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程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促进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分析
1期中考评调控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作为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承担单位,自1999年开始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2013年已招收了183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期中考评作为一种检验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论文阶段培养的资格考评,对培养过程十分重要。该系首先对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广泛调研,涵盖北美洲、欧洲及亚洲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培养计划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包括期中考评等培养过程的若干先进经验,形成了近300页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学研课题,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大唐移动、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签署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建立了企业专家导师团队,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期中考评环节,在系层面上组建了校企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期中考评专家组,该小组一般由3名具有丰富工程研究经验的校内导师、2~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组成。
对全系每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考评,重点是对学生选定课题的工程性要求和业务现场环境、工程应用研究状况和进展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估和交流,不仅现场了解情况和及时指导学生,从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层次上进行指导,使技术方案更合理、更优化、有创新,把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关,并由专家组形成书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控意见,由系管理层整理后定向发给校内导师,有的还需校内导师与学生进行面谈交流,对论文课题内容和工程课题研发等进行及时指导,对一些课题选题和实施内容不足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明显提高了工程内容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学生和导师的欢迎。
2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的预审会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培养成效的重要体现,把好论文质量关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硕士论文主要划分为工程系统设计类、硬件技术研发类、应用软件研发类等类型。因工程内涵不同,因此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也有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在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与创新。在经过期中考评后的论文工作后,学生基本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准备论文送审之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特别设立了一个对所有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学位论文预审会,其特点是由系专业学位教学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组举行,专家组在预审会中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1)论文已进行的课题内容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工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在传承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科技优势方面有较好体现,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年的论文实际工作时间,并具有结合企业环境及需求的研发历程。
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多元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培养。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系在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促相融的建设策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平台的开拓、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教学体系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通识教育国际化研究人才培养
摘要:
在当今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其机遇是十分难得的,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环境专业人才的一些举措,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其措施多样,能够全面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比如: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助推学生出境短期留学访问,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内部组织课题组轮转研究,学生自主参与课题组科学创新实践等。除此之外,复旦大学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工作设想,比如开设研讨型课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增强自身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再比如对学生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使学生全面而完整的发展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通识教育研究型人才。
关键词:
环境科学;全英文课程;国际合作办学;实习基地建设;科创实践
实施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大学生接受了比较完整的通识化教育,而在复旦大学,这种前提已经完全具备,因为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贯穿了整个大学本科阶段。学校的整体通识教育理念统筹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顶层设计,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定符合通识教育的发展目标。大一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还要学习基本的文理课程。自2013年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被编入自然科学的大类招生,进校之后暂且不进行院系的细致分类,与原系学生共同学习基础科目,只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进行具体院系的分类。在大二时让学生突破专业基础课,并在大二的下学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配,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和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和大四的阶段中,学校将会按照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的专业分类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教授和培养。另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实践实习和科创项目也会贯穿始终大学本科阶段,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习得相结合,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向着通识教育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方向发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近年来不断提升自我,从制度建设改革和专业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以此作为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的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改革措施。例如:(1)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并照此对于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师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学生和人才培养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2)明确对于教师从事教学的奖惩制度,通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查和反馈,以便严格把控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保证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对于国际性视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能够顺利进行。(3)加强宣传。通过进行专业宣讲会、组织讲座、参观实验室、参观环保企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对新生和低年级学生实施专业宣传,加强他们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和热爱程度,激发他们在本专业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发展。(4)对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一定要严格把控,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保证毕业生的专业素质。(5)完善导师制度,通过实行“寝室导师”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和老师处于一个平等沟通和交流的状态,而老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与言辞,学会用自己的幽默和理解等品质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科学精神熏陶身边的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勤奋的学习专业知识。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等方面收效显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复旦大学的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和分析,从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四个大的方向: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专业训练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复旦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大特色方面。本文在以下篇幅中将着重介绍通识教育背景和理念下的国际化视野(包括全英文课程教学,学生出境交流访学,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和研究型人才(野外实践与实习,学生课题组轮转,科创项目开展)。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
复旦大学是国际知名性大学,着力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人才,并且,复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大学毕业后进行研究生的考取或出国深造,而期间需要的资料查阅,科学研究和出境交流都需要用英语,大学中的全英文课程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另外,复旦大学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互相承认学分,也能够满足国际交流和交换生的需求。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为本科生开展的全英文公共选修课包括“能源与环境”、“气候变化与能源”,以及专业选修课“大气化学”、“全球环境变化”“环境水文学基础”、“仪器分析”、“水环境化学”、“环境纳米技术”也使用全英文教学。而其中“能源与环境”获选“2013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的称号。而对于研究生的全英授课复旦大学也采取了中欧大气化学暑期学校和研究生课程“FIST”项目(FudanIntensiveSummerTeaching,暑期集中式授课)等形式。开设全英语授课课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国内老师的母语都不是英语,所以全英文授课备课过程是十分艰难而且必要的。而学生面临的挑战在于在课堂上要随着老师的语速快速的理解授课的内容并作出反应,若语言基础不够扎实,不仅课上提出疑问和探讨会受到阻碍,而且理解授课内容也将成为一项困难的任务。复旦大学积极接受海外留学的教师,鼓励他们开展全英文课程,并在课时上进行一定的计算和倾斜也是顺应了国际化程度提高,英语应用范围愈发广泛的大趋势。同时复旦大学也挑选英语水平高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帮助后进学生加强英语学习。经过不断的努力,复旦大学通识类全英文课程覆盖面不断扩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复旦大学在2009年和2011年与国外高校签署了环境科学与工程“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即在复旦大学学习两年,在合作高校学习两年,累积够相应的学分就可以在毕业后得到两所高校的毕业证书。这个项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促进了国际交流。同时为了培养本科生的考研意识,复旦大学也进行了研究生双学位和联合培养项目的探索。复旦大学为了开阔本科生视野也进行了本科生短期出境访学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在系内进行选拔,公派一定名额的学生出境,这样不仅在系内形成了勤学的风气,也使得出境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学识和品格,传播复旦大学的学风的同时也进行了国际间的交流。而对于入选的学生,复旦大学也做好了相应的接洽工作,保证学生的学分获取。
建筑学启蒙教育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
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实施了主题为“实践•卓越•创新”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启蒙教育”活动,突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工程型人才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全面发展,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打造出了人才培养品牌,开辟出了地方高校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生存竞争力。
[关键词]
惠州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启蒙教育诚恳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惠州学院积极抢占先机,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以其毗邻港澳、对接广深、辐射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在地方高校发展中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学院在办学定位上经历了徘徊、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在育人模式上经历了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积极探索。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惠州学院已经成长为珠三角高校队伍中的重要角色,办学成效深得社会的高度肯定,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引起了国内主要媒体的持续关注。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建筑学专业实施了主题为“实践•卓越•创新”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启蒙教育”活动,自2009年至2015年,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打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等高端活动平台,多人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奖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惠州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品牌。
一“启蒙教育”的内涵
(一)“启蒙”与“启蒙教育”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考核方法综述2篇
第一篇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
工程专业教育又分为公共类和专业实践环节(分三个方向),专业实践环节大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组织实训实习,体现了企业深入参与培养过程的特点。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育占据重要地位。按照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实践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实践、专业基础教育实践和专业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准确衡量实践教学质量,需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
2实践考核体系现状
通过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现阶段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弱化了对指导教师的考核
目前,实践教学考核主要针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通过上交实验总结和参加实验基本功大赛的形式进行,考核不全面。
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最后论述了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师资队伍
近年来,教育部加快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1],《华盛顿协议》对工程教育认证给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对标《华盛顿协议》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版)》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等效性的认证标准[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包含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其中通用标准从5方面给出了对教师的要求,分别是规模与结构、水平与发展、精力投入、指导作用、提升教学质量等。将提升教学质量放在通用标准的第6部分师资队伍中,可见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结合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提升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一、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项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比协议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巨大的推动作用后面,透露出我国目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任务非常严峻。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较多的是着眼于教育体系、模式和工程实践等几大模块上,相对淡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3]。我国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目前已超百所,且有增加趋势,但较多是新开专业,所属学院多是与矿业、环境、土木、化工等相关的学院,单独成立学院的很少[4]。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拥有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同时,南华大学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为内陆非省会城市,在引进人才的吸引力方面先天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师资队伍建设。
(二)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