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管理创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常态公共管理创新
一、新常态下的我国公共管理环境变化
(一)全球化、区域化已成世界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
首先,随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世界各国、各区域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开放化是其共有特点,也代表着公共管理要走向开放,并且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其次,全球化、区域化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由“隔离”变得“唇齿相依”,各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共管理需要加强合作。
(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其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以我国为例,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越来越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公共管理问题集中出现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幅增加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急剧增长,我国公共管理的空间在短期内发生剧烈重组与集聚,公共管理结构变得复杂、异常,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态势。社会公共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公共管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促进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创新策略,对于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
大数据时代促使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需要重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这种变革,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技术在各个行业发展中的应用。社会公共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较多,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复杂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大数据技术等逐步被应用于公共管理事业中,实现了管理的创新,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总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
一、大数据对公共管理创新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公共管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数据时代使得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开发性,主要表现在其打破了政府各个部门、政府与企业之间等的界限。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的进行主要是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使得依托于互联网与云平台之上的公共管理框架可以逐步完善,调动了全民参与政府监督的积极性。2.突破了以往的僵化布局,使得公共管理的制度、结构等逐步朝着扁平化的方向迈进。在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其结构一般为金字塔形,塔尖的部门等可以获得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地层与之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存在较大的问题,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等的共享,使得资源的分配等更为合理与科学。
二、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阻碍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
公共管理创新行政效率研究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关注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各方积极的探究提升行政效率的可行方式。然而,政府的行政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再逐步改进的过程中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进而,形成了现阶段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提高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基本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公共管理创新为基本依托,探究现阶段政府公共管理行政效率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后续的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切实落实深化行政改革的战略布局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行政效率;全面改革;公共管理创新;优化策略
一、引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政府行政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党的十八大也指出:“要坚持四个全面,深化行政改革,以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基本契机,切实做好提升行政效率的相关工作,为政府行政改革、职能转变、结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以及行政效率相关单位通过充分的调研,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出来一揽子解决方案,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第一,针对现阶段政府行政效率极其相关原因的研究。在此部分研究过程中,系统地总结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效率的基本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相关战略计划出台以及可行方案落实提供必要指导;第二,对优化行政效率过程中的政府作用进行探究,分析行政效率提升对各方带来的优势以及作用,进而提出其建设的必要性与优化的紧迫性,为切实落实行政效率改革提供重要基础;第三,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问题导向思维作为核心指引,切实对政府的行政效率提升进行优化布局,并构建相关的评价体系,确保其执行的有效性。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可行对策依旧是现阶段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研究热点。为此,我们通过对政府行政效能的分析,探究现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行政效率提升的角度下提出公共管理创新优化的可行对策,为后续的优化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二、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及其存在的可能问题
高校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摘要]本文以高校公共管理为研究和分析对象,在明确理解高校管理审计的具体内涵基础上,对管理审计融入高校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在管理审计视角下提出了利用管理审计来推进高校公共管理创新的高效措施,希望能为高校公共管理的推进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管理审计;高校;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0引言
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以来,高校的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高校公共管理相关部门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开展中,很多问题的出现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公共管理工作水平和管理质量提高。本文提出将管理审计融入高校管理,有效监督高校公共管理工作中的各种相关活动,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及时发现高校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能快速有效地提出相应解决意见,从而保障高校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1高校公共管理审计的内涵
管理审计是监督检查高校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并进行相应解析和评价,进而有助于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利用管理审计,能够高效地分析出高校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可以检查高校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是否合理及妥当,同时也能对各种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科学进行相关评价。现阶段,高校管理审计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审查管理制度,促使各种经济活动有章可依;②进行审查各种活动的结果,并对各种经济活动能否利于经营目标实现进行评价;③对各项资源是否得到完全利用进行评价;④检查相关费用是否使用合理;⑤分析是否能够有多种路径可以筹集办学费用;⑥对相关部门开展的经济活动能否对学校利益有所帮助进行审查等。高校管理审计的相关过程大致分为3种阶段:第一种为准备阶段,第二种为实施阶段,第三种为报告阶段。其中,在准备阶段,审计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审查对象,包含审查对象的详细背景和相关业务内容以及管理能力等内容,审计人员通过深入掌握以上内容,能够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审计计划,同时采取相应的审计方式展开审计工作。在实施阶段,要认真细致分析审查对象的各种管理活动,继而发现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继而提出相应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法。在报告阶段,由于审计报告对内容格式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华丽丽的语句词汇渲染,但是必须将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其中存在的一切问题一字不漏进行表述,同时根据发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与之对应的合理意见。因此,在审计报告最终形成之前,务必要和审计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和有关部门进行高质量沟通交流,从而促使形成的审计报告对审计单位更加具有参考意义。
2管理审计视角下高校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谈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在一些国家政府的改造和社会管理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说明在公共社会管理创新当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公共社会管理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强化相关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推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各项机制等。文章在研究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社区社会管理;社会化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对社区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治安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管理体系是维护社区稳定、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当中,社区管理体系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深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科学探索社会管理体制的方法,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这其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从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做好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2新公共管理指引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选择
社区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保障社区的和谐稳定,降低甚至杜绝社区当中不稳定的因素和情况的发生,从而为社会活力的激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奠定基础。在新时期,新公共管理指导下的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也要遵循这个目标,通过以下三个方向的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2.1管理理念上,由“控制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一体”管理
谈新公共管理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在一些国家政府的改造和社会管理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说明在公共社会管理创新当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公共社会管理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强化相关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推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各项机制等。文章在研究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社区社会管理;社会化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对社区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治安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管理体系是维护社区稳定、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当中,社区管理体系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深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科学探索社会管理体制的方法,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这其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从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做好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2新公共管理指引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选择
社区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保障社区的和谐稳定,降低甚至杜绝社区当中不稳定的因素和情况的发生,从而为社会活力的激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奠定基础。在新时期,新公共管理指导下的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也要遵循这个目标,通过以下三个方向的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2.1管理理念上,由“控制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一体”
公共管理创新人类发展思考
摘要:
公共管理是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性活动,其对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社会相互合作,公共管理具有丰富多样的创新内容,并促进了包容性人类发展,民主法治水平得到了提升,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本文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与包容性人类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些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的建议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创新。
关键词:
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包容性人类发展
新时期中,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公共管理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技术性,是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性活动。而包容性人类发展是实现公共管理创新的途径,是当代公共管理所要实现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公共利益,是指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了促进所有人更加平等,以人为中心,全面进行发展。
一、公共管理和包容性人类发展的联系及影响
1.联系
经济增长质量公共管理创新研究
一、经济增长质量与公共管理创新
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前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讨论了经济增长实质,从效率角度将经济增长质量阐释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不仅产量增长,而且产品质量提高、生产资料效率提高及消费品消费效果增长。Barro则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很宽泛,指的是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具体包括受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健康状况、法律和秩序发展的程度以及收入不平等等。从国内研究来看,任保平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经济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创新能力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能够长期得以提高的结果。叶初升则认为,在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经济增长质量既不是狭义上的增长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也不是增长方式(结构)、增长稳定性(波动)、增长持续性(资源环境代价)等速度之外“量”的范畴中的增长问题,而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或“部分质变”。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增长质量涉及“质量”这一价值判断属性,因此,不同学者的定义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然而,虽然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表述不同,但基本都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一个“规范性”概念,体现出从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收益角度考察经济增长的优劣。相比于经济增长数量仅仅将经济总量规模扩张作为关注的重点,经济增长质量则将经济增长引起的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代价也纳入考量,是实现除经济以外,社会、生态等更广泛领域的发展变化。作为从宏观上协调人类共处协作、具有社会管理特征的系统化大学问,公共管理是一种公共组织职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指向下,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组织行为。从公共管理的职能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来看,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公共管理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载体和必要保障。首先,公共管理主要是以政府为主的各类公共管理主体,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而规定基本任务和行为方向。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表现在确定管理框架及其制度、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调和利益群体之间冲突、再分配社会收入等方面,这些职能目标体现着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其次,市场失灵作为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弊端而广泛存在,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公共产品提供、生态环境治理等社会和生态环境领域,只有通过公共部门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和配置,才能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实现经济规范集约化发展、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最后,公共管理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其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即在明确的公共管理目标指引及约束下,运用法律框架和组织工具,在全社会范围内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追求宏观社会效益,这体现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求推进公共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公共管理机制创新的经济基础和现实依据。首先,现实中经济增长质量相对于经济数量增长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单纯追求“效率优先”的经济增长在外部性作用下产生高昂的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非经济领域的市场失灵导致只能依靠公共管理机制来纠正社会资源配置失效,但是,长期僵化的公共管理机制导致市场失灵基础上产生政府失灵,大大降低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公共治理职能无法有效实现。其次,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主体多元化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导致各方利益开始博弈并互相斗争。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改变市场的混乱局面及无序状态,为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二、经济增长质量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一)公共管理的主体
国外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公共服务”活动来溯及主体的,认为凡是“为追求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就是公共管理主体。梅戈特指出,“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即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营利部门。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公共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政府为核心、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组织系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属性决定了其作为公共管理首要主体以及公共管理核心的必然性。但是,单纯以政府为主体执行公共管理职能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公共管理供给主体单一。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度转型期,而前期改革所积累的问题逐渐暴露,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矛盾凸显,如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恶化、金融市场动荡、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均相当严重。社会公共事务范围的扩大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但目前公共管理职能的供给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全盘管理公共事务,而非政府组织、公民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作用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效能的发挥。第二,政府主体的管理方法陈旧。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管理方法已经超越了工具性的意义,其在达成政府管理目标、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仍表现出主观性强、强制性高、透明度低的特点,主要以“行政命令”方式采取审批、取缔、查封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在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阶段,公众意识逐渐觉醒,公众的利益追求更多体现在对社会发展及自身价值实现上,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实现对公众利益需求的满足。
(二)公共管理的理念
公共管理的理念体现着公共管理主体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原则,其在观念层面规范着主体行为取向。现阶段的公共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唯GDP论”。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普遍不惜以城乡失衡、地区失衡、产业失衡与贫富失衡等社会发展失衡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我国经济奇迹”。但是,过分看重经济增长速度并将经济发展简化为GDP增长目标,形成以GDP的增长来衡量公共管理绩效、评价官员政绩的公共管理理念,忽视了公共管理中的社会福利分配、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经济增长质量目标。这种将GDP指标作为社会发展和官员政绩决定性指标的管理理念,导致经济走向粗放型、非均衡的状态。第二,无限政府理念。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受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影响,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相当普遍,个别政府官员更是本着“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数量理念、管制理念的特征,将自己塑造成“全能政府”形象,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提供服务,公民无权向政府提出要求,更无法对政府的服务质量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