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质量控制研究(共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临床医学质量控制研究(共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临床医学质量控制研究(共10篇)

第一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9月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中医院治疗的1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50例,女350例;年龄5~65岁,平均(38.1±9.3)岁。1000例患者共进行临床检验2000次,血液分析检验共计700次,生化检验共计650次,尿沉渣检验共计400次,便分析检验共计250次。

1.2方法

患者的检验工作均按照临床规范进行,从检验准备一直到样本分析,均按照详细规范操作。以检验准备为例,常规生化血检:患者在抽血前1周应禁烟戒酒、禁食高糖高脂的食物;抽血前两天应进食流食;抽血前6h应禁止进行剧烈的有氧运动,并平复情绪;抽血前10~12h应保持空腹。另外,医护人员应遵照采集标本的保管、处理和送检规范处理样本。若样本需要避光或对温度有要求,则医护人员应对样本做相应的保护措施。

1.3判定标准

检验失误标准主要有3种:第1种,检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并且需要再次检验,若证明前一次的检验结果出现问题,则记录为上一次检验失误。第2种,在整个检验过程中,一旦出现样本丢失、污损等情况,均视为检验失误。第3种,其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影响检验结果或者是导致检验失效的情况,判定为检验失误。

2结果

在1000例患者中,共计检验2000次,共有455例(22.75%)患者出现了检验失误的情况。检验准备阶段的失误概率在63.6%,样本采集的失误概率在20.6%,而样本处理检验以及检验设备方法不当的失误概率均为7.4%。

3讨论

3.1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4点,分别为检验准备、样本采集、样本处理检验、检验设备方法不当。由于以医疗机构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患者,因此临床检验的工作量也在提升。检验准备、样本采集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日后应将这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除了规范制度外,还应加强抽查力度,减少主观上的错误,提高检验人员的医学工作水平。另一方面,样本处理检验以及检验设备方法虽然有着固定的模式,但依然出现了检验失误情况,给患者以及临床医护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日后应根据样本处理检验的各项规范及要求,深入贯彻执行,必须端正工作人员的态度。而检验设备方法不当,则需要多项工作的配合。例如,医疗机构需及时更新检验设备,选择性价比较高、临床检验效果好的医疗设备,促进检验工作的全面展开。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力度,使患者能留取合格的采集标本。在样本采集和样本处理阶段出现的失误,笔者认为,责任方应在院方。样本采集不当、保管处理失误、检验处理失误的主要原因都在于样本检验管理不到位。因此,医院应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以提高临床工作人员对合理采集标本重要性的认识,并促使他们掌握标本保管、运送和妥善处理的正确程序。

3.2检验质量控制应对措施

为保证在日后的工作中,充分提高检验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以及医疗工作的发展,必须针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各种影响因素,制订相关应对措施,从客观上与主观上解决问题,实现医疗工作的更大发展。本研究认为,应对措施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检验准备阶段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患者行为不当、药物影响等。控制这些因素,需要医护人员详细告知患者检验注意要点,并解释原因,减少受检人员的抗拒心理。第二,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尽量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尤其是儿童。部分儿童在采集血液时,会痛苦、多动、害怕,导致采集血液不理想,造成检验失误。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的需求,选择合理的样本采集方案。第三,样本处理检验时,任何一项问题均为医护人员工作水平不当所致,日后需通过系统培训和定期考核,巩固医护人员的检验水平,减少样本丢失等低级问题的发生。第四,检验设备方法不当属于客观问题,为避免这类问题影响检验工作。任何一家医疗机构,都必须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时,立即更换新的医疗设备,将得到的准确数据进行备份,适当引进先进检验设备,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作者:朱镜飞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中医院

第二篇:医用显示器质量控制研究

1医用显示器质量控制标准

目前,对于医用显示器的质量控制有两种国际标准:①由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第18工作组(AAPM-TG18)提出的关于医学图像显示质量评测的标准;②由美国放射学会和美国电气生产联合会共同制定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inmedicine,DICOM)标准,用于规范系统之间和设备之间的医学图像通信。

2医用显示器性能评价指标

2.1恰能分辨的亮度差

函数DICOM标准根据人类视觉系统的Barten模型,将光强度为0.05~4000cd/m2的范围划分为1024个恰能分辨的亮度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t,JND),即物体与背景的亮度差。每个亮度级别间的亮度差刚好对应人眼在改变亮度水平下能够分辨的最小亮度变化。

2.2几何失真

显示器的几何失真会引起原始图像几何部分的偏差,实际后果是使得图像特征的相对尺寸和形状受到一定的影像。显示器的失真通常为线性改变、形成角度和不合适的屏幕宽高比及非线性。

2.3亮度均匀性

显示器的亮度均匀性是指显示均匀图像时在显示区域内亮度的最大变化,可由显示器表面不同位置的亮度决定。显示器亮度的非均匀性以任意一对亮度值间相对最大偏差表示,而每个显示图像的最大亮度偏差用最大和最小亮度的差值与其平均值的百分比表示。

2.4显示分辨率

显示器的空间分辨率是用来定量的衡量显示系统能否以高保真度产生物体不同点独立影像的能力,需要使用有足够空间分辨率特征的系统以保证在显示一幅医学影像图时能够确保兴趣区的空间细节。

3医用显示器质量控制方法

使用光度计和显示器校准软件定期进行DICOM标准的灰度标准显示函数(grayscalestandarddisplayfunction,DICOMGSDF)校正,并采用TG18推荐的各种测试图和评估标准来检测显示器的亮度响应误差和亮度均一性等项目。在医院配置的9台BARCO医用显示器中有BARCOMGD221型5台,BARCOMGD2621L型2台,BARCO521型2台,校准软件为MediaCalPro软件。

3.1DICOMGSDF校正

将亮度计置于显示屏的中心位置,运行MediaCalPro软件,选择校准的标准函数为DICOM标准,根据临床所需设定最高亮度值和最低亮度值,选择“Calibration”菜单进行校准过程,校准结束后将亮度计取下,屏幕将显示TG18-QC测试图,观察屏幕是否能清晰分辨出全黑与5%的灰、白与95%的灰。之后再次将亮度计置于中心位置,校准软件将自动计算显示器的亮度响应函数,得出亮度响应曲线,并与DICOMGSDF标准曲线相比较,计算出亮度响应误差水平。

3.2几何失真目测

全屏显示TG18-QC测试图,目测检验测试图是否在显示器中央,以及测试图的边界线是否是直线,测试图中的方格是否规则等。

3.3全屏亮度均一性

在校准软件中选择“全屏幕校准(Fullscreencalibration)”功能。参考AAPMTG18-UN80测试图,在显示屏中心和周围四角选择5个白色小色块,将亮度计依次置于小方块上并测得亮度值,计算出最大亮度差异值。

3.4显示分辨率检测

采用亮度差异法检测显示分辨率。全屏显示G18-QC测试图,在中心和四角可见5组水平和垂直线对区。用光度计分别测量每个线对区的亮度,并求出每组水平和垂直亮度差异百分比。

4医用显示器质量控制结果

对9台BARCO医用显示器(3种型号)的检测固定项目如DICOMGSDF校正、几何失真、全屏亮度均一性以及显示分辨率等进行检测及统计分析。对9台3种不同型号医用显示器质量控制检测结果显示,显示器经质量控制维护后的各项性能指标在AAPM-TG18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几何失真检测中无明显失真存在,符合医学影像诊断的要求。利用MTALAB软件对9台BARCO医用显示器连续55周进行亮度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1台MGD521医用显示器的亮度变化率dL/dt随时间t变化的点分布趋势。

5结论

本研究依据DICOM和AAPM-TG18两个标准,对9台医用显示器实施了初步的质量控制工作,质量控制项目包括DICOMGSDF亮度响应曲线、几何失真、屏幕亮度均一性以及屏幕显示分辨率4个方面。统计数据表明,经质量控制检测工作后,医用显示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在AAPM-TG18规定的范围之内,符合医学影像诊断的要求,保证了临床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同时,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医用显示器的季度性检测是合理且有效的,不但保证医用显示器的亮度变化符合临床诊断规定的范围,而且减少了因缩短检测周期而加大的不必要的工作量。本次研究工作尚未对医用显示器的其他检测项目如色度、伪影及噪声等进行检测,相关的理论及检测工作有待在今后研究中重点进行。

作者:张海成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医学工程部

第三篇:医学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笔者就职医院各科送检的所有细菌检验标本共9762例,送检样本中痰液3217例,占样本总数的32.95%;外伤组织以及脓肿的标本1161件,占样本总数的11.89%;血液标本2108件,占样本总数的21.95%;生殖分泌物标本1145件,占样本总数的11.73%;尿液标本1459件,占样本总数的14.95%;粪便标本672件,占样本总数的6.88%。9762件样本中检测结果阳性的为3227件,阳性率为33.06%。

1.2研究方法。

为保证送检样本的合格率,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均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操作,遵守本实验室的细菌检验标本的保存运输、分离培养、及鉴定等制度。在标本送检后,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分为不合格、合格及优良三个类别。在评估质量后,对合格的标本进行检验鉴定后对结果和阳性率进行记录,不合格的标本退回送检科室进行重新采样。在完成检验后,对整个流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版软件分析,组间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笔者就职医院各科送检的所有细菌检验标本共9762例,送检样本中痰液3217例,占样本总数的32.95%;外伤组织以及脓肿的标本1161件,占样本总数的11.89%;血液标本2108件,占样本总数的21.95%;生殖分泌物标本1145件,占样本总数的11.73%;尿液标本1459件,占样本总数的14.95%;粪便标本672件,占样本总数的6.88%。9762件样本中检测结果阳性的为3227件,阳性率为33.06%。

3讨论

近些年来检验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使检验医学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根据之一,而细菌检验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检验工作是收集人体的分泌物、体液及组织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在细菌检验过程中,不论是采样、保存运输、分离培养、还是鉴定检验,其中任何环节的差错都会导致检验结果错误,所以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按流程进行操作,以提高样本的合格率和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对标本细菌检验实施质量控制措施,首先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样本的采集,防止细菌感染,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差。同时,进行采样的容器应符合相关规定,避免容器的选择不当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当样本采集完成之后,应该及时送检,避免时间延误导致样本质量变差从而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在检验人员对标本进行检验时应按照标本留取操作要求进行相关操作,以保证检验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送检样本中痰液的合格率最低,外伤组织以及脓肿的标本合格率最高,其他样本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血液标本、生殖分泌物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其中由患者自行采集的标本合格率要低于由医务人员协助采集的标本合格率。导致合格率差异的原因是医务人员在采样时会按照无菌原则进行而患者却很难做到无菌操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临床标本细菌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有采集样本时操作不当、没有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操作、采样部位不正确、采集的样本数量过少、容器选择不当、送检不及时等,因此在临床进行标本细菌检验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以保证标本质量的合格率和检验结果的正确率。

作者:丁瑞雪 单位: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

第四篇: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

1全面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越来越重视,监管越来越规范。特别是2000年国务院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来,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陆续颁布了《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2012年来,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标准化建设的评审标准及细则,详细规定了医疗设备的管理办法,并要求各级医院在创建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考核相关的使用人员、规范设备的操作规程,计量校准相关的医疗设备,从而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使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质量得以提升,确保了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效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全面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

2.1医疗设备购置质量控制

临床使用科室对设备购置的可行性、必要性论证及申请,医院财力、技术、效益的专业论证,设备管理委员会对评估报告进行充分论证,设备科根据论证的结果做出科学可靠的技术参数,医院组织三家以上供货商招标,组织专业人员评标议标,签定严谨精确的供货合同。对于论证风险较大的设备不予考虑或慎重选择,产品市场分布及医院选择的市场定位,技术参数的制定及产品要求,合同内容的设计全面、配件供应、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的执行情况,设备生产商、供应商的全套资质及信誉评估。

2.2医疗设备验收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验收是质量控制的门槛,验收人员索要产品资质并根据合同规定的参数性能及配置要求进行清点、检测,属计量设备应进行计量检定。检测不合格产品通知厂家进行更换或退回原厂,并记入厂家诚信档案。产品验收合格后,张贴设备运行状态卡并启动风险评估管理,对设备进行终身制监管。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基本操作培训,培训合格后验收人员才可签字确认办理相关的入库出库手续。并对金额5万以上的设备建立科技档案。

2.3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控制

建立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控制评估体系,根据临床功能、故障风险、可预测性、事故历史、特殊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估,制定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制定设备PM管理计划,高风险设备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试,中等风险设备每年进行一次测试,低风险设备每两年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合格设备应粘贴合格证书并分析数据、总结持续改进。

2.4医疗设备维修保养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维修是保证机器性能准确运行平稳的基础,应用人员的日常使用维护、工程师的性能检测、预见性维修、故障维修都是保障一起处于精确稳定的工作状态。设备科针对各类不同设备,制定保养工作要点及程序;根据设备报修情况,调整保养周期;详细写明工作过程及维修结论。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后应进行相关的性能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查,并在设备维修单中注明检测内容及检测人,并将故障分为人为故障、环境故障、自然故障三类记录,以便追查故障原因彻底检查问题根源进行风险控制。工程师需定期召开“设备维修技术讨论会”,重点找出维修及保养工作中的漏洞并加以弥补,互相学习,提高技能。设备科要加强与应用科室、生产厂家的沟通,做到建立应用科室设立设备管理员网络、生产厂家设备工程师联系名单等。大型的医疗设备购买技术保养或设备全保,确保机器的稳定运行。

2.5医疗设备巡检督查质量控制

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化中要求有设备的巡查督查的机制。医院设备科工程人员应每周对全院大型医疗设备进行巡视,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充分听取最终用户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每月对应用科室进行人员资质审核、工作记录、保养记录、交接落实等的督查工作。

2.6医疗设备校准计量质量控制

建立医院计量设备监管体系,计量设备分院科二级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整理计量设备清单、建立计量设备台帐,根据计量法有关规定对医用计量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并保存记录。国家没有强制计量的设备,根据临床风险等级,设备科应对其校正校准,严格掌握质控标准,技术可以联合厂家工程师完成。医疗设备维修后应对设备相关性能进行检测并在维修单记录。

2.7医疗设备不良事件质量控制

医院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暨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安全事件监测与管理。临床使用科室应本着可疑必报原则,委员会收到不良事件及安全事件报告后,及时上报药监部门,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安全等级并反馈至使用科室。医院应定期编制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简报,医疗器械预警。年度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度改进措施,在下一个工作周期内完善。

作者:梅良玉 单位:山东鱼台县人民医院设备科

第五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从2010年开始实施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本次研究分别在临床免疫检验实施质量控制前后各选取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4.8岁。对照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5.1岁。所有患者中有9例患者癌胚抗原检测,15例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7例患者甲胎蛋白检测,21例患者血清胰岛素检测,11例患者胰岛素抗体检测,19例患者血清C肽检测,18例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在临床免疫检验实施质量控制前,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标本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免疫检验。

1.2.2观察组

患者在临床免疫检验实施质量控制后,对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要从样本采集、运输、存储、设备仪器的核定使用以及试剂的选择等程序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在严密的控制措施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①标本的存储和采集:在对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采集时,要注意血液样本采集的时间、患者的姿势以及稳定剂和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在血清标本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对激素类治疗药物进行测定,并且注意血液标本收集的时间以及患者体位的变化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②合理选择试剂和仪器设备:在检验过程中,吸量管、稀释棒、酶标仪、分光光度计、水浴箱、恒温箱、温度计等检验时需要的设备仪器都要在使用前进行检查、校正,确保仪器可以正常使用,最大程度的减少误差,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对试剂进行检定,试剂盒不要频繁更换,严密注意试剂盒上标注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检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室内质量控制样本必须具备:①待测标本要和基质保持一致;②稳定、均匀(瓶间差、批间差均小);③联创实验的水平要和待测物的浓度保持高度一致;④严格根据说明书进行检验操作。

1.3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生化指标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无效:患者生化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也没有明显的缓解,甚至更加严重;死亡:患者生命体征完全消失,诊断结果为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采用ELISA法测定的血液标本中含有导致干扰酶免疫测定假阴性或假阳性的干扰物质,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感染因素包括:①浓度非常高的非特异免疫球蛋白;②交叉反应物质;③补体;④异嗜性抗体或其他自身抗体;⑤类风湿因子等,血液样本中都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干扰物质,导致检验结果呈假阳性。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类风湿因子干扰,免疫检验前,要先稀释血液标本,降低非特异性类风湿因子的滴度,尽量减少以上因素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干扰,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外源性干扰因素包括:①表本凝固不全;②标本被细菌感染;③标本保存时间太长;④标本溶血等。标本溶血直接影响到标本的质量,采血过程中一些错误操作或不良习惯以及劣质采血器的使用都可能导致溶血,所以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酶的ELISA测定中,如果血液标本中含有浓度较高的血红蛋白,在培育的过程中,很容易过度吸附于固相,然后和后加入的HRP底物反应显色,从而干扰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分别在临床免疫检验实施质量控制前后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免疫检验实施质量控制的方法以及效果,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石耿利 单位: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第六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接受免疫检验的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44.7±1.5)岁;发病至住院接受治疗时间1-9天,平均发病时间(2.4±0.5)天;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21-87岁,平均年龄(44.9±1.6)岁;发病至住院接受治疗时间1-8天,平均发病时间(2.3±0.4)天。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采用常规免疫检验管理模式对对照组实施管理;采用综合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对研究组实施管理,主要措施为:①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的管理:对患者在接受免疫检验前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评估患者的饮食、精神状态、体力水平、活动能力,对用药和采血前是否会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要进行充分考虑。②标本采集管理:根据实际免疫检测项目和标本种类的不同,对采集时间、采血时患者体位、止血带的具体使用方式、采集标本盛放的器皿、标本采集量、采集顺序、混匀程度、是否需要溶血等情况进行鉴定性分析。③标本运送和保存管理:充分规定标本采集后的有效运送时间,运送的最合理方式,标本保存的条件和状态等情况,保证标本能够及时得到检验。④仪器设定管理:对所用仪器进行校正,对相关试剂的化学、物理性能、有效期、保存条件进行严格的鉴定和限制。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经免疫检验后病情诊断的准确率、病情误诊和漏诊例数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免疫检验后病情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病情误诊和漏诊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对于疾病的治疗而言,在早期阶段做出准确的诊断,可以对广大患者的病情发展和疾病治疗情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不同的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相关检测仪器、检测试剂等存在的差异和问题,疾病诊断过程中漏诊和误诊事件也会时有发生,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对广大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作为医院可以通过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训练,并加派相关的检测操作人手,使临床免疫检测操作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有效避免疾病诊断过程中出现漏诊与误诊事件。同时还应该使相关医生和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模糊和弱阳性的免疫学检测结果,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再次进行彻底的检测,已达到对患者负责、对临床负责的目的。此外,在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执行均应该严格的遵照相关准则进行,广大临床医生在对患者生理与病理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应该切实保证相关操作的规范性、专业性,使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显著性提高,使从标本的采集到免疫学检测结果输出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能够不出现任何的差错,进而使疾病的临床误诊率与漏诊率有效降低。最后也应该对所接受免疫学检测的患者的资料和记录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以便日后临床工作中用到。

作者:李燕 邹淑杰 袁绍康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皮肤病防治所检验科 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山分院检验科 山东省烟台市皮肤防治所检验科

第七篇:尿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4年4~6月的90例尿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观察组男325例,女275例,患者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为(31.5±4.6)岁。对照组男325例,女275例,患者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为(31.5±4.6)岁。两组标本在相关因素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标本造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样本污染;(2)采集时间不当;(3)样本采集量不足;(4)容器不合格;(5)送检超时;(6)样本标记不清。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种导致样本不合格的因素,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进行检验前质量控制。具体如下:

1.2.1规范检验申请单

对于受检查者的检验单与申请单需要保持完全一致,内容完整,没有漏检查项目,这需要相关检验工作填写标准,书写规范,严格按照流程。主要填写的内容为初步诊断和体验的基本信息。

1.2.2标本的采集

尿液作为人体的排泄物,相比于其他标本的化验,要想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难度比较大。因此需要采用正确的采集方法,通常在检验尿液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采集受检者不同时间段的尿液。

1.2.3标本的交接和退回

对送达的尿液标本,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检验申请单与标本容器进行仔细核对,并且对标本的完整性和容器进行检查,在确定合格后方可接收检验,对不合格的标本及时退回重新取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配对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合格样本产生原因分析和分布情况

在所有造成尿液检验不合格的首要因素为样本标记不清所占比例最高,为27.78%(25/90),超时送检其所占比例最低,为6.67%。

2.2两组标本不合格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合格标本率为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9%(54/600),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尿液常规检验是一种既简便而又非常有效的肾功能试验,其会涉及到很多功能,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以及重吸收功能等。受到体液、神经等很多因素影响。这种方法是对人们健康普查、诊断疾病以及检测疾病过程的常规检验。近年来现代检验技术在不断提高,很多新的检验方法和仪器都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在对标本进行检验时需要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为影响到尿液质量的一系列因素做好相关的准备措施才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检验不合格标本。在本次研究中,在对照组所有不合格标本中,门诊患者46例(51.11%),住院患者23例(25.56%),健康体检者21例(23.33%)。在所有造成尿液检验不合格的首要因素为样本标记不清所占比例最高,为27.78%(25/90),超时送检其所占比例最低,为6.67%(6/90)。在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600份尿常规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观察组不合格标本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患者的9%(54/600),具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采取有效的分析前质量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在进行质量控制时,操作人员需要注意过往对于晨尿的采集一般为早晨5~6点的时间段,其送检的时间间隔如果过长就会导致尿液检验的准确率下降,因素需要将时间调整为7点左右。产后餐后尿需要选择受检者在午餐后2h内进行采集。随机尿液的采集不受时间限制,操作收集比较方便,但是其缺点在于其只能够反应受检者某一种生理现象,并不能够反应整体情况。因此在采集尿液之前需要明确检查的目的,从而确定采集时间。

4结语

综上所述,尿常规检验室在临床上的一种常用检验项目,最常见的不合格标本原因为样本标记不清和样本污染,因此在试验时需要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标本的不合格率。

作者:陈建国 单位:安陆市雷公镇卫生院

第八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其中实验组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4.7±5.7)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5.1±5.2)岁。患者的免疫检验项目包括:乙肝五项检验、甲状腺功能检验、血清胰岛素检验、甲胎蛋白检验、癌胚抗原检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验、血清C肽检验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质量控制方法

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包括减少样本的震荡、避免样本发生溶血、科学操作检验设备等。实验组给予多方面的严格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从样本检验前、中、后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从而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及准确。主要内容包括:①检验前质量控制:主要对样本进行采集及保存,并保证样本的质量。首先在采集样本时,应注意采血姿势、采集时间及止血时间,避免样本受到影响;其次,在使用仪器设备(离心机、水浴箱等)对样本进行处理时,应先对其进行校对,从而确保其精确度与准确度,避免出现误差;最后,在运送样本时,应避免过度震荡,防止样本发生溶血等。②检验中质量控制:首先应保证检验室内的质控标本与待检样本相一致,在检查样本时,操作要科学、规范,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样本的破坏及污染,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其次,在使用检验试剂前,应检查其是否合乎要求,是否处于有效期内,有无变质等,最好选择同一厂家的试剂盒,因为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③检验后质量控制:样本检验完成后,相关检验人员应对检验结果进行仔细审核,对于有异议的结果应进行二次检测,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检验后的患者样本应适当保留一段时间,方便日后的应用与检查。此外,检验人员应详细记录检验过程及检验结果,利于以后查询等。

1.3观察指标

以乙肝五项检验结果为例,比较两组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准确性,并对后续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1.4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以临床检验结果为依据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好转:以临床检验结果为依据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以临床检验结果为依据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实施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验结果准确度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检验准确度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以临床免疫检验结果为依据,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中实验组治愈45例(69.2%),好转18例(27.7%),无效2例(3.1%),治疗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中治愈37例(56.9%),好转17例(26.2%),无效11例(16.9%),治疗总有效率为8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免疫检验是疾病诊治的关键环节,医师会根据检验结果综合判断病情,若检验结果准确度不高,会造成疾病的误诊或漏诊,耽误患者的早期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临床免疫检验实施质量控制显得非常必要。室间质量评价与室内质控属于检验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其中室内质控用于监督样本测定的规范性及准确度,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相一致;而室间质量评价主要是指多家实验室对同一样本进行分析,并验证检验结果,其检验的基础为以室内质控,通常用于评价实验室的临床检验能力及水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要求的提高,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检验的质量控制势在必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严格临床免疫质量控制的实验组的检验准确度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临床治疗,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实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意义,能明显提高检验的准确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临床免疫检验进行质量控制效果显著,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从而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

作者:马冲 寇红伟 单位:新郑市人民医院

第九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效果观察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两个时间段选出的两组临床检验报告,其中从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未开展PDCA循环管理临床检验工作时的检验报告中选出10000份,作为对比组,其中共有2682份健康体检报告、3946份门诊患者检验报告、3372份住院患者检验报告。另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开展PDCA循环管理临床检验工作后的检验报告中选出10000份,作为研究组,其中共有2654份健康体检报告、3939份门诊患者检验报告、3407份住院患者检验报告。两组检验报告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

对两组检验报告中所包含的健康体检报告、门诊患者报告以及住院患者报告的不合格检验率进行分析。

1.2.2PDCA循环管理模式建立方法

(1)检验质量控制标准。在进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标准,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对于各科室检验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细致化规定,并且严格执行责任到位制、责任细化制,这样才能够让相关检验人员了解自身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并且在检验失误时能够快速寻找到错误的来源,对其进行弥补,减少患者的诊断时间,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2)具体实施标准。首先,应该在检验报告填写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进行,书写要工整,对于必填的部分要做到不漏填、不错填,并且在填写完成后进行充分检查,待检查无误后上交。其次,在检验样本采集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采用分时段采集的方法,标本上要注明样本所属患者的姓名、性别、病例号、床位号以及采集时间等详细信息。在采集尿液样本的过程中,应该先对患者的尿道口进行消毒和清理,并采集中段尿液,在对女性进行样本采集的过程中,应避免女性经血或阴道分泌物等混入样品当中,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第三,在样品采集完成后要在2h内送到检验室,如果时间超过则不能够作为检验样本。第四,在样品送达检验室后,应先对样品本身的合格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标签的填写、样品的外观以及标本容量的完整度等,确定合格后才能够进行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样品要予以退回,重新对样品进行采集。第五,在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时,如果发现检验结果具有多次巨大变化时,即表明检验不合格,需要重新进行检查。(3)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在临床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定期对检验室相关检验报告的质量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改进,保证整个PDCA循环管理制度能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配合不同的患者进行,从根本上提高检验的合格率。

2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检验不合格率的分析后,将其整理具体如下:对比组检验报告当中,共有2682份健康体检报告,其中不合格报告数量为27份,不合格率为1.01%;共有3946份门诊患者检验报告,其中不合格报告数量为32份,不合格率为0.81%;共有3372份住院患者检验报告,其中不合格报告数量为45份,不合格率为1.33%。研究组检验报告当中共有2654份健康体检报告,其中不合格报告数量为4份,不合格率为0.15%;共有3939份门诊患者检验报告,其中不合格报告数量为6份,不合格率为0.015%;共有3407份住院患者检验报告,其中不合格报告数量为10份,不合格率为0.29%。由此可见,研究组的检验报告不合格率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检验工作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极大的意义,其是给医护人员提供治疗和护理参考数据的主要方式,因此其质量必须要进行保证。从本次研究分析结果可知,在对临床检验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整体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降低检验报告不合格率,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数据。

作者:王建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妇女儿童医院

第十篇:临床检测样本免疫检验质量控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需要采用免疫检验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3.1±2.1)岁;观察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3.5±2.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免疫检验质量控制;观察组:给予患者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具体如下:

1.2.1检验前质量控制:

(1)在检验前校对好离心机、水浴箱等仪器,注意生产仪器的厂家一定要有质量保证;(2)在取样时,必须保证样本质量,后严格控制采取样本的动作、采集时间及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1.2.2检验中质量控制:

(1)确保标本的基质与待测样本一致;(2)检验过程必须保证与说明书要求一致,防止污染;(3)查看实际的保质期,在贮藏试剂时严格按照低温等要求。

1.2.3检验后质量控制:

(1)检验后必须进行审核工作,若发现检验结果有异议,则送检以保证符合要求;(2)保存部分样本,并做好记录,方便查询。

1.3观察指标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及无效,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消失,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身体机能均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及头晕等。患者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我院采用SPSS18.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免疫检验在临床上治疗相关疾病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免疫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免疫结果通常会有采集、运输及保存等因素影响,致使准确度下降。因此,加强对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是免疫检验工作的宗旨。在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室间质量控制与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量表现为样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严格控制室内质量,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室间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在多个实验室中检验相同样本,并验证结果,将结果作为依据可以评价各个实验室对样本的检验水平。故严格控制室间质量,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对样本的检验水平。在当前的实验管理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控制免疫检验的质量可显著的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我院100例需要采用免疫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免疫检验质量控制,观察组患者给予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经过对样本检验,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临床检测样本应用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能有效提高诊断效果,为制定治疗对策及预后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由此制定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李春燕 邹淑杰 单位:烟台市皮肤病防治所检验科 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山分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