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基础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基础管理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

【摘要】针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资源三大方面,探索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依据学校优势资源,兼顾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实践基地、实训中心、师资挂职、本导师制等软硬件全面提升建设,以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资源

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随着新时代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理念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组织的大量发展,我国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型公共管理类人才需求量不断扩大,但由于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公共管理类学生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高。针对社会需求,在明确了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基础上,人才培养的重点就在于“怎么培养”,这就涉及到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资源等诸多方面。

一、培养内容:“四位一体”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培养本科学生基本素质的核心和基础,所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适应新时展要求人才的关键。新时代需要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以及扎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就业适应力。为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素养,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依据学校优势资源,兼顾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四大模块。

(一)通识基础课程模块

此模块课程注重学生基础素质培养,重于“宽基础”。既包括思政课程、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还应包括依据学校整体特色和优势开设的通识课程。如开设“人工智能基础”“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实践”“工程概论”“数据建模”“公共艺术与审美”“商业伦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系列通识课程,这样既使学生具有较宽广的视野和发展基础,提升学生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将来工作或深造需要,还能充分发挥各个专业资源优势从而促进相互交融发展。

阅读全文

公共治理与公共经济管理浅论

摘要:

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部分西方国家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状态以及不科学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各国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并实现科学的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公共经济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

西方公共治理;公共经济管理;创新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经济危机现象越来越严重,典型的西方国家有英、美等国。正因为如此,英、美等国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公共治理。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公共经济管理创新作为一项全新的公共治理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西方公共治理与公共经济管理新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经济管理创新的根源

公共治理指的是,政府运行过程中必须持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在构建全新的制度基础上,促使社会、人和政府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并充分运用私人和公共部门,在二者有效配合的基础上,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并逐渐构建公共经济管理新机制和公共经济范围,促使科学的发展在公共经济以及私人经济中得以形成,更能够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将“人本主义”进行充分的体现。公共治理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运行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传统的体制效率过低,较大的严厉产生于公共经济当中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公共治理力度。公共治理实施的主要原因:首先,非科学发展产生于公共经济以及私人经济二者之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萎靡以及石油危机不断产生于西方国家当中,国家发展中面对的资金赤字现象严重,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政治以及社会问题;其次,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促使政府各项信息更容易被公民所了解,他们在面对公共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参与程度提升,有助于政府组建向透明、灵活以及高效的方向发展;最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能够高效的处理各种国际环境问题,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为自身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来哪个好的基础,并促使国内运行中逐渐形成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环境。

阅读全文

大数据下公共管理平台构建探究

在计算机、数据分析等技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大数据技术在数据的搜集、处理方面的优势得以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促使公共管理的流程、服务、内容等方面逐渐转变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其质量。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并非指的是规模较大的数据,而是无法借助常规的分析工具捕捉、管理一定时间阶段内的数据集合,必须借助处理模式的更新才能在提升洞察力、决策力的前提下,这类数据的多元化特征、增长率等信息才能有效发掘出来的一类信息资产。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到处充斥着大数据技术的影子。大数据技术具备的特征如下:第一,数据量逐渐庞大。大数据分析其本质上也是数据分析的一种,但和传统意义下的简单数据分析完全不同,是一种将大数据作为基础的海量信息分析,数据量逐渐庞大的显著表征便是用于数据规模衡量的单位,从TB、PB开始逐渐向着ZB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指数级别的增加趋势。第二,数据的提取、储存等方式多元化发展。主要的表征便是大数据下的图片、网页等非结构类型数据的应用复杂性要远超之前传统的数字、文字信息。第三,数据处理速度较快。大数据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数据的快速产生,至于数据处理的快速则是体现在储存、导入、分析这些数据的过程中,这种数据处理的高效性,确保决策部门可以在实时数据变化分析的基础上,为其数据预测、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保障。

二、公共管理工作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变化

1过程的变化

对于公共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而言,理论和实践模式二者的创新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大数据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在管理过程上,从之前的流程管理逐渐转变为数据管理。因为受到传统行政科层体制的影响,传统的公共管理工作倾向于流程化的管理,但这种管理的流程化却最终都变成流程刻板化发展,不但直接影响到管理流程的合法与否,并且这种影响最终都会折射在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上。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公共管理则更加倾向于管理对象各类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够从规模较大的原始数据集合中,选择或者是推导出有利于公共管理工作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作为基础指定行动策略并落实,同时这些复杂、海量的数据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在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查询,利用这些数据提供便利,最终达成公共管理的目标。相较于传统多方博弈的流程制定、实施的流程管理模式,数据管理更多的是以技术的客观过程作为依托,主观上的博弈很少出现,能够在处理核心数据的前提下,有效达成公共管理的既定目标。

2服务的变化

阅读全文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管理论文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内涵解析及科学界定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分类标准,人才可以被大致区分为两大类:基础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基础型人才是指致力于探索自然奥秘、认识未知事物、开展科学研究的专门性人才。通过深入、持续的研究,基础性人才能够挖掘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进而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应用型人才则是以基础型人才从事的工作为铺垫,进一步将挖掘出来的一般性自然规律进行转化和应用的桥梁性人才。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应该着重向学生传授如何开展理论应用,在掌握扎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地方院校培养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有别于职业技术类的专门人才,作为本科应用型人才仅仅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他应该既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进行初步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技术知识,能够快速融入到实际工作场景之中。换言之,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做到实践能力与理论素质的培养并重。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既具备一定水平的实践能力,还应拥有自我学习的潜力。因此,在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应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技能的学习,还应该汲取广泛的知识,夯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度的基本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并具备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储备的良好潜力。

二、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逐渐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已有一些地方院校将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理念,并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然而,从总体上看,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成果,在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定误区。

(一)从宏观层面看来,部分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存在偏差

一直以来,政府对公办院校的投入有重点及非重点之分,针对前者,国家财政有专项拨款,并优先配置办学资源。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211”和“985”重点高校建设工程,被纳入其中的院校在办学资源的汲取上会获得优先支持。而院校是否被纳入上述重点建设工程的重要考核指标主要是围绕科研而非教学展开,这导致部分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重学轻术”的发展思路,将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进而忽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应关系,“专科升级本科、本科转型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进而升格为重点建设院校,争取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更多的教授、院士进驻”,已经成为诸多地方院校的发展目标。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些院校在自身资源比较有限的前提下确定高目标,盲目将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方向,虽然专业数量与招生规模有所扩张,但是教育资源、教学水平等却难以达到规范标准,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不被市场认可。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院校办学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在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时不切实际,教育资源配置缺乏针对性,学生自主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做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难以有效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理念上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阅读全文

城建档案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城建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是以城建档案信息文化资源建设为前提,城建档案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城建档案社会公共服务程度。因此,加强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和拓展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是每一位城建档案管理者的应尽之责。

关键词: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公共服务

“城市建设档案”(简称城建档案)虽是20世纪80年代才被确立的一个概念,但据考证,从夏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第二次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加之用于记录的金文已经取代甲骨文,在形式、内容上记录城市建设活动已日趋成熟,就已形成城建档案的雏形。城建档案文化定义较为宽泛,除包含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外,还包括城建档案的依托介质、展示内容、表现形式、存储方式及其形成历史、整理状况、文化特点、地域属性、利用价值等,涵盖行政、宗教、军事、商业、建筑等方面。城建档案文化源远流长,共同构成中华文脉。城建档案作为一个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的见证和缩影,既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活动重要凭证,又是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障城市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又为城市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城建档案具有专业性、机要性、管理性、服务性等特点,所以决定了其内容较为固定、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机械的管理模式也造成其文化属性的狭隘。而城建档案管理者如何在既枯燥、乏味又严谨、科学的工作中谋求提升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和拓展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最大、最优化,成为城建档案管理者的初心。本文仅以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中的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对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与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提升城建档案文化建设与拓展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存在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是以城建档案信息文化资源建设为前提,以服务社会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服务目的,采取多种途径、各种方式开发并传递城建档案文化信息,是实现城建档案价值的过程。城建档案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城建档案社会公共服务程度,而以城建档案社会公共服务利用为突破口;拓展其功能,更容易推动城建档案管理基础环节工作的创新,进而促进城建档案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建档案文化建设是城建档案提供公共服务利用的前提,只有扎实充分的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城建档案公共服务利用才能及时、准确、有效。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基础不牢固,档案收集不完整、整理不规范、归档范围和价值鉴定不准确、保管不完善都将严重制约城建档案公共服务利用。

二、开拓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是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由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归档直至提供公共服务利用的互有联系的若干环节组成,并共同构成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城建档案的公共服务功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提供城建档案信息文化为城市建设事业服务的一项工作。良性地开发和使用城建档案文化信息,可以将“死档案”转化为“活动力”,从而推动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统计工作均可视为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建档案文化信息储备的过程。而开发城建档案公共服务功能则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没有城建档案的公共服务利用,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

阅读全文

交通部门公路资产管理制度出台的意义

摘要:为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部门公路资产管理,确保公路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根据贯彻执行关于印发《公路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资〔2021〕83号精神,需要制定省级交通运输部门公路资产行业管理制度。现对制度制定的必要性、注意事项、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服务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简要分析如下。

关键词:交通运输部门;公路资产;行业管理制度

1公路资产行业管理制度出台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公路水路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游离账外,未能纳入统一的账务系统进行核算管理。按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政府会计准则》和《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水路公共基础设施政府会计核算的通知》(财会〔2020〕23号)有关要求,现对公路水路公共基础设施资产进行清查摸底及会计入账核算,工作完成后,将对公路资产开展日常管理,需制定省级交通运输部门公路资产行业管理制度。基于我国多年以来公路水路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游离账外的事实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会计入账核算价值计量难度较大的现状,以笔者个人从事的工作举例,笔者在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从事资产报表的汇总、审核及待报废资产处置工作,为做好公共基础设施会计入账核算工作,省级交通运输部门及各市(州)交通运输局(委),厅属相关单位,省公航旅集团、省公交建集团、PPP项目公司成立了工程、计划、财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协同配合,共同完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清查统计。其中实物量由工程、计划等部门负责,价值量确定由财务部门负责。全省公路水路公共基础设施会计入账工作完成后,公路资产将实行日常信息化管理,省级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制定公路资产行业管理制度,包括公路资产处置和公路附属设施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制度,并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由此可见,制定出台公路行业管理制度对于规范管理数量、原值庞大的公路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2公路资产行业管理制度出台的注意事项

2.1公路资产的分类及信息化管理

公路资产日常管理应按照资产管理信息化要求,依托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公路资产动态管理机制。省级财政部门与省级交通运输部门联手制定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的公路资产管理信息卡,可分公路及构筑物、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等项目对公路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卡的格式要能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特点,方便管护单位填写。公路资产管理信息卡功能模块务必于2021年12月月底前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正式加载上线,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阅读全文

公共部门成本会计报告研究

摘要:

公共绩效管理推动了公共部门会计角色的转变,构建有效的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成为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价值链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基本目标结构和模型构建,并集中阐述了绩效规划阶段、绩效实施阶段、绩效评价阶段以及绩效沟通环节的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公共部门对外披露的成本报告体系。

关键词:

公共部门;成本会计;公共绩效管理;国有资本绩效评价

随着企业成本会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控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公共部门中是否也需要构建成本会计及报告体系来提高经济决策的有效性进而强化绩效管理?这个问题的产生不仅是效仿营利性企业会计的发展经验,也是源于公共部门管理环境的深刻转变所带来的会计角色定位的变化(陈志斌,2014)。

一、公共部门及其相关的成本概念

公共部门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加以界定。就广义而言,公共部门可以包括国有企业。但公共部门的本意在于“公共性”,所以Gemmell (1993)提出根据政府公共性支出涵盖的对象来界定公共部门的范围。其潜在的含义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或补贴并不能直接列为公共性支出,所以国有企业并不能被视作公共部门的一部分。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本文所研究的公共部门的范围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公立的非营利组织(比如被称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和高校等),但不包括国有企业。公共部门的基本特征是公益性,但同时又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这意味着公共部门需要消耗和支配公共财物资源来履行其职能,即提供公共产品(包括优效物品)和公共服务。斯蒂格利茨(2005)认为,在混合经济模式下,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理论依据在于不完全市场的存在,或者说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更有效配置。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就是公共性支出的绩效问题①。由此可见,公共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治理的核心问题(Stark,2002)。在公共部门支出绩效的测量和管理中,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公共部门成本的测量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总服务成本和单位服务成本、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等。服务成本在公共部门成本会计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计的各项耗费的总和,包括服务活动中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服务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能够反映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是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阅读全文

高校专业化公共管理论文

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

在培养目标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类型上,三个专业均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要求上,三个专业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领导、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能,则属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行政管理、劳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均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均涉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在核心课程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其中有6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门与劳保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劳保专业共有10门核心课程,其中3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专业实验设计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相同。综上,三个专业在三个比较项中即已存在边界不清、交叉突出的问题,凸显了泛专业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一是淡化了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的存在价值贬值。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的。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而走向泛专业化,进而降低这个专业存在的价值,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二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放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限制,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的泛专业化现状则进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就业压力,因为泛专业化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虽然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人才流动频繁,需要就业者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泛专业化的教育,由于涉猎宽而泛使学生大多“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所以,一个泛专业化了的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呈现出明显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保专业。

三、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革除

要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无疑应走专业化之路,而专业化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专业指导。具体而言,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对公共管理学科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操作指导,同时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公共管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如对各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出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将领导、协调、组织、决策能力分解为更具体的能力评价指标,使能力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对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定,应在兼顾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加专业性强的课程(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比例;同时筛除既不具有通识性又偏于工商管理性质的专业化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筛除既非通识课程又非典型的专业课程,如劳保专业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第二步,是高校修订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藉此做好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培养计划的构成要素专业化。首先,设定更加契合专业就业领域、岗位、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要求中,不仅要有通识教育所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还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对本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技能提出具体要求。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能力、劳保的社会保险实务操作能力等。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应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在保障开出教育部指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设置足够的体现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对主要专业实验的规定,鉴于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完全相同,以及“电子政务”实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非必要性,应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实验”课程。诚然,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之路,还应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专业化,限于本文的议题范围,不赘述。

作者:王乐芝 李元 韩东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