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办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办学研究

摘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有50%相继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从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等方面入手,探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做法,并使之落到实处、长久不衰。同时阐述了校企合作与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以加快实现高校的转型发展目标。

关键词:

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环境,通过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用工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1]。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得不到真实的实践环境,技能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本科院校也随之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模式: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订单培养型。土木工程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土木工程实行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特点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以农民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管理人员粗放型管理。每个项目管理人员30~40人,每个项目接收实习生或者毕业生只有2~4人。这就决定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必须联系很多家企业才能消化吸收。企业为了自身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一般不愿意接收高校的学生来“短暂顶岗”。有些院校虽然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由于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和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使合作关系可能无法长久继续[2]。

1.2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形式下,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数量年年增加,学校又面临学生就业的困境。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践、重给予轻体验、重接受轻反思、重分数轻内涵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面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国家提出一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观念到行动,转型刻不容缓。但本科院校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2.1教育观念、管理观念有待更新面对新的形势,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危机意识有,但缺乏改革措施,存在着转型工作被动、忙于应对等问题。

1.2.2师资力量较弱,科研意识能力不强,施工经验不足教师数量少,课程压力大,有上课的老师,没有科研的老师,来自企业的有经验的老师更少。年轻的教师比例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来自课本。

1.2.3基础设施较差,办学经费短缺增加一个土木工程实验室需要申请教育财政经费,程序复杂,手续繁多,从开始申请到运行一个循环要2~3年。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立后验证性试验多,创新性试验少,试验耗材消耗大。仪器设备闲置,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1.2.4学科基础薄弱,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部分教材都是在互相参考,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上,没有将工程项目上先进的技术及时总结进教材。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以上所述校企合作、人才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修改培养方案时,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设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年安排;共同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科研服务及管理创新基地[3]。

2.1在教学运行模式上,根据土木工程各企业的不同要求改变过去惯用一统的“3.5+0.5”模式为“3+1”、“2+1+1”、“2.5+1+0.5”等多种模式

即改变常规三年半在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实习的常规做法,利用第四年一整年进行顶岗实习或者第三年顶岗实习后再回学校有针对性学习专业课;也可以在校学习两年半,实习一年,最后一个学期回校学习专业课和撰写毕业论文。根据合作企业实际需要几种模式结合应用。

2.2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课堂”带进企业,将微课、幕课引入课堂,引入模拟仿真教学课程

有针对性地将原教学课程安排作调整,将部分课程带入企业教学。即在学生实习空余时间,由企业提供场所和教学要求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派任课教师进入实习场所为学生进行集中授课。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幕课,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是学生课外延伸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载体,也是传统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校企一同参与建筑模拟仿真教学课件开发,三维虚拟仿真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将干瘪乏味的文字变成动画,实现可视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2.3在教学课程中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单独开设试验课程

增加BIM建筑信息模型相关课程,增加结构建模辅导。将《材料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的试验课程内容整合,独立开设《钢筋混凝土试验》课程。将《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课程的试验课程内容整合,独立开设《梁柱墙力学实验》。

2.4建设中心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土木工程学生实习地点衔接受到季节和项目的制约,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大中型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将各高校相同专业的实验室整合,资源共享,共同管理。增加综合实训项目,由企业有经验人员或者退休老职工配合高校实验人员进行独立核算,制定实习实训项目,各高校每年上报到基地实习项目和实习人数,实验室人员按照项目和人数进行成本核算、合理收费。这样即可以解决学生实习企业难找的问题,又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

2.5校企合作落地生根,切实做到让新老实习生的交替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关键在于高校要想方设法与企业协商找到共同的“结合点”,使其落在实地。使企业真正感受到学校实习生没有给项目带来负担,而是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为了做到既让学生能顺利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准备和寻找就业岗位阶段,又能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运行,学校主动与相关企业协商,共同制定了完善的高低年级学生实习衔接方案和长效机制。上一届学生回校前派出下一届实习学生衔接上,只要项目施工,学生就不放假。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教师自身教育经验和工作经历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多数教师自身接受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教育体系,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其次,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第三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知识积累不能适应本科教学要求,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人员数量过少甚至为零。打造一个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其目标是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强,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等应用型人才,最终形成打铁自身硬的营盘。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支“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3.1从源头入手,从企业引进高级人才

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3.2着力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从企业外聘业师

高薪外聘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协同授课,共同实施教学,加强课堂与实务的对接以及教师与业界的联系,培育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4]。

3.3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师资培训,鼓励年轻教师进企业“下场”锻炼

制定应用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引进来,引进专业培训机构、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开展培训。送出去,设立专项资金,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教师企业研修工程”班,选派教师赴一线企事业单位定期挂职锻炼,使教师下厂制度化、常态化,达到教师主动要求到一线锻炼和服务的良好局面。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校企合作的应用性教材。

3.4开展教师“双能”认证活动,鼓励教师考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逐渐在建筑领域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以控制土建行业技术人才的准入选拔。实行“双证计划”要求中青年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

4结束语

要想深入校企合作,就要打破常规,政策上给予激励。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施青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教师教学工作差异化考核机制,创新教师薪酬体系,提高教师与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制;建立优化实训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运行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最终形成应用型教师用应用型的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辅以应用型的教学资源,以应用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校企合作局面。

作者:彭军志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宋兆宽.关于全面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Occupation,2009(09):60-62.

[3]孟子媛,龙忠敏.关于我国普通高校转型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12):7-8.

[4]吴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