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地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地论文

论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革新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时少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少高校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增设了不少专业课程,并对课程的学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南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和杏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课程学时从原来的72学时不断调整到现在的56学时,而工程管理专业甚至只有48学时,造成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由于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是由原来的交通土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等八个专业合并而成,教师无法根据本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发展状况进行授课,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接受那些对他们来说抽象、繁杂和陌生的课程内容,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实践环节效果欠佳

目前施工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少普通高校采取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学初集中安排为期四周左右的生产实习,实习工地一般由学生本人或学校帮忙联系。由于生产实习工地大多由学生自己联系,往往会选择在家附近的工地。如果学生实习选择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省份,就给实习教师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加上普通高校本科生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即面临较大的就业和考研压力,且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见到的施工技术较为单一,施工工艺也不够全面,因此,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考核方式多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命题陈旧、题型单一、评分精确等弊端。虽然考试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由于主观题型少,所以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不多,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阻碍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全文

网络资源在建筑材料教课中的可行性

1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方法

在第二天上课前,让学生在网上观看实验的整个过程,使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可以将携带方便的仪器拿到课堂上来,先让学生根据互联网上的试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如果实验过程有偏差的话,就由教师从旁进行纠正与引导,这样既省去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让学生对实验的整个过程更加烂熟于心。

比如说在混凝土实验中,学生对组成建筑的材料的特性进行了解、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如何搅拌混凝土使它达到建筑工程的要求,这一些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老师再为学生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的演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显著增强。除了课堂实验,老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因为网络和实验毕竟不是实际操作,应该结合实践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实际操作技术,这样就可以检验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例如教师在教授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时候,可让学生走进工地进行调查,调查之后尝试写一写报告,讨论在工地上看到的建筑过程。

众所周知,目前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百度有一个提问的功能叫做“百度知道”,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思考《建筑材料》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百度上进行提问,集思广益。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再拿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形成头脑风暴;同时,老师可以利用QQ建立一个“建筑工程群”,让学生在闲暇时间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要学的建筑学知识。

2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现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了,从网上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相同地,互联网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教学课程,对学生拓宽知识面有相当大的帮助。

阅读全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论文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工程现场顶岗实习,重视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特别是应用型工程师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3+0.5+0.5”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针对建筑类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本专业要按照“引进+培养+共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共享共同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补充知识的不足,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提高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和提高提供方便。对于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听课、助课等环节后才能担任讲课任务,第一次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教学重点、难点集体备课,以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尽早担负起教学工作,搞好不同层次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和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搭配合理、课时比例协调,突出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本专业主干课程达合格以上标准,争取1-2门达优秀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课程发展规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主体培养要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认真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考核机制,进行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学生就业调查等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督导功能。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阅读全文

深基坑支护与岩土勘察技术浅析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各项基础设施如交通出行,住房保障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工程建筑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深基坑以及地下岩石勘察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其中深基坑的支护和岩土勘察是建筑工程稳定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

关键词:工程建设;深基坑的支护;岩土勘察技术

0前言

现代社会呈现出人口大量地从周围农村郊区地区向市中心涌进的特征,城市经济的发展,各项政策的优惠等都吸引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建筑工程行业应运而生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取得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人口就只能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高度。深基坑的支护与岩石勘察是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旨在对工程建设中深基坑的支护与岩石勘察技术进行探讨。

1深基坑支护与岩土勘察特性

1.1施工环境。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要对周围的环境开展勘察工作,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都会对建筑施工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方案设计要同时兼顾建筑工程选址的相关指标参数的考察还要对周边各方面环境的条件的指标参数达到全方面的理解、掌握。与建筑物选址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下。①对施工地周围的建筑环境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包括施工地附近建筑物的数量与分布,如果施工地周围的高层建筑物过多,地表承载的压力过大,再进行施工活动会加重其承载的压力,导致地下基建塌陷问题的发生,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阻碍施工进度的推进。同时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过近,当出现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方便居民逃生,建筑倒塌之间的关联性强。除此之外,还要对施工地的地质进行测量分析。以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区为例,土壤的酸性强,长期腐蚀建筑材料导致建筑的地基不稳,西北地区的土质多为砂石,土壤的粘合性不强,受到风力侵蚀地基外露建筑容易倒伏。②在人为因素方面,施工人员要积极与当地的电力、水利部门合作联系。在正式开展工程建设前,施工人员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工作,如发现设有地下交通设备、水利工程、电缆以及油气运输管道等设施时,若与施工之间存在矛盾必须立即迁移上述设施设备,避免因为施工设备的大规模运行而导致的电缆毁损,管道泄漏引发的一系列问题。③对周围的居民区密集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居民集聚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时要注意安全保障工作、施工时间安排、建筑污染和垃圾处理等会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影响的方面。

1.2勘察工作开展。勘察工作时设计施工方案设计的重要前提,勘察工作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最后建筑物的质量。因此,在开展勘察工作时要把可能影响施工的方方面面纳入到考量的范围内,包括:当地的土质、建筑物重量、选址、地下结构稳定性、地下工程的建设数量等。为保障勘察数据的全面性,通常情况下勘察人员会使勘察所涉及的深度高于建筑的实际需要。施工地的土质为软土,砂石,酸性土质的特殊土壤,施工方案的设计不能直接照搬依据,制定的方案要在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以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降低施工和后期使用中的风险,减少维修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的投入,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次,若施工地附近为经济较为发达的CBD或囊括学校的密集居民区,在开展建设工程时要尽量降低施工噪音,使用先进技术避免大规模的粉尘污染,合理处置建设的固体废弃物,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派遣专人对施工地周围逗留的居民进行疏散,防止高空坠物对公众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除此之外,地铁,地下水库等地下工程与施工地距离过近容易导致漏水漏电事故的发生,给公共设施和工程开展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保障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前期的勘察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

建筑设备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教学质量,我们在2012年10月开始探究2011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做出《建筑设备》课堂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以学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本身基础能力为基本依据,并在实际中取得较大成效。此次课堂改革主要有理论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两部分。

关键词:

实践性;真实性;积极性;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1.1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去年曾提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也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到实处。同样道理,教学改革重在实践,根据《建筑设备》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知识基础条件,在实践中,我对教学改革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尝试:更新课程内容及改变教学地点。

阅读全文

采空区治理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当下,很多煤矿采空区给项目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相关部门为了防止建筑物在建设以及使用时遭受煤矿采空区中造成带来的损害,应该针对建筑项目选址地区的煤矿采空区开展必要的解决治理措施。引用一些之前的案例,进一步了解煤矿采空区的现状,分析煤矿采空区的稳定性,找到既然居然可行方案和措施。还要从项目施工管理上掌控全局,监管好施工品质,这样能确保建筑工程品质,还能提升相应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采空区治理;施工管理;安全;文明施工

在21世纪初,伴随经济建设方面工程的开发,煤矿采空区现如今是项目工程建设中比较大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注意的问题。在山西省,一部分项目建设工程进行时能遇到煤矿采空区的问题,为了确保建筑物能使用,一般会采用注浆的办法治理煤矿采空区。注浆项目实施时重要的是质量、安全、工期、资金和一定要文明施工这几项的管理。文明施工以及安全这两项在项目工程中尤为重要,但往往会被忽略,致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工作人员受伤或者死亡的现象。所以,在进行采空区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加大文明施工以及安全意识是项目是否能按时交工的关键。

1采空区治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施工工作人员技术不够达标,检查工作不够完善。一部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达标,没有严格遵守相应准则进行施工。项目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足,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措施以及环保工作不到位,工作时负责人和设备标注不明确,对项目工程有一定的影响。

2采空区治理项目工程的措施

2.1以员工素质为本,进一步强化管理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不同则效果不同。文章在大量的实践探索中,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模式和思路,研究了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各种手段以及保障措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在土木工程专业2016级建筑工程方向的课程教学中得以实施,其效果良好,深受师生们的好评。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引言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涵盖专业范围宽,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教学难度大、学生难以接受。如何做到合理有效地开展施工课程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灌输新的技术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又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不断改革的永恒主题,这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也是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1]。施工课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为实现施工课程教学目标和达成要求,在讲课中应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各个教学和学习环节。按照教育部课程建设应转变观念使理念新起来,目标导向使课程优起来,提升能力使教师强起来,改革方法使课堂活起来,科学评价使学生忙起来,强化管理使制度严起来,政策激励使教学热起来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力求建立和完善适应我校发展并具有双一流特色的施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方案。

一、施工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一)施工课程教学的特点

施工课程教学在国外教学方式上比较灵活,而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研究。目前大多数是多媒体课件加板书的教学方式,虽然节约大量教学时间,增大了信息量,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但还是不尽人意。最好是能做到理论到实践,再理论到再实践的理想教学和学习模式。伴随着一大批国家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的建设,市场对人才需求量增加,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投入到实际的工程中去,因此有必要不断地研究、改革和探索施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以适应国家和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

阅读全文

新能源节能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1教学理念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作为我校的一门新开课程,为适应教学要求,我们在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的启发下,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结合本专业已有的科研课题,邀请相关教师作为课程的科研指导教师,将相关的课题以专题讲座、参观等形式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并将课堂实验与已有科研平台相接轨,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中。

2教学开展

2.1课堂教学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课程的主要讲授方式,为了克服过去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讲授方式需要加以探索、创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备课、授课以及反思三个环节。(1)在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和参考书。教材由于编写时间的滞后性,某些观点和数据都有待更新,盲目地按照教材编制教案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需要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更全的、更新的知识和数据。丰富授课内容。将视频、音频和动画等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入到教案中,让课堂学习不再枯燥。例如在讲述能源导致的环境污染专题中,结合南京的实际,将雾霾引入课堂,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治理、保卫我们的生活环境,并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此贴合实际的话题,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围绕少开或者不开车、关闭重污染工业、改造渣土车和严格治理工地扬尘等种种方法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充分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效果显著。(2)在授课环节,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同时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如穿插一些教师准备的专题讲座、学生进行的主题报告以及分组讨论等,在保证教学内容与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并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记入平时成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3)在课后反思环节,应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指导后续教学。同时,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发展动向,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从多个渠道汲取最新的知识,及时更新教案内容。

2.2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一个重要但又易被忽略的环节。通过课外辅导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更加容易沟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课外辅导环节大胆尝试,不但每周固定时间地点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且充分利用微信、QQ和邮箱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辅导,不但为学生解决教材上的疑问,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进行前沿课题的研究,帮助对新能源与节能科研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文献的查找、阅读与总结。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教师自身也在成长,同时也收获了学生的友谊与尊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