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讨(共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讨(共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讨(共9篇)

第一篇: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

就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来看,通常都是依靠教师拟定项目,并在设计过程中加以一定的引导。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转移,不同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但基本上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都是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而课程设计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能有效链接,教师对于课程设计只考虑到了与课本相关的数据设计,而忽视了学生不同时期需要的知识提升,最终影响了后期综合实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脱节

当前,土木工程仍旧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形式,需要进行的实践环节也只是认识实习、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传统流程。对于土木工程的课堂来讲,很多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内容的理解紧紧依靠图像认识和思维想象来解决,这样的方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再加上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脱节,学生对于土木工程的基础知识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导致课程效率不高。

3、课程教学偏离

前面说到,因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脱节,最终土木工程的课程设置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短期的目标来看,多数大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但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数量不能再短期内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而从长远来看,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有利于挖掘人才,进一步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际上,因课程教学过于偏离,教学目的不清晰,最终也将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低下。

二、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具体改革思路

1、创新土木工程设计内容

众所周知,土木工程课程对于实践性的教学非常重视,因此,包括课程中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通常,认识实习的实践较短、人数众多,再加上需要进行安全、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高校往往将认识实习利于形式,难以保证课程的质量。为了有效提高土木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在认识实习的环节中,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结合土木工程涉及到的多种课程进行统一安排,创新土木工程设计内容,进一步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高效课堂。

2、加强土木工程课程的连贯性

尽管土木工程要求的实践性较强,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知识的更新一定要跟上时代。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以最新的技术、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明确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的目标,突出重点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同时,在进行课程模板设计和内容涉及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土木工程课程涉及到的其他课程知识讲解,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土木工程知识的连贯性。

3、采用合理辅助教学办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土木工程课程这样一个先进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逐渐引入一定的方针教学,合理的使用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土木工程抽象知识,更能刺激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的投入到土木工程的教学活动中去。不仅如此,利用辅助教学办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生产实习打下基础,发展学生个人能力,最终实现高效的土木工程课堂。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课程对于实践性、先进性以及连贯性的要求较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新的课程内容和方法设计,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采用合理的辅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土木工程课堂有效性,并得以提升学生的多项综合实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作者:植凤娟 单位: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第二篇:土木工程案例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往往忽视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现象,导致了课堂上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在离开学校后,由于不会利用而显得毫无用处。作为工科专业的土木工程专业,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应用型人才,在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要将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要使理论知识回归工程,只有将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概述

传统教学依托教材,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方式教学,由于授课内容均取自书本,就知识言知识,理论占了很大比重,因而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课堂往往缺乏生气,较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优势。如诺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尝试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①直观、具体,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一般选用具体、典型现实对象进行教学,由于来自于现实世界,故较书本理论知识更直观、更具体,因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②具有综合性。案例教学通过设计一个典型案例把本学科知识系统的组织联系起来,使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学习,不仅能掌握新的知识,通过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还能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③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能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案例教学把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迅速的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进行具体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较强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案例教学的案例是具体的、孤立的、表面的经验与情景,属于现象,要抓住事物的本事还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因此案例教学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讲授。②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综合掌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案例教学将变得孤立而失去其现实意义。③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案例教学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案例设计与选取要求很高,一个好的案例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且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及课堂引导能力。

三、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效果实验对比

为了对比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根据作者从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基于《混泥土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及学校的教学条件,选取了土木工程方向的6个授课小班,每班30人,在同一个教师教学的情况下将6个小班级分成A、B两个大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90人。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分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为了减少该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便于结果的对比,作者将该试验在3年内在3个年级中重复进行了3次。实验的考核方式为阶段考试,考试采用百分制,考试内容由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构成,分值各占50%,3个年级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均相同。三次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经过对表2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分析,可以发现,这三个年级的考核结果存在一致性:(1)第一阶段在班级A采用传统教学,班级B采用案例教学,考核结果显示,除了年级3,在第一阶段A班的理论知识稍强于B班,其他两个年级B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A班,B班的实际操作能力远优于A班;第二阶段在班级A采用案例教学,班级B采用传统教学,考核结果显示,A班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B班,实际操作能力大大优于B班。由此可知,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2)在第一阶段对班级A进行传统教学,第二阶段对班级A进行案例教学,根据考核数据显示,较第一阶段相比,班级A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而操作动手能力却大幅度提升;在第一阶段对班级B进行案例教学,第二阶段对班级B进行传统教学,根据考核数据显示,较第一阶段相比,班级B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下降,操作动手能力也大幅度下滑。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采用案例教学的班级和案例教学阶段,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可以认为案例教学具有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因此,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对于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土木工程类工科专业而言,案例教学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案例教学固然存在明显的优点,但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容忽视,要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还需要结合传统教学,加强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各取所长,最终才能丰富案例教学,使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而更具发展生机。

作者:李寿科 禹见达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三篇:翻转课堂下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力度的加大,土木工程土建方向的就业形式较好。就青海大学交通土建专业而言,本专业的就业率在90%以上。因此,本专业的部分同学到了大三、大四时对学业有所放松。自2000年起,我国建设领域建立了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并实行了全国统一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4条明确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国际上,对培养一名土木工程师的时间界定为7~9年,大学本科4年,工作3~5年,这几年内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工程实践与经历”两个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要求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实习期内就要具备工程师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环节中加大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课程设置。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大多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如《施工技术》和《隧道工程》,此阶段的学生因就业、考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与模式慢慢发生了改变。近10年内,翻转课堂在国外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所接受,而我们国家也正在对这项教育进行一些研究。翻转课堂意味着课堂讲授被视频等其他媒介所代替,学生在课外完成学习任务,而课堂上的时间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与过程

本次教学改革以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施工技术》、《隧道工程》、《建设法规》三门课程为研究对象。下面分别就每门课程的改革方法与过程一一进行说明。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施工技术》共32学时,开课时间在大四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考试类型为考试课。课程内容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主要为路基、路面和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第二大块为施工管理。这一点与注册建造师的重点科目《实务与管理》相对应,注册建造师的通过率往往取决于该课程的通过率。对于本专业的同学,学习《施工技术》不仅可以顺利走上工程岗位,还有助于为注册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大四的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正是就业、考研的关键期,此时的学习兴趣容易被外因干扰。那么,如何在特殊时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在部分章节进行了教学改革。《施工技术》中桥梁工程里有一章内容是预制梁的安装技术与悬臂施工技术,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同学们对该部分的听课效果较差。由于没有感官认识,学生对架桥机、挂篮等设备的学习较抽象,讲解完后同学们的感觉是似懂非懂。为此,在进行这一章节前教师安排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自学架桥机和挂篮的施工视频,通过视频的观看同学们首先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理解。同时,通过暂停、重播、倒回等功能可以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在自己的时间里均能有所收获。这一点,可以让个别缺乏自信心的同学有一定的成就感。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名同学,他在以往的课堂上从未主动和老师进行过交流,也不善于表达。在进行翻转课堂之前,老师提前请他做好下节课发言的准备。这位同学观看了施工视频后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课堂上的发言非常精彩。自此以后,这位同学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与老师探讨施工方面的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过程可简介如下。首先教师利用10分钟的时间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体的介绍;然后利用2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课后学习的收获,也就是说让个别同学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最后的10分钟里,教师提问几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重点问题,一方面可以抽查同学们的课后学习效果,另外一方面可以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经过上述教学改革的尝试,一堂45分钟的课程变得不再沉闷、枯燥,同学们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为了在课堂上有机会演讲或不被点名批评,在业余时间会减少玩游戏、看电影的时间,如此一来,学习风气慢慢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隧道工程》和《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

《隧道工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三学年第二学期,在讲解《隧道工程》的施工技术这一章节是,教师在课前将《南京长江隧道》的施工视频介绍给同学们,请同学们在课下提前自学,在课堂中通过提问与交流进一步学习盾构法的施工要点。教学改革的结果表明,同学们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授课方式,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让大家觉得45分钟的课堂显得紧张而又活泼,同时比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更容易学到知识。《建设法规》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二第一学期,这一时期的同学们正处于积极向上、求知欲强烈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让同学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笔者在讲授《招标投标法》时,请同学们组建成几个团队进行模拟招标活动。学生们在课下通过自学将书本上及网络上有关招投标的程序、时间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课堂上几个团队分别进行了模拟招投标。在模拟活动中,不仅让其他同学也学习了相关知识,也通过几个细部环节使同学们意识到了法规的重要性。经过这种活动,大部分同学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兴趣,更对自己有了明确的定位。

三、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一)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教学改革的三门课程《施工技术》、《隧道工程》及《建设法规》的课时量均为32学时,在这些课时量中看,进行了几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后,其余内容的讲解显得较为紧张,与教学进程计划不能相一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故,笔者建议,学校在设置教学计划中对于需要进行翻转课堂的课程需考虑课时量的问题和灵活课堂教学方式的问题。

(二)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知识和领域花费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时间,如此一来,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学生的学习量也增大。但是,依照目前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要将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量化考核。

作者:苏延桂 单位: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四篇:土木工程教学质量对策研究

1成人教育现状

1.1培养大纲脱离学生需求

多数高校在制订成人教育的培养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时,会照搬使用普通本科教学的模板,未考虑成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求学动机,忽略了对成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1.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

大多数教师没有现场实践经验,无法驾驭成人课堂教学。他们讲课用的教材和学生拿的不一样,不符合成人教学多自学、精授课的特点,同时,成人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到课率本就不高,也会导致教师因缺乏激情而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1.3毕业设计缺少指导,质量较差

成人学生有现场工作经验,掌握着真实的现场资料,但是他们的毕业设计往往整体质量较差。主要是因为成人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数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完成的,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查看参考文献资料,更少时间和指导教师联系,才使得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差。

2成人求学动机

求学动机就是指促使人去学习的动力源泉,喜欢学什么,是否积极学,学得怎么样,都与求学动机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的调查分析和探索研究发现,成人学生的求学动机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特性。一是社会性。他们大都来自于既有的工作岗位,必然会把其所在环境中的社会的、政治的、地位和职务等的影响带到学习环境中来。二是自觉性。成人学生入校学都是想学到一些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知识,但由于其工作的原因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多数课程要靠其自觉自学来完成。三是职业性。成人学生多选择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求学,其求学的年龄段不同,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基础较差,他们对教学的要求也有着不同的需求。综上成人学生求学动机的分析与研究,他们为什么到高校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如何,都是需要面对和分析的问题。只有调查和掌握其求学动机,才能克服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制定出符合成人求学动机的教学策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

3基于求学动机的教学管理思路

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技术人才,即要求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应当熟练掌握和现有工作岗位相关领域所必需的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应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相比,具有开放性办学的社会性,不同学生对成人教育的差异性,以及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素质要求的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求学动机视角,以服务学生所求为宗旨,利用学生的岗位资源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善教学质量,这样高校成人教育才能在生源竞争中脱颖而出,求得生存。如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毕业生,他们多来自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抑或是技术骨干,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技术技能、人际技能等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技能是任何一个来求学的土木工程工作者所追求的,但人际技能是现代管理者的基本功,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层次的管理者,都要求其具备。当然,他们的现场经验相当丰富,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人际技能,只是技术基础较差,通过教学要求他们能准确领会设计意图,能制订符合工程实际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案,能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质量、技术难题,能把抽象的专业化语言转化为普通工人都接受的施工指令,能够较好地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就达到了培养目标要求。

4基于求学动机的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4.1端正教材选用与备课态度

成人学生一般对理论知识和传统教学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注意其知识点难度,考虑学生所需,保证学生能自学。在备课时必须挖掘出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应达到图文并茂,具备交互能力和循环演示功能,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4.2加强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

成人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所想的只是如何去毕业,并不在乎专业课他们能学到些什么,当然还有占多数的学生是有目的地来求学的,比如有些好学的学生就会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给教师提出他们想了解哪些内容,想听教师讲哪些内容。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入项目教学法或实例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互动,让他们全部参与进来,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来让他们感觉到这门课是自己需要的,能在将来的工作中用到,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产生学习的兴趣。

4.3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成人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也是检验成人教学质量的唯一有效途径。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环节必须结合成人学生在职时间比在校时间多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引导,来全面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毕业设计质量。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岗位工作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出比较新颖的题目,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搜集资料、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当然,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施以不同的指导。学院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放长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给成人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作者:吕小师 刘瑞华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五篇:土木工程BIM技术实践教学

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土木本科教学阶段的三大实习、各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不同阶段的实践课程,在现阶段都各自存在不同的问题。

1.1三大实习方面

①人数众多,现场实习忙安全。基于安全原因,建设单位不愿意接受学校集体组织的实习学生,联系实习工地很难,保证实习质量更是难上加难。②实习现场效果不佳。在实习中,学生只能查看工地基本资料,再跟着大队伍被动地“走马观花”,还是无法切身应用专业理论。③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考核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很少深入第一线,现场无法深入讲解。实习的考核方式只是递交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可能抄袭同学的实习成果,影响学风甚至日后从业的态度,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2课程设计方面

①连贯性不够。各门课程设计单独命题,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不够,学生对整个专业知识全局的把握认识较差,不利于培养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与实际脱节。课程设计题目一般不考虑实际工程的复杂多变,本质上就像一道大的综合计算题,学生就算认真完成课程设计,仍然停留在仅仅是“会算”这个初级阶段。③过分依赖软件。目前很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都利用电脑软件,简化了计算过程,大大提高原有手算或手绘的效率。本科阶段如果就依赖软件进行“傻瓜式”设计,学生对于计算当中的假定、参数以及结构的概念设计这些真正应该弄懂的问题就会无心顾及,专业教育的目的便无法达到。

1.3毕业设计方面

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土木学生在大学里最后、最长、最综合的一门课,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存在课程设计阶段的一些共性问题外,还有如下一些问题:①开题盲目,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差距。毕业设计开始的时间就是大四最后一学期开学,这个时间段易和学生应聘、研究生复试、公务员考试等事件冲突,学生为了省事选择较容易的题目;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分配时间。毕业设计很多过程依赖需要依赖计算机完成,而大四下的教学活动一般只有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很多学生自控能力差,且不谈依赖计算机的坏处,就算是该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也没有把握好,经常是窝在寝室通宵上网打游戏,最后不能及时完成设计任务,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参考其他同学的成果,这样当然起不到培养学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

2BIM技术的教学应用现状

BIM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其在建筑业的应用主要涉及软件的研制和系统跟踪开发。BIM技术的应用革新了传统土木行业的施工、设计方法和理论,带来了新的理念。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连续、即时高效地提供高品质、可靠度高的有关项目设计草案、设计成型方案、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信息。所有信息及数据通过BIM平台共享,建筑、结构设计师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将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无缝连接,这样可以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与此同时,BIM技术很多时候被用在施工前期,它可以无死角、全方位模拟施工现场,在施工前甚至是设计初期就可以发现后期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进行合理的规避处理。这样的模拟进程在真正施工时可以作为现场人员的实际操作方案,进行人员、材料、工期等资源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快开展BIM技术的应用研究,针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高校和企业界响应市场号召,积极储备BIM技术力量,促进BIM事业的发展。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大学在BIM技术处理平台研究上进行了契合国情的探索;部分高校采用BIM来虚拟工程项目管理,更新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的开发模式;有的高校基于BIM,进行集成化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也有的高校以BIM为平台,强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体系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有的高校直接将BIM开展成计算机课程,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BIM进行接轨等等。综上所述,目前对于BIM深入的研究及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性改装,成绩是喜人的。经过BIM软件系统学习的学生明显实践能力有所提升,软件建模能力也优于以往。但从整个大土木的课程体系上分析,BIM技术的强大功能效力显然还没有完全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高校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如虚拟沙盘、造价体系研究、集成化建筑设计等,但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模拟的项目比较简单,不真实,比如一个钢架、一座小桥,BIM正是在处理大批量的数据冲突时优势明显,简单的项目当然不能让同学领略到BIM的强大,也不能让同学感受到实际工程的复杂。我们应该将BIM技术与实践环节进行充分的融合,直接模拟真实工程,将BIM中展示的冲突与实际加以验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累起初步的工程经验。②有些高校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BIM软件而开设BIM课程,甚至在培养方案中将其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其实,软件是给人操作的工具,为了辅助更好的工作,大学四年时间宝贵,为了学会软件操作而学习软件大可不必,而且也必将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如将BIM融入到实践教学等课程中,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就不知不觉将软件操作加以熟练,对于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学校的资源配置方面其效果要更好。③另外,从目前来看仅仅运用在沙盘模拟、建筑设计等土木行业的小分支,模拟未成体系,项目间衔接的全面性有待补充,而同学们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最迷惘的应该就是学习与实际脱离,不知所学为何用。BIM技术对于本科教学最大的意义应该就是让学生能够跳过繁冗的实习过程便能亲临现场,这样单一的沙盘模拟肯定是无法完成的,对此,必须引入实践环节进行系统化模拟。

3实践教学环节引入BIM技术的改革思路

土木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包含方方面面。如前述,土木学科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将BIM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甚至可能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①作为一种表现力强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BIM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将丰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也可以拓展实践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②在自主学习层面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养要求。无论是收集过程中的分工合作还是基于资源的整合学习,都对增强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很有帮助。③BIM技术与实践环节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生动形象地最大程度还原现场和过程控制,使学生直观感受工程中的动态变化,能够身临其境地边学习理论知识,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巩固理解。本课题组对目前土木工程学科的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土木学科实践体系进行整合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革新教学思路,建立联系平台,具体思路如下。①首先,开发基于BIM技术的实践教学素材,针对大一学生普及BIM软件知识,大一期末的认识实习即可预备就绪。基于BIM技术平台制作完整的结构施工全过程动画,让学生参与动画制作过程及分享施工动画制作成果,在大一学生刚入门阶段进行通识教育,不出校门便能了解专业课程,解决萦绕在大一学生心中“我学这个以后要干什么”这个大疑惑。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认识实习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带着问题去工地参观,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②利用网络为实习整合平台,设立土木工程学院网络施工模拟实验室。在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阶段,利用网络为整合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即将去实习的工程图纸,每班同学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工程子项,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虚拟成果,最终实现实习项目预先虚拟四维施工。通过对设计施工流程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的有效整合。待虚拟施工环节结束后,按照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由带队老师带领前去工地实勘,可以按照工程进度分多次参观学习。已经进行过施工全过程模拟的同学此时进场,清楚的知道自己哪里有疑问,不同于传统的走马灯参观,事半功倍,在现场反而不会过长时间逗留,省却了教师及施工单位维护安全的烦恼。在工地的每一次参观及深入学习归来后,学生均可根据实际施工经验总结及技术要点继续完善自己的虚拟施工流程,另外,每个施工小组都有自己的子项分法,故而全班同学做同一个项目也不会有雷同的现象出现,对后期成果的检验及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杜绝了抄袭,也保证了教学质量。③在网络施工模拟实验室中将实习所得继续深化,通过化整为零进行课程设计,化零为整进行毕业优化设计,建立交互平台。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将实习到的内容作为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设计使同学能更加系统的掌握认识实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认识、生产实习,对即将进行的课程设计进行分类、定向实习;对于高年级生,在毕业实习中,注意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命题,把实习内容当成设计前期的现场调研,实习内容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有所体现。这里,对交互平台的要求更高,学生所有的实习和设计资料都要在平台进行保存,这种保存不是简单的存档,要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修改。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实习及设计成果,总结分析问题,在学习阶段就能自觉形成善于总结、再学习、再认识提高的工程意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高资料存档与取用的有效性,将毕业设计与各门课程设计的整体性与独立性有机体现。学习成果采取网上提交和纸质提交两种方式,保证设计资料的万无一失与有效性,同时也方便教师给予各门课程的成绩。学生还可以在交互平台上像专业论坛一样开设专门讨论组,发表讨论自己实习当中的所见所得,设计当中的所思所想,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也会浓厚而热烈,学习效果比现在的分离式教学要好得多。这样的资源整合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时期,让学生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条件和注意事项,将自己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穿插渗透,确保了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运用能力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4结语

在土木学科进行实践环节的改革是高校工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必然选择。在我们设立的网络施工模拟实验室中将三大实习进行整合,并通过交互平台化整为零进行课程设计,化零为整进行毕业优化设计。这一改革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补充,并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学生对土木学科系统化的理解,这样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素养大有好处,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土木工程是团队合作的工程。

作者:崔建华 夏珊 丁克伟 陈东 刘运林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六篇:土木工程英语实践教学改革

一、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应用范围及能力要求

(一)出国留学深造

高校学生出国留学持续升温,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平均每年有三四十万留学生出国深造。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专业英语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必备技能。专业知识学习中,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外,对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要求较高,需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能达到该要求。然而,目前国内留学考试仍停留于雅思、托福等对基本生活语言的考察,缺乏对科技英语应用能力的考察,其结果将导致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难以适应课程学习。

(二)涉外项目交流

土木工程涉外项目已越来越多,例如:国家大剧院等重大工程常面向国际招标,国内大学、建筑企业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承接国际项目。在国际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规范、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等技术性文件的交流,均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以专业英语为载体的资料,确保专业知识的准确表达是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比如,在国际工程规范使用过程中“Moment”“Boring”“SpecificGravity”等科技术语的准确理解,在国际招投标文件中“shall”“must”等情态动词的严重程度区分,以及对被动语态、长句的理解等,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从国际工程规范理解的准确性,国际招投标文件法律效应的控制等角度出发,需要格外重视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且英语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才培养。然而,目前国内专业知识丰富且专业英语能力过硬的技术人员仍较为稀缺。

(三)科技论文查阅与撰写

对于参加科研活动或需要研究生深造的学生来说,科技论文阅读及撰写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除了要读懂外文文献之外,还需具备利用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专业英语词汇有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其真实的含义,这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有相应的了解,而且要善于根据已获得的信息进行检索,以此来推敲语义。

(四)能力要求及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设计,通过延伸已具备的能力来拓展和培养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已掌握了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然而,限于课时安排以及缺乏相应的工程经验,专业知识在深度上较为匮乏,特别是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往往被忽略。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除了传授专业词汇及表达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外文资料获取、整理、阅读及交流的能力。文章通过设置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常规听说读写以外的其他综合能力。(1)针对土木工程领域某专业主题的中文文献检索能力。首先通过查阅中文文献,获取该专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外文资料的检索范围及关键词。(2)针对该主题的外文文献检索能力。依据步骤1获取的专业知识储备,依托英文检索系统,获取该主题的外文文献。(3)外文文献的快速阅读和整理能力。对收集的外文文献进行快速阅读,归纳总结该主题的具体分支和方向,从而瞄准某一方向进行深度阅读。(4)外文文献的总结和交流能力。对选取的某方向外文文献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对所学知识汇报与交流。

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环节设置

教学环节设置分为理论授课阶段和实践环节阶段,将专业英语教学从传统的“生词介绍→语法解析→文句翻译”形式,转化为“理论授课+实践环节”。

(一)理论授课阶段的基本要求

在理论授课阶段,主要教学任务为专业词汇教学、科技语句表达方式教学以及专业文献快速阅读,选取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力学类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及土力学等),设计类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砌体结构等),试验类课程(土木工程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等),理论授课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专业词汇,掌握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以及专业文献的文章结构。

(二)实践环节阶段的内容设置

在实践环节阶段,主要教学任务为通过实例教学,开展英文文献的检索与收集、阅读与整理、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讲授,设置中文文献检索数据库使用介绍、英文文献数据库使用介绍,要求学生开展某一主题的文献检索、翻译、修改及汇报工作,使学生具备特定主题的英文资料检索、整理与交流能力。

1.文献检索技巧训练

英文文献的检索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了解检索途径并且掌握检索技巧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存在一定不足,直接阅读特定主题的外文文献难度较大。因此,首先应对相关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和阅读,了解特定主题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并熟知该主题的中文专有词汇,通过翻译工具转化成英文词汇后进行英文文献检索。其次,介绍常用外文数据库导航,如ElsevierScienceDirect、WebofScience、EngineeringVillage、Scopus等,集中讲解检索步骤。上述步骤中,难点是要避免无效资源的检索,因此,需就某一主题通过互动式作业的形式教会学生检索的常用技巧,如通过了解关键词、研究领域、权威作者等相关信息进行高级检索,然后根据相关度、权威度等指标进行文献筛选。

2.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

传统的考核模式集中于考试、期末汇报或者课程作业的形式,难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对实践环节规定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过程管理,依据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学习状态评估。该考查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间互动与交流。

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实践教学案例

以“腐蚀与疲劳荷载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机理”为案例阐述实践环节执行过程。

(一)中文相关文献的检索、阅读与总结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平台搜索关键词腐蚀疲劳与钢筋混凝土,得到相关中文期刊与博硕士论文。根据题目契合度、杂志权威程度、被引次数等信息选择较为优秀的文献进行阅读,并根据其引用文献以及反映文章研究背景、发展、评价的同类文献进行扩展阅读。如本例中检索出《钢筋混凝土梁腐蚀疲劳的试验研究》一文,刊登的期刊为国内顶级期刊《建筑结构学报》,综合影响因子达1.188,且该文被引次数超过40。此外,还可利用检索平台的分析模块对检索文献进行统计,以便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二)外文专业词汇的获取

通过中文文献的阅读,掌握课题相关专业词汇,并筛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如可以选取腐蚀疲劳、耦合作用、疲劳损伤等核心词汇。利用CNKI翻译助手对中文词汇进行检索,根据学科类别缩小检索范围以使翻译更有针对性,如本例中corrosionfatigue、couplingeffect等英文词汇。最后根据翻译助手给出的双语例句、相应的文摘、来源文献,结合语境来确定翻译的准确性。

(三)外文文献的检索

根据获取的英文词汇检索文献进行扩张阅读。如利用ElsevierScienceDirect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输入corrosionfatigue、reinforcedconcrete等检索信息后,可以下载到许多外文文献。搜索词汇选择的准确性对搜索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期刊、学科领域、发表年份等信息的选择则可以加强搜索结果的针对性。搜索完成后若显示文献较多,可通过图4中左侧的主题、时间范围等信息对文献进行过滤,以期得到较为满意的文献资料。

(四)外文文献的阅读与整理

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后可以了解到该文研究腐蚀疲劳耦合作用下采用碳纤维布加固与未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时变可靠度。文中考虑不同锈蚀方式(均匀锈蚀与坑蚀)以及不同的破坏模式(混凝土压碎、钢筋屈服后断裂、碳纤维布断裂以及纤维布与梁的粘结破坏),研究影响加固与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可靠度的敏感因素。根据此文可使学生了解腐蚀环境与疲劳耦合对钢筋混凝土梁性能的影响,以及经碳纤维布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梁腐蚀疲劳性能的改善情况与敏感因素等课题相关知识。同时,依据文中获取到的CFRP(CarbonFiberReinforcedPolymer)这一新词及其对应的相关研究内容可进行新一轮的检索和扩展阅读,以此对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最后,基于上述步骤对检索主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英文文献综述报告以及成果多媒体展示。

四、结语

文章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在国际化趋势下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专业英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得出将实践环节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结论。基于此,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合理的设置,并以具体案例对科技论文的检索与分析步骤进行演示。在全新的实践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学以致用地将课堂所学熟练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根据文中提出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理念,可不断深化、丰富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更为完善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作者:毛江鸿 周峥栋 方鹏飞 李金柱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

第七篇:土木工程考查课教学方法实践

一、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

专业考查课涉及专业应用和前沿知识,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然而专业考查课课时少,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只会导致教师“唱独角戏”。如笔者所授的桥涵水文课程,其内容包括水文统计、桥梁水文勘测与设计、桥梁冲刷与防护等,该部分知识在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中尚未涉及。尤其是水文资料的统计、桥梁冲刷计算等内容较难理解,数据和公式较多,仅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较好成效。

(2)学生被动学习。

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和无所谓的态度。有学生以为专业考查课学分低、课时少,学不到专业知识;另有学生认为专业考查课容易通过,可以少花时间。因此,在专业考查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缺勤、不听讲等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专业考查课上,师生教学互动较差,教学效果欠佳。

(3)课程考核简单。

如前所述,考查课成绩的评定主要方式为考查,成绩评定者为任课教师。一元评价主体的主观性,有可能导致该考核流于形式。笔者所调查的40门专业考查课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6.8%,远高于必修课。课程考核过于简单,直接导致专业考查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因为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有其特殊性,其教、学、考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导致考查课逐渐沦为“鸡肋课”。为改变这一局面,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发散式教学方法探讨及实践

要改变专业考查课的教学现状,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入手,并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多措并举,方可有效提高专业考查课教学质量。在教、学、考三方面,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引导者,应做好“导演”角色。从课程设置特点来看,专业考查课授课内容主要涉及专业知识应用和专业前沿,授课内容可适当发散,但其课时少,因此授课方法可机动灵活;从学习方法来看,教师可根据发散的授课内容,引导学生产生发散思维,采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解决较难的专业问题;从考核方式来看,存在一元主观性,应建立更为客观的多元评价机制。发散式授课、发散式学习和多元评价机制为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发散式教学方法的三个模块。下面以笔者所授的桥涵水文课程为例对发散式教学方法进行阐述。该门课程是湖南科技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专业考查课,设置24课时,1.5学分,采用高冬光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系列经典教材。

(一)发散式授课

发散式授课方法不与教材脱节,紧扣主题,又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感受到新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其思维活跃。发散式授课主要表现为以下3方面。

(1)打散原有的教材内容。

在有限的24课时内,无法将教材11章内容全部讲完。原教材分11章。在桥涵水文授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将授课顺序适当调整,并加以发散。调整后的授课内容编排如图3所示。参考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分为七个专题。将第五章《海洋水文》、第八章《调治构造物》、第九章《小桥和涵洞孔径计算》及第十一章《桥梁水工模型试验》设为课外阅读内容。在完成相关专题讲解后,即可布置课外阅读内容。

(2)授课内容发散。

授课内容贯彻大纲要求,以教材内容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总体而言,桥涵水文课程知识点难度不大,但在水文统计部分数据较多,在设计计算时公式繁杂。如果按部就班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引入Access数据统计功能、Ex-cel数理统计和分析功能。VB可视化界面编制功能,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常用软件进行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

(3)授课方法多样。

教学过程以项目导向式教学为主线。项目导向式教学就是由教师主导并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个桥涵水文设计项目,课程教学与该项目同时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围绕该项目展开,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主要的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授课,辅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软件操作演示和课堂竞赛,使授课风格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桥位勘测和桥位选择”时,以武汉长江公路大桥为工程案例,课堂讨论其规划、勘测的建桥前期工作。学生既饶有兴趣地学到专业知识,又能感受桥涵水文的重要性。在讲述水文统计原理时,涉及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计算公式,学生难以接受。通过课堂演示,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常用的Office软件、Ac-cess数据库及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由于课程设计中有对应的任务,学生自然而然地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摸索和尝试。

(二)发散式学习

发散式学习以课堂学习为主,辅以课外阅读、课程设计,并成立科研兴趣小组。课堂讲授以项目导向为主线,专题式展开,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效率高,效果好。实时安排课外阅读,并布置读书报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文献阅读习惯。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对课程设计难点展开团体协作“攻关”,一方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其团队意识。在课程设计中,利用Access建立水文资料数据库,Excel绘图,VB的可视化界面设计等内容都是较难的专题。挑选一部分通过计算机二级,数学成绩较好,电脑操作较熟练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发挥集体智慧,相互协作完成这些设计难点。这一部分学生既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在班上起带头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采用该模式的课程设计效果非常好,学生自主能动性强,设计成果整体水平较往届有明显提高。此外,利用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的契机,以上述桥涵水文设计难点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成功申报省级课题一项。

(三)多元化考核

摒弃原来的一元评价模式,采用包括自我评价、课堂考勤、课堂竞赛、读书报告和课程设计在内的多元评价机制。该考核方法操作灵活,可实现较为公正客观的考核效果。值得提出的是,项目导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设计,教师边授课边答疑,课程结课即展开考核,此举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实践表明,该种多元评价机制考核方法,得到的考核成绩与学生平时综合排名基本一致,表明该考核方式较为合理。

三、发散式教学实践成果

桥涵水文课程采用上述发散式教学方法后,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观。

(1)教学效果学生测评良好。

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测评。教学测评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笔者讲授的桥涵水文课程,屡次评为院系第一。这表明所采用的发散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改变了专业考查课不受重视、测评落后的状况。

(2)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学生对专业考查课的学习态度有明显改观,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显著加强。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桥涵水文知识用到桥梁设计中去,并且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灵活运用所学的Excel、VB等软件。例如,近几届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利用VB编程,熟练使用Excel做数据分析并绘图。

(3)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基于桥涵水文课程的学习,组织学生申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省级课题(湘江湘潭段水文调查及基于VB语言的桥涵水文设计可视化软件开发)。项目主要对湘江湘潭段进行水文资料调查,建立湘江湘潭段水文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了1996—2013年湘潭河段的水文资料。利用VB语言实现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的可视化界面编制。该可视化界面可实现大中桥孔径、桥面高程计算和一般冲刷、局部冲刷计算。基于研究成果一篇。

四、结语

文章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的课程设置特点提出了发散式教学方法,体现为发散式授课、发散式学习和多元化考核三个方面。采用该教学方法有效实现了教学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发散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学生教学测评良好,学习效果有明显改观,并初步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进行专业考查课的教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发散式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其他专业考查课的教学亦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汪建群 舒小娟 聂忆华 孙洪鑫 祝明桥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八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1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实践环节分散设置,不利于系统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由教师带队的集中实习,实习时间均为一周。生产实习根据各校的情况,主要是由学生在假期自行联系企业实习,学校给以推荐的辅助方式。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本身各只有一周的时间,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往往只能是走马观花。生产实习即使有1~2个月的时间,但土建工程具有历时较久、周期较长的特点,加之企业出于安全和用人的考虑,学生到企业实多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学生无法熟悉所有的施工工序,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

1.2设计课程内容更新慢

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教学环节包括主要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设计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工程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极为重要。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土木工程设计环节存在以下问题:设计阶段教学内容多年沿用相同的任务书,内容更新慢;现行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行业需求有时存在脱节现象,不能反映工程实践的最新发展。教师给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学生在给定条件下进行设计,不利于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设计方案相似度较高,多年来设计流程类似,使得学生根据以往计算书流程设计,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3教学环节与工程实际结合不足

土木工程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工程能力的培养。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由于经费的限制,各高校开展的本科生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环节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度较差。大多数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基于虚拟工程,进行建筑、结构两段式或建筑、结构和施工组织三段式设计,其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是一个符合规范要求但并不完整的设计图纸。而且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仅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忽视了建筑学科各专业之间的交流配合,不利于学生对实际工程环境的认知;学生一般是自己独立完成各自的设计,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同时传统毕业设计侧重于结构手算的训练,结构形式单一,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而言,大部分是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的设计单位几乎全是采用计算机设计,因此毕业设计在锻炼手算能力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1.4部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大多是由中青年教师承担,而青年教师更是其中的主力。现在的青年教师虽然都有高的学历和学位,但较多老师没有企业工作背景,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工程经验不足。加之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更多地重视科研和论文成果,对实践环节教学系统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专业教师自身对工程实践缺乏重视。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实践性”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2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改革建议

2.1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阶段性更新

整合土木工程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增大对学生的实践环节的经费支持。实习类环节中,认识实习作为本科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专业感性认识,有必要由教师集中带队讲解。毕业实习周期太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与生产实习结合,进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各种课程设计适当集中,合并成为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设计课程,校内教师作为主要指导老师,同时聘请校外企业工程师做阶段性指导。将现有的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建筑施工、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进行必要的整合。依托某个实际工程,对原有孤立的各门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系统调整,形成一个有总体规划的综合课程设计,当学生完成这样的综合专业课程设计后,将使学生对工程设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2与企业联合,发展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和企业联合,可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联合培养要遵循平等合作、协调一致的原则。将建筑设计行业的现实需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实践导师、实践形式、实践课题、实践内容等各方面都需要校企协调,为学生提供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实地学习工程技术的机会,也为企业提前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机会。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根据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设置企业实践环节,指导教师以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真正积累到一定的实践经验。

2.3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及教改的积极性。学校要改进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评价制度,在职称评定、岗位考核和奖励措施等方面使实践教学工作获得肯定和体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青年教师除了要提高学历层次与学习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外,还要加强工程实践锻炼。为提高教师的工程经验和实践能力,可选派校内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技术发展,及时向学生传达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可以更好地使教学联系实践。

3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学校通过教师激励机制的改进,并依托校企联盟,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而作为长期进行实践课教学的教师,要经常思考,如何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之中,不断改进,不断实践,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正英 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九篇: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当前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严谨程度及就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习、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构成。由于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发展历程、专业底蕴、学校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缺陷,造成实践教学模块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互通性,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陈旧,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大于内容,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锤炼工程意识的教学目标。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复性,缺乏创新,过程控制不足

如课程设计多为集中安排,一般是1~2周,学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设计的题目大同小异,且由于学生正忙于找工作或考研等,因精力有限而轻视毕业设计,甚至还存在毕业设计互相“抄袭”的现象。

(二)教条化,与具体工程联系不足,实践性不够

如实验教学,表现为实验指导教师数量与质量不足、实验资源不够,很多实验课课程多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难以亲自动手实施;不同课程之间的类似实验缺乏互通,侧重点不太明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和开发性实验相对较少,实验课与未来工程质量检验之间的联系不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多是“假题”,难以锤炼学生工程意识,对学生未来走入工作岗位后的责任意识、严谨态度有负面影响。

(三)单一性,只顾点而不顾面,系统性不足

土木工程建设通常工程量大、工序多且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短时间实习往往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系统了解到工程的全过程,因此,学生对工程项目具体内容及施工组织管理难以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实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实验教学

(1)时效性,即要求理论课结束后尽可能及时开展实验教学,这样对学生及时领悟理论知识帮助较大;根据实际情况分组,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并亲自动手实验。(2)趣味性与创新性,即在实验过程中引入比赛机制,如在实验结束后引入实验知识抢答比赛等;或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如在做混凝土抗压实验时,可以通过调整骨料级配或调换外加剂种类,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1)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当前还难以实现全过程“真题”的情况下,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尽可能让学生按照已建成的实际工程进行设计,这对锤炼学生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2)系统性,实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对同一名(组)学生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楼盖设计、框架结构设计等)、基础工程设计、建筑设备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造价课程设计等方面,均选定同一个设计对象,后期毕业设计只需对前期设计成果进行整理细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全局系统观念是有益的。

3.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

(1)计划性,同设计环节一样,实习过程是全方位锤炼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一环。从认知实习环节开始,到房建综合实习、结构课程综合实习及生产实习,制定好每次单项实习的大纲和讲义,确保不会因指导教师或实习地点改变而影响实习质量。(2)生产实习的系统性。要与多家建筑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实习协定,并对实习进行分组,要求每一个实习小组在同一个工地的实习时间不超过2周,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每位学生都应经历从招投标及进场准备到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门窗工程等全过程,这对缩短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是有益的。(3)成绩考核要全面。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实习过程中要加强监控,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任何一次实习结束后,都应组织严格的考核答辩;要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应包括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定、校内指导教师检查、实习答辩及提交的实习日志等内容。

(二)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保障措施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举办“新生成长学校”。新生入学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及第一学年所接收的教育,对其后期学习进程的影响颇大。同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普遍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规范性而缺乏灵活性,逻辑思维能力强而灵活应变能力差,因就业形势好而轻视学习能力提升等。学校近两年开始举办土木工程类“卓越工程师”视野下的新生成长学校,以“追逐梦想,实现价值”为主题,围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理念,以适应专业、适应社会和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开展以“适应与融入”、“人际与修养”、“学业与人生发展”、“体验与提升”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练就过硬本领,为学生提供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平台。(2)组织专业性趣味性强的系列赛事。通过组织建筑制图与识图大赛、建筑结构模型大赛、力学知识竞赛、算量大赛等一系列赛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究书本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其专业兴趣,这对营造学习氛围,以及引导各届学生间的专业文化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2.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质量

(1)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当前地方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薄弱,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工程实践锻炼不够。应要求相关教师每两周到工地实地学习、备课,对工地备课遇到的疑难问题组织研讨总结。这项制度坚持了两年时间,多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已有实质性提升。(2)强化教研室职能。要求定期组织教研室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研讨,发挥教研室在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课程建设,以及教师科研能力尤其是应用研究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专业建设的背后有一定学科建设的支撑,所以,强化教研室职能,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尤其是具有为社会服务的横向项目研究能力是必要的。

3.加强校内外实践项目和基地建设

(1)构建完善的校内综合实习实践基地。以校园现有建筑设施为基础,再建设一部分建筑半成品建成校内实习基地,如建设筏板基础,可显示基础工程防水节点、钢筋绑扎等;建设框剪结构半成品,可显示脚手架搭设、模板支撑方法、墙体钢筋绑扎方案以及混凝土浇筑要求等细节。这样可有效弥补施工或结构相关课程教学中不宜大规模组织学生去工地现场见习的不足。(2)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工程意识教育。土木工程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程•人生”专家论坛。论坛主要以工程能力提升、非工程能力培养(CDIO)为导向,通过专家学者专题讲座与活动沙龙等形式,关注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素养和人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打造一个科学与人文并重、专业与素养共举、学生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集“学术与人文”为一体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3)切实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更多的企业元素。与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推动地方土木工程学会和业内协会建设,让学院的有效资源和教师个人都能切实融入到地方工程建设中;鼓励教师赴企业实质性挂职,遴选部分理论性强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出任课程教师或院级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更多的企业行业元素。

三、结语

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历程不长,院系底蕴沉淀不够。近年来学院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有效实施了质量工程,狠抓学风建设和过程管理,努力提升教师质量,积极鼓励教师工地备课,推进产学研合作,目前学院学风明显改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有了大幅提升。

作者:王俊 尚世宇 曹军芬 张成兴 李丽慧 单位: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