细化,也使得法律工作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职业,其他职业群体没有必要非要掌握过多的具体法律条文。

如果说上面是制度性层面的问题的话,目前高校自身在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上的不够重视。很多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当前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认识不足,更多地注重“就业率”和“升学率”,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认为对学生的法律方面的教育关系不大,抓得自然不够紧。[2]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其次是教育资源受到限制。目前的法制教育是包含于《德育》、《思想政治》等课程之中的,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基本都属于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3]由于这些课程的教师基本都是非法学专业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缺乏法学基础理论素养,在讲授中必然简单的停留于法律条文本身,甚至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深入到法条背后的法理学和法哲学,这样必然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概念的反思

以上内容只是对我国法制教育现状的简单描述,限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进一步举例和论证。但是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制教育的确在新的发展时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原因,最终都指向“法制教育”本身。正是我们现在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是对于“法制”与“法治”内涵的混淆,使得法制教育面临尴尬。在法学学科里,“法制”指的是一种社会制度,或者可以说,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而“法治”则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也可以说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关于二者的区别,在《法制日报》关于《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的文章中有着深刻的解读:第一,法治是一个蕴涵价值理想和精神意义的概念。既有通过法律治理国家的意思,也有通过法律实现国泰民安的意思。而法制相对而言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既可以用来实现社会太平,也可以用来专横地实施专制或独裁。第二,法治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既包含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也包含着法治精神指引下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而法制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它通常不能像法治那样用来表现从法治观念到法律制度、从法律制定到法律实施的全方位动态过程。第三,法治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与民主密不可分的概念,而法制,按照现代的理解,既可以在民主的条件下存在,也可以在非民主的条件下存在。在非民主条件下,法制通常只是统治者从上到下制约和强制百姓行为的工具;而在民主条件下,法律经过民主程序产生,既包含规范公民行为的内容,也包含对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的内容。[4]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白皮书使用了“法治”这一概念而不是“法制”。相比法制这一概念,法治概念在内涵上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而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在价值取向上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而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法治需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环境,法制则可以在各种政治、文化体制中存在。可以说,法治是具有特别价值内涵的法制,即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精神的法制秩序。[5]因此,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法治”相比“法制”更适合作为基础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进行培育和宣扬。正是由于法制这一概念在内涵外延上的狭窄,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局限,导致了现实法制教育更多定位于“普法”而非法治精神的弘扬。如果说对于普通公民的普法宣传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解我国具体的法律规则,以便于在具体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使用法律的话,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普法性的法制教育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我国开展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们在知识层面上的确掌握了很多法律知识,这些知识的丰富性甚至超过大多数的社会公民。但是,法律知识并比等同于法律素质,法治的理念、法治信念这些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和归宿。而很多比较熟练掌握和了解法律知识的学生恰恰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精神、权利意识、平等观念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甚至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对于“人”的塑造。目前的法制教育由于自身在内涵方面天然的存在局限性,这最终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无法得到实现。基于“法制”理念的法制教育必然面临尴尬。

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改进的路径

阅读全文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

一、化学素质教育中的情感素质教育

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着人的发展,因此在化学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感、兴趣培养和激发。要大力宣传化学与人们生活、生命、环境的关系,唤起和保持公民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公民化学、爱化学的兴趣,启迪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化学知识,并在其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化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人。因此,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训练他们的化学学科能力,教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机会和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用化学科学的方法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及改造自然。这种机会或情境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形成、核放射、水资源的短缺及污染、耕地沙漠及盐碱化、森林植被的破坏等。化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寻找这些问题作为知识学习、素质教育的切人点。

二、本科化学教学,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逐步以课堂为中心转移到课堂和实验室、图书馆、网上、社会并重。以后课堂教学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实验室的教学、图书馆的自学,网上的自学,社会的实验比例要增加,这个观念很重要。学生除了老师教以外,很重要一点是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己塑造自己形象和设计自己的研究方向培养方向的能力。

2、要用启发式教学,现在的本科教育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用多媒体教学等更好的教学手段,如此一来,启发式教学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同时,也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气氛。

3、强调信息量,教学不光是知识的传授和归纳,更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的教师讲课系统性强,但是信息量不多,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告诉一个反应方程式、一个原理,也要告诉这一学科的研究情况以及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所以观念要改变,信息量要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

4、要及时反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以便于我们的化学教育更具有创新性。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用大部分时间来学习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繁琐陈旧的知识,很少涉及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做法。

阅读全文

西藏素质教学实施思索

本文作者:扎西卓玛 单位:西藏曲水县茶巴拉乡小学

转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观,打破以升学为教育的旧观念,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淡化只有考试成功才能有所成功的观点,让学生意识到考试成绩并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踏实肯干,刻苦努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都会有一番作为。

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树立培养以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

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教育,它不是针对简单的对某一学科的定义,而是高于一般知识、技能等一种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各类教育的始终。

素质教育应该贯彻落实到各个教育阶段,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成果。素质教育是一种贯穿“得、智、体、美、劳”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从西藏实际出发,加强实践环节。西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比较分散,城区与市区教育还存在很大差别。所以,进行素质教育,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有效的方法。先把德育工作做好,落实到实处。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祖国观、民族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农牧区的学校,应该按照当地政策和教学思路,按照“农科教结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阅读全文

知识经济下高校科学教育发展

摘要: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对社会发展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发展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也就成为意义重大的课题,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高校科学教育的时代需要,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学教育;知识经济;科学素养

1知识经济背景下为什么需要加强科学素质教育

所谓知识经济,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就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通常是指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由于信息革命导致知识共享,以高效率产生新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知识经济主要是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也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因而,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尤其是科学技术素质和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劳动适龄人口总体科学素质不高,许多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较少,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在落后地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也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正是看到了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性,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了落实纲要,国务院2016年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国民科学素质实现有效提升作出具有指导意义的部署。可见,国家明确将开展科普、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看成“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1]作为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在进行科学研究,提升国民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也导致了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等现象比较严重。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也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进一些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的课程,如许多高校都有通识课的模块。知识经济对知识和创新的严重依赖性,决定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浩大工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科学教育从自然科学教育拓展到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素养三个层次的内容的教育。[2]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科学教育还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如生物学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体结构及其功能,开展有效的营养摄入和身体锻炼;物理、化学教育能够促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科学教育可以认识科技活动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深刻的影响,寻求解决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文化的冲突的途径。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科学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加快发展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的不足和对策

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是中国知识界一个优良传统。20世纪初,提出的“科教救国”,到现代中国的“科教兴国”,都是中国有识之士看到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对国家兴盛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校的科学教育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素质教育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科学教育课程的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阅读全文

高教中的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启示

 

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是我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大教育家。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他以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兴办平民教育,改造北京大学,开始了中国真正的现代化教育。其次,被誉为现代教育先驱者的蔡元培是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今天反思教育、进行教育改革不能忽视的宝贵的思想资源。今天,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中西融合”等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对军队院校的教育改革和整体发展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教育为桥梁的五项教育首倡于1912年2月11日其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发表的著名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此五育的全面发展,即形成健全的人格。“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1.军国民教育   大多数学者将军国民教育思想等同于体育教育思想,这是从蔡元培所阐述的体育教育理论及其所从事的体育教育实践对军国民教育思想进行探讨的。但如果仔细考察蔡元培当初提出的军国民教育思想,似乎又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而更偏向于军事体育。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从当时国际环境来看,我国处于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即对外反对侵略。二是就当时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中国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即对内反对军人强权政治。这种思想集中体现了蔡元培通过教育救国的精神,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体育教育思想。   2.实利主义教育   蔡元培所说的实利主义教育是指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智育。如果说军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强兵,那么实利主义教育的目的则是富国。因为蔡元培当时的观点是: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靠武力,尤其靠财力。而中国地下宝藏尚未开发,各种新式企业尚少兴办,人民失业者和无业者很多,国家贫穷。因此,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实利主义教育固亦当务之急也。为此他便明确主张把实利主义教育列入教育方针。   3.公民道德教育   这明显是指德育。蔡元培在五育之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这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蔡元培认为,实施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固然可以强兵富国,然公民无道德,则不免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而演贫富悬绝。所以必须以道德为根本,教之公民以自由、平等、博爱。同时,蔡元培反对以尊孔读经、忠君报国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教育,提倡有积极内涵的公民道德教育,使公民道德教育注入了西方先进思想的成份,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有生命力。   4.世界观和美感教育   这两者被蔡元培视为超轶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光辉思想,其实质是为建立科学技术普及、人人富裕幸福的高度发达而无限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奋斗、而献身的教育。怎样进行世界观教育呢?蔡元培认为必须通过美感之教育这一途径才能实现。蔡元培指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善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达到陶冶人的感情和道德品质的作用。   (二)“五育并举”方针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所谓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而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   蔡元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方针,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他提出的实现对国民完全人格教育。蔡元培曾提出健全人格这个概念,并规定了它的含义:所谓健全人格,分为德育、体育、知育、美育四项,这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吻合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也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因此。以完全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五育并举”方针中无不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影子,中国高等教育者和军校教育者都可以从中借鉴。     二、“中西融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对高校的发展和学术氛围建设的启迪。     (一)“中西融合”的思想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蔡元培看来,学习西方教育的捷径在于有更多的留学生去西方直接把有用的学术文化、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经验以及教育方法接受过来,做到事半功倍,学习西方教育思想要互相师法、交通有加、立足本国、去粗取精,即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弘扬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造出中国特色新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蔡元培是站在自我立场上吸收、消化西方教育而不被其同化,这符合中华民族自身利益,也合乎世界文化发展规律。他经常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点及我国近代教育的进步发展与成绩,因为蔡元培认为,融合中西教育就是要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教育之优点,又要兼采西方教育的长处,这样才能创造出中国的新教育。#p#分页标题#e#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院校的学术氛围建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蔡元培以巨大的魄力和坚毅的精神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改变学生的观念,明确提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其次他整顿教师队伍,裁减冗员,广聘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不问学历、资历,唯才是举。其三他在学科和课程建设上由扩充文理到废门设系,提出文理兼修,实行学分制。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内,北大改变了以前沉闷和腐败的风气,自由研究学术蔚然成风。   2.大学要有尊重学术思想自由、包容众家学说的恢宏气度。蔡元培极力主张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还体现了蔡元培尊重人才、量才录用的人才观,陈独秀、、马寅初、鲁迅、胡适、钱玄同、李四光等人就是被他从“兼容并包”的方针出发招揽来北大执教的具有先进思想的新派教员。   3.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包的是新派和新思想。这在客观上对新生的革命思想起了掩护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五四”运动的前提,而“五四”时期的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新思想的摇篮,从而对全国的思想界作出巨大贡献。可以说,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的是蔡元培。以上三项对当今高校及军队院校的发展和学术氛围的建设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