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设施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设施建设

茶文化视域下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摘要:具备茶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提高信阳城市整体形象、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工业设计的思想为出发点,针对如何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用户的综合体验进行了相应的设计研究。通过对信阳市公共设施的现状分析和信阳市城市发展整体需求的研究,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共服务、传承信阳茶文化理念以及塑造完整的城市形象等三个方面,就如何进行具有信阳茶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设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改良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公共设施;设计

引言

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设备,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它作为现代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建设关系着城市的经济与发展。信阳位列全国十大魅力茶乡,毛尖茶早已成为信阳旅游发展的四大品牌之一,信阳之美,美在山水,美在茶乡[1]。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信阳市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五规合一”的发展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基于城市宏观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传承的需要,茶文化视域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势在必行。

一、信阳市公共设施设计现状

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信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7%,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3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但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信阳与国内、省内多数城市类似,存在严重的城市特色弱化的问题。以公共设施为例,目前,信阳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中功能基本合理、制作相对简单、材料比较单一、外观表现力不足,这种缺乏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在不同的城市间不断地复制,在各地形成了设计风格相对统一的城市印象[2]。考察中发现,在茶产业相对比较集中的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及周边各县,公共设施的设置也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茶文化符号,个别与茶文化相关的城市小品的设置也只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视觉点缀。

二、茶文化介入公共设施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阅读全文

文明小区工作实施方案

一、打造范围

按照县委、县政府对打造文明小区楼院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此次文明小区楼院打造工作涉及城区4个社区管辖范围的居民小区、移民安置小区。

二、打造时间安排

从2013年3月中下旬开始,在前期开展打造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打造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及各社区务必抓紧打造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力争于2013年4月底前完成文明小区楼院的打造工作。

三、打造内容标准

按照“美化、绿化、硬化、亮化”的“四化”标准,结合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六个一”工程,即:一个群众自治性质的管理组织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个门卫值班室、一个宣传公示栏、一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使城区所有小区楼院、居民区(点)的形象和文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具体打造标准及各单位点附后)。

四、打造工作保障

阅读全文

城镇化建设中广播电视设施迁改分析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广播电视和通信等公共设施面临着与日俱增的迁改工作,在此过程中,有些拿到了迁改费用,有些没有拿到迁改费用,还有一些则原地不动造成乱象。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平衡,以依法行政角度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从个案出发找寻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保护条例;设施迁改;资源置换

0引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东南省份各地乡镇基层政府大力推进“小城镇整治”、“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建设。在此过程中,涉及道路扩建和空中线路落地改造,需要通信运营商和广电等被迁改单位(以下简称:被迁改单位)对所属线路进行迁改。在迁改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而引发系列案例。

1案例概况

在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迁改实施过程中,有些大项目政府跟被迁改单位签订协议,有些小工程则直接以通知形式限期迁改。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形案例。案例1:签署协议拖欠工程款。以某乡镇小城镇建设为例,基层政府与迁改单位在2017年底签订的补偿协议中约定: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号区长办公会议纪要,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确定,基层政府承担迁改费用的70%,迁改单位自己承担30%。迁改工作总体上也是在2017年底完工,之后有些零星缝缝补补的在2018年上半年也全部完成了。协议签订以后基层政府支付了一部分款项(类似预付款),而大部分的款项基层政府拖延不予验收造成工程款无法审计结算,至今(2019年底)仍未支付。案例2:直接印发迁改通知型。2019年6月25日,某市某基层政府向被迁改单位印发“关于**周边强、弱电移除的函”,其中表述:某乡镇已成功申报**省**小镇培育单位,为建设**小镇需要,将对**周边建筑进行拆迁,涉及到的杆位及线路请各单位务必于2019年7月10日之前全部移除到位,未移除的我们将视作无主线处理。请各单位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小镇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在这个函文当中,基层政府只字不提线路设施迁改费用,只要求限期完成迁移。案例3:协调未果的极端做法。2019年2月初,某群众向12345投诉,某乡镇道路人行道上电杆矗立影响行人。相关的被迁改单位事后立即作了迁改预算报基层政府,之后由于费用问题此事未果拖延至今。还原人行道电杆矗立的前因后果,该处人行道原本为烂泥地,被迁改单位立杆在前,人行道改建在后。按照国务院和浙江省政府相关条例规定,造成电杆线路设施迁建的基层政府应承担迁建费用,由于人行道施工前,各方未能就迁改费用达成一致,基层政府于是撇开电杆线路设施直接施工,造成电杆线路设施矗立在人行道上的事实。以上三种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案例,归集直接原因就是基层政府不出钱。情形案例1和案例2之中,有共同之处就是被迁改单位已经实施了迁改,但拿不到迁改费用,即使是签订协议的大项目也是被拖欠施工款,被迁改单位被拖欠款项就会延伸到具体的施工队被拖欠工程款。案例3比较极端,两边谁也不管谁,但最终影响道路行人,影响环境美观,受损的是公共利益。本次分析涉及的案例未涉及司法角度,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强势地位及其他相关因素,各被迁改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尚未产生就此类案例而诉诸司法的。

2分析

阅读全文

乡镇全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9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重点从“七改三网”、“8+4”等方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我镇201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2019年我镇新农村建设共布点40个,涉及9个村40余村小组。

我镇全部新农村建设点建设进度均达到百分之90以上,总体进度目前已完成主干道7000米,公共便道6700米,通户便道11580米,檐阶水沟12000米,粉墙13000平方米,拆旧4600平方米,排水沟9800米,绿化树2000株,庭院整治700户。

二、推进措施

1、明确责任、强化调度。对每个新农村建设点安排包点领导与包点干部,各村上报的资料台账,建设进度等均需包点领导与包点干部把关并每月召开调度会,每月开展若干次督察。

2、强化举措,全面推进。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扶贫、交通等项目结合全面推进。发动各方力量建设更优新农村建设点。

阅读全文

景观设计在铸造企业园区规划中的作用

摘要:

在我国,铸造企业因其重金属烟尘、腐蚀性废气排放量大,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厂区污染物的滞留与堆积会导致厂区内的工作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铸造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社会各界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铸造企业生产园区内的园林景观设计,厂区园林在保证环境美化的同时,栽种植物的净化特性也对厂区空气处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铸造企业污染物排放特点,具有针对性地提出铸造企业生产区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以期通过对工厂与园林的紧密配合,提升生产区环境,降低工作人员健康风险。

关键词:

铸造企业;生产园区;景观设计;污染物排放

一、铸造企业环境特征分析

铸造企业是我国重工业企业的代表,因其特殊的生产任务,不可避免地需要排放出一定量的有害污染物,污染物以气体排放物为主,主要为金属烟尘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为了选择与铸造企业生产相配套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需要对不同生产流程的特点及环境、净化需求特点,以提升园林与铸造企业厂区环境的契合度。对此,笔者结合相关工作经验,对厂区环境特点进行了以下分析。现代铸造厂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设施建设趋向集成化与一体化,目前在多数铸造企业厂区内,一般包含生产区、仓储区、办公区、生活区四个部分,四个区域均具有各自的特点,生产区以生产、加工为主,生产区是铸造厂厂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厂区总面积的60%以上,生产区最大的特点是空气污染严重,且部分区域存在一定的噪声污染,(如表1)所示,生产区主要污染物以粉尘为主,粉尘颗粒易造成的疾病主要为皮肤疾病和呼吸道系统疾病,据统计,这两类疾病占到铸造厂工伤医疗支出的90%以上,严重危害了生产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仓储区对环境无特殊要求,但为了能够提升仓储区的储备能力,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仓储区的分布位置一般位于厂区外围或角落,以提升土地利用率。办公区和生活区的特点相似,在厂区内的分布位置一般与生产区有明显的分界,以防止污染物对办公区、生活区人员的伤害,在厂区布置中,这两类区域一般占到厂区总面积的25%左右。对厂区设施及分布进行分析后,绿化园林景观的分布位置主要划定为以下几处:1.生产区内;2.生产区外围与其他区域交界处;3.生活区和办公区内。

二、铸造企业生产厂区园林景观设计及注意事项

阅读全文

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2.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解释为:农业生产安全目标、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目标。目前,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绝大部分为公共物品性质,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需要也会更加突显,这也反应在此类设施在农业水利设施总额中占有的比例的逐年上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有效运行要有明晰的运行服务主体,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服务主体的明晰及重塑,必须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创新来保障。

二、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中央财政对农业水利设施投入整体不足

农业水利设施归于公共产品范围,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供给和非政府供给。其特点为:公益性、公共性及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享受的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相对较少,而各级政府供给的大部分是满足城市公共产品的需要。尤其是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国家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从每年国家财政投入的绝对数额来看呈上升趋势,但是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在2000年前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一般在10%以上,自2000年开始,这项支出的比例一直在9%左右,据此,足矣显示国家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入在减少,相应用于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也会逐年降低。

2.基层财政困难的现状限制了基层政府的投入能力

阅读全文

乡村振兴下县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创新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稳步提高,推动着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但是,由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较晚,仍存在着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产业融合主体缺失、部分企业同质性较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县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就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创新性的对策予以改善解决。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反映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换句话说,工业化可以带动农业化,使农业变得规模化、专业化。同时,服务业也能影响农业的发展,两者的融合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服务效率,并能缩短农产品的销售链条,进而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此既能使生产者受益,又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国家出台了多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政策,明确提出需抓住城乡发展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积极培育农村农业新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资源跨界配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1发展困境

1.1传统资源要素与新兴生产要素结合不紧密

传统资源要素与新兴生产要素结合不紧密的现象在农村尤其明显,人们的观念更加保守,往往风险意识也更强,导致他们不愿意接触新事物,长此以往农村的发展自然就远远落后于县城。比如在生产方面,效率低下,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承受经济压力的能力也不高。同时,当传统资源要素与新兴生产要素不能有机结合时,会影响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在县域层面推进产业融合,能够有效推动创新性生产要素与传统资源要素碰撞结合,使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1.2产业融合主体缺失

阅读全文

市政基础设施建构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1.3%,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直到城市化接近70%以后才逐步放缓,即未来中国城市化还将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此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总体上对其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往往为人们有所忽视[1,2]。中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而无论是城市人口的居住需要,还是工商业的发展需求,都离不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3,4]。因此,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应该更加重视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力度和科学性。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就   1.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体制机制改革顺利推进   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是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比重达到世界银行推荐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低标准。城建投资重点已逐步向与环境保护密切的城市燃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及道路交通设施转移,管道燃气、集中供热和园林绿化的投资增长较快。“十五”时期,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为16180.8亿元,是“九五”时期投资总额的2.85倍,2009年我国城市供水、燃气、集中供热、公共交通、排水、园林绿化、市容卫生和道路建设投资分别达到368亿元、182亿元、369亿元、1738亿元、730亿元、915亿元、316亿元和495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2005年的1.63倍、1.28倍、1.67倍、3.65倍、1.98倍、2.22倍、2.14倍和1.95倍。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释放建设活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已经从供气、供水等个别行业向市政公用事业全行业推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不仅促进了市政公用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关键指标分别达到96.12%、91.41%、12标台、12.79m2、10.66m2、34.17%、75.25%和71.31%,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提高了0.79倍、6.88倍、3.56倍、6.07倍、6.11倍、1.73倍、9.75倍和10.47倍。城市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阶段性提升趋势,集中供热面积近三十年来一直呈指数加速上升趋势(图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近20年来加速改善,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加速提高,市政公用行业供给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行业供给和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1981年至2009年,城市供水能力、燃气供应能力、集中供热面积、城市道路、污水处理能力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等指标显著提高,29年间分别增长7倍、41倍、324倍、8倍、105倍和108倍。城市市容环卫设施建设阶段性推进,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6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稳定,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图2)。   1.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大幅提升。以1981年指标值为“1”计量,其他各年份指标值除以1981年指标值即为各年份的标准化值。大部分单项指数是线性上升的,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状态,反映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题,容易受到资金投入和政策等外因影响。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用水普及率指数呈“S”型增长趋势,2009年燃气普及率和用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41%和96.12%。污水处理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数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生态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表1指标体系和指标叠加方法,得出市政基础设施各分类指数和综合指数(见图4)。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及各分类指数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1年以后,各指数呈现明显加速上升趋势。其中综合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生活设施指数和交通设施指数呈“S”型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生态设施指数呈加速上升趋势,而环卫设施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生活设施和交通设施是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优先发展领域,从设施保障能力角度来看,目前建设相对较好,所以提前进入“S”型曲线的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生态和环卫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近几年进入大发展期,其指数有加速提升趋势,处于“S”曲线的第二阶段。从时间序列尺度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大幅提升,但不同类别的设施建设发展阶段不同。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2.1市政基础设施主要问题   第一,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偏低。2009年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全国平均水平指标与联合国人居城市奖获得城市的市政设施水平指标差距较大,各项指标几乎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环卫类指标差距非常大,其中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相对落后(表2)。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和水平不高与经济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将在今后长期存在。   第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市政基础设施城乡、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协调区域发展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依然很大。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超大、特大型城市设施水平要优于其他规模的城市;从城乡的角度发展来看,这种不平衡将更加突出,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为例,乡镇基本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九五”时期以前,东、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极不平衡。除排水管道密度指标外,其他指标都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特征。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东部地区要比西部地区高31.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部分市政设施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东部地区,如2005年西部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7.28%,超过中部地区7.58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但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与东部地区相差依然很大(图5)。东部地区已经逐步摆脱依靠国家投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单一配置模式,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市政投融资模式,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政府财政投资。#p#分页标题#e#   第三,市政基础设施行业发展不均衡。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往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先受到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超前,与人们生活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加快了建设进程,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落后于其他行业发展。   2.2市政基础设施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投资融资、机制体制、统筹协调、运营模式和市场化改革等方面。   第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投资加大了投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两项所占比重为54.4%,企业自筹资金约占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的32%,发行债券只占0.3%。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主要以财政和国内银行贷款为主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面临投资缺口最大的地区是中小城市,多数中小城市和县城财政能力有限,融资受到市场因素限制,非经营性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来源途径。   第二,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区域垄断性的特征。政府不仅是提供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的最终责任者,而且要保证逐步实现共享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的均等化。解决市政公用领域的运营效率,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公共财政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快形成保障逐步实现人人均等共享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顺,基础设施协调统筹与共建共享尚未建立,行业监管仍是薄弱环节,预警应急能力低,安全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力度不够。首先,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不完善,基础设施选址和建设布局难以落实。,各专项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和控制,专项规划设施建设用地不能得到保障,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尤其是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垃圾处理设施往往难以选址新建或扩建。其次是各行业协调性差。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各行业分散建设现象,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项目缺少协调和配套,造成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略大于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市政基础设施各行业均衡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按照东中西地区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并配合以宽松的发展政策,整体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   3.1高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   我国沿海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城市,重点是推进实施“优化发展”型模式。“优化发展”型配置模式以生态、集约、科技含量高为主要特点。由高效集约的空间布局模式、多元化的社会融资建设模式和低碳生态的运行管理模式构成,符合未来城市低碳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第一,推进高效、集约的空间布局。发达地区城市未来市政基础设施配置的发展方向以优化建设为主,即通过对旧有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增设施的配置,使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集约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和城市资源。基础设施立体配置模式可能是今后发展的概念模式之一,是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布局采用立体配置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化、科学化配置[5]。   第二,多元化、社会化的融资建设。未来高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用BOT、TOT、BT等融资建设模式。其中BOT可以动员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民间投资者可通过收费获得投资回报。TOT模式集中体现租赁特点,中标者一次性向政府支付租金,政府既回收了设施建设资金,盘活了存量资产,又解决了公用设施的管理和运营问题。这种模式直接租赁、管理现成项目,不需要承担建设期的风险。BT模式适合于缺乏收入补偿机制的设施,例如,实践中的污水管网的建设投资,对建设财力薄弱的地方政府或融资能力强的承包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6]。   第三,生态化、低碳化的运行管理。市政基础设施不仅要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更要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融合,重点体现在人居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上,使城市向着生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7,8]。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上,运用生态技术,减少利用能耗,建设新能源供给体系,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居民区的能源使用生态化;广泛布局中水和雨水的回收利用设施,达到节水的目标,缓解城市普遍缺水的重大环境压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上,体系应逐渐形成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快速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为辅助、出租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与自行车“双零换乘”相结合的绿色交通。城区内为片区之间及与外围邻近地区提供公交快速出行服务,公交系统服务覆盖80%人口。城市内部道路交通大力提倡积极发展清洁型电动汽车,以公共交通运输为主,建成无污染、高效节能、快速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立公交与自行车之间实现零换乘,打造网络化快速顺畅绿色交通体系。道路施工管理过程中,使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实现节能节材,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建立低碳、环保、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9]。   3.2中等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位置,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大中城市,未来重点实施“适度超前”型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一方面强调市政基础设施的实用化、适度超前建设,使市政基础设施符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强调建设与环保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促进环境友好。#p#分页标题#e#   第一,适度超前、网络化的空间布局。具有中等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的城市,未来应以适度超前为原则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置。适度超前是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公共设施配置理念,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形成跨区域的互动协调机制,同区域各相邻城市之间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临近城市的公共设施体系应相互连通,互为补充,实现网络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弥补城市过渡地带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10]。   第二,经营城市、市场为主的融资建设。中配置水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应该充分发挥经营城市的融资方案,以城市资产来吸引投资提高资源利用。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采用股权、产权转让等激励方法,不断吸引外来资本,投资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是这类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工作。例如,BOO模式适合于收益稳定,需要给投资人提供更多财务激励的新项目,要求政府对这些设施的运营服务质量易于监管。   3.3初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重点实施“快速发展”型配置模式。主要方向是快速发展、积极建设,以满足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第一,突出“点—轴”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构建处于初级阶段,应当遵从“点—轴”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在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核心城镇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公共设施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推动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流动,带动交通沿线经过的低级节点城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使公共设施系统沿交通沿线辐射扩展,带动区域整体建设发展。   第二,多渠道、政企结合的融资建设。该融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与其他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公用事业项目,具有以下明显优点:一是政府可以融通社会资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是打破了原来的垄断体制;三是非公有资本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于政府资金或其他形式资本注入,合营模式可以提高投资者信心,减轻投资者融资和还贷压力。公有资本作为股东,便于政府调控项目服务收费价格。   第三,实用化、清洁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初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注重实用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首先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切入点,做好区域间交通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城市上下水系统、供气供热系统、城市公交系统、照明系统、公共休闲健身系统等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设施建设[11]。   3.4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取向   第一,创造良好的体制与政策环境。政府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针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量大的实际,政府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要提供良好的服务废止或修改歧视性政策。加大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公用企业、市政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企业的资质管理。加快特许经营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规范融资行为,完善行业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监督。   第二,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按照“平均成本+合理利润”的定价原则,合理调整和确定公用事业的产品基准价,实现公用事业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对纯公益性公用行业,其经营成本和合理回报由政府财政全额拨付给予保障;对提供城市公用服务并向消费者收费的项目,产品价低于基准价的,应按市场化方式运行,逐步调整价格标准;对于主要服务于生产的营业性市政公用行业,应合理计价,实行企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要树立“使用者付费”、“污染者付费”观念,不断调整有关价格和收费标准。   第三,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协调机制。一是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工作职责,中小城市政府需要作好投资来源、绩效评估、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主动承担起市场监管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管理义务,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各行业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健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长效联动工作机制,理顺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尤其是城市道路、照明、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等都与城市生态建设相互联系,生态湿地与污水处理的有机结合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