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信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对本校通信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一种合理的新生研讨课内容安排模式,对其他专业和高校的新生研讨课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适应性转换;学术性转换;课程建设
自清华大学于2003年首次在中国开设新生研讨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开设了该课程,本校也于2013年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然而,随着课程建设逐步深入,学生的反馈并不是特别满意,在诸多问题中,新生研讨课究竟应该讲述哪些内容,是学生反馈的首要问题。
一、通信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实践
新生研讨课的理念源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思想,直接起源于一份报告———《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该报告由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报告中对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十条建议,其中首要的两条就是: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基于问题设计新生第一年的学习[1]。报告认为,现有的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应该开设专门为新生设置的研讨班,并要求所有新生参加。从起源可知,在研究性大学,设置新生研讨课目的是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完成学术性转换。基于此思想,本校通信工程专业确定新生研讨课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是:不拘泥于以教材为依托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本专业,教学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和交叉学科,同时强调,要追踪学术前沿,关注专业学科的引导和前沿问题的探讨。教学内容的选定基于以上指导原则进行。通信工程2015级新生研讨课共16学时,分8讲进行,课程安排从表中题目可以看出,内容安排符合追踪前沿以及关注交叉学科等要求,符合引导大学一年级新生完成学术性转换的基本理念。
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总结
本校通信工程专业按照表1安排教学,执行后,收到的反馈却不甚理想。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缺乏对学生适应性转换的引导。学生经过艰苦努力,从中学升入大学,这是学生重要的人生阶段转换。在阶段转换时刻,总是会面临适应性问题。首先是要适应教学方式的差异。高中阶段的教学以点滴灌输为主,开课很慢,讲述细致,训练充分。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授课量大,引导性讲解多。结果导致大学一年级新生总是抱怨教师讲课进度太快,不面面俱到讲解,跟不上节奏。其次是要适应管理方式的差异。中学阶段学生被老师和家长无盲区地监管,总有人在监督和催促着学习。大学阶段没有这么严密的监管,更多强调自我管理。大学一年级新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这种观管理差异。当然还有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差异需要适应。对适应性转换引导不够,很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忙、茫、盲”的状态,无所适从。其实,在新生研讨课的起源地美国,新生研讨课分为两种类型,分别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完成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其中适应性转换主要应用于普通大学,而学术性转换则主要应用于研究型大学[2]。实践证明,强调学术转换的同时,对适应性转换的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2.缺乏对本专业和行业认知的引导。表中安排的内容对本专业情况的讲解和引导不够,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降低,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不强。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专业的发展历程、课程安排、就业和考研、专业积淀等问题,也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本行业的情况以及相关行业的情况,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习兴趣。3.授课方式需要改进。新生研讨课,顾名思义,应该以研讨为主。可是在开课过程中,由于惯性使然,往往讲解较多,研讨被严重弱化。另外,由于是多个教师上课,个别教师把本课程当作前沿知识讲座,大一新生由于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导致听不懂。在该表中,适应性引导、专业认知、学校资源认知、行业认知以及学术前沿引导都分别占了一定比例,又以学术引导为主。另外,只是注意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授课方式,切实加强研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文对本校通信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开设情况进行了总结,期望所总结的经验为其他高校的同类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9.
[2]孙守凤.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19.
作者:卢晓轩 李莉 马秀军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