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环境下土木工程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网络时代的教学特征
1.1便携的掌上学习时代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已使网络无处不在。一台普通的网络电脑或一台掌上iPad,甚至只要随身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登入网络,便捷地搜索和获取所需的相关信息。同时,网络技术升级进入Web2.0之后,网络的交互功能有了质的提升。公众不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同时也是知识信息的贡献者、分享者,这使人类进入了全民“织网”的时代。过去制约学习的诸多客观因素也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而烟消云散。终身学习不再是空谈,学习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我们真正进入了“掌上”学习时代和学习、工作、生活的一体化时代。
1.2MOOCs等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最初发端于美国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简称。而近两年随着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大学的加盟及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在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也率先跟进。目前,多所国内高校正牵头制定《大规模在线课程国家标准》,促进国内高校的MOOCs建设。而随着MOOCs等学习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课程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过去学习资源短缺难求的局面将彻底改变,这必会给网络学习者带来更多便利和选择。当然,同时也难免会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伴随着MOOCs等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教育将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如何分工,教师角色如何重新定位等等一系列问题,教育者都必须面对和解答。
2转变观念,应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2.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上的应用促进教育的回归
1)由重“才”向重“人”回归。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培养满足社会健康发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其中,“人”是根本,人与才的关系是“皮毛”关系。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社会人”,而不是仅有才能而缺乏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的“工具人”。但遗憾的是,教育在发展中却偏离了其本质目标。一味地输灌知识,培训技能,结果是教育看似轰轰烈烈地发展了,而由于学生人格缺陷所导致的一些极端行为和社会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却也越来越严重。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网络教育的发展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来重新审视和反思过去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促使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归到先做人后成才的正确轨道上来。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经他们之手的建筑都应该是合格工程和良心工程。
2)由重“教”向重“学”回归。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教育界长期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学”是根本,学既是教的起点,也是教的归宿。就学生个体的成长而言,学习是内因,教育是外因,我们无法让石头孵出小鸡,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因为学才有意义。因此,学是教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能自主地学。因此,能自主地学是教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网络教学中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代。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作为建设者,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必须不断更新和提升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而网络学习加上工程实践给其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
3)由重“知”向重“行”回归。
学习的本质是“知行合一”,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资讯与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变得空前容易。但学习者如果仍然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和储存知识,显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已毫无优势。而只有跨越“知行鸿沟”,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才是制胜之道。因此,网络教育的发展促使传统学习“以学为主”向“以习为主”的方向发展,即由传统教学中重“知”向网络教学中重“行”的学习本质回归。作为培养建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同样要注重工程实践环节,除了强化课内的实习、实训,还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工程实践活动,使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目的。
4)由重“填”向重“导”回归。
传统课堂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因其既不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也不利于学习者的知行转化,因此其效率极其低下,长期以来也备受大众的诟病,但却难以有所改善。而网络教学的发展却为这种转变带来了曙光。因为学生和学习变成了真正的教学主角。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地“吃”而不再需要教师主观地“喂”了。因此,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地自主学习,并通过积极反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2.2网络教育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事实上的主角,从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到授课形式,以及教学进度的安排等等,都是由教师控制的,而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网络课程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性:由学生自主设立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随着网络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则更多地充当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导师的角色。这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网络多媒体知识等,作为指导者,还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指导艺术,这也是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充分认识网络教育的特点,主动顺应形势要求,自觉完成为师者的角色转变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3操作层面上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3.1做中学
网络技术发展太快,而网络教育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则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本质上,理论源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因此,“做中学”就成为当前网络教育的最佳选择。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然后再用相对完善的理论指导网络教学实践,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不断完善和成熟。而如果只是一味地等待和观望,想等待别人提供现成的网络教学技术和理论再行动,那么就很可能坐失良机。毕竟时不我待,机会稍纵即逝,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3.2完善“知识图谱”
网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便捷,随时随地,互联共享。工作中、生活中遇到问题随时通过网络求助和学习予以解决。因此,网络学习更适合以直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一方面,这种学习时间上往往是零散随机的,另一方面要求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要实用、完整、精简。如“微课程”(microlecture)就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有效的网络学习资源。但从学习的本质看,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才是最重要的。这就与零碎的“快餐式”学习产生了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知识图谱”不可缺少。知识图谱(ScientificKnowledgeMap)是显示科学知识的结构关系与发展进程的一种图示。通过可视化的知识图谱,零碎的知识就成为了某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元素或单元,就与其他知识单元建立起了关联,其应用和发展就有了根据。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创建中,应重视相应的知识图谱的建构。有了知识图谱,学习者虽然在特定的学习中只是了解某个知识单元,但该知识单元在某学科结构中的空间位置、与其他知识单元的关系,以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等就都一目了然了。这有利于引导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3.3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互补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背景下,网络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对传统教育产生冲击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教育会完全替代传统学校教育。毕竟学校教育还有着网络教育所不及的优势。“环境浸染”就是一种网络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方式。学生通过生活其中而潜移默化,这被学习心理学家称为“社会学习”。环境育人是学校这个特殊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之一。因此,良好学术氛围,人文关怀、友爱的师生和同伴关系,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等都将在无形中影响甚至塑造学习者的人格特质,这是无法仅仅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知识所能够获得的。再如,有些基础性知识同样也是需要学习者通过学校的系统教学才能打好基础的,紧靠网络的“快餐式”教育难免会使个人的整体知识结构“营养不良”。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并发挥网络教育和传统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使其互为补充,共同承担起未来教育的伟大使命。
4重视BIM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设项目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支持项目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决策的技术、方法。住建部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要有一大批熟练掌握BIM技术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人才。这是仅靠企业很难短时间内解决的,只有在高校中加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BIM课程学习和实训,特别是加强校企的合作才最有效。而BIM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信息和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教学也是必然趋势。
5结语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势不可挡,其势必会促进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革。对此,作为教育者,既不必盲目乐观,认为网络教育的发展会自行解决一切教育问题,也不必悲观畏惧,认为信息网络化是洪水猛兽,它的到来会让我们广大教师“集体下课”。以积极的态度从容应对,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共同促进高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永恒使命。
作者:刘保国 王素瑞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