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桥涵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开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
1.1首先由设计部门进行交点,施工单位进行复测,并将复测成果进行汇总形成复测报告,上报总监办审批。
1.2原材料外委试验和砼配合比设计。
1.3施工单位试验室进行申报临时资质申请。
2施工前现场勘测
2.1符合桥涵位置。在桥涵未施工前,要对施工图设计中的桥涵位置进行放样,因丹海线勘测设计已完成3年多,道路和地上物情况有可能发生变化,与设计不符,要详细对照图纸中的涵洞、通道、大桥等结构物的具体位置、角度和现有的道路、河道等是否相符。
2.2注意光缆、电缆、水管等设施。施工前对主线内存在的光缆、电缆、水管等设施进行统计,主动与这些产权主管部门联系,因为每条线上都发生过光缆、电缆、水管被挖断的事情,结果施工单位又停工又赔钱的,有的设计图上给出施工方案的,也要和这些产权主管部门沟通,征求意见或签订协议。
3浅基、扩大基础等小桥涵质量控制要点
3.1涵洞、盖板涵等流水的结构物,在开挖前要对两侧边沟和设计排水标高进行测量,看看排水设计图,水流方向、原则是涵洞入口流水标高比原地面低30cm,决不能高出原地面流水标高。这个是特别引起注意。如沈彰线,就是因这个问题,好几座圆管涵施工完成后,又拆除了。
3.2目前要注意冻层的影响,一定要开挖到冻层以下。在以前的施工时,有一座盖板涵,是复合地基处理(碎石桩),上冻前挖基后,第二年春天施工基础时,冻层没有化透,造成基础砼施工完成后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基础发生了沉降,开裂严重,后来就拆除了。拆除基础后发现,在碎石桩之上还有一层淤泥层,就是这个软弱层才造成基础沉降的原因。所以有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的,可以挖探坑,看看冻层化透没有,化透后再施工。
3.3如地基承载力不足,设计部门一般变更方案是换填透水性,透水性材料最好用砂砾,砾石含量达到60%以上,也可用石渣,但使用前要进行强度等试验。如换填厚度较大,必须进行分层碾压处理,可在涵洞的一侧打一坡道,压路机下到基坑内进行碾压。
3.4基坑开挖后,如地基承载力合格,尽早进行基础砼的施工,因为受地下水、降水等影响后,承载力就达不到要求了,处理起来费力费时。
3.5小桥涵台背回填,部分小桥涵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下,有的基础完成后,为下部施工方便,将基坑和台背迅速填起来,这个很容易造成基础变形。
3.6基坑开挖土方的处理,因小桥涵位置大多常年受水流影响,土质很差,一般为淤泥土、泥碳土、腐植土和淤泥,只能弃掉,不要常时间堆在小桥涵两侧或主线路基上。
4桩基础施工控制要点
4.1测量放样。在桩基放样时,不要放单桩,要同时放一排或多排桩,之后用钢尺复测,相邻和同一排的桩用钢尺校核一下。
4.2钻孔方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选择适合的钻孔方式,是机械钻孔还是人工挖孔,如地下水丰常或土层较松散的软弱层就不易采用人工挖孔,就应选择机械钻孔。
4.3挖孔桩注意以下几方面:
4.3.1挖到设计标高后,地质情况是否与施工图纸相符,每个变化断面要留岩样。
4.3.2用检孔器检查一下,检测桩的竖直度,中心偏位。
4.3.3下钢筋笼时,再用全站仪校核一下钢筋笼的中心线,以防中心偏位,特别是墩柱时更要加以注意。
4.3.4钻孔桩质量控制。钻孔桩因在地下,质量难以控制,但一检桩,各种问题都发现了,是I类、II类还是III类,桩长多少、扩径、缩径、断桩、混凝土离析等,可以说是对桩的“B超”检查。这些都是事后检查,如何在施工中加以控制,这就要求在施工中要抓住每个环节的过程控制,精心组织、精细管理。
5桩基出现问题后的处理
5.1断桩。断桩是指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泥浆或其他杂质混入混凝土中,造成已灌注的混凝土界面不连续使混凝土变质或断面受损,从而使桩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5.2原因分析。
5.2.1首批混凝土灌注不足或导管埋置深度不足,拔导管时,导管底脱离混凝土面,形成断桩。
5.2.2石料粒径过大、混凝土坍落度过小等原因引起的导管堵塞,不得不提出导管时形成断桩。
5.2.3导管口接头出现渗漏使泥浆进入导管内。
5.2.4施工机械故障造成的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引起断桩。
5.3断桩的预防。
5.3.1对于首批混凝土灌注不足等原因引起的断桩,在灌注混凝土前要根据桩径、埋深、导管内径等数据计算首批混凝土的数量,保证首次埋深≥1.0m,一般根据桩径和埋深要求制作一个1-3m3的料斗进行“撒鹰”确保埋深要求;在下导管时,对导管的长度进行复核测量,以防因导管长度误差引起的首批混凝土埋深不足,首批混凝土灌注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导管的埋深控制在4-6m左右。对到达现场的混凝土进行严格检查,不符合要求时,弃掉严禁使用。
5.3.2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坍落度要控制在180-220mm之间,如果是冬季施工,必须按照冬季施工措施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中砂不能有冻块,以确保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另外对拌制混凝土的粗集料要控制好,最大粒径不得超过40mm,不得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在冷料斗上安装筛网,以防大粒径石块混入拌缸。
5.3.3灌注所用的导管,在使用前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以防导管漏气和强度不足;对连接部位的垫圈、胶圈等易磨件要经常更换。
5.3.4目前混凝土基本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因拌和站机械故障、停电、运输道路受阻等原因而形成的断桩,要求拌和砼操作和修理人员熟悉操作规程和工作原理、易耗件要多储备一些,一旦发生故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维修完成;拌和站要配备发电机,外电停电后可自行发电工作;运输道路要经常维护和保养,确保道路畅通。
5.4断桩的处理。
5.4.1断桩发生在开始灌注不久,混凝土面距孔底较近(1-5m),钢筋笼埋深不大的情况,这时将导管和钢筋笼提出,重新钻孔至原孔底,重新进行灌注;如钢筋笼无法提出,先将导管提出,用小钻头对尚未初凝的混凝土进行冲击处理,直至将钢筋笼提出后,再对桩孔进行清理至原孔底,再重新灌注。
5.4.2断桩发生在灌注一半左右(桩长超过20m以上),混凝土面距孔底10-15m时距孔口超过8-10m时,及时将导管提出,用小钻头进行冲击处理,如钢筋笼无法提出,可用吊车将钢筋笼的单根钢筋先拨断,再用片石加粘土将桩孔填满,用重型钻头(5t以上)进行冲击处理,这种方式处理时间较长,一般都在10-20天左右才能处理完成。
5.4.3断桩距孔口5m~8m之内的,如地下水位较低,可采取扩大开挖法,进行接桩处理;也可采用沉井法,沉井是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井筒结构。处理前,要准备与桩径相同内径的混凝土管,移至桩的设计位置,然后在井内挖土,使井筒在自重作用下克服土的摩擦力,徐徐下沉,再接第二节井筒。节与节之间用钢筋绑扎,以免相错。直至下沉到断桩位置,对已经凝固的混凝土凿毛,清洗干净后进行接桩,连同混凝土管浇筑成一体。
6结束语
基础施工由于受到地质条件影响,工程质量存在不确定因素,施工中一定要熟练掌握施工工艺的要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以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宋丽新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