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体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摘要: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机遇条件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实施必要性,针对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等两种现有模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服务链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基于社区合作的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基于跨部门联盟的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等三种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目标模式及其实施路径。
关键词:社会体育组织;体育公共服务;目标模式;实施路径
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865.999美元,根据国外经验,当一国人均GDP增长至5000~8000美元区间时,该国的公共服务也相应进入到总量增加、内涵扩展、结构优化的发展阶段,由此必然要求体育公共服务在价值理念、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上有较大提升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1]。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我国也开始进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并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政策目标,并开始向发展型制度环境转变和优化。由此,我国的上海、常州、广州等一些发达地区的政府开始探索和实践政府购买社会体育组织公共服务用以支持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若干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学界也开始对这些现有模式进行剖析以及经验启示提炼,但少有研究成果能够针对这些现有模式的不足提出更适应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目标模式。本研究试图从发展模式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适应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目标模式。
1社会体育组织的概念及构成
社会体育组织(SocialSportOrganization)是指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以实现社会公众利益为宗旨的、依法建立或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社会体育团体组织。在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的构成来源较为多样复杂,本文根据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认为社会体育组织主要由以下两大部类构成:一类主要是在体育部门、民政部门依法注册的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体育非营利性组织。另一类是在民间基层自发形成、不被现行法规条例正式认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特性的民间体育项目、体育人群、健身团队等体育团体组织。以上两类社会体育组织均共同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特性;从专业性、合法性的角度来看,第一类的社会体育组织具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合乎现行法规条例即存在具有合法性,其成立、发展和运行受到了政府制度环境以及资源支持。从数量和民意、民生代表性的角度来看,第二类社会体育组织就有较强的优势,但是这类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政府对其发展并未或较少给予相应的制度环境以及资源支持。由此可见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关系。
2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的现有模式
2.1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公共体育教育改革对策
1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和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关系概述
1·1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概念及意义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是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集知识、健康、竞技、娱乐、兴趣多元为一体,是目前高校课余体育教育一致看好的新型发展形式,也是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是人才陪养的基地和摇篮,它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受到教育,而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校体育工作以体育教学为主,而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及锻炼的机会极少,不能发挥其特有的潜质,不利于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弥补了体育教学的不足,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校园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从中还可以发现体育尖子学生,培养体育骨干和高水平运动员。
1·2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开设一定数量的体育项目,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体育项目,通过教师组织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该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养成独立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和谐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其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把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集中起来以“项目班”的形式来组织教学。[1]商丘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的教学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典型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在师资、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优化与整合,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同时满足了学生在兴趣方面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1·3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关系
课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选项课教学(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以及社会体育关系密切,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体育公共服务评价
目前,学界就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缺乏深度调研。且在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测评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多地关注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使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次数等“硬”性指标的考察和统计,未能坚持以公众为导向,未能把公民的满意度评价(或者说顾客的感知评价)作为“软”指标纳入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范畴。因此,我国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评价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 正因为公众乃政策产出之直接受益者,公众(顾客)的满意度测评也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在对厦门市群众体育开展现状、厦门市体育场馆资源建设及使用调查基础上,对厦门市不同阶层市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全方位调研。 旨在了解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真实状况,关注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进程中市民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厦门市相关体育场馆资源及18岁以上不同阶层市民。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部分公共体育场馆、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相关数据,取自《厦门特区年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网站、厦门市体育局网站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网页上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和信息,重点了解可直观量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状况。 1.2.2问卷调查法 结合机构档案,笔者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厦门市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管理及使用情况(主管领导问卷);不同阶层市民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市民问卷)。目前,厦门市人口约为308.2万,岛内2个区、岛外4个区,共34个街道办事处。为了较客观地反映厦门市公共体育服务实际状况,本文采取了分层(类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在这6个区中选取了商业区、高校、交通枢纽、市图书馆、社会保障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区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满意度问卷1050份,获得有效问卷1002份,有效问卷率为95.23%,发放时间为2010年7月初至9月中旬。以地域为基础,结合群体结构进行抽样,保证了地域代表性,也确保了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覆盖面,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主要进行频数分析、相关分析等。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国内对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主要有3种:过程说、产品说和活动说。相比而言,过程说不仅体现在服务时间的延续性上,还体现在空间的完整性上,因此,过程说更为合理也更为全面。体育公共服务即政府、企业或第三部门等供给主体为满足社会成员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的一个过程,它不仅关注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关注的则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效果、进程及其群众满意度等…。 从宏观角度看,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均属于体育公共需求范畴。体育公共服务不仅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甚至还包括体育赛事承办、体育产业、体育指导、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育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在体育公共服务研究领域,作为“硬”指标,群众体育开展、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及使用情况,往往是过去学者研究或地方政府一直关注的几项重要指标。 2.2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硬”指标的调研结果 2.2.1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厦门市已基本形成“市一县(区)一协会一社区一单位”五级全民健身体系,发展了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健身协会、自行车协会、老年人武术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24个单项体育协会和25个体育俱乐制…。 2002年,厦门市在社区、乡镇、公园内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9条,区属健身网点18个,并在环岛路和鼓浪屿设立了4个海滨浴场救生站,全民健身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市、区、街道行政为主导,社区体育协会、俱乐部具体运作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更加完备。200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继续向广度、深度推进。2010年,在制定了《贯彻(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的同时,积极着手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组织网络,全年组织了一定规模全民健身活动600余场,参与市民达数100000人口】。截至2010年,厦门市基层体协组织已有675个,社区老年体育组织150多个,晨晚练点330个,共有晨练辅导站115个。 2.2.2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与使用情况 就体育场馆建设而言,自2000年以来厦门市政府对体育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每年新增体育场地数和场地面积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伴随福隆体育公园、嘉庚体育馆、厦门奥林匹克网球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的相继完工和投入使用,厦门市体育场馆建设状况更是得到了明显改善,投入资金从2000年的926万元增至2010年的8580万元,体育场馆数和面积也分别从2000年的71个、9.5万m2逐步增加到154个、23.43万m2HJ。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政府在改善民生、切实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方面成绩显著,体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在调查中也发现,尽管厦门市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真正用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体育场馆资源并不多,且存在场馆资源利用率低、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不全及体育公共服务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2.2.2.I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p#分页标题#e# 调查数据表明:厦门市现有体育场馆、场地共1343个,总面积为3531640m2,但在所调研的体育场所(馆)中,不开放或部分开放的场地则分别有440个、287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2.7%、21.4%。而且,从场馆使用率来看,每周活动人次在500人以下的有829个,占所调研场馆的61%,使用人次在501—2500人次的有305个,占22.7%。由此可见,目前厦门市现有体育场馆(地)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未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的整合。 跟踪调查表明:现有大、中型体育场馆大多是按比赛和训练要求修建的,市、区两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也首先是满足市、区两级业余体校的训练或比赛,余暇时间才能进行对外服务,或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而使得为数不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在公共体育服务上大打折扣”1。《全民健身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均有“鼓励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倡导民办学校、机关、企业向公众开放文化体育设施”的相关规定№J,但类似规定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也就出现了一方是公共体育设施不够用,另一方则是大量的体育设施始终处于闲置状态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除健身路径、活动中心、户外健身场所等有限公共体育设施外,学校则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场所。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厦门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3531640m2,但从厦门市单位自用体育设施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设施已达到1166507m2,占厦门市总的公共体育设施面积的s1.04%(表1)。当前着力提高学校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切实保证学校公共体育设施真正用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势在必行¨-。 2.2.2.2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经典区位理论认为,人们外出活动时,存在最近机会效应。 即人总是选择最近目的地;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厦门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经典区位理论认为,人们外出活动时,存在最近机会效应。即人总是选择最近目的地;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厦门市公益性体育公共服务时段、项目选择及其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厦门市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所)所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时段主要集中在一些营业区域外的闲置场地及非繁忙时段,而在繁忙时段只能选择向特定的公益型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优惠、更为特殊的体育服务,所以目前厦门市真正面向大众的公益性体育服务仍不到位。 其一,扣除不适合在厦门市开展的冬季项目,包括场地租赁、器材健身、小型赛马和滑草等不属于国家体委(1996年7月1日)公布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外p1,目前厦门市公共体育服务实际所能提供项目并不多,仅29种,而且从所调研的公共体育场所(含体育中心、健身广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公园等)所提供的项目出现频度来看,排前10位的依次是台球、门球、乒乓球、健身房、棋牌类、羽毛球、网球、保龄球、轮滑、壁球;所以,目前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通过走访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所)之所以愿意在这些健身项目上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原因就在于这些项目主要是提供场地服务,而且这些服务一般不需要提供其他的附加服务或衍生服务。 其二,就体育场馆(所)有偿收费而言,伴随特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市场对集休闲、娱乐、健身子一体的运动项目需求增大。在收费标准上,大多体育场馆价格与营利性组织无太大的差别,如网球消费一次收费价格一般在100—300元,高尔夫球消费一次价格更高,达400—600元;因此,大部分市民只能选择在公园、山丘、湖滨、广场及城市道路等场所进行健身活动。目前厦门市大多数公益性体育服务则主要是一种自助活动,这完全是一种低层次的体育服务。 2.3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软”指标的调研结果 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不仅表现在群众体育开展、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上,还包括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健身指导、体育信息的供给和利用等等。公众作为城市公共服务最直接的接受者,对公共服务也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然而,多年来我们对这一方面的工作关注不够.调研也不够到位,所以,在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调研及测评过程中,就体育休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顾客满意度(即“软”指标)调研及评析不可或缺。 2.3.1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性评价 厦门市市民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体育休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212、2.812、2.793,标准差为1.31、l。50、1.48。可见厦门市市民对体育休闲设施评价并不理想,仅达到基本满意程度;对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评价则更低;从公民角度来看,青年人、下岗及低收入人群的评价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如今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仅是增加体育场馆和活动次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问题。就不同阶层居民对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差异性评价,做进一步调研、剖析和评价很有必要。 2.3.2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差异性评价就不同学历而言,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高中、职高及大专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3.22,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3.17。相较于体育休闲设施,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对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满意度则更低,且均值在3.0以下。 就不同职业而言,无论是体育休闲设施,还是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离退休人员对此的满意度均值最高,分别为3.68、3.37和3.05,失业、待业、下岗者的满意度则最低,均值为2.93、2.59和2.57,经卡方检验得出,不同职业阶层公民对以上指标的评价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p#分页标题#e# 从收入角度来看,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在统计上晕显著性差异,基本呈正相关,即收入越低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越低,收入越高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越高。但值得关注的是,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后,这部分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更低,其中收入为3000元以下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满意度均值为3.09,收入为10000元以上者满意度均值最高为2.90,无固定收入人群的满意度均值为3.02。同样,相比于休闲设施,厦门市市民就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服务而言,不同收人阶层的市民对此的评价在统计上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即收入越低者对此评价越低,收入越高者对此评价越高,但是当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时,这部分市民对此的满意度均值则同样又出现了一个大的跌峰,满意度均值为2.69(表3)。 2.3.3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差异性评价的原因首先,从文化程度进行剖析,大学生、无业、失业、下岗、无收入者或低收入者,同属低收入人群,但他们低评价的原因则完全不一样。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理应掌握更新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进而成为体育休闲消费和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群体之一,但事实上,通过个别访谈得知,仍有不少大学生对学校及周边公共体育场馆缺乏质量较高的体育锻炼器材和体育运动设施不满;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缺少指导、缺少优质的体育信息服务等存有抱怨。文化程度是决定个人人力资源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个人对事物的价值观的差异,即收入高者追求更高、更刺激或更时尚的体育。相反,低收入人群,如无业、失业、待业、下岗市民等连温饱问题都无暇解决,更无法顾及体育锻炼和体育休闲活动,大部分人对体育、体育公共服务并不了解。对这些低收入市民而言,他们在参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时更多的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 其次,从职业处境看,相较于无业、失业、下岗市民而言,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厦门市当前休闲设施及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党政机关、社团干部与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拥有对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如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其健身需求。正如《有闲阶级论》一文中指出:“新兴富豪通过‘炫耀性消费’来炫耀其社会地位、权利和金钱,在社会阶层中的优越性就是依赖于这种炫耀性消费表现出来的,因而,‘展示自我型’和‘完善自我型’价值观在这些阶层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帆船等活动也便成为他们的时尚,各种休闲健身俱乐部也便成为了他们的最佳去处和余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场所。相反,其他职业,包括学生及无业、失业、待业、下岗人群则不然¨…。当然,离退休人员就体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对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同样也是较高的,而且满意度均值分别达到了3.68、3.37、2.89。这是因为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健身项目,如跑步、游泳、做健身操等,无需特别服务,包括对场馆设施、体育信息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再次,从收入水平看,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从不同的消费结构可以判断他们所处的收入阶层。此外,体育休闲成本同样也影响到不同阶层体育休闲方式的价值取向。即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价值越高,每小时的劳动报酬也越高,不工作时的休闲价值也会一同升高,所以,各社会阶层体闲机会成本的不同,同样也使得他们在体育休闲活动的质、量和态度上存在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我国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估体系建设滞后 绩效评价具有多维性,既有“硬”指标(以机构统计和经济审计为主要获取途径,具有直接性特点,如数量和比例),又有“软”指标(指较难具体量化的评估指标,以公众评价为主要内容,主要获取途径为社会调查,后经程度值量化,具有间接性特点)。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绩效评估工作起步较晚,过去大部分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统计和评价,大多也只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缺乏微观基础上的数据调查和定量分析。就政绩工程而言,体育公共服务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此也出现了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重“硬”轻“软”现象,以及评价过程中的浓重政府主导色彩。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评估体系的建设滞后。 3.1.2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问题依然存在 厦门市绝大部分单位自用体育设施不对外开放,未考虑进入市场,更未考虑进行相关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由于存在规划缺失、法规未得到有效执行等诸多原因,厦门市住宅区体育设施配置建设工作同样做得也不够到位;在对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厦门市市民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性评价并不高,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又加剧了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且存在公益性不明显和难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两端人群的差异性需求等相关问题。 3.1.3将公民(顾客)满意度纳入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范畴 体育场馆、群众体育开展等可量化指标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一个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样仅仅关注“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也不一定就能如实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体育公共服务的真实状况。公众乃体育公共服务最直接受益者,他们对体育公共服务也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因而就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而言,公众最有话语权。将公众(顾客)满意度评价纳入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评价领域,并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到“公共需求导向”的重大转变意义非同寻常。 3.2建议 3.2.1整合资源,加大现有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落实开放期间学校的安保工作,确保入校健身的群众和学生的安全,对入校人员要适当限制人数。落实专款用于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折旧、维护费用。由政府出资购买保险,一旦入校健身的群众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保险赔付。#p#分页标题#e# 3.2.2加强执法监督和协调。保证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对已规划但至今仍闲置的体育设施用地必须予以恢复或补建,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对未规划体育设施用地的居住区,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利用政府储备用地或绿化预留地,结合绿化建设健身中心或健身站,弥补居住区体育设施用地的不足。修改现行地方法规,完善用地指标体系。从而真正做到“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建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使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真正达到“亲民、便民、利民”的目标。加强行政执法协调和执法监督,完善建设项目行政许可程序。建议体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居住区建设设计评审,并参与居住区竣工验收工作,进而确保居住区足额配套符合规范要求、使用安全的体育设施‘1”。 3.2.3建构体育公共服务评价市民参与机制及方式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公共服务,政府理应在其掌握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相应的体育公共服务。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公共服务方式,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采取公众乐意接受的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当公众的体育公共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府同样也应积极回应公众新的服务需求,进而确保体育公共需求的满足。着力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切实保证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评价进程中的话语权。大力发展数量更多、种类更全、规模健全、配套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所转移出来的职能,进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势在必行。不可忽视民众实际需求,进而以政府意志替代民众意志。事实上,也只有“站在顾客立场思考”,进而建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进程中的市民参与机制及方式。 政府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才回归到了正常轨道。 3.2.4切实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由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不同,各社会阶层呈现出层级化的趋势,由此表现出个人品位和生活方式等的多样性,并最终形成体育休闲方式上的阶层差异;因而,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评价过程中,也只有把公民的满意度纳入公众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或三者间的连带关系中考察。才能更为准确、及时地了解民众的真正愿望和需求。体育休闲是一个人生活质鼍的体现,它更是社会公平的延伸,全体公民平等获得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平等对待每一个公民也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应有之义,因此,应切实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在实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均等化方面狠下工夫。
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论文
1.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难点
因为处于转型期,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高速增长趋势与社会发展实情构成了供需矛盾,所以必须将社会体育组织融入到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理念创新以及政策上的支撑都比较欠缺,缺少针对性管理制度,导致该方式的发展受阻。因为在认知、条件以及相关经验方面存在较多的局限,所以如何促进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更好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构建社会体育组织与体育公共服务功能连接模式
构建该模式可以起到双方面作用;首先可以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创新模式,保证社会体育建设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当中,将公共体育应当发挥的只能全面承接下来,使其变为政府的助手,将供给主体转向多元化,打造造福全民的服务体系。其次可以帮助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更好的发展,让社会体育组织能够集中在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服务的构建上,凸显专业化服务应具备的优势。其次可以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功能的对接中,必须要保证双方组织类型以及相关服务功能是相互匹配的,可以从组织服务、活动服务、指导服务、信息服务、设施服务、体质监测服务等方面进行建设。构建全面服务居民的体育服务,完善三级服务网络,将网络化服务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其中服务类的核心组织必须发挥主要组织职能,将指导功能和聚集功能集中到一体,完善纵向体系建设,保证组织体系服务功能能够更好更快的发挥。各个组织之间都需要通过特定方式保持组织间的联系,同层组织之间必须不断协调工作,将网络整体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在公共服务日常供给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体育方面公共服务的方式,将任务转交给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来完成,提升项目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合约,对不同服务组织进行划分,按照其种类与职能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3.政府提供保障
各城市的体育行政部门都需要秉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的基本需求来对职能进行定位,将工作重点从传统工作模式转移到国家整体的体育方针发展中,对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保证体育政策更好的落实,提升管理质量。可以向社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将类似体育公共管理等职能转交到社会体育组织的手上,打破传统混淆不堪的格局。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发展基调,将社会体育组织归纳到体系建设的高度中,促进核心组织不断发展,最终保证核心组织可以承接体育公共服务,提升其实用性。需要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来为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组织发展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相互衔接,保证服务功能的正常供给效果。政府需要从服务内容入手,将城市社会组织通过分类的方式进行整合,突出体育核心的作用,将其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在体育服务领域当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不断的发育,直至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以满足市民多变的需求。逐步的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之上的财政转移体系,国家体育总局应该从传统的负责支出的环境中走出来,转移到全国性体育公共服务以及体育相关规划中,对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构建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以及相关支付机制,最终达到无条件转移支付的状态,保证城市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能力,至少在经费上不需要有后顾之忧。工作人员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监督体系,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招标,招标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流程来操作,保证项目正常执行。作为体育行政部门,必须要对项目的承接单位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包含资质、绩效等,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估标准以及项目评估方法,通过该方式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保证组织服务监督形式与公众监督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升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质量,保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满足政府与社会对其绩效的基本要求。
4.社会体育组织承接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构建
体育游戏在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运用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体育游戏的概念和特点,然后从体育游戏在课程导入中的运用、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教学中的运用、体育游戏在课堂结束部分中的运用三方面阐述了体育游戏在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最后对体育游戏在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专院校;体育游戏;公共体育课
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能提高大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具体讨论体育游戏在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学生身心得到发展为目的、以身体练习(包括各种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锻炼身体、愉悦学生心情、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功能。
(二)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文化与公共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体育亦是如此,体育文化反映的是国家对待体育的态度。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体育文化融入到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高校和体育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将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有效融合在一起可以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提供正确的指导,让高校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校公共体育
一、体育文化与高校公共体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体育文化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和教师,都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更希望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人才的文化素养和体育素养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贴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则是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了体育素养,那么即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再高,也算不上是一个高素质人才,而且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高校要想培养好人才就一定要注重体育素养的培养,一般情况下,高校培养学生体育素养都是通过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的,这也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最主要的途径。体育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精神,比如坚持、团结、拼搏向上等,高校在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融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核心要求
体育文化是高校公共体育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公共体育的灵魂,高校一定要明白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教师、学生才能认识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的推动体育文化和公共体育的融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就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也就没有办法通过公共体育教学来让学生的体育文化得到有效提高。高校通过公共体育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让学生的体能和意志力进一步加强,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公共体育对自身的重要意义所在,在上课的时候,应付了事,不重视自身身体的锻炼,只是把公共体育当做简单的自由活动课,这样无法在公共体育课上领会到真正的体育精神。把体育文化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能够转变学生错误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对公共体育更有兴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但可以感受到体育文化,还会更加积极地去锻炼身体,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深刻体会体育文化中拼搏向上、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体育文化和公共体育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
谈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摘 要:新时期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发生了一定改变,体育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愈加重视自己身体素质,社会体育活动大范围开展,体育公共服务实施具有必要性。当前,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其二是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居民体育生活,但两种供给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该文将具体研究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以期体育服务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实施方案
近年来,基于跨部门联盟下的社会体育组织与企业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基于社区合作下的社会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基于服务链下的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三种模式的形成,新的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就此诞生,这对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树立全民体育、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不断增长,现今已经达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高速增长,并且在5000美元以上的时候,国家公共服务也会随之进步,进入结构优化发展阶段。就体育公共服务而言,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逐步提高,可以基本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方面不断创新,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动战略目标,当前广州、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政府部门已经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给予社会体育组织支持,促进体育组织发展,形成了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学术界对这一现象也广为重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服务模式与体育事业及社会未来发展趋势不符,要想提高体育服务供给效果,就要在现有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
1 社会体育组织概念分析
社会体育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外,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为目的的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我国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较晚,其构成来源具有复杂性特点,通过实践调查与相关资料研究了解到,我国社会体育组织有体育部门、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基层自发形成的组织构建,其中自发形成的体育组织不被法律条例所认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间体育性质,二者都具有非经营、非政府性质,为健身团队和有体育需求的人群服务[1]。站在合法性、专业性角度上讲,第一类体育组织专业性更强,服务形式也与现行法律条例相符,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政府会给予一定资源支持,使其成立、发展过程更加顺利。站在民生、民意角度上来讲,自发形成的体育组织深得民心,但是这类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受到限制,无法获取政府资源和法律上的支持。因此,发展社会体育组织要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2 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2.1 由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体系下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服务的概念界定
从范围维度看,公共服务领域有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体育文化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一个分支,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以公共性为主要特征,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满足社会公共的体育文化需求为核心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2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必然趋势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即2012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2011年到2015年是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期间,“十二五”规划对群众体育的发展相当重视,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支持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全民健身设施”等,通过这两大政策双管齐下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构建,使海南岛人民能享受到体育锻炼的均等化权利。因此,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海南国际旅游的必然趋势。
2.2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海南长寿岛的形成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海南成为长寿岛的基础,海南岛的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决定着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能否顺利的进行构建,全民健身路径是人们进行锻炼身体的物质保障。构建海南省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唤醒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海南省属于亚热带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为全民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使海南居民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满足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