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成因及施工技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时代公路工程项目正在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相关隧道工程建设实践中,围岩大变形问题比较常见。以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变形的成因、施工处理原则、施工处理流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项目软岩大变形问题,分别从工程概况、应急处理措施、施工处理效果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应急处理
现阶段在区分软岩与一般岩体失稳现象上有所研究,对软岩的判定通常以单轴抗压强度为准,例如,按照强度指标,将软岩分类为风化膨胀、松散、软弱、破碎岩等。软岩大变形机制包括2种。(1)在时间属性限定下的挤出性岩石变形。(2)岩石内的水和膨胀性矿物发生反应后形成了变形。根据围岩岩性控制类型的大变形、岩体结构控制类型的大变形、人工扰动控制类型的大变形,分析了围岩条件、形成机制、变形的特点,做了一些技术处理预测。
1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成因分析
1.1地质因素
软岩,也称软弱围岩,由于构造面切割、风化侵蚀,其孔隙较疏松、胶结程度低、强度小,公路隧道工程中的软岩大变形主要由其地质性质决定,具体表现在开挖后,自稳能力低。从特征方面看,容易发生坍塌。从变形原因看,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支撑隧道洞身的原位置围岩位置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临空洞壁。在这种条件下,围岩会自动调整自身的应力,并向着隧道净空方向进行变形。继围岩挖走后,缺失了支撑力,此时其他地方的岩石向空洞的地方施加压力,导致软岩变形。另外,软岩属于膨胀岩性质,满足膨胀条件后即会发生膨胀现象,当其膨胀力较大的情况下,即会将膨胀压力转移到初期支护上,进而引发变形。
1.2设计因素
目前,公路隧道工程设计形成了工业化建设思路,所以具体的支护设计参数会相对精准。但由于围岩类型多,理论应力状态的计算即使非常精准,也只能保障其预案性的设计方案在理论上行之有效,而在实际施工中,设计值与经验值之间常会存在差异,且在各类外界条件共同作用下,软岩受到一定的压力,使其变形态势加强。例如,地下水赋存量的不同,会使水岩耦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差异。当水岩耦合作用力大于设计方案中的初期支护承载力时,会使初期支护在发生变形,其变形程度取决于水岩耦合作用力的大小。
1.3施工因素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会产生一定的振动,采用机械开挖、钻探开挖或者爆破,均会对围岩产生扰动,并使其内部应力发生变化,其为保持自稳性,会生成应力拱圈。尤其在公路隧道软岩存在较大范围的塑性屈服破坏状态下,自稳平衡状态的应力拱圈半径会增大,进一步使初期支护荷载加大。同时,施工中的开挖工法适用较差时,也很难实现对其围岩变形的有效控制。一般会按照“先简单,再复杂”的基本原则,在初步开挖作业中,控制开挖程序,随着开挖作业的深入逐渐增加流程。开挖作业封闭不及时,也容易使软岩受到水、空气等影响,扩大其松动圈,降低环状支护的应用效力。
2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处理原则
在实际的施工处理技术原则方面,通常要求做到安全、可靠、适用性强。具体而言,施工处理中,应按结构验算与影响因素分析,设计多个方案,并在比较后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方案试试。在施工处理方案实施中,应先对施工工艺及技术可靠性进行全面复核,并在考虑其经济适用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应用。调坡方法技术在操作方面具有优势、经济适用性强。而且,在常见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问题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若单独采用降低路面设计高程的施工处理技术,应考虑实际地段情况,并配套应用其他技术,如在纵断面线形、净空条件下,应配置换拱施工。若在初期支护能确保安全性,应在洞内初期支护中,再增加二衬支护。如在二衬设计厚度30%内,二次衬砌空间侵占不大于15cm的区段内,可通过增强材料等级强度,提升其支护作用,规避不能增加厚度的弊端。对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问题的处理中应选择联合方案,有效控制成本投入。
3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处理流程
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施工处理流程主要由3个环节构成:(1)分析原因;(2)制订施工处理方案;(3)在处理后实施效果评价。具体而言:(1)在分析原因方面,要求结合地质勘察测量、设计方案复审、施工监测巡检,对其中的异常情况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分析;(2)根据分析报告选择适当的技术,并制订完整的施工处理方案,如加固措施、增强支护措施中,即需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确保材料性能、工艺的强度发挥作用;(3)需在施工处理后对其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巡检,确保施工有效的情况下,给出最终评价结果。
4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处理措施
4.1工程概况
昭乐高速公路轿顶隧道工程项目属特长型公路隧道类型。隧道总长、最大埋深分别为6318.00m,555.11m。设计方案以分离式隧道为准,左、右线长度分别为6318.00m,6307.00m。由于隧道位置土质以砂泥岩、泥岩为主,水平薄层状,围岩强度为5~30MPa,高程为931.34~1560m,山顶呈馒头状、脊状,两侧山坡呈缓坡与陡坎(崖)相间地形,宽缓平台处地形坡度一般为10°~30°。在隧道穿F3断层位置的软岩极破碎,稳定性差,初期支护不到位即会造成坍塌问题。按照软岩大变形成因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是地下水发育、支护参数偏弱、台阶法施工中围岩沉降变形控制不到位、设计变更不及时。遵循施工处理流程进行细致观察后,确定24h内(观测频率4h/次)变形量已经达到68mm,累计量达到388mm。因此,应结合现场条件进行应急处理。
4.2应急处理措施
(1)加设间距为1m×1m的14m注浆小导管,于左侧拱脚位置实施注浆固结处理,使拱架背后岩体强度提升,并在增强软岩自稳能力的同时,达到对变形情况的有效控制。(2)采用临时仰拱支撑技术,对变形段的应力集中点进行有效控制,旨在封闭为变形段拱架,使岩体应力有效分散[图1(a)]。(3)在找到水源集中点后,采用放水卸压处理措施,有效降低水压力挤压风险[图1(b)]。(4)采用超前预注浆工艺对掌面子前方岩体进行固结处理,预防大变形加剧[图1(c)]。(5)调整Ⅳ级大变形软岩段支护参数,具体内容见表1。
4.3配套处理措施
在该项目中配套应用了“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及相关施工技术。一方面,根据预报“超前地”掌握了软岩变化情况,为软岩大变形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如在隧道断层破碎带,通过对软岩掌子面前面情况的充分了解,及时进行了软岩预加固处理,较好地预防了大变形的加剧与恶性发展。另一方面,在“电子眼监控”与“扫描量测”的技术支持下,对洞内、洞外的支护段衬砌软岩情况进行了全面监控、精准量测,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反映情况的变化性。实时化的数据监控量测,有效保障了应急处理方案中的技术选择的有效性。尤其在软岩变形数据、应力变化数据监测方面,极大地保障了支护措施应用的合理性。
4.4施工处理效果评估
施工后对K6+930进行监控量测,结果发现,应用应急支护措施与配套处理措施后,周边收敛值、拱顶沉降值暂趋稳定。具体分析如下。根据相关规范规定,当周边收敛速率、拱顶沉降超过预警值4mm/d后,即需进行预警后的应急处理。该项目于同年12月1—6日,周边收敛、拱顶沉降平均速率分别为15mm/d,25mm/d。同时,在1~7d,由于下台阶开挖造成周边收敛、拱顶沉降发生骤变现象,累计值分别达到130mm,320mm。由于情况紧急,项目部及时停工。针对隧道大变形进行应急处理。通过实施一系列配套施工处理措施后,12月17日,该项目的周边收敛值、拱顶沉降值,均趋于稳定,分别为148mm,450mm。表明应用支护措施起到了实际作用。监控量测位置–时间曲线如图2所示。
5结束语
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问题属于公路工程常见问题,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成因相对复杂。在实际软岩大变形问题处理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数据化管理,尽可能在现阶段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条件下,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效力。另一方面,应以实际的监控量测,结合实际原因选择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施工处理技术,应用联合方案快速做好对大变形的有效控制。再根据常规的施工处理方案,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具体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初步分析,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尽量在软岩大变形发生机制与规律的前提下,严格遵循施工处理中预设的原则,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流程,以确保施工处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诗立.高速公路软弱围岩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与装饰,2021,13(1):102,105.
[2]赵胜祥.软弱围岩地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难点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48–49.
[3]高宗登.高速公路软弱围岩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四川水泥,2020,9(11):255–256.
[4]高晓春,张学高.高地应力状态下软岩公路隧道的大变形机理与规律研究[J].公路工程,2020,45(2):195–199.
作者:张兴辉 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