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艺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艺术教育

剧院公共艺术教育策略

内容摘要:剧院不仅是一个城市表演艺术的载体,更肩负着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和标记城市思想高地的社会责任。传统的教育普及方式尚未有效地将剧院的艺术资源价值发挥出来,不能充分为大众提供艺术滋养。文章以场景理论为依托,从三个维度为剧院重构公共艺术教育的策略,提出理性建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剧院艺术教育与城市的互联以及突破门类壁垒还原艺术本质美感三条路径,以期待为剧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剧院;艺术教育;场景理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民众对剧院在城市中的定位和功能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剧院作为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一架社会大众走近艺术的桥梁,还是城市的文化艺术思想高地,因此,剧院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城市文化艺术教育者和普及者的角色。但剧院在承担此项职能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剧院的专业性资源与受众匹配不精准,如专家、艺术家的大师讲座面向大众;教师资源不稳定,教师的聘用机制与所制定艺术教育规划体系间存在矛盾;剧院已有艺术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率低、转化方法难的问题;艺术教育活动的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异,如一场名家读剧活动,观众并不投入剧目本身,反而只对出场的明星感兴趣,导致现场演变成了一场明星见面会;以及剧院内部艺术教育职能的微观行政管理问题。基于以上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场景理论,结合城市文化创新的生活场景体验与多元链接的综合发展理念,探索剧院开展艺术教育的可行之路。

一、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以及应用价值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大量传统产业从城市的中心区域搬离,高新科技、金融服务、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休闲文旅、娱乐产业等工业时代新兴产业随之而来,导致城市的各个有形、无形要素,包括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空间布置方式、社会分层规律、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特色皆呈现了不同的态势,并且从生产型城市逐渐向消费型城市转变。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发生,以往以工业社会为导向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无法完全解释与指导城市的发展,亟待以消费为导向的新学术语法体系对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进行诠释[1]。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场景理论(TheTheoryofScenes)应运而生。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NClark)分析以上现象,并带领新芝加哥学派将场景理论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当中。该理论提出,生活娱乐设施的组合作为场景的构成,传递着其构成分布中的各种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现,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并传递给不同的人群。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现所表现出的场景,吸引着更高级人力资本的聚集,催生出新兴产业,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更新与转型。该理论把场景称作城市发展的新舵手以及城市更新与转型的驱动力,并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即文化作为城市增长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被聚焦,尤其是在公共艺术活动、市民文化参与、文化消费与娱乐等方面对传统产业的激活。该理论强调,由场景中的公共艺术设施、文化创意产品集合形成的行为,以及空间和行为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创意阶层等人力资本繁荣流动与聚集、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2]。根据场景理论的观点,要想提高居民的创造性和文化表达,在本区域内形成文化艺术设施组合不失为有效的回应。而剧院本身便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综合体,剧院的文化行为可以有力地引导与辐射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和适应,对城市起到推动文化复兴、产业复兴,激发文化社会价值的作用。落到微观实践层面,剧院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对于聚焦城市文化认同、社会创新以及辐射带动其他行业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可应用场景理论帮助人们构建一个实践模型,从目标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剧院艺术教育策略。

二、我国剧院开展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剧院的基础服务之一,从提供内容的类别角度审视,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普及性的高雅艺术公共教育活动为主,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二是聚焦艺术门类的盈利性艺术培训为主,以广州大剧院为代表。而两类服务形式通常体现在同一所剧院上,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各有重点。作为开展艺术教育服务的剧院来说,并非单纯只采用某一种服务方式,而是以一种方式主导、侧重。

阅读全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思考

摘要:

本文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为研究本体,对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通过健全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丰富课程设置模式、构建“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这六方面来探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策略,以期对高校艺术教育实践进行更好的指导,使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普通高校;现状;对策

艺术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行为健全的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的情感教育。然而在我国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课程结构缺乏综合性、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流于形式,师资队伍建设力量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等,本文拟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去探寻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思考

摘要:在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中,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世界中来,提升综合教育效果。随着现代“互联网+”社会的来临,现代学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创新教育方法,探索多样化的艺术活动组织模式和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提升高校公共艺术综合教育效能。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

在开展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创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求科学的教育技巧,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艺术世界,避免“一刀切”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要认识到现代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方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学生参与艺术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在构建现代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既要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融入到教育体系中,也要维护教师的权威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艺术教育效率,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让学生通过公共艺术教育修身养性,提升综合人文素养[1]。

一、直面问题,深入分析公共艺术教育形势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日渐成熟,个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用传统的方式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在网络浪潮下,学生接触大量的信息,对于外界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对于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更容易出现抵触情绪,也不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作为艺术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无疑多了很多挑战。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同时更要维护自己的教育主导地位,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此外,随着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构建科学化、立体化、个性化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体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进而提升艺术教育效率,实现公共艺术教育创新目标。可以这样讲,现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作为艺术教师如何化解这些问题,突出自身主导地位,引导学生个性成长,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

二、积极创新,探索利用多样化教育工具

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提出了要求,传统的古板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种教育软件和教育设备逐步融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中,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教育微课、思维导图等软件得到了广泛使用,相比传统的单纯PPT教育,这些教育软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艺术理论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中来,提升教育综合效果。作为高校艺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寻求科学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多种教育模式中碰撞思维,提升思维活跃程度,提高综合学习效果,引领学生融入并参与其中,真正达到提高审美能力、锻炼综合素质的目标。

阅读全文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中职学生是一个被基础教育忽视的群体,这些学生多数是因为中考成绩较低才进入中职学校,所以比较缺乏自信心,因此,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心,是现代中职教育极为迫切的一项工作。音乐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修养、提高其审美能力,将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中职教育

近几年,中职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专门在中职教育学校中设立了公共艺术课程,并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提出,中职教育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一项必不可少内容,并将其设立中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而音乐教育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职学校必须要开展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让这些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一、当前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的设立不明确

中职学校设立公共艺术音乐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音乐教学极有可能会“迷失方向”。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提高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中职教育都是采用公共艺术音乐课堂实施德育教学,无法发挥出公共艺术音乐教育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中过于注重音乐技巧,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学生对音乐课程提不起兴趣,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1]。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阅读全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自198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到《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下发,在各级部门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机构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了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希望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探索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高等教育重要内容,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高校公共教育引起了全国各地的普遍关注。但是发展不平衡,在“质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地域差异导致观念不同

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省都先后进行了公共艺术教育普查活动,以河南为例,河南省共组织开展了四轮“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对我省高校在新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形势下,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创新进行了全面的了解。通过对比检查结果不难发现:艺术教育评估优秀格次的院校大都是处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市。正所谓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发达的城市,文化交流相对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浓郁。所在城市能够提供较多的文化资源和交流机会。而处在经济文化相对不够发达的小城市不能充分占有丰富的文化市场,在观念上不够重视,势必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师资良莠不齐

阅读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革新探索

作者:张科杰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一、活动课程的基本内涵

杜威是近代活动课程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在吸收借鉴F•W•帕克等人的活动课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课程观。

(一)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既不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也不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而是“经验的改造或重组”[2],即推动方向符合生长标准的“教育性”经验在客观条件与内部条件的交互作用(即情境)中持续地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3]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和成人在主体价值方面是平等的,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的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在杜威看来,未成熟状态的儿童表现出来的依赖性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存在。同时,他也反对将儿童期理想化,认为这样只会导致生长的停滞,他认为,学校应该给儿童的生长提供各种保证,以确保生长得以终生、持续进行。[3]P35

(三)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教育准备说”无视儿童现实的存在价值,是“用未来牺牲现在”。他认为,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生活和成人的生活都是真实积极的,内部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教育不能牺牲儿童天生的背景和倾向,不能抹杀儿童的生活和生长。因而,学习需要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成为生长的过程。[3]P40-41

(四)从做中学杜威主张让儿童“从做中学”,因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做”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如果没有“做”的机会,儿童的发展将受到阻碍。

阅读全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通识教育分析

摘要:

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是重要的内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只有将通识教育提高到重要位置上,此能够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得到真正的重视,进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就通识教育理论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好高素质、全面性的人才。通识教育理论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为公共教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为学生传授公共艺术方面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的意义

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强化人们的艺术修养以及鉴赏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其创新性思维,[1]促使其更加全面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身心都健康发展。

阅读全文

通识教育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通识教育解读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全人即完整的个人,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作为“全人”,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作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陶冶职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从人文角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