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共服务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服务管理

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管理创新研究

一、公共服务的主体创新

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指的是为提供相关公共服务或产品的部门及组织,即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创新。传统上认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负责提供的,但由于受政府失败的缺陷影响,公共服务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民族地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有更多特殊性。因此,在研究公共服务管理的主体时,研究者们更倾向于根据民族地区公共需求的特殊性出发,从不同方面阐述服务主体的创新。有的研究者从逐步转变政府的职能,强化政府服务供给的主体地位,如廖晓明、黄毅峰强调政府应当从不同方面理清自身的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素养和行政能力,从而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有的研究者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如张序针对不同的公共服务问题而采取不同的供给管理模式,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下,既要求政府发挥在公共服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和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又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还有研究者倡导建立良好的政民关系,提高供给主体的服务能力,如霍晓英主张民族地区政府应当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主动了解公众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

二、公共服务的政策创新

政策创新指的是用一种良好的或经过调整的政策去取代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从而为更好地实现政策制定的目标而采取一系列价值理念和手段方法。而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政策创新就是在根据民族地区实际状况,在社会结构变化和行政理念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各项内容,以实现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目标,体现公共服务公平及以人文本的理念。政策价值取向研究。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活动的基础,目前学界对公共服务政策的价值取向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公共服务凸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各地区人民的基本权利;政策过程的研究,李俊清从民族地区的公共产品的供需现状出发,阐述公共政策选择带来的种种结果,高建华则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出发,指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各种特性;政策环境的研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民族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政策环境方面也呈现出许多特点。有的研究者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指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四项因素,有的研究者从原有的政策环境出发,探讨公共服务的创新。

三、公共服务的技术方法创新

技术和方法创新是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服务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技术方法创新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性的建议和研究成果,以构建新型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者们对于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技术方法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公共服务财政体系,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有的学者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指明财政在公共服务中的关键作用,如成艾华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供给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滕明兰、庞娟对5个自治区和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6个多民族省份和直辖市所作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结构分析等等;第二,提升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程度,拓宽民意收集渠道,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抓住有益于公共服务的相关信息,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方法和能力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提升民族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了解公众真实的公共需求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第三,利用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有的研究者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使民族地区政府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实际状况。有的学者则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应对投资领域进行分类界定以及着力改善民间资本投资环境,从而营造公平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环境。

四、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阅读全文

略析公共管理下的行政管理创新

一、公共管理新模式下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公共管理新模式下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极低。由于公共管理本身的特殊性,这使得其行政管理的模式仍然以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沟通管理模式为主。但是由于公共管理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机构的臃肿,这使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结构上极其的不合理,而且近年来由于公共管理的改革使得这下现象更为突出,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基本难以达到效果,在一些地区基本处于瘫痪。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公共管理作为我国管理系统中的独立系统,本身所涉及到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的环境多样,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极其的复杂而且繁琐,而这就很容易造成行政机构环节运转不灵、企业在传达信息是的失真,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中基本的考核奖惩难以进行,这严重的影响了新模式下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新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对策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那么就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机制以及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强化行政职能等等方面人手分析:

1.健全行政管理机制。

对于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说,它是存在这很大的问题的而且也是极不健全的。因此,在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上应该联系地区公共事业的发展实际,从而去采取积极措施去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当地地区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如此,还应该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行政监督,这使得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管理的保障体系,加强了公共管理结构在行政管理上的执行力,使得公共管理机构的日常行政工作能够稳定的进行,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的行政管理效率。

2.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阅读全文

新公共管理下地区公共服务初探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出现了著名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西方国家在公共部门管理领域引发了重要的变革,以市场为基础的、灵活的,提供回应性服务的企业化政府管理方式逐步取代了旧的、僵化的、科层制官僚体制的政府管理方式,与此同时,新右派在公共服务领域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改革以问责、顾客理念为引导,以政府购买为主要形式,从多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缓建了福利国家的危机。中国香港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会福利津贴支付改革,建立起拨款资助制度,本文以中国香港为例,研究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香港社会公益组织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并分析了它的缺陷,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公益组织

一、香港地区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沿革

19世纪中叶,香港开始开展各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性质的慈善救济活动。二战期间,随着难民涌入香港,海外慈善机构也开始开展在香港的慈善活动。20世纪6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政府拥有充裕的财政能力对香港的公共服务进行投资,香港殖民地政府在1968-1969年之间给予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大量津贴,这直接促成了香港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历史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使西方国家的公共财政无法持续,致力于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作为填补“需求空白”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受到香港政府的重视。过去香港的义务工作较局限在社会福利范畴,配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期望,现阶段义务工作已由“补救性”转移至“预防性”和“发展性”的领域。香港是小政府大社会的类型,行政长官负责下的司—局—署的三级管理模式,政府结构相对简单高效,在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提供社会服务,实际上,大部分的社会公益服务都由社会公益组织提供,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关系更倾向于伙伴关系。香港的社会公益组织是提供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如今香港具有超过15000名注册社工,其中社会公益组织的成员大约占据了8成。整个香港的大部分的社会服务由本地的300多家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其中,“社会福利服务”涉及的范围有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医务社会服务、康复服务、安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和违法者服务等。1995年,社会福利津贴制度建立后,社会公益组织受“整笔拨款”制度的管理,它们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社会福利署的经常性津贴。香港的公共服务实行“民办公助”的资助方式,即政府为社会公益组织提供资金,用于其租赁场地,购买设施,雇佣员工,这更加促进了社会服务的发展,香港的公共服务在政府财政的资助下,更是迅猛发展,欣欣向荣。

二、深受新公共管理意识形态影响的香港公共服务提供模式

僵化的官僚行政体制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使得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侵犯个人的自由,效率低下,且严重地浪费公共资源。因此,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放权,将部分公共服务交给市场提供,这就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由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政府部门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调整对社会公益组织的资源投入,赋予其灵活性,使其可以更好地应对灵活多变的市场,满足公民的需求。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香港政府决心按效果对公共服务项目进行拨款。从2001年起始,香港社会福利署实施了“拨款津助制度”,政府用整笔拨款的方式给予志愿者组织包括津贴、薪酬、公积金在内的补助,该制度的初衷是吸引更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社会活动,为香港的民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截至到目前,有170家志愿服务组织接受了政府的资助,该制度的推行大大促进了香港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新公共管理致力于改变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以及官僚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应当抛弃传统公共行政的垄断性和强制性,政府应当担任导航而非划桨的角色。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呢?第一,需要打破公共部门的垄断化,由顾客自由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二,引入内部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运用,通过在公共部门内部模拟市场机制,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三,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可以鼓励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进行竞争,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提高服务质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可以实现新公共服务向“效率、绩效第一”的转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香港政府也在身体力行地进行改革实践,新公共管理旨在改革过度膨胀和臃肿低效的公共部门,香港政府通过政策规划(如社会福利白皮书和五年规划)和财政支持,对公共服务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从而改变了以往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低下,回应比较慢的弊端。新公共管理理念对香港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贡献在于,政府转变观念,通过政策行动和资源投入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培育了大量崭新的社会公益组织。

三、香港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缺陷

阅读全文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论文

一、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有效加强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多年来,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从防范式管理到综合管理就能够看出,各地政府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与此同时,不少区域正在对流动人口管理中不断探索改革的方式。虽然政府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从实际现象中就可以看出,政府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问题方面并没有承担良好的管理职责,在管理中存在不少的不规范现象。在此过程中,加强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将有助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二)为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远离家乡,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以及教育等方面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在实际管理中,由于流动人口处于弱势的地位,使得其连最基本的权益都无法获得保障,还经常受到侵害。现如今社会表现最典型的就是拖欠工资。不少用人单位在与农民工形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应的规定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正是基于此,导致不少的劳动者基本的权益无法获得保障。如果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与服务进行一体化,不仅有助于管理的有效实施,还能够更好地为流动人口服务。在保障流动人口各项基本权益的过程中,保证其获得良好的公共服务。

(三)促使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有效的衔接。

在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各项问题逐渐的体现出来。过去防范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庞大的群体。在此过程中,管理模式转变为综合性的管理,也就是将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以及人口计生委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进行管理。但是由于不少部门对管理对象了解的缺少,导致其在实施综合管理的过程中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在面对此种情况下,推进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促使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有效的衔接。

阅读全文

社会服务管理下系统设计论文

1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划分和编码

SIMG主要立足于对地理空间的多粒度划分,其核心思想是按照不同的网格大小将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划分为不同粗细层次的网格,上下层次的网格在空间范围上具有涵盖关系。用多级网格实现对城市部件、事件和服务的精细化描述和组织,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分析。在城市社会服务管理中实施多级网格化管理,可以将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对象划分在基于社区边界基础之上的更细的网格中,对网格中的人、房、物、事、组织等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并建立元数据之间的共享和交换机制,实现自然人(或法人)-房屋的网格化,以及人-房屋-单位(或组织)的三库一体化,用更精细的单元网格定位社会事务,满足快速响应的需求;用人、房、单位(或组织)等实体和社会服务的高度共享来实现服务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对称,满足问题客观描述和快速解决的需求,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效能的提升。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单元网格的合理划分,有利于更快速、准确地定位社会服务管理对象。单元网格的划分可遵循以下原则:以城市中的行政境界和道路、河流、公共绿地等自然地理布局为边界来划分单元网格;单元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以及部件等管理对象,且各单元网格内管理对象的数量应大致均衡;相邻单元网格之间应无缝拼接。其优势在于:①将各级行政区划纳入社会服务管理网格级别当中,使得各级网格的空间范围与各级管理部门以及现有的地理数据、统计数据相对应,有利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部署和开展。②考虑到社会服务管理对象大多被自然地理布局相互隔开,以自然地理布局为边界来划分网格可以兼顾到管理对象的空间分布,同时也维持了社会服务管理对象的完整性。③网格边界可以与大多数历史数据资料无缝融合,有利于地理数据和管理对象的变化检测和趋势分析。④保持各单元网格内管理对象的数量基本均衡,方便管理人员部署。根据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实际需求和划分原则,本文按照市-市区行政区划-街道-社区-单元网格进行网格的划分,即在社区边界基础上继续细分形成单元网格。本文设计的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单元网格代码由14位数字组成,依次为6位市区行政区划代码、3位街道代码、3位社区代码和2位单元网格顺序码。

2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设计

2.1服务架构

基于SIMG的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可分为4个层级。由网格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实景影像数据、社会服务数据、社会管理数据、视频数据等组成数据层,统一进行网格化编码,运用WebServices技术将多源数据与服务资源有效聚合,为城市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上层应用提供服务。

2.2功能设计

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阅读全文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工作总结

一、高度重视,强调了开展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我乡是一个汉、藏、彝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待遇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氛围浓厚,能否让多民族共融,直接关系到我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开展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建共建、共享、共融的民族团结平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依托乡、村的大调解体系,大营、片马、然莫、万坪村成立调解小组,调解组长由各村村主任担任,成员由各村具有一定群众威信和调解能力的少数民族组干部或村干部组成。通过少数民族调解队伍的成立,我县形成少数民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网络,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乡镇在民宗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明确分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搭建少数民族社会矛盾基层化解平台,积极有效化解民族矛盾纠纷。落实经费,完善制度,责任到人。确保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有牌子,有队伍,有制度,有经费”,努力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规章制度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化机制建设,确保工作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职能,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综合协调,营造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有力落实。

(三)健全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阅读全文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

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电子文件的管理方式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本文在结合当今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公共服务体系当中的数字签名方式以及校验管理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相关在职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作为借鉴,在工作生活当中通过应用现代化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构建至上而下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当中生活于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的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服务工作开展的质量以及效率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需求内容。为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开始不断革新自身的发展观念、采取现代化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力求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全面优化和完善我国社会公共事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1简析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公共服务体系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逐渐进入到科技信息经济发展进程中时产生的一项新生词汇,是一个现代化的分布式高科技应用管理系统。在现代化的新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当中同时具备着众多类型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同服务体系之间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服务功能。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之内,经过同行业发展领域当中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开展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当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分为近十种不同的服务类型。进程间通信、命名服务体系、异常操作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以及电子辞典信息查询服务等,都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全文

社区服务创新发展工作意见

一、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1.健全社区劳动保障、就业服务、扶贫帮困等服务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发展以社区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老年医疗保健、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社区老年参与社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为民服务制”,依托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无偿为群众提供服务,主动为民排忧解难,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责任单位:区计生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局、区委群工局)

2.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定人、定责、定流程,网格间有机衔接、不留空白。以社区为单位,一般以250-300户左右家庭为一个格,把人、地、物、房、事、组织等全部纳入服务管理,实行“一网多格”;各社区成立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为组长的网格管理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网格具体负责人,负责网格管理的总体协调和统筹管理,建立以社区综治维稳信息员、调解员为主体的网格服务管理队伍,各居民小组、小区、楼院建立网格协管员,具体负责市容管控、环境卫生、违建巡查等,同时兼顾涉及民政、计生、就业、社保、综治、党建、文化等便民、惠民事务的调查走访等,实行“一岗多责”;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协调联动、考核奖惩机制,以网格信息库、基础台账、民情日志等形式,坚持每天巡查,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各街道要根据新旧小区、安置小区、散居楼院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区域实际且操作性强的网格划分方案。农村社区可参照探索研究。(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计生局、区人社局、区文体局、区民政局)

3.拓展延伸社区服务管理功能。按照“一委一居一平台”要求,对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的任务职责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出台《社区工作准入审批办法》,改变目前层层向社区摊派行政工作的现状,剥离或者减少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加强社区大党委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德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居民自治,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及其工作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以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平台、辖区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为补充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加强社区服务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从社区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党员岗位承诺、志愿服务等活动,推进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文体局、区人社局、区计生局、区财政局)

(二)完善社区矛盾化解体系

加强社区调解基础建设。规范建立一批社区、小区调解室,聘请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参与社区大调解工作,不断充实壮大社区调解员队伍,夯实调解基础。加强调解文化建设。大力推进调解文化进社区、进市场、进学校、进小区、进家庭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宣传调解工作,不断拓宽调解工作领域。进一步健全社区、城乡结合部、人口聚集区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创新“排查梳理、联动调处、预警预测、应急处置、协调督办”等矛盾化解机制,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单位:区大调解协调中心、区人民法院、区法制办、区司法局、区委群工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