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实习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科实习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科实习论文

应用化学培养策划构建的探讨

作者:房晓敏 徐元清 丁涛 任艳蓉 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压缩四大化学基础课学时,合理配置先修后继顺序河南大学原有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和化学专业基本相同。四大化学及其实验课时充足,基础非常扎实。但是,由于课时太多及先修顺序问题使得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造成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课业繁重,影响其考研、找工作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完全地偏于理科,达不到理工结合,也缺乏特色。四大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内容,也很有必要进行删减、理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行了相关指导草案,使得在保障四大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压缩学时成为可能。压缩四大化学学时,依照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的合理顺序依次排课,并在前四学期内完成全部教学,给后续以四大化学为基础的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如无机化学及实验的学时压缩为54+36,在第一学期完成全部教学。分析化学及实验压缩为36+36学时,第二学期开课。同时,增设《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共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36学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要求必须加强此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都为108学时,分为(一)和(二)分别提前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课,相应实验和课程同学期开设,并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全部四大化学基础课程。

增设必要工科基础课程,夯实工科基础应用化学专业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需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兼具必要的化工基础理论。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是为非工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及实验》取代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四大化学为前修课程的一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时设定为72+36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设置36学时,第五学期开课。此外,工科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化工方向,离不开相应的电子电工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或化工制图等方向的课程。在保证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增设《电子电工学及实验》和《工程制图》课程及金工实习环节。《电子电工学及实验》设置共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第三学期开课。《工程制图》设置为54学时,第三学期完成课程教学。金工实习2周,第五学期进行。

开设“宽口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用化学还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从全国重点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模块差异较大,但是都体现自己的科研特色。例如北大,具有核药物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高分子、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材料和核环境化学5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开设应用辐射化学、应用放射化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和学科科研特色结合起来,开设相关课程。根据自身学科科研特色以及师资力量,我们设置3类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偏向理学的应用化学方向模块课程、偏向工科的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高分子材料方向模块。此外,根据目前我院教师们的学术专长、特色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应用化学前沿讲座、日用化学品、阻燃技术,农药化学、高分子助剂及应用、染料化工与助剂、催化原理、精细化学品开发与设计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分享老师们研发产品的经验、教训以及研发思路。

以“大论文”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金工实习,工厂见习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2]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以毕业论文环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人才质量、与人才市场对接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不合理,时间短,任务重,监管不严的问题,我们采取“大论文”措施改革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延长时间,注重过程,加强监管,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大论文”之“大”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提高;毕业论文要求的拔高;毕业论文时间的增加;毕业环节和专业课程的关联与衔接更加密切;学生能力培养也更加综合、立体等方面。首先,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即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要求的教育,同时结合学院教师科研特色开展专业研究方向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双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指导老师。然后根据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第五学期设置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师和课题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自选课题进行相关文献信息的检索,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应考核成绩分别记录为文献检索及专业英语的课程成绩。第六到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初步探索。并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继续选择必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实施论文中期检查回报和毕业答辩的监管。严格管理程序,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逐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培养

阅读全文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革新

1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我院近年来以专业评估为起点,对各类各级实践教学环节正确引导、保证实施、促进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我院设置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工科类专业,做为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足当地、服务三农,为承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要理顺课程体系,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地系统训练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就是要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促进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优化渠道、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实践操作模式,使之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从而为持续性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8]。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2.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阅读全文

环境工程创新能力短板及补全路径探析

摘要:以新工科视角下的湖北师范大学为例,剖析了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根据新工科对高校创新能力的要求,构建了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的进阶培养体系,针对地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短板,提出了相应的补全路径,以期为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工程;创新能力

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建设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前沿生长点[1]。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下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2]。本文以湖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剖析地方高校环境工程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对照新工科的要求,构建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及其补全路径。

1问题背景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学科建设不能照搬重点高校模式,只有适应区域特色,才能建设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优势特色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要求学生跟踪前沿,能将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具备环境监测、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等专业技能,可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因此,对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我校是一所地方性高校,其环境工程专业脱胎于化学类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近年来,依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技术中心(黄石基地)、湖北省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黄石分中心、湖北省资源环境特色优势学科群、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环境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地方高校学生环境工程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

2.1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

阅读全文

本科毕业设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结合的培养环节。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思路,校企联合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该项目经过试点,落实校企共同选题、开题、过程检查、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双导师、双管理、双身份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本科毕业设计;产教融合;过程管理

一、引言

2017年2月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4月教育部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1]。2017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对培养适应企业的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2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对制造业提出工匠精神与中国新制造。毕业设计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之一,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学生到企业员工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解决企业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2]。

二、目前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内容匮乏,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我校机械类专业教师85%左右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但是受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工程训练。2.学生多、指导教师少,毕业设计投入精力有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生师比逐渐扩大,目前高校普遍的比例是18∶1,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达到8人,个别专业不仅要指导学生,还要指导首次指导毕业设计的新教师,指导过程精力受限,影响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质量。3.学生考研就业压力大,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学生考研和就业的关键期,受考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学生把精力放在考研及复式、就业面试等方面。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论文的前期调研明显不足,设计过程应付了事,毕业设计质量严重缩水。4.制造型企业招工“难”。随着社会的进度,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不希望孩子去企业一线从事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的制造业工作,导致工科专业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招生规模缩水严重,毕业后从事制造业工作的学生也在少数。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现场工程师,而高校培养的本科生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才[3]。5.劳动力短缺,企业亟待提高自动化程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越来越短缺,自动化程度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上新兴了许多设备改造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改造能力有限,成本也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高校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优秀的学生,改造能力强,成本低。但是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弱,暂时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为此提高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理念的提出

阅读全文

计算机专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探析

摘要:当前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工程实践方式单一,导师实际工程项目经验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构建“133”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搭建多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工程实践创新平台,构建精准的“三对接”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保障”的新工科人才建设长效保障机制等思路,以期形成完整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具备能综合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支撑[2]。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1)与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差距,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校内工程实践的方式单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工程实践项目缺少工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3)校内导师普遍缺少工程项目实践经验,有经验的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力度不够。(4)缺少多元化、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慢。(5)实践创新能力考核体制机制不灵活,存在理论深,实践浅,评价方式重学术、重理论,轻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性评价[3-4]。笔者针对上述问题,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硕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培养适应我国新经济发展所需的新工科人才。

一、构建“133”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实验室项目工程实践、企业工程项目实践和自主创新项目工程实践活动为依托,构建“一中心三能力三实践”的“133”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使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年不断线。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校内训练阶段

依托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分别进行4周、8周的工程项目集中实践,通过个人汇报、小组讨论、导师讲评、实验验证、持续改进等方式,开展多学科交叉实践项目训练,使研究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阅读全文

新工科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然后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占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等等。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

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高校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1]。环境类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410项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中,环境类专业隶属19大项目群之一的“环境、纺织、轻工类项目群”,该项目群共立项专业改革项目18项,其中环境类专业相关项目9项[2],足见环境类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工科背景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3],也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目标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院士就如何建设新工科提出了“三个阶段、三个任务、三个突破”的行动方案,其中,“实践与创新创业”就是新工科建设三个关键任务之一[4]。长期以来,实践教学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较小、实践教学氛围不浓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撑新工科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环境工程是集理论、技术、实践于一体的工科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系统的理论、掌握全面的技术、具有强大的实践与动手能力。长期以来,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系统全面,而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脱节,学生实操能力弱,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环境工程专业未来的就业需求[5],难以达到“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国家要求[6],显然也不符合新工科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建设目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部分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部分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局限于“实验—实习—设计—毕业设计”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模式单一、不完善、无特色[7]。二是高校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开设不多、学时不足,课程单一,多年无变化;实验课实验项目开设不全,且教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差,实验室面积严重不足,仪器设备落后、补充更新困难;实验室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实验开展困难、效果差,难以满足教学要求[8]。三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高校普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但这些人员更愿意从事科研、科研教学岗位,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岗位,这导致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难以引进、配齐,实践教学难以得到保障[9]。四是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化,部分高校学生几个周的生产实习变成了去几个企业参观几天;部分高校毕业实习比例较低,导致对学生毕业实习监管困难、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单位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但学校仍然认可其毕业实习。五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有些学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而部分实习企业由于自身的生产、安全问题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有些院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只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教学需要,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本达不到实践培养的目的。六是课程设计质量差,本来计划几周的课程设计,但部分教师直接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缺乏指导,而学生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复制抄袭,未达到课程设计的训练目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面较窄,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选题不多;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选取的标准、规范及参数不准确,甚至有的设计标准不符合地方要求。七是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松散,由于实验实践课程上课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人员不固定等,导致其管理难度很大、考核检查困难、管理较松散[10]。

二、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据上文所述,本文拟以宜宾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介绍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希望能对其他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工程教育及国内现状

工程是综合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为人类服务的专门领域,同时包含技术方法和科学理论问题,相对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其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并取得实际的结果。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在工科高等学校以培养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这个目标并不是狭义地限制工科高校仅培养工程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工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只是准工程师,其工程实践能力还需在其职业环境中继续积累和锻炼。近年来,作为我国工程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工科高校,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教育体系延承前苏联模式,强调以研究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工科趋向理科;重视科学教育,而轻视技术实践,把工程实践作为科学的附庸,导致人才培养趋同化、单一化。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工程实践和训练不足,实践教学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设置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趋于理论化、形式单一,方法和手段落后。此外,工科高校缺乏与行业内外企业公司的广泛对接,不甚了解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所以高校难以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工程实训,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因此,以完善教育体系为根本、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与社会和市场对接为导向,积极推进面向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工科高校未来发展与改革的必然方向。

2工科专业工程教学改革

工科是指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科学为工具,结合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工科的目标是面向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面向工科专业的工程教学,在工程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未来实践中所需的基本方法、理论、技能都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工科专业过多地注重课程本身体系完整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所谓重要知识点的传授上“面面俱到”,忽视了吸收新兴科学技术、与相关学科交叉、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据统计,当前70%的课程主要内容没有更新,30%的课程更新较慢甚至对社会发展和需求并无关联。这致使学生毫无兴趣地记忆分立的知识点、无法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当前多数工科高校课程改革往往不能摆脱传统大纲的限制,基本上集中于课程学期调整、更换个别理论课程和实验章节、削减学时数、变换考核方式等,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考虑设置课程,更没有把内容生动的实践内容考虑进去。而工科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依然过度依赖教科书和大纲,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依照现成的指导书和讲义完成规定的内容。加之大容量的课堂讲授,客观上使得学生无暇了解课外知识,更对如何实践和应用无从下手。尽管目前很多高校与大公司、企业(如ALTERA,TI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可是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实践环节仍与工程、生产和实践严重脱节。很多学生能够完成课程实验和设计,仍然无法独立从事工程实践和实际项目,教师普遍反映研究生阶段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能力下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看重经历而并非实践能力本身,而企业往往也需要廉价劳动力做一些非技能实践类的琐事。一些高校定位过于学术化,追求科研项目、论文层次和数量,使得高校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气氛,从而使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被大大削弱。可以看到,仅仅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其实践教学成果和学生实践能力往往也不够优秀。由此可见,高等工科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合格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花大力气,从高校科研教学定位、多元化教学、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工程实践与行业对接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2.1对于高校科研与教学定位,应该本着立足校情、实事求是、科教相辅的基本原则,让科研对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近年来,国内高校几乎同时加大了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做项目、写科研论文、申请专利成了各大学、特别是重点高校的“重头戏”,教师绩效、学科排名、晋升职称等无一不与科研直接挂钩。这种重科研的导向使得教师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学生、家长、社会也颇有微词。因此,高校应回归以学生和教学为主体教育上,这也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基本前提。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办学层次,确定是以科研为主、教学为主或者是二者兼有。以科研为主的高校,应该在政策上适当奖励教学,引导教师回归课堂与实践教学。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也不应固守老旧,通过内引外联,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摆正科研和教学二者关系,有利于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提升,让学生从实际工程项目中领悟如何学以致用。

2.2针对传统课程内容老旧、缺乏新技术融合、工科教学刻板乏味等问题,应吸收新科技发展中与课程相关的成果,特别是与应用、实践相关的成果

阅读全文

互联网下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优化四川开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研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需求,分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从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完善实践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创设实践课程微信公众号以及毕业论文管理平台、高效利用虚拟实训平台、优化师资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优化

为应对新经济快速发展对新型工科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如何顺应新工科趋势,基于互联网开展实践环节,对开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本文将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优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利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土木工程新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一)实践课程的构成与实施现状

四川开放大学土木工程的实践课程由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四部分构成。生产实习为期2周,学生联系适合的岗位实习,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选课情况及课程进度完成两项任务并提交成果;毕业实习为期2周,学生在项目上进行实地参观及调查,记录完成的工作并撰写实习报告;毕业设计为期10周,学生从多个备选版块中选择一个独立完成规定的任务。以上实践环节的实施从学生选课、指导教师选聘、实习单位的联系到实践成果的汇总、评分等均由各教学点组织完成,采用线下模式开展工作。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