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探微(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岩土工程对区域开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勘察模式体现了科技应用的广泛性。结合全球定位系统作用,本文介绍了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与实现方法,为实地勘察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
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技术;实现
早期岩土勘察缺乏先进技术为支撑,降低了岩土工程开发建设效率,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信息操作平台,有助于提高岩土工程现代化建设水平。因此,测绘院要灵活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平台,及时建立科学的岩土勘察作业体系。
1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定位卫星能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等特点,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基于科学技术推动下,新型通信科技在实地勘察系统中得到推广,岩土勘察是当代信息传递的先进技术。现代通信科技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模式,为勘察人员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区域,GPS技术是当代通信领域比较普遍的技术模式。GPS技术改变了传统网络运行模式,借助数字控制器形成稳定的操控模式,这些都促使实地勘察系统数字化流程,保证各项数据指标达到预定的操控效果。
2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
2.1设备技术
安全施工有助于强化公路交通岩土的结构性能,按照预定标准执行现场处理方案,避免岩土工程后期运行出现功能损坏等问题。岩土是现代公路交通运行的主工程,利用大跨区岩土工程结构拓宽了岩土运行区域,为信息传递建立更广的空间。数字设备自动化勘察仪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可操控性设备,组织成符合自动系统运行要求的子模块,子模块再组合多种仪表设备,大大改进了数字设备的控制功能。数字式勘测仪、定位测控仪、远程传感器等设备构成,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发展提供设备支撑。
2.2操作技术
“岩土”是公路周边防护运行调度的主要设施,基础工程结构对岩土结构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岩土结构受损而影响到区域的岩土调度效率。为勘察设备设计勘察仪,主要是对各种潜在故障的综合分析与处理。实际操作中,应按照勘察仪设定的仪表平台,逐一完成仪表设备操作指令,为勘察仪操控模式做好前期工作,避免操控失误引起的控制故障。
2.3数据技术
提高岩土基站工程管理技术水平,必须从岩土结构形式进行划分,选择符合岩土工程标准的管理方案。对早期岩土结构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要及时调整原有的管理方案,避免传统岩土结构隐患引起的质量问题。设定数据系统可实现动态模拟检验,用计算机平台执行数字设备数字检测,减小了人工检验与观察的难度。应用计算机构建数据库模块,对勘察仪工作数据实时收集,及时掌握数字设备工作状态,为自动化控制提供指令参考。此外,勘察仪与仪表检测系统相互连接,控制端口与数据端口一体化操作,为勘察设备控制提供技术平台。
3岩土勘察信息化工程的应用
岩土勘察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岩土层的土质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分析施工现场的土质也是整个施工工程的必要条件。数字化岩土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这也使得勘察的手段从人工的勘察记录转向现代化的勘察技术手段进行。
3.1岩土工程的数字建模方法
基于新经济发展趋势下,数字勘察平台成为岩土工程改造重点,促使岩土工程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对于岩土工程地质建模所采用的方法目前主要是利用表面模型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之为数字表面模型。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而获得的一系列零散的测点数据资料,其中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对所测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
3.2数字化的数据库系统
3.2.1数据库模型
“在线监测”不仅优化了数字设备的结构性能,对勘察设备系统工作状态也有广泛影响,抑制了各种风险隐患发生。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管理,作为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具有密集型和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够获取反映实施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会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相互剥离出来。
3.2.2数据库建立
为了解决数字设备的危险性问题,可积极选用了更加节能、高效、稳定的材料构成,采取设备定期检验、执行安全处理等方式实施优化改良。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以下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均是由测点数据组成,然而测点数据又是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根据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
3.3数字化管理
由于岩土工程结构的特殊性,其在使用期间需重视维护与管理工作,降低结构性病害的发生率。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岩土工程结构现状,及时拟定可行的施工维护措施,推动基站工程建设规划与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在进行数字化管理手段之后,全部的施工信息就可以通过数字化进行表示。勘察施工的同一模块编码、特征数据以及标准数值等,都能够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处理和存储反馈,标准化的管理过程能够通过先进的管理分析软件进行落实,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施工信息的搜集、处理、反馈和共享提高了快速有效的平台。
4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管理
近年来,我国对岩土工程投资采取了多项扶持政策,帮助地区构建现代化地面交通体系。“质量”是衡量一切工程的硬指标,坚持优化质量监督与管理体系,才能推动岩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交通行业稳步发展,创造理想的工程收益。(1)安全宣传。近年来,国家对病害防治发展尤为重视,不仅从财政上给予地方资金支持,在高岩土监测传播与推广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然而,由于各地区农科技体制改革,与中央政策执行要求相互配套,大大提高了岩土灾害监测科技推广工作的成效。对于国家政策中提到的安全性分析、病害防治机械化等技术,政府的扶持制度也在不断拓宽。(2)灾害预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任何产业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贵州省岩土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雨量管理、预警分析、灾害管理、地图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推广高岩土监测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新高岩土监测规划具有保障性作用。(3)政府调控。科技推广与病害防治服务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地区建立了全面化的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效率。目前,国内有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日趋发展,政府对病害防治扶持项目工作不断落实,科技服务体制建设存在诸多漏洞。例如,加强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搞岩土活动,完善科技配套服务条件,推动病害防治提高岩土科技化转型。
5结论
总之,为了满足现代岩土工程安全体制建设需求,利用智能技术辅助管理数据监控分析是不可缺少的,这将成为岩土工程数字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因素,岩土工程监控系统存一些问题。新时期要建立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新型操作模式,及时掌握岩土地质布局结构,为实地勘察作业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陈俊 单位: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潘峰.浅谈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有关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6(09).
[2]李青华.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及解决措施[J].低碳世界,2016(13).
[3]张文涛.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与策略探究[J].山西建筑,2016(14).
[4]周忠清.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及处理方法[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02).
[5]邹子龙.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与实现分析[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02).
第二篇: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技术应用
摘要:
如今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传统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技术的不足,从而使当前的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精确性越来越高。对此,本文主要论述的重点是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技术;应用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逐渐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勘察技术。由于岩土工程施工中的重要基础就是针对实际的工程结构进行地质勘察,其中勘察数据结果科学与否,将直接决定工程结构设计质量的高低。所以,地质勘察设计作为岩土工程设计的先决条件,其会对整个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作业产生重大影响。正是基于此原因,我国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勘察技术,从而保证了相关参数测量的精准性,使岩土工程结构设计人员在工程方案设计中,能够直观掌握空间变化的规律性。
1我国传统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弊端
1.1数字勘测技术资料太过于地质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因此,通过新方法及新技术,使岩土工程结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但长期以来,个别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机构依然采用传统设备进行地质勘察,因此导致勘察部门在地质条块分割及勘察专业设置方面、岩土工程自身复杂性研究方面太过于地质化,使岩土工程勘察人员与设计人员分散作业,导致设计阶段与地质勘察阶段严重脱节,而且整个勘察过程与岩土工程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使岩土工程结构设计人员不能针对地质勘察人员提供的设计资料进行全面分析。除此之外,地质勘察人员技术专业性不强,导致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出现严重的错误,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数字化地图以及设计系统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融通
在我国岩土工程中,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基础。但由于传统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技术缺陷,比如勘察数据资料不全及勘察结果不准等,导致地形图与CAD进行结口匹配时,二者难以进行有效对接。因此,技术人员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还需针对勘察的地质资料重新进行数字化操作。所以,在此过程中严重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全面推广。
1.3传统勘察技术软件功能相对单一
当前很多岩土工程结构设计中,一些开发商的应用软件难以满足最前沿的核心设计工作,由于传统设计软件功能比较单一,而且网络数据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不仅耗时,而且增加了技术成本投入。
1.4岩土工程勘察的数字化水平不高
岩土工程勘察单位所提供的勘察信息一般是通过数据表格及技术图纸和文字等形式科学表现出来。因此,在勘察内容描述方面形式比较固定,容易导致设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分析和理解相关的勘查信息。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设计人员对勘察信息的技术处理难度。除此之外,岩土工程设计中会涉及到很多关于交通及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因此,这些不同信息的分析评估指标存在差异,会导致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对各类信息采集以及表达和分析方面,手段比较单一,勘察结果精确性较差。
2岩土工程中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2.1岩土工程中数字化勘察技术概况
顾名思义,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主要是采用现代化的数据库技术及测绘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CAD等技术,基于计算机软件基础,将岩土工程勘察中所有相关的信息有效合成,以此构建一个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这一新型的数字化勘察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勘察技术,不断在向CAD技术转型发展。其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实现了岩土工程数据采集的信息化及数字资料处理的自动化和动态化。与此同时,岩土工程勘察的硬件系统也逐渐实现了集成化,从而构成了集信息采集与资料整理、数据分析与输出等为一体的综合设计勘察系统。
2.2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建模
在采用数字化系统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分析时,首先需要针对岩土工程勘察中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建模分析。一般采用表面模型法进行处理,通过对岩土工程的属性特征数据及几何特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得到一系列离散点资料,以此构建岩土工程表面数据模型;然后,结合勘察数据分析和解释模型中的离散勘测点资料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建模处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形成一网状曲片面,需按照一定的原则,科学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并将同一系列中同一属性的点连接在一起,然后采用不规则格网法,通过被勘察岩土工程地质区域内的有限个离散点将此区域科学划分,从而构成一个三角面的网络,即不规则网法主要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数据模型[1]。
2.3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模型分析
本工程为防城港市城南新区铁路沿线宅基地安置点(三区)工程,其主要位于该市城南新区金花茶大道东面铁路沿线,项目编号C1-C16,每块宅基地约11.5×10m2,建筑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未定,建筑荷载和地基允许变形参数不详。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针对该岩土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地质勘查分析,通过利用数字化勘查技术进行数据模型处理,从而为拟建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岩土参数。(1)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本文在数据模型分析时,主要结合我国岩土工程数字化勘查技术的实际模型建立过程及其具体应用情况进行阐述。从本质上而言,该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数据模型应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①用户需在数字化系统中输入相关地质勘查原始数据;②通过该数字化集成系统自动生成中间运行数据;③系统通过模型分析,最终导出该岩土工程结构设计的相关技术参数。原始数据主要包括岩土结构的物理数据及几何属性数据,这些数据都是通过中间数据自动生成;中间数据一般包括岩土工程结构的图文技术资料,比如该岩土工程结构的具体连线剖面图及单孔柱状图和岩土工程的地质勘查报告等。而最终的数据生成则比较复杂和严格,需要技术人员按照数字化系统模型分析的时间序列,对岩土工程勘查数据进行严格规范操作与管理。其主要的基础数据包括岩土工程勘查数据及岩土工程基础区域的区划数据等。(2)在这一系统中,数字化技术功能主要分为信息输入功能与信息检索功能和岩土工程的空间分析功能、岩土数属性分析功能。信息输入主要帮助地质勘查人员将准确、原始的数据资料输入到数字化勘察系统中,然后利用其检索分析功能,针对岩土工程的图示点及图示矩形和区域划分情况进行针对性检索。此外,技术人员可结合检索结果,获取岩土结构的勘察信息,从而经过岩土工程的数据库空间分析及缓冲区分析、多层立体叠加分析,为该岩土工程作业提供科学的参数。比如结合数据模型分析结果,对该岩土地质工程进行结构稳定性、抗震性、安全性等综合性能进行全面评价,最终为该岩土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各土层主要参数建议值[2]。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全面进入了数子化时代。岩土工程勘察也不例外,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服务整个岩土工程勘测工作。通过上述应用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岩土勘察技术在传统勘察技术基础上,有机结合了现代化的数字勘察技术,使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数据结果更加精确,为工程结构设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在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技术人员需结合工程实际需求,联合不同的勘察部门及时做好数据记录,从而保证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工作顺利推进。
作者:黄香萍
参考文献
[1]贾发科.关于岩土工程中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实践策略探究[J].价值工程,2015,04:323~324.
[2]宋祥红,李春梅,刘卫锋.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与实现[J].中国建材科技,2015,02:36~38.
第三篇: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对岩土工程的勘察进行了分析,并将岩土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从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岩土的水理特性以及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这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对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勘探提出来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分析
1引言
在对工程进行前期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会对工程产生关键的影响由于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密切相关,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且水文地质作为岩土体及工程基础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地下水的情况会直接对建筑物的工程安全和稳定造成直接的影响。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实际的勘查时,所涉及的勘探结果很少会涉及到对水文参数进行直接的利用,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过程中仅仅被当做是一个只具有简单的象征意义的工作环节,也就是说岩土工程的勘察中对水文地质的分析勘察仅仅只是停留于其天然条件之下的研究。在一些水文地质环境相对比较复杂的山区,岩土工程的勘察活动并没有重视到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勘察人员在设计勘察路线和勘察方式时也常常习惯性的忽略水文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受地下水的影响而引发的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对工程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使得工程前期的勘察和设计工作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环境中。因此,勘察人员必须要提高有关水文地质问题在实际勘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工程潜在的隐患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预防以及处理的措施,从而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尽可能的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带来的灾难性损坏。
2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地下水资源是岩土工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变化必然会对岩土工程造成重大的影响和危害,在我国岩土工程传统的基础设计和工程施工,由于对地下水对岩土工程产生的危害的重视程度较低,常常会出现岩土工程受到地下水的影响而产生基础基础沉降异常以及建筑开裂等质量事故。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几点:①对于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造成的作用和影响一定重视,并据此进行着重的评价,然后根据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可能带来的危害进行初步的预测和分析,从而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②根据对建筑地基基础的类型需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勘察地的水文地质的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③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根据地下水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一系列的在不同情况之下的水文地质评价的侧重点,比如:如果建筑物的基础在地下水位线之下,就要重点考察研究地下水对于混凝土和钢筋的腐蚀程度,如果建筑场地的建筑基础持力层为膨胀土、软质岩石、强风化层和残积土等,则要根据地下水的活动对岩土体所带来的软化、涨缩、崩解等危害来进行重点的评估,如果地基基础的压缩层之内包含了松散或者饱和的粉土和粉细砂时,要对流砂、潜蚀、管涌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级和预测,如果地基基础的下部位于承压含水层时,则要重点评估计算承压水在基坑开挖后冲毁基坑底板的概率,如果基坑开挖处于地下水位之下时,则要进行富水性和渗透性的实验,重点评估因人工降雨而导致土体沉降、边坡失稳以及建筑稳定性的可能性。
3岩土的水理特性
岩土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它的水理特性,也就是说地下水的存在方式会对岩土的水理特性产生影响。地下水的存在方式一般有重力水、毛细管水和结合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可以被细分为弱结合水和强结合水这两种。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形式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岩土的水理特性进行测试时主要要依据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测试:①胀缩性。胀缩性是岩土在失水或者吸水之后发生体积变化的特性,这主要是由于岩土颗粒外层的结合水膜在吸水后体积出现变化,在失水之后厚度发生变化的特性。这种特性会导致基坑的隆起以及地表的开裂现象,从而导致地基出现变形。②给水性。给水性是在饱和状态之下的岩土中,由于水受重力的作用而从裂隙及孔隙中流出来的特性,给水性会对施工场地的排水时间造成影响。③透水性。透水性指水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从岩土中透过的特性,透水性受岩土中岩溶或者坚硬裂隙的影响,岩土中岩溶或者坚硬裂隙越多则透水性越强。④软化性。软化性就是岩土在浸水之后降低力学强度的特性,软化性会使得岩石层中易被软化的岩层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转变为软弱夹层。⑤崩解性。崩解性就是指在岩土浸水变湿之后,岩土的土颗粒之间的连接受到了削弱和破坏,从而导致岩土崩散和解体的特性。
4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地下动水压力会导致地下水对岩土工程产生影响。
4.1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地下水位的变化一般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起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的变化,只要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幅度就都会对岩土工程产生危害,主要危害形式有以下三种:①地下水位的上升对岩土工程产生的危害。地下水位主要受到含水层的结构、总体的岩性产状等地质因素和气温、降雨量等水文气象条件以及施工、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对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沼泽化、增强了地下水及岩土体对建筑的腐蚀性、河岸、斜坡等岩土体崩塌和滑移的现象。有一部分的岩土体结构的特殊性会受到破坏,导致软化、流砂和强度降低等现象,地下洞室的充水过度也会造成基础上浮和建筑失稳的情况。②地下水位下降对岩土工程产生的危害。地下水位下降一般是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的,比如人为过度的对地下水和矿床中的矿山资源进行开采,以及在河的上游建坝、修水库而造成的下游地下水缺乏补给等。大幅的地下水下降很容易导致地下水的枯竭和地下水的水质恶化的现象,严重时会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③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产生的危害。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会导致岩土体出现不均匀性涨缩变形现象,频繁的水位升降不仅仅会导致岩土体反复的涨缩变形,还会导致涨缩幅度增大,直到产生地裂的现象,地裂现象的出现会对建筑尤其是轻型建筑结构产生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地下水位区间的频繁交替,会使得岩土层中的铝、铁等成分大量的流失,从而导致土层土质疏松、含水量的孔隙增大和承载力和压缩模量降低的情况,极不利于岩土工程的基础选择和处理。
4.2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之下,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作用不是很大,一般不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类工程性活动破坏了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的动力平衡,持续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会对岩土工程造成流砂、管涌和基坑突涌等危害,这些地质异常情况还需要勘察人员在进行勘察时提高重视。
5对水文地质问题勘察的建议
在进行水文地质的勘察时,要首先对拟施工区域的基础性水文地质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把整理出来的资料与施工方案中采用的数据进行对比,然后选择出较为危险或可能存在隐患的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勘察,采用取样试验的方法来对施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系统化的勘察,从而详细的掌握地下水的变化幅度和规律,然后再结合岩土的性质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出现地质灾害的几率进行评估,最后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岩土体的稳定,从而尽可能的保证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6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必不可少的建设程序,水文地质的勘察则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关键部分,它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勘察人员必须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整治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水文地质问题造成的风险和隐患,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作者:梁敬能 单位:广西贵港工程地质勘察院
参考文献
[1]薛峰.关于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0):26~27.
[2]王新建.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62~63.
[3]彭亮.对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地球,2015(8):12~13.
[4]张大伟.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与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5):33~34.
[5]范光伟.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工业c,2016(3):00217.
[5]姚作波.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7):126~127.
第四篇:通用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系统设计
摘要:
基于想要对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进行更加完备的存储、更加系统的管理和更加有效的交流的目的,通过对空间数据的特征及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了该系统的目的和设计原则并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构建,对数据要素分类进行编码同时设计出了数据库的逻辑模型,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现并解决了系统的关键技术,从而完成的基于GIS的通用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
GIS;岩土工程;数据库;空间数据;VisualC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我国的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工程建设作业。大量的基建项目对工程勘探技术提出了新的高度和要求,同时,这些工程作业也带来了大量的岩土勘探数据资料。不过,这些资料在传统的存储方式中主要是靠相关技术人员通过表格、图像、文字等书面方式记录并归档于相关工程或当地机构。可是这样的传统方式十分不利于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利用,且不说大量的书面记录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低下的效率,这样存储在特定固定地点的方式也十分不利于岩土资料的交流利用。岩土的勘探数据反映了岩土参数的分布和相关特性,具有相当强烈的地域特征,是了解当地底层的重要指标。故而我们需要一套更加方便快捷的数据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勘探数据的信息化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这样一套数据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帮助。GIS系统基于计算机对空间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是对勘探数据管理的的一种有效方式。
1空间数据管理理论
1.1空间技术基本理论
空间数据是用来表达实物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分布特征的相关信息的数据。空间数据是为了能将现实中的实体用一些基本的空间数据结构来描述,比如点、线、面等基本结构,其最小的数据单元是现实中的实体。并且空间信息有着以下这几点与众不同的自身特征。空间特征,反映自身独特性最主要的特征,是用来反映现象控件位置与控件位置之间的关系的数据;非结构化特征,空间数据是非结构化的,非定长的数据,区别于一般数据库结构化且定长的特征,使得空间数据难以使用其他通用数据库来进行系统管理;时间特征,用以对空间数据进行描述的空间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分类编码特征,将空间数据的图像和属性等特征经过一种数据装化,使其可以被计算机识别使用并储存;海量数据特征,对于空间数据来说,他的存储量远不是一般数据库可以相比的巨大,几十甚至上百GB的数据量在空间数据的存储比比皆是。空间数据库是为了描述、存储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而相应开发出来的新型数据库系统。主要有:混合型空间数据库,大多数的地理信息开发平台所采用的数据库,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存储在系统文件中而将其他数据放入关系数据库;集成型空间数据库,所有的数据都被放入同一个数据库中,这种数据库被分为全关系型、面向对象型和对象———关系型三种数据库。
1.2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模型是用来刻画现实世界中的现实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规则,为其数据库的组织和设计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这使得其在设计和发展GIS空间数据系统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与GIS设计有关并且应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模型:栅格模型,用二维铺盖或划分覆盖整个空间将连续的空间离散化;矢量模型,它将现象看作是原型实体的集合组成空间实体从而强调离散现象的存在性;数字高程模型,主要用来描述数字高程表面,对面状空间对象的表面采用规则或不规则多边拟合的方式;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对现实事物的静态特征进行模型化并通过面向对象模型提供与对象类型的关联操作,以对其动态特征进行记录;混合数据模型,致力于将以上4个模型的优点应用于一个统一的模型上。
2系统的总体架构
2.1系统的目标与设计原则
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岩土工程的勘察数据的管理和使用的现状设计出一款基于GIS的通用数据库系统。对勘察的结果数据组建数据库并进行管理,从而使这些资源可以得到妥当的保管并能进行资源共享,将这些数据信息的价值最大化。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将对对国家的各项设施的工程建设及地质学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系统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1)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科学性和先进性;3)安全稳定性;4)可扩展性;5)通用性。
2.2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以ArcGIS9.3为地理平台支撑平台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进行开发。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将工程数据通过服务器端存入SQLServer关系数据库中,按照Geodatabase模型建立勘察数据库,并通过ArcSDE实现对数据库的调用。从系统设计的目标出发,基于GIS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系统所需要的功能模块有:数据库连接配置模块、数据输入与管理模块、数据浏览查询模块、数据输出模块、统计分析与制图模块和系统维护模块。数据库连接配置模块连接数据库是通过在窗口中输入连续参数来实现的。其中这种连接对涉及两层:客户端通过ArcGISEngine连接服务端的ArcSDE服务,并通过它和SQLServer数据进行交流来完成对空间数据的操作,最后结果由ArcSDE传递回客户端。数据输入与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相关区域的各种基础地理地质和专题数据进行加载,并提供有关地图的相应基本功能。对数据库中各个实体的数据录入可视化界面,可以基于数据设计的关系规则对数据记录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统计分析与制图模块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进行宏观层次上面的分析时要对相应的对象或者相对应的范围数据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这些都要通过系统来实现。而且系统还要依据用户不同的工程目的提供相应窗口界面选择统计条件得到表格形式的属性数据统计结果。数据查询浏览模块结合统计分析功能,实现图形属性双向的浏览和查询,对通过属性查询的图形实现可以按照特定的模式或范围来显示。数据输出模块主要是按照客户的相应需求将查询或统计结果的报表输出到表格或者文档。系统维护模块主要是要实现系统用户管理和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功能。可以对登录用户进行添加和删除,并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用户信息表”中。其中备份和恢复功能是通过SQLServer提供的数据库的备份功能完成的,需要进行数据恢复时,选择正确的备份文件进行恢复操作。
3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3.1数据要素分类编码方案
地层数据是岩土勘探工程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各个实际工程中都需要对数据库中的地层数据进行提取。但由于不同的勘察场所的构造差距很大且不同地貌有不同的地层结构再加之人为因素造成层序划分难以统一。这就要求必须利用沉积学和成因地层学规律详细研究建立一套地层分类编码。同时其他地质数据也要建立统一的分类编码。本系统采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规定的相关条文和编码方案进行分类和编码。对土层的编码本系统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加入了土层成因和形成时代的描述。
3.2数据库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采用空间数据模型来对勘察成果进行有效管理。其中扩展存储模型Geodatabase是新一代模型中的杰出代表,它可以与各种商用数据库兼容,将面向对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体统的优点结合了起来。本研究旨在用Geodatabase模型建立基于GIS的通用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系统,根据其模型原理及勘察工程的数据内容建立体统的逻辑模型。
3.3系统实现及关键技术
1)开发环境系统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进行开发,并且数据存储接口使用SQLSever管理平台,它与Windows系统有很好的兼容性,并且易操作,稳定性好,执行效率好,拥有空间数据结构和标准数据接口。系统采用的开发语言主要是由C/C++演变而成的MicrosoftVisualC语言。
2)数据库的建立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设计要为将来信息的高效查询和有效利用服务,要满足系统数据在空间、属性和时间上的特征要求,所以本系统应用有着合理、有效数据管理的MicrosoftSQLServer进行数据开发。数据库的建立首先要结合数据库特性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对数据库进行初步设计,接下来设置数据库文件存储格式和线和方式,最后完成对数据库的维护和提升
3)系统开发工具的关键技术在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虽然Pascal和C/C++语言也能够完成工程类系统的开发,但是由于该类系统较少会涉及较低级的直接访问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功能,且工程类系统的开发往往要求更加开发时间尽可能的减少,所以在本系统的设计中,采用VisualC语言进行开发工作。所以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VisualC和数据库与Office软件的接口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定标准,可以用ADO.NE标准实现,在用其实现数据库访问前,我们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操作与数据库建立连接,之后通过对数据集进行定义实现数据传输,接着就可以用界面的空间对数据执行相应的操作。
4结论
文中主要研究了基于GIS的通用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工作,首先研究了空间数据的特征以及空间数据库的分类,接下来就空间数据的特点对系统进行了总体架构,主要设计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接下来就数据分类进行了编码,建立了数据库。最后对开发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系统进行了实现同时解决了系统开发工具的关键技术。
作者:马青莲 高瑞涛 陈学俊 单位: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
参考文献:
[1]褚龙现.SQLite数据库加密的分析与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4(16):191-193.
[2]白世伟,王笑海,陈健,等.岩土工程的信息化与可视化[J].岩土工程界,2001,4(8):16-17.
[3]梁树杰,黄旭彬.Oracle数据库维护中自动跟踪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科技,2014(10):61-63.
[4]窦世卿,赵占轻,张晓宇.基于Geodatabase和ArcSDE的城市地质空间数据库设计[J].科技导报,2009,27(1):86-89.
[5]谢昆青,马修军,杨冬青.空间数据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张新长,马林兵,张青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2012.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100-200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S].2013
第五篇:岩土工程基础地质勘察
摘要:
近些年来,伴随着岩土工程的快速发展,在进行地质勘察的方法在不断更新和改善,并且有很多高型科学技术运用到地质勘察中,所以要想大大的提高岩土工程中地质勘察的质量,要对基础地质进行有效的勘察,从而才能对地质条件进行充分了解,也会可以选择适合的对策进行检测。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岩土工程中的基础地质勘察进行分析。
关键词:
岩土工程;基础地质;勘察工作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勘察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不技术水平、勘察设备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地质勘察中,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这样就要做好基础地质的勘察工作,从而才能确保岩石工程的顺利开展。
二、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分析
对于岩土工程,在进行勘察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指导地质条件与地基基础的关系,这是勘察工作开展的关键,并且不同地区的地质地基土的组成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勘察的时候,一定要对工程的主要技术矛盾和问题进行充分了解,与此同时还要对设计图纸的意图和要求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才能做好岩土的勘察工作。其次,在进行勘察的时候,要对地基工程的设计、基础以及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这就可以确保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就很大程度扩大了工程的市场。第三,因为地基基础的勘察工作可以为工程提供准确的岩土参数,并且与基础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对施工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每个环节引起高度重视,例如:现场钻探、原状土取样等,并且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还要与当地的地域条件和施工经验对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认证和分析,从而就能确保基础地基勘察报告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征,并且能很好的反映岩土性质和不良地质等问题的出现,也能对工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吗,为不良地质提供安全可靠的参数。
三、基础地质勘察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1、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
(1)确保勘察的精度因为大部分的岩土工程都具有施工时间短,任务繁重的特征,这样在开展地质勘察工作的时候,要根据岩土的建设目的和进度,对勘察的时间进行安排。同时在勘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准确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其一,在对野外岩土进行勘察的时候,要将施工现场的地基土按照层次进行分类,并且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其二,要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指标进行分类或者等级的划分,例如:岩土的色泽、湿度以及密度等。其三,在施工现场进行勘探、钻探的时候,一定要对勘察的情况进行统一的编录,这样就可以有效预防基础地质勘察工作中资料出现分类、分层等描述出现模糊和漏项的情况。其四,要对基础地质的原位测试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还要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和流程进行操作,不可以随意省略施工中的任何环节。(2)运用连续标准贯入法判断碎石土层状况在进行碎石类土采样的时候具有很大的难度,并且有一部分岩心采样率比较低,这样就很难对弱夹层的存在进行判断。同时因为碎石的承载力比较好,这样就促使均匀性会随着基础地基的变化而出现变形,从而就造成建筑出现变形或者不均匀沉降现象。其次,可以采用连续贯入法来对碎石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进行判断,这样就可以判断碎石土是不是存在软弱夹层现象。此外,尽管现在许多专家对此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他们都认为采用连续贯入法会降低工作效率和勘察实效,并且在对地基土进行勘察的时候,岩土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是关键。
2、全面了解工程与发现问题
在室内进行地基地质测试的时候,遇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例如:(1)没有及时的进行岩土采样,从施工现场到室内试验,自然环境就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促使岩土试样出现了物理和力学的变化。(2)在测试的时候,如果出现违反规定进行操作的现状,就会促使试验数据失去真实性,可导致物理力学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例如:在开展三轴饱和土试验工作的时候,如果刚刚到规定饱和时间就进行试验,就会促使数据的客观性受到影响。(3)在进行岩土结固试验的时候,如果压力值达不到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的要求,就会对力学性质的判断造成影响。同时在开展结固试验的时候,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进行垂直、水平试验,就会造成试验的勘察报告没有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甚至有可能导致施工现场数据与其发生冲突,从而造成成本的增加。针对这样的现状,要想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首先因为岩土具有多样的特征,所以在采样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取样器,例如:软土应该使用薄壁的取土器,对于硬土应该使用二重管的取土器,在做好样本的采集工作之后,要进行妥善的报关,并且进行腊封,这样就有可能防止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扰动和水分蒸发现象的出现。然后采集后样本之后,要将其及时的送到检验,并且在要土样分析委托书上面对有关信息进行填写,并且对其进行分类别的存放。最后要对各种类型土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对不同土的分布地域进行明确,以及对土试样进行划分。例如:通常对于膨胀土,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塑性和液限指数,并且有一定的孔隙,所以在进行压力固结试验的时候,其变形量就会在荷载下,就会比仪器的变形量要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在进行岩土基础地质勘察工作的时候,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还要对已经具有的规范进行探究,并且加大对勘察技术的研究地理,从而才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工程的有效实施。
作者:肖湘 单位:阜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13(09):34-35.
[2]宫贯乾.分析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查中的发展趁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7-18.
[3]陈俞佐.浅谈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技术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2014(38):167.
第六篇: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研究
摘要:
水文地质勘测一直都是岩土工程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加强水文地质勘测可以为工程稳定施工、安全施工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建筑单位须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在开展施工之前,务必要对建筑场地及其周边气象环境、地质环境、水文问题等进行严密监测,并且预测一切极有可能发生的灾害,及时研究出有效应对措施,全面确保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及安全性。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
近几年,我国的岩土项目越来越多,水文地质的勘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水文地质也因此得到深入研究,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传统的地质项目建设中,人们对于水温、地质等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企业用于地质勘察的投资成本也较少,使得建筑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相当多的地质问题。其中地下水就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属于组成岩土体的一个部分,可以把其当作环境因素来处理,基于地下水文地质对岩土本身的影响,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期为业界人士提供参考。
1地下水对岩土施工造成的影响
1.1地下水的动力作用
岩土地下水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但在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处于天然的静止状态,不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太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对岩土施工并无较大的危害。但是地下水的动力作用在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破坏其本身的天然静止状态时,就会由静止变为运动。而地下水处于运动状态下,难以规律运动,进而使得地下水的动力作用变大,如果此时没有将其做适当的处理,很可能造成水文灾害,例如:引发泥石流、基坑突涌等,不但会对项目自身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损害,严重者甚至威胁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地下水由于受到动力作用的驱使,就会增加岩土含水量和重量,促使岩土体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导致岩土的结构受到破坏,土体出现松软现象,从而改变了岩土本身的土质结构,不利于施工。
1.2地下水的升降作用
A.上升造成的影响岩土内部的地下水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例如:气温、水层结构降雨量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地下水水位会出现上升情况。这种水位上升问题会对岩土自身结构造成严重损害,使得岩土本身极有可能变为土壤沼泽,岩土结构的稳定性完全丧失。此外,水位上升还会对构筑物、建筑物等造成严重腐蚀,如果岩土土体属于丘陵山地,那么水位上升很有可能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使得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物失去稳固性,地下室完全被淹没等。B.下降造成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出现下降问题大多属于人为所致,比如采矿、灌溉等,实施这些项目时均需采集地下水或者于河流上游开展水坝水库施工,也可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的上升会对岩体造成危害,同样道理下降到某一极限,也会发生灾害,比如地面出现下沉现象,此外,还会造成水枯竭、水质变差等环境问题。
2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2.1明确水文地质的勘察要点
第一,岩土工程中的地质水文勘察,务必明确其所在的自然条件、地理及环境条件,重点勘察项目所在地区的气象水文以及地形地貌。一般情况下,地形地貌是指工程所在地区水系分布、地形的特点以及地面的高程等。气象水文指的是当地的气候条件、降雨量以及湿润度、气温等。第二,勘测工程地区地质情况。这里的地质情况是指工程区域及周围地下岩层的性质、基底构造的状况、地质构造的特点以及新生层构造等。第三,勘察地下水水位。重点内容包括近年来该地区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地下水的排泄条件以及补给等。整个岩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其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地下水影响,因此,勘察岩土地质的过程中务必要加强对地下水的勘测。第四,勘察地下水是否会给工程造成影响,如果会造成影响,那么需预测会带来哪些影响,便于后期施工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解决。
2.2了解水文地质的有关条件
在勘察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关于水文地质的基础内容有以下几点:对勘测点的降水量、地下水水位以及水位变化的规律等进行仔细勘测,并且了解、掌握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关系;掌握勘察点地下水水层厚度、深度;了解不同种类的地下水及其水位变化、水位流动方向、变化规律等;根据勘察点的地质条件来确认地下水的渗流状况;检测该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否遭受污染,如果已经被污染,那么还应当进一步检测水体污染的程度。
2.3对勘测点的水文地质进行评价
第一,施工前建筑单位务必认真研究、分析建筑区域及周边水文地质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及程度,预测一切极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结合勘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二,多角度、全方位的勘察工程地区水文与地质问题,然后根据已有资料进行研究,保证工程的物基建设。第三,全面检查工程地区及其周围地下水状态,预测极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并且提出有利举措。第四,水文地质内容应当始终以因地制宜为评价原则。勘察的地区不相同其评价内容不同,如果建筑点岩土体属于软质岩石或者强风化岩,那么评价内容则以地下水对岩土层崩解、软化、胀缩所造成的影响为主。如果建筑点某一区域土质松散,那么就要预测该点的地下水是否会出现潜蚀、管涌等问题。
3结语
水文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中最关键和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在具体的勘察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勘察与分析,能够给工程安全施工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人为因素而引发地质灾害。
作者:李兴才 单位:深圳市南华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新村.浅析岩土工程勘察的优化[J].现代装饰(理论),2015,(04):46-48.
[2]于程姣.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4,(08):96-98.
[3]黄亮,曾航.关于地质勘探与岩土勘察工程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55.
[4]郝天录.浅析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J].企业技术开发,2011,(15):44-46.
[5]张治国.工程勘察实践中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强制性条文的体会[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1,(04):65-67.
[6]徐勇才.建筑工程中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的讨论[J].浙江建筑,2014,(07):86-87.
[7]祝青.皖北煤电集团高层办公楼岩土工程勘察效果与评价分析[J].安徽建筑,2014,(03):77.
[8]何伟.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24):91-93.
第七篇: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探讨
摘要:
水文地质勘察作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关键环节,其能够使人们获取施工地质的相关水文信息,对工程、施工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水文地质勘察显得尤为重要。将水文地质工作运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测定水文地质的参数,加强其在勘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岩土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工作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运用
1水文地质工作概述
1.1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工作包括地下水情况、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环境等内容。地下水情况主要是对勘察区域的水位最高点与最低点、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排水关系、水位变化情况、降水情况等进行勘察[1]。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植被、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自然事物,调研分析勘察区域内的气象水文特征可以有效确定该区域的地带及气候等属性,如海洋性气候或季风性气候、寒温带或亚热带等;分析与调查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可以了解当地的地域特征,如平原、山峰或丘陵等。地质环境则是对勘察区域内的岩、土层厚度控制、地层岩石属性、地质及基层构造等进行勘察。
1.2重要性
水文地质工作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部分,其与工程之间相关作用及影响,因此水文地质工作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如建筑物周边的地下水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周围岩石的寿命及耐久性,也会对建筑物的根本造成影响;同时地下水作为岩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影响其余的岩土体,从而影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可以说,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重视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全面分析水文地质对抗震性及地基产生的影响,可以促进勘察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为后续工程的开展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撑。目前在许多非官方或官方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多是象征性进行水文地质工作,对水文类的地质因素加以忽视,致使后续施工中缺乏可靠有效的水文地质资料,为后续设计、施工埋下安全隐患。如勘察中对地下水位、涌水量、是否具有承压性及水头高度等参数提供不准确甚至缺失,极容易造成设计对抗浮作用估计不足,因基坑开挖卸荷后造成基底隆起,对建筑安全构成直接危害,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准确勘察水文详情,对不同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准确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做好积极的应对,从而确保工程的持久性及安全性。
2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工作的运用
2.1运用方法
水文地质工作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运用方法具体如下:
(1)工具探测法。利用高精度与先进的探测仪器来准确探测勘察区域地质岩石的性质,如密度、硬度、弹性、电性、构成成分和放射性等,从而便于勘察人员准确掌握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提高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2]。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强,探测速度快,属于常用的一种辅助方法,而当前水文地质勘察中采用的方法还包括电磁波探测、浅震探测、电阻率法探测和声波探测等。
(2)实验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实验的方式分析和检测勘察区域采集的各项参数样本,进一步掌握区域的水文地质信息,包括放水、压水、连通、注水和抽水等实验。其中抽水实验是使用较广的方法,借助相关计算和测量工具来获取抽水孔的实际抽水量与特征曲线等信息,然后分析这些信息,评估含水层的特性,便于勘察人员进一步了解岩土水文地质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分析法的参考价值虽高,但是不够全面,需要与其他勘察方法配合使用。
2.2具体运用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水文地质,地下水的类型及水位变动幅度等水文地质因素都会影响岩土工程施工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因此加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十分之必要。水文地质工作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隔水层与含水层、地下水位、地质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勘察。
(1)隔水层与含水层。水文地质工作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涉及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勘测,需要积极勘察隔水层与含水层的地下水的变化幅度、水位、流向与类型等。同时在勘察含水层分布、深度及厚度及其边界条件等情况时,需要以钻探及地质测绘等手段,取得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如现场实测地层渗透系数,以准确估算其涌水量大小,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分析,准确判断地下水对建材的腐蚀程度等。
(2)地下水位。地下水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岩土工程地基施工的安全性,其变化会导致地基与建筑物的变形与下沉等,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有效开展地下水位勘测工作[3]。通常在地下水位勘测工作中,需要勘测近几年的水位变化、最低水位与最高水位等,并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水关系、地下水的排泄条件等。总之,地下水位会对岩土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勘察中需要重点关注地下水位的勘测工作。
(3)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虽然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但是也会随人为因素、外在条件和时间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际勘察过程中需要积极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详细分析可能影响数据的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施工基础。此外,需要多方查找资料,认真比对数据,对人为干扰和天然状态进行综合分析,选用不同的方法勘察不同的岩层地基,以此保证勘察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例如:勘察软质岩石和强风化岩时需要重点分析动力作用、升降活动或地下水对其造成的影响;建筑物场地的地基相对松散时,需要考虑地下水导致管涌等情况。
(4)自然地理条件。勘察工作的开展为岩土工程施工提供了有效的岩土数据,而水文地质工作的运用则为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将水文地质勘察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中十分之必要。一般来说,水文地质勘察涉及诸多内容,而自然地理条件的勘察是重点,涵盖了地形地貌和地下水文特征,其中地形地貌包括施工区域平原和水系等特征、地貌是否被侵蚀、地形是否开阔等;水文特征则指的是施工区域的热量、湿度与气候等。
3结束语
随着工程勘察技术的不断发展,水文地质工作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导致工程问题的发展。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水文地质工作,加强水文地质的勘察,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在工程中的作用,提高勘察的效率与质量,满足工程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需求。当然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需要详细勘察隔水层与含水层、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等,为岩土工程提供有效的数据,以此强化工程的安全系数,促进工程建设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家胜 单位: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
参考文献
[1]尹湃.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地位及内容[J].科技信息,2011(22):482-483.
[2]黄清龙.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门窗,2013(04):307-308.
[3]贾红殿.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研究[J].门窗,2014(0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