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管理下公共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的建设逐渐受到社会群众的重视。公共文化建设是公共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目标是社会群众参与文化、人人创造与享受文化。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论文着重阐述公共文化建设的含义,分析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文化建设的途径,以期科学且高效地开展公共文化建设。
【关键词】公共文化建设;公共管理;发展;培养
1引言
公共文化在现阶段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其不仅能够提高社会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够增强社会人民的体魄,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当下,国家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已阐述了相关意见,将其作为公共文化发展的侧重方针。但是,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2公共文化建设的含义
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所形成的传播文化知识的文化机构与服务的总和,能够满足社会人民的需求,丰富社会人民的精神世界,使社会发展更为安定和谐。公共文化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民主化进程阶段,曾分为政治公共领域与文化公共领域,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转化为公共文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事业建设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具有公益性质,其内涵是保障公民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具有共享性、仪式性、差异性、构建性等。其中,共享性是本质上的特征,是社会人民共同拥有的属性;仪式性源于远古先民的祭祀活动,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差异性是时间与空间发展的产物,其又分为了地域空间的差异性、本质形态的差异性、社会阶层的差异性,等等;构建性是依靠社会人员共同参与、构建组成的性质,是一种社会凝聚力的体现,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性质。在党的十六大中,曾明确提出“支持与保障公益文化事业”的相关文件。因此,公共文化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党与国家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3公共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融合
摘要:公共艺术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具有向外传达城市面貌的艺术价值。地域文化作为城市最有特色与代表性的内涵与思想,成为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创意来源。进行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融合工作时,要注重材料、技术与文化的深层次融合,着重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设计。通过政府扶持,公众参与,加强地域文化挖掘,进行整体规划,创造系列艺术景观等策略加深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融合。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艺术价值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公共艺术景观在不断向前推进,城市发展也逐步地重视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公共艺术景观以公共意志为主体,属于公众艺术的一种,具有公共性、特殊性、艺术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应当强调与城市群体的互动,融入地域性特色。但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呈现出经济化、市场化的特点,失去了其原有的公共艺术景观文化传播价值,因此在设计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时,要从多方面思考与创新,融入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一、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与地域性文化概述
(一)城市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艺术指具有公共开发特征与直接接触意义的艺术创作,以向大众开放的形式坐落于城市的公共领域。公共艺术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孕育于着美国对城市进行规划与设计中,多以街头雕塑、户外艺术品、壁画等形式出现[1]。公共艺术具有多个的典型特征,其一为公共性特征,将意义深刻的艺术从艺术人文馆中呈现于公共空间中,将艺术带入群众的视野之中,使得个人艺术转变为公共艺术;其二为平民化,公共艺术具有能够被广泛大众接受的特点,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法欣赏。公共艺术的创造趋于民众的生活,创意来源于生活,更加贴合群体大众;其三为灵活性,传统艺术的创作需要在固定的地点、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而公共艺术的创作能够根据创作地点与存在时间的差异,进行个性化发挥。
(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公共空间设计应用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社会文化大力发展的时代,各种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并且越来越富有时代特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地域文化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正在逐渐减弱。而我国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比之于国外,其对于地域文化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深入,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因此本文针对空间设计,对地域文化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二、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发展
1.地域文化以及空间设计的基本内涵
简单来说,地域文化指的是因一定的地理形势、环境因素,从而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与其他地域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表达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等文化。综合来说,地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因长期从事劳动,从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文化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积累和沉淀,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个性和特色,深刻的反映着当地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环境的文化特色。公共空间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室内文化设计的依据和蓝图,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能够提升空间的文化品质和艺术审美。公共空间设计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别,也具有很多不同的设计风格、设计原则以及设计主题,在设计情感内涵的表达上也是不同的。
2.地域文化在空间设计领域中的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方面开始对于地域文化进行相关研究,并且随着与其他国家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开始向着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征方面发展,其设计的手法也越来越多样,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作品开始逐渐出现并增多。如由郑莉、吴小波主持设计的海口经济学院美术馆(海南),其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了海南神话壁画、黎族大力神图腾浮雕、黎锦及汉字的笔画构成等,这些文化元素都体现出来一些地方文化的特征。还有岭南纪念馆的室内设计,其中多运用了岭南文化进行了建筑布局以及空间流动的构建,而该纪念馆的设计手法则追求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不同特色。另外还有君邦天山饭店(新疆),该饭店的室内空间设计追求了丝绸之路文化以及一些宗教文化,其以阿拉伯式的异域装饰设计饭店空间,典型的突出了该地域的文化特色。
公共组织与传统文化
一、影响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阻力因素
(一)公共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惰性心理
普遍的惰性心理的存在,使人们更加不愿意打破现状。他们认为变革必然会带来现状的改变(职位的升迁、竞争环境的变化等),这不免会让组织成员产生焦虑,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组织环境成为组织成员们的担忧和疑惑,长此以往,公共组织成员的担忧往往会转化为其外在的对变革的抵制行为。公共组织成员对于改革目标和前景的预期如何,对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对于组织变革的抵制行为都有可能会使改革走向混沌,从而干扰公共组织改革的进程。
(二)公共组织利益失衡造成变革阻力
从实质上来讲,公共组织的变革可以说是公共组织中内部的权力结构、利益、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原有利益平衡的过程也会因为组织变革的发生了变化,利益的调整和变化使得公共组织成员对新的利益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会产生的结果有所担忧。人们会因为权力的确实或调整产生对组织变革的不满。因为惧怕改革后原有利益平衡的打破,由于利益原因的牵绊导致对改革进行抵制的阻力可以说是最为顽固而持久的阻力。因此,在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改革的推动者必须对现有的利益格局有通盘的把握,并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利益格局进行渐进式地调整。利益问题实际上也是成本收益问题。在公共组织中,还有一种成本也是影响组织变革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组织中的“滞留成本”(在公共组织中已经投入并无法回收的付出)。这些滞留成本在公共组织的运转过程中占用着大量的资金。在公共组织中,改革经常会伴随着滞留成本的变化,而这些成本很有可能因为组织变革而导致无法回收。在公共组织中,滞留成本随处可见,比如: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曾经为公共组织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已经没有办法在继续为该组织工作和服务的老成员。在公共组织中,对于一些客观上已经不具有继续为公共组织工作的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也是一笔庞大的滞留成本,需要公共组织进行补给。这些“滞留成本”产生的巨大费用导致组织追求稳当、缺乏变革的动力,甚至在应当实现变革的时期极力阻挠变革。
二、公共组织的传统文化对组织变革的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组织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路径:第一,在组织变革之前做好变革计划、路径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计划性变革”;第二,公共组织中的部分情况不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的时候,为了赶上变化的脚步而进行的“适应性变革”;第三,因为某种突发状况或者组织目标的突然改变而进行的偶然性变革。以上三种公共组织变革的路径基本上反映了组织变革的所有情况。公共组织文化对以上三种变革类型都有着深远的决定性影响。计划型组织变革是指用来改变个人、团体、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和程序。计划型组织被认为是根据不同的目标而搭建起来的有序集体,因此其变革也常被看成一种事先计划的过程。基于这一定义,“组织发展”也经常被用来代替“组织变革”。计划型变革意味着按照组织的既有目标和路线,通过不断地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以达到组织变革、实现组织目标。虽然计划型组织变革表面看来是按照固定的路线进行发展,但是其根本前提的组织计划和目标的制定者有着超高的前瞻性,其制定的组织文化一定是符合时展的脉搏的,一旦一种传统的组织文化笼罩在组织的上空,组织既定计划的实施也将会面临重重阻碍。计划型变革能增强组织的适应性,适应性反过来又能导致计划型变革。另外,具体来说,计划型变革面向的是变革的基础,而适应型变革针对的是变革的条件和(或)来源。适应型变革也可以说是外生的、事后的、诱致性的组织维持。在此类组织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种种矛盾促使组织进行联合。理论界对偶然型组织变革讨论得较少,文献不多,或许是因为它还不能完全算是一种主要的组织变革模式。现阶段,国家面临着社会转型,世界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公共组织在世界的大潮之中也要不断适应变化。因此,有一个随时灵活、创新、适应性强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前进、发展的必要条件。古德曼认为,偶然型组织变革的产生,既非“计划的”,也不同于“适应性的”。组织往往更倾向于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偶然地进行组织变革,变革的产生往往是隐性、随机的。一般来讲,偶然型的组织变革在公共组织中是很难出现的。公共组织严谨、理性、官僚制的组织结构也不易导致偶然性的变革。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组织变革,如果公共组织的中形成刚性的传统组织文化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没有考虑到组织现有的情境因素,没有政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会给组织目标的实现设置更多的阻碍,给公共组织的发展带来桎梏。
公共艺术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要突出“中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将“交流”与“互动”容为一体的公共性艺术,运用于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中职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职业人生的起点”。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思想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实现环境育人。也就是说,中职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校园公共艺术。这种公共艺术不仅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空间环境,也能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体现一所中职学校特有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审美、教育功能与一身。具体表现为:
一、优化校园环境 强化职教氛围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的摇篮,它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公共艺术,就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物化表现。它不但能提升校园环境的艺术品位,也能增强校园内职业教育的氛围,使得徜徉其中的师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校园的文化艺术气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低估环境对人的影响。杂乱纷繁的环境易使人焦躁,肮脏无序的环境易使人懒散,而清洁整齐、蓬勃向上又充满艺术魅力的环境,则使人鼓舞与振奋。精心设计的校园中,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雕塑、壁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表达了一个学校的历史沿革、学风学貌以及办学理念,也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因此,为了更好地强化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彰显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可以请公共艺术设计专家按照本校的办学宗旨、校标、校训来设计创作主题雕塑、校园小景雕塑等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完全可以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例如精心设计校园主题雕塑:它可以是历史上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名人雕像:设计这类雕塑并不是让我们每天去雕像前顶礼膜拜,而是让我们铭记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铭记这种优秀的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铭记这种文化、思想对我们师生的学习、思想、行为诸多方面举足轻重的意义,提示我们将这种文化、思想一代一代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是极具现代形式感、指向明确、有象征意义的抽象雕塑:这样的雕塑本身就给人以强烈的时代美感,唤起师生丰富而广泛的遐想;还可以是从校园特点出发的写实作品:我曾经在上海商校看到这样一尊雕塑:那是一片不大的绿地,但修剪得极为用心。碧绿的灌木、缤纷的小花,绿竹掩映之中的花岗岩基座上,身着一袭长裙的女生在全神贯注的读书。这尊名为“晨读”的雕塑,一下就把学校从纷繁功利的社会中分离出来。站在塑像前,我们被塑像吸引,也被塑像所营造的氛围所陶醉,深深感受到求知的渴望和教育事业的神圣。我们也可以在校门口较为醒目的草坪上放置一块造型独特并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的巨石。这样的设计虽然缺少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意境,但若把校训、校徽等刻在上面,在为校园增添一抹亮色的同时,又可让进出校园的师生随时都可看到本校的校训,时时自省自强。我们还可以为校园的建筑和道路进行装饰和美化。校园的大部分建筑都已时日悠长,不太可能进行结构性的大改变,但我们可以从墙面装饰上去进行设计和创造,如在教学楼的主体墙面上制作一些反映学校专业特色、反映学校历史文化的装饰性壁画,以给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所有这些公共艺术的布局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使整个校园处处显现出公共艺术的无穷魅力和职业教育的无穷活力。只有这样,我们身处校园之中才能通过富含艺术语言的各种雕塑或壁画体会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合一。校园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优化学校面貌、突出学校特质、陶冶师生情操,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它也会成为学校身份的标识,在塑造校园文化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展示教学成果 增强职业自信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文化观、价值观,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个能准确地表达校园精神文化、展现职业教育特性的、富有活力的校园公共艺术,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种表现类型,也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反映,是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并不仅仅是学校决策者和艺术专家的事,它还可以是学校师生人人参与、共同设计创想的平台。特别是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完全可以鼓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各项设计与制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对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规划和设想,专门开设一片学生“艺术廊”,让学生发挥想象去设计主题雕塑、环境小品、走廊壁画、路标指示牌等,并通过作品展示作品推介与评比活动,在精挑细选优秀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我们可以选出与整体艺术规划相符合的优秀学生作品,摆放在“艺术廊”中。这些作品即可供广大师生欣赏又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这一系列的活动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又使学生找到一种无上的自信和自豪,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艺术活动中承载高品位的文化,形成一种对本职业的认同和景仰。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并且与校园的环境空间、建筑空间形成视觉场,以渐进、反复渗透的方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传播美学信息,对所有置身其中的学生发挥其无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美的形式来影响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不仅满足了师生对优美环境的心理需求以及对视觉感官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蕴含了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作用,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并由此产生共鸣,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形成一股职业使命感、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这也就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发挥审美功能 营造良好氛围
“艺术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审美教育功能也是性情陶冶功能,即性情的培养、塑造。比如为学生所喜爱的电影艺术是以相关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声音为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艺术活动。它满足了为人们传达信息、讲述故事、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等多种需要,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观众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美的感受,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感知自己无法实现的情感体验。再如校园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是运用人体动作作为媒介,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所难以表现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以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表达编舞者和表演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而公共艺术也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公共环境中散发出自己的艺术魅力。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创造出的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艺术家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一种体现。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置身中职校园,其受众主要是学生。面对审美能力本身较弱的中职学生,学校不仅要教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而公共艺术所具有的这种美的教化作用可以说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置身于卢浮宫中,面对文艺复兴时代那些大师巨匠的超凡作品,怎能不产生心灵的震撼;当一个人置身于故宫太和殿前,面对数百年前的雄浑建筑,怎么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所感染。人们可以通过对公共艺术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教化。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天徜徉于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公共艺术中、在无言的交流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烟草企业的企业文化公共形象
1、企业文化战略对公共形象管理的影响
1.1扩大宣传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发展与宣传也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全球经济领域的模式下,烟草企业已经不能固守一地一区的宣传,否则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落后。要让烟草企业的商品走出地区,迈向世界,必须要依靠多渠道、全方位、人性化的宣传才能完成。公共形象管理能宣传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做好企业公共形象管理能使企业产品宣传事半功倍。
1.2维护消费者权益
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各类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结果参次不齐,使很多消费者对烟草企业本身没有信心。很多消费者担心烟草企业的宣传名不幅实“,挂着羊头卖狗肉”;担心自己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自己一旦失到经济损失无法追回;担心如果有疑问却没有咨询的渠道,他们希望与企业相关部门的人员沟通。
2、烟草企业公共形象管理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烟草企业已经了解到可以通过公共形象管理来实现自己的文化建设,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一些文体。目关烟
地域文化医院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一、元素解构
元素解构是指根据自身的需求,把传统景观符号中不同体系、时代和地域的一些单体符号按一定规律或随机地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代表某种新的含义。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本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化、不完整化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元素解构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体现出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以及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保留文化符号的某些肌理,通过对元素符号的重新解构,使人们在感受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领会到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元素解构的设计手法为医院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空间表述方式,从而使地域文化具有了全新的视觉面貌。如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不锈钢浮雕取材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汹涌壮观的钱江潮,既提示人们,医院位于被誉为浙江“母亲河”的浙江省第一大河钱塘江边,更提示人们要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敢精神面对病痛,又告知人们要以“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的坚毅精神战胜病魔。在钱江潮的浪花中还加入了C、H、O、N、P这五种构筑生物体的基础元素,丰富了浮雕的文化内涵。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文化治理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文化治理从治理角度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促进了文化治理现代化。在文化治理的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中心制”,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和供给效率,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布局,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
关键词: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站在新起点,治国理政的任务之重和任务之艰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既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四中全会把治理理论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是适应时代之变的必然选择。其中,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文化治理从治理角度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促进文化治理现代化。
1文化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
1.1文化治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公民的文化意识逐渐增强、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但是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下的政府一方承受“管理全能”之重,公共文化服务脱胎于这种体制下的文化事业,受到管理主体、供给方式、供给手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遗传基因”的影响,“供给效率”和“需求速度”不相适应,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公共文化满意度不高。“治理”视角下的多元主体是对传统“管理”背景下政府单一主体的突破。多元主体的介入必然会带来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和设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文化治理理念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目标、治理结构等方面与过去的文化管理存在差异。比如,文化治理强调参与式和互动式管理,有利于激发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文化治理需要搭建包容性的平台,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它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逐步摆脱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行政”和“文化管理”的思维,更突出“治理的柔性”以及公民和社会的自主性。
1.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