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监控在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中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护理监控在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中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护理监控在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信息化监控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临床标本的采集技术和运送等检验前流程方面,应用护理信息化监控对多部门、全环节进行管控,分析检验前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结果标本合格率由改进前的99.06%提高到改进后的99.41%,标本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对患者的宣教方式、HIS系统、掌上电脑(PDA)应用、护士培训等方面优化流程后,标本采集的规范率、标本采集量准确率、标本类型正确率、标本运输合理率、标本污染率等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通过护理信息化监控管理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显著下降,信息化手段在提高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信息化监控;质量控制;流程优化

本院为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护理部引入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指标(QIs),通过将纳入指标(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量错误,标本类型错误,标本容器错误,标本污染,标本保存不当,标本运送不当)与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来量化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5]。采用护理信息化监控对上述护理指标进行闭环管理,可改善检验前标本质量。根据本院实际情况,本院护理部于2017年7月开始将存在问题进行改善,取得了较好成果,现将相关改进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改进前)及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改进后)临床送检标本874763例,将实施护理信息化监控前后送检标本纳入研究。1.2方法自2017年7月起通过护理信息化监控对检验前流程实施多方面改进,达到从标本采集、运送、签收各个环节点的质量控制。即从对患者的宣教方式、HIS系统、掌上电脑(PDA)应用、护士培训等方面优化流程,分析实施前后标本不合格率,不合格标本数量变化,不合格原因等方面数据。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护理信息化监控前后的标本送检合格率实施护理信息化监控改善前,215745例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2030例,不合格率为0.94%;改善后659018例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3891例,不合格率0.59%;标本合格率由99.06%提高到9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护理信息化监控前后标本不合格原因。包括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量错误、标本类型错误、标本容器错误、运输不合理、保存不当及标本污染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标本运输不合理,见表1,说明实施护理信息化监控后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标本的不合格率。

2.3实施护理信息化监控前后出现标本不合格率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发现,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量错误、标本类型错误、标本运输不合理、标本污染、标本容器错误、标本保存不当所导致的标本不合格率在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结果报告及时性。实施护理信息化监控前标本常规报告周转时间(TAT)合格率实施前为89.10%,实施后为93.36%。

3讨论

合格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而标本采集前的准备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充分准备,也需要患者积极的配合[6]。研究表明,通过护理信息化手段对检验前流程进行多方面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标本缺陷率,提高分析前质量[7]。本研究通过QIs分析,对HIS系统进行优化,对标本实行全程监控,同时通过“护患宣教APP”“护理培训APP”、PDA等工具对患者进行宣教指导、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流程改进后,送检标本情况取得的较满意的成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在护理信息化监控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由实施前的0.94%降低至实施后的0.59%。对各不合格标本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量不足、标本类型错误、运输不合理以及标本污染的情况在护理信息化监控实施后得到改善,实验室内TAT合格率由89.10%提高至93.36%。临床检验常因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输液侧采血、标本凝集等原因造成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等值改变,进而影响检验结果[8]。护理信息化监控可有效降低差错率,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避免不合格标本退回和重复采集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缩短TAT[9]。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全院多个部门、多个环节,检验前质量控制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系统的认识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10-11],再经各部门有效的沟通合作,解决检验前阶段存在问题,从而提高检验前质量[12]。

作者:盛孝敏 彭菲 邓昆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捷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