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管理下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建设管理下水利水电工程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经济建设管理下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需要适应新常态

1.水利水电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从早期的技术空白到现今的硕果累累,葛洲坝水电站、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无不反映了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的快速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长期以来,水利水电事业的飞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稳步增长贡献了巨大力量,当前水利水电仍然是投资的大热门,一个又一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都在陆续开工建设。2014年年初17个省份公布了当年水利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达2717亿元,比2013年增长7.04%,更是创下了我国水利投资新高。

2.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速度的增长、辉煌的成就和巨大的作用面前,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正视影响水利水电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布局不合理

在如火如荼上马的建设项目背后,应当看到建设布局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总体投资方向上看,长期以来我国水利水电建设“重大轻小”,尽管也要求向基层农村倾斜,向农田水利倾斜,向基础设施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但因见效慢、显绩少,地方上为了争取国家项目或国家更多的资金,往往不愿意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如在金沙江全流域内共计划开发25级电站,总装机规模接近4座三峡装机规模。这条大江在不久的将来要被这25级水电大坝分割成一段段静水,它也将成为平均不到100km就有一座梯级水库的世界超大水库群。这样的投资规模是空前的,显然也达到了饱和状态。与此同时,2014年7月以来,河南、吉林、辽宁等多个省份接连遭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相关水利资金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问题重重、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农田水利系统面对这次特大干旱不堪一击。由此可见,在发展重大项目和建设基础水利设施之间,尚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2)影响环境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必要的考察和论证,设计中也未加以充分考虑,我国有不少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周围的环境生态产生了明显的破坏作用。河流水力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河流、河岸、洪泛平原等各类生态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对河道的地貌形态和河床的地质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水库蓄水后河流流速降低,致使颗粒物迁移、水团混合性质等发生明显变化,还会造成泥沙沉积,同时影响、破坏河流中原有物种的生存环境。如黄河上中游建坝使得下游的流量降低,致使部分海水入侵,从而造成我国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湿地逐渐由淡水生态系统向咸水生态系统演替,这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及演替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严重危害了区域生态安全。

(3)质量隐忧

由于工程设计施工缺乏规范性,施工队伍杂乱;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为降低施工标准,甚至偷工减料;质量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水平偏低;监理市场不够规范,相关监理工作未能及时到位;再加之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质量监督工作缺乏力度和依据,从而使得我国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问题存在隐忧。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依照基本建设管理规程进行设计施工的行为。例如不少施工企业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前都不能够按照规定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项目,仅仅进行简单的勘察,有的甚至直接省略调查研究的步骤。这种行为致使施工企业根本不能够充分了解工程建设的环境并充分考虑在日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工程深度和结构布局上也很难达到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此外,为了赶工期,有的施工企业不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工程前期准备严重不足,部分工程甚至存在施工与勘测同时进行的现象。有的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私自砍掉附属工程,随意压低工程造价,再将中标的水利工程分包给其他小单位施工,导致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有的质量管理机构责任不到位,监理工作未及时到位和纠正,导致很多问题工程竟可以顺利通过验收,不少工程一经使用即暴露出诸多问题。

(4)管理不善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基本上由项目业主单位组建临时建设班子(如建设办、工程指挥部等)进行负责。相关人员通常不具备应有的施工管理、工程经济等相关专业知识,对投资运营规律和基本建设程序不完全清楚,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也未能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这就导致在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管理不善的情况,比如随意变更方案、决策不成熟、工程建设周期长、前期及实施阶段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工作效率低下、投资效益不高等。同时,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给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留下空间,极易引发腐败问题。此外,由于管理运营模式陈旧,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各单位各部门管理人员也越来越多,相关人员的工资、津补贴及日常公务支出占了水利财政支出相当大的部分。管理运营模式落后,相关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再加上监管不到位,致使在很多工程建设运行中存在着巨大的管理浪费问题。

二、新常态下完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之建议

同快速发展的经济一样,我国水利事业也应适应新常态,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模式,放稳速度,抓质量,重效益,求精细,保持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1.布局的合理性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水利水电建设应改变以往“重大轻小”倾向,更加重视基础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做到工程布局更为合理。为此有以下三点建议:①向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倾斜。水利水电建设不能仅仅集中在城市及周边,老少边穷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更应加强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以水利建设带动当地工农业发展,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状态,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②投资水电站等不能过度、饱和。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日益紧张,水电资源将受到更大的重视。但应根据河流及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水电站建成后对河流及周边生态的影响,不能片面追求一时效益而过度兴建水电站,从而带来一系列不可逆的严重问题。③对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尤其对农田水利工程)应分类排查,该修缮的修缮,该废弃的废弃。部分现存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长期重建轻管,相当一部分散落、废弃于田间,早已无法正常运行。应对这些工程进行彻底排查,适合修缮后使用的及时修缮,应该废弃的及时废弃,避免出现应当维修的工程迟迟得不到维修,应当废弃的工程每年还占用着大量维护资金的情况。

2.规模的适度性

由于我国以往水利建设投资方向是“重大轻小”,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往往也是追求规模“巨大”,过分注重工程“视觉效应”,却忽略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仅造成了投资浪费,而且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规模的适度性应当成为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充分重视和考虑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应该根据河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投入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好大求洋。

3.建设的人本性

建设的人本性即指工程建设应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保护,从保障民生角度考虑,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水利的本意是“除害兴利”,即为民除害、兴利为民,水利建设的目的也是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是为部分利益集团或者少数人带来利益。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应当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为人民谋福利,将人本性问题贯穿于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整个环节。新常态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本性的主要任务有:①优先保障城乡饮水安全;②大力推进城市水利工作;③切实抓好小水库除险加固工作;④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步伐;⑤全面落实水资源节约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⑥全面推进农村河道疏浚工作,提高引排标准,改善农村水环境。

4.质量的恒久性

2014年9月15日,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讲话时提到,质量集中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所在,这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应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将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质量问题更为重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好,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质量的恒久性是设计、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首要问题,应当倡导建设“百年工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水利工程建筑市场秩序化、建设程序规范化建设。依法对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实行规范化,加大对招标投标单位的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建立并强化市场清出制度,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市场。建立招标投标非中标单位意见征询机制,在招标投标结束后及时由纪检监察机构征求非中标单位对招标投标过程的意见,发现有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现象时及时查处,实现对招标投标全过程的严格监管。对于借用资质投标和中标后违法分包和转包的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施工企业进入施工现场等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建筑材料采购程序的监督,防止施工企业为增加利润以次充好甚至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此外,水利工程建设程序必须规范化。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施工,依法进行调查研究和勘察设计,通过专家论证会、评审会等形式反复征求意见,形成科学的设计方案。只有在施工设计图纸会审之后,才可进行工程施工。②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素质化、工程质量管理严格化建设。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不断增强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才能对水利工程项目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岗前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保证质量管理人员全部掌握必备的质量管理知识,适应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完善水利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使质量管理人员有条件、有能力从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监督相关操作人员按标准完成相应施工工作,把好每一个质量关口。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应做到对每个施工环节的动态控制,建筑材料不达要求及时清出施工现场,建筑工序不达要求及时整改,否则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③加强水利工程监理市场规范化、监理工作高水平化建设。实行水利工程监理制有利于促进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为了保证监理工作由“虚”变“实”,监理人员必须加强专业化和独立性建设。所有监理人员应当持证上岗并根据合同要求常驻施工现场。应提高监理工作的标准化,监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设计、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确立监理的目标和标准,丰富监理的途径方式,可以采用巡视、跟班旁站、随机抽查等方法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重点检查隐蔽工程,严格把关,当发现质量安全隐患时,及时向施工企业提出整改要求,并按照程序进行必要的复检,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④落实质监机构监督职责,把好施工质量最后关口。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质量监督机构作为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最后屏障,应采取多方位、多形式的监督,保证充足的检测力量,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采用新型的检测手段,同时规范质量行为和服务指南,从而促进工程涉及的各方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质监人员要定期进行系统的质监业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质监人员的执行能力,保证质监工作的实际效果。⑤建立质量终身负责制,强化主体责任。要求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相关个人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把质量问题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质量档案。一旦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不仅要追究责任,而且要记入质量档案,对其日后的从业产生不利影响,陷其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以此倒逼企业和相关人员落实责任,提高质量。

5.管理的实效性

新常态下,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注重管理的实效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运行成本。在今后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可以逐步尝试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委建制,在水利工程建成后进行管理招标投标,发挥专业化的建设管理队伍的优势。如在南水北调江苏段,国家和江苏省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在工程建设期,该公司主要承担项目法人职责,负责南水北调东线位于江苏境内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工程建成后,公司则主要负责工程的供水经营及相关水产品的开发经营业务。以企业的模式建设管理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运行成本,这也是在南水北调工程上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事实也证明这一模式值得在以后的工程中应用和推广。

6.研究的针对性和科研成果的推广

新常态下,水利科研必须要有前瞻性、针对性,并面向生产,面向市场。首先应从课题的立项开始抓起,对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从而取得技术先进、适用性强、指标过硬、易于接受的成果。同时,科研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推广才能进一步成为现实生产力。很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研究很快,但应用很慢。所以应完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同时加大水利科研成果推广投入。因此建议从水利建设投资中专门设立一笔基金用于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及关键技术的攻克和研发,建立并完善重大水利工程的专项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为科研创新和相关成果的转化、推广试验、引进和培养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应积极开辟和拓宽相关资金的投入渠道,改变之前单一陈旧的资金投入模式,鼓励并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增加科研成果推广投入,尤其是鼓励相关水利科研单位逐步重视并不断开拓基层水利科技市场。

三、结语

新常态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所面临的一个必然阶段,同时也是一个深入总结经验教训,保持高标准发展的阶段。经历了这个阶段,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才能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面对新常态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同样需要有冷静、坚定而火热的心,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勇敢面对,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新发展。

作者:周兰庭 高迪 李玉蕴 孙永明 单位: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