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民道德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民道德教育研讨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困惑:价值共识的式微
当代多元思想过度强调经济利益、感官快乐、个人主义,否定普遍价值,不断进行价值解构与祛魅,导致价值观的碎片化。整个社会没有客观的、非个人的价值标准,使普遍的道德善变得不可诠释,相互匹敌的道德理论解释陷入无休止的矛盾与纷争,“价值多元论”和“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人的道德原则、道德价值,作为主观自由选择与创造的产物,丧失了绝对的、普遍的、合理的权威性,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论证道德的价值取向,更加剧了道德危机,从而导致了人们价值的紊乱和道德意识的沦丧。价值共识的丧失消解了社会凝聚力,导致了共同价值意识的式微和社会行为的失范,公民道德教育失去了主导性。无主导性的价值观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出现功利化、非理性化、虚无化等倾向,从而导致公共责任意识的丢失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价值意识决定行为方式,价值意识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代表各自利益的市场主体,有不同的立场和价值主张。因为没有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每人都秉承自己的标准,一切都被允许,因此,各种利益冲突、价值冲突就变得异常普遍。由此导致,社会的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一些非道德的行为便会不断涌现。
价值观是行为的指针,多元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也会使人们失去行为的意义和明确的目标,导致社会理想信念的复杂化,社会荣辱评价标准的混乱化,以及行为选择的无所适从,一切都可以否定,一切都可以被允许。这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负面影响。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受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社会从单质向多质转化,各种文化思潮在汇集,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显著增强。改革中原有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建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价值选择的自由空间。人们生活的急剧世俗化造成了人类文明的“荒原”景象,人们沉溺于物欲横流中,精神已彻底沦丧,人被形容为“稻草人”、“空心人”。
随着既有信仰体系、价值体系、意义体系的彻底崩溃,必然导致前所未有的人的生存危机。总之,多元利益主体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正在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消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导致个体的公民对中华民族实体性意识认同的退隐与式微。对此,我们应该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将不同利益主体的多样价值取向统领、相容于一元价值之下,共融于有序整合的价值体系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公民的共同价值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道德教育的关键:增强公民的价值共识
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道德既是一种社会性、全局性的规范,也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与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处理自己和他人及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可见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培育与增强公民的价值共识,即实现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公民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与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始终。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和社会道德现状,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刘云山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贯穿于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之所在,是我国公民价值取向的主导,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灵魂,决定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而“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当前,公民道德教育以此为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制高点,进而推动全民思想道德意识的的提高。
多元文化公民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挑战,道德相对主义滋生蔓延,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公民道德教育实效不高。因此,应从多元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探究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
多元文化;公民道德教育;困境;抉择
与稳定、封闭、单一的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开放、多元、具有较高风险,其多元化的价值文化导致传统社会中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变得多元化、离散化和碎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相对主义滋生蔓延,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公民道德教育难见预期成效。为此,应考察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路径。
一、多元文化:公民道德教育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多元文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原指殖民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的共存以及移民国家中不同民族、种族的文化共存。[1]从共时性上看,多元文化是指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共存、文化认同等。从历时性上看,多元文化指在某个社会形态中共同存在的文化,如当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2]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交织,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存,构成了多元文化体系。在当代中国,“多元不是文化主体的多元,而是价值取向和思想体系的多样、异质和冲突”,它不是民权运动和种族主义运动促成的,而是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平等、文化差异、文化多样化等成为社会发展趋势,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共识等受到挑战。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文化认同的内在基础,“是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行动的经济的、逻辑的、道德的、宗教的原则和标准,是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与节俭美德、传统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等相互冲突,容易令公众无所适从,并陷入焦虑和迷茫。有学者指出,“处于文明转型的中国正面临着普遍的道德失范问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
公民道德群众文化论文
一、群众文化与道德建设的现状
(一)群众文化滞后的现象以及带来的影响
文化不能同经济同步发展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说的同步不是亦趋亦步,而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步伐。文化滞后现象自我国的存在相当普遍,特别是群众文化的建设与世界文化脱节,基层群众对文化了解有限,因此发展群众文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遍地开花,但其求新、求美的巨大热情与实际能力和活动效果相差甚远。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正在被历史所尘封,而精英文化与市场运作联姻所形成的“赚钱文化”和“文化赚钱”越来越火,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是“赔钱的文化”和“奉献的文化”日益被冷漠。这也就使得群众文化的教化作用、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二)道德建设风尚的正反面影响
道德状况是一个民族与国家道德风尚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度的衡量指标之一。而现阶段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与社会主义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社会道德观念消极落后,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道德观念也被继承了下来,这就使得今天道德观念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消极的一面,对社会现象的冷漠态度,普遍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利益面前无道德,这种现象可以说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众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这只是从侧面反应了人们的冷漠。老人摔倒,扶起的人却要被告上法庭。这些我们该怎么面对,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转变这种不正之风。道德的下滑会导致一个国家丧失未来。现如今道德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如何判断道德的内涵日渐困难,而新旧道德的标准没有明确的界限,使道德的建设面临的困难巨大。
二、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作为载体的推动作用
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一、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是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公民的道德水平对社会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除了需要巨大的物质支持之外,更需要有现代化的、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具有良好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途径。公民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道德教育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将公民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在一起,是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教育、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公民教育的引入走过了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小学德育重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公民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小学德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实现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双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课堂中弥补了公民教育缺失的不足;(2)将小学德育作为公民教育的载体突破了传统公民教育系统性不强的“瓶颈”限制,开拓了小学德育、公民教育的新途径,提升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3)公民教育的融入有助于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转型,突出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小学生独立、平等、责任、自由的意识、能力。小学德育过程中公民教育的融入,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是满足小学生个体发展必要诉求。将公民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实现了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接轨,是对传统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一种创新。
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公民道德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公民道德教育是小学公民教育的核心。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其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时展,是否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形成了公民道德生长的生态。按照这些标准审视,当前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需要迫切化解的现实问题。
1.教育内容陈旧。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公民德育教育依然存在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表现为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不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明显;重视对小学生义务的教育,不重视权利的教育,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而学生的权利没有明文规定。
2.教育形式生硬。
公民道德修养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新的时期和新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同阶段要求反复尝试之路,中国在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经过长期的努力,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媒体技术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值得大家思考。用好多媒体进行实打实的教学效果提升,是新时期公民道德修养教学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德育课程,在形象崇高的同时渐渐的消除枯燥和无聊的感觉,通过增加各种各样的实例和图片,通过数据的统计提供大量的信息,在声音画面,动画创设和情境创设方面,以直观形象激发情感,内化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只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更形象的追加公民道德修养问题的培训策略,才能够给学生提供非常丰富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结合文科的综合特点,利用一些特殊的管理软件和课件,来提升公民道德修养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新时期;公民道德;修养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
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方位的跃升,这一跃升从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并将这种改革的趋势延伸到了教育领域,通过对于全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道德修养教学入手开始改革,成为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开放标志。改革往往要面临难啃的骨头,而更有利益的发展方向影响了人们从旧的时期向新的时期跃升式实现单向突破和全面发力突破的各种结果。认识并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教师数量正在不断的增多,了解多媒体教学本质的教师数量却较为有限,不能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且从行动上熟练掌握,才是不会错误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教学尝试。
一、公民道德修养教学多媒体教学内涵
(一)公民道德修养教学方法上的艺术
教学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对于教学方法来说,不能忽略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创新,对于该课程的决定性意义,同时深化师生的情感基础,将师生作为基于情感的公民道德修养教学双方主体,才能够实现公民道德修养教育在理论上的多元化和艺术性。,公民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创新必须要求能够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创新在酝酿、呈现和表达的过程中实现有机协调的效果。作为公民道德修养教学来说,教学方法上的丰富,既可以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效果爆发同时也可以创造力,其中显示内容之美和形式之美的完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结合了政治性、科学和艺术性,因此在依据公民道德修养教学多媒体教学艺术的探讨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公民道德修养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之间连接,是基于网络化时展、选取新教学媒介的尝试方式。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
【摘要】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人们以自信、团结、文明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和工作,使社会氛围更加和谐。群众文化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不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下就群众文化与道德建设的现状概述,讨论群众文化与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发挥出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民道德建设;作用
一、群众文化与道德建设的现状
(一)群众文化滞后
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但是相较于经济建设,我国的文化发展存在滞后的现象,尤其是群众文化的发展虽然也在发展,但是缺乏文化内涵,其活动效果更多的起到强身健体作用,缺乏对文化的传承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精英文化结合市场运作导致“赚钱文化”越来越火,使得一些优秀的群众文化受到冷落[1]。
(二)道德建设缺失
我国是文化大国,也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在孔孟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人们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观念。然而,现阶段人们受不良思想的误导,导致碰瓷现象、欺诈现象这些不道德的现象出现,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背离。道德的下滑不仅会影响社会风气,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前道德建设的形势较为严峻。
立德树人背景下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摘要:一个国家公民的道德水平,反映这个国家的基本素质以及社会的文明程度。本文在阐述立德树人思想及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现有困境,进而提出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立德树人;公民道德素质;提升
近年来,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每每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又激烈的讨论,牵动着万千群众的心。这些问题既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又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大打折扣。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一、立德树人思想及公民道德素质阐述
(一)立德树人思想
关于立德树人这一思想,“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句话为新时代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首先是立德,而后才是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但树人却要以立德为先,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可颠倒。这里的“立德”,指的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要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立志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要自觉培养公德意识、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是要培养个人良好品德、做一个有德之人。
(二)公民道德素质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经济、群众文化等方面发展的要素,群众文化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群众文化的概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具体作用,为维系我国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公民;道德建设;路径
社会群众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话题度,为此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强化道德建设,并付诸之行动,而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群众文化的支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群众文化的需求又可以强化与健全公民道德建设。
一、群众文化工作是精神家园的建造者和守护神
人的家园是什么?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华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这是自然家园。另外还有一个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这个精神是人、社会和国家为之奋斗的终极意义之所在。现在有人说犹太民族有精神家园,即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但缺少自然家园,所以历代人都为争夺自然家园而奋斗。也有人说,今天的中国人有自然家园而缺少精神家园。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很准确的,但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经济收入多了,生活也富裕了,可是内心却空虚、浮躁与虛幻,不知心往哪里搁,缺少精神追求,这就充分地说明人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没了,自己把它丢掉了,魂被抽走了,还能生存吗?群众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思想道德建设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群众文化工作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群众文化在建造和守望人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功能是巨大的。群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民前进的号角。一部作品对社会的变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美国历史上,林肯在谈及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时,甚至说“一个小妇人发动了一场大战争”;仅一部小说《红岩》中的人物,“江姐”“疯子”“小罗卜头”等英雄人物追求中国革命解放的最终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格形象就影响了几代人,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京剧、歌剧、舞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在当下仍然激励着人民、陶冶着人民。因此,群众文化是一个门类众多、层次不同、性能多样、包容性极大的领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在道德建设和守望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幸福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道德建设,繁荣群众文化事业
从人类伦理学角度看,道德是人类产生的一种理性。它关注的是应当怎样做人、怎样交往、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蓝图等。总之,道德主要是关注人类怎样生存,人类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明确阐述了人类理性根据“真”“善”“美”把握世界,所以人类在长期的认知世界里实际发展出了两种理性:一种是科学认知理性,“真”,即这个世界是什么?怎么样?这是客观规律,是属于“真”的范畴;另一种,是文化工作主要研究的价值应当理性,即“善”和“美”把人类的主体愿望投入到客观世界。人是有主动性的,尽可能地使客观世界的发展符合自己的愿望,表达完美的人性生活。“善”和“美”,表达人的思维、情感,如鲜花是美的,而苍蝇让人反感等,反映人的主观设定,是典型的价值理性。从这个意义出发,道德渗透群众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明确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始终坚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群众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发展方向,用先进的群众文化去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其次,加强道德建设,促进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始终强调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性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这也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