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比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比,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比

摘要: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加之“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引导,中国水电在具备经验技术及科学资金配套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发展大环境,积极投身于全球水电开发事业中。基于此,文章从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出发,针对其中的管理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国际水利水电;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水电是一种环保型生产途径,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高度关注。而置身于全球能源高度互通的大环境下,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更要注重对管理模式的应用,针对其展开对比分析尤为关键,可为我国水电企业的对外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1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1.1业主自行管理阶段

即业主参与到各项管理工作中,成为主要的推动主体,涉及出资、项目书的编写、创建组织规划以及原材料采购等多个环节,即业主工程项目的主导者。这一阶段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当时工程项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伴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至20实际末期,全球的项目规模都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所需资金更多,且对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业主自行管理的模式虽然得到应用,但逐步表露出适用性不足的问题,难以与国际工程项目的种种发展需求相契合,因而这一管理模式逐步退出舞台。

1.2设计—招标—建设模式管理阶段

即DBB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多数业主的首选模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出多样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较为典型的有合同管理制等。持续发展之下,至20世纪末期,该模式已经流行于全球各地,且在管理方法上也逐步趋于成熟。但碍于该管理模式流程的复杂性,随之延长了工程周期,且设计方与建设方等各个工程主体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缺乏高效沟通机制的引导,制约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因而在一些大型国际工程项目中,逐步抛弃了该管理模式。

1.3多种管理模式共同发展阶段

至21世纪初,全球经济跨过了金融危机的严冬,国际性项目规模持续扩大,水电项目技术难度也大幅提升,且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受到了社会需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此时选用一套可行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在此大背景下,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常见有PMC模式、EPC模式等。总体上,各工程管理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但也存在诸多局限之处,在发展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状况,选取最为可行的管理模式,合理把控项目风险,为项目的持续推进创设稳定环境。

2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近年来,网络信息更是取得飞速发展,全球已经达到互联互通状态,而伴随着需求的不断提升,也衍生出了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纵观全球环境,这一过程中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都对应有代表性的项目管理模式,具体做如下分析。

2.1设计—招标—建设管理模式

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共同联手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针对相关要素展开可行性研究;进入设计阶段后,创建招标文件,通过合理的招投标方式选定具备资质的总承包企业。在此基础上,总承包企业直接对接于材料供应商以及与项目有关的各个分包方,彼此签订合同。而在此过程中,建设单位会选定代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2.2设计—建造管理模式

基于DBB管理模式,经衍变后产生了全新的设计—建造管理模式,亦可称为DB管理模式。此时,建设单位在充分掌握项目要求的基础上,挑选符合资质的DB承包商,由此展开项目的设计与各环节施工。承包商是工程责任主体,有效消除了设计与施工的隔阂问题,即增强了设计与施工的紧密性,有效缩减了变更成本,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但DB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对各项细节的有效把控,由于设计与施工均交由相同的主体负责,因此制约了工程师与承包商的效用性,出现了检查制衡的问题。

2.3施工管理模式

即CM模式,可为设计方提供便捷沟通渠道,给予施工建设充足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负责与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工作。在国际环境中,CM模式可细分为两类,即型与非型。CM模式改善了设计与施工衔接不足的问题,在缩短建设周期的同时还提升了设计质量,有效减少设计变更。CM模式面向费用问题时,贯彻“成本+利润”的基本方式,可达到高度透明状态,以便业主更为全面的掌握成本信息,相较于总承包合同价而言,该模式的CM合同价与工程实际状况更加符合。

2.4项目管理模式

即PM模式,业主具有选择权,聘请具有资质的PM单位参与到工程建设中,甚至成为各环节的主导者。PM单位受到了合同的约束,需依据合同中的相关内容主动承担管理责任,针对项目的决策以及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实现强有力的管控。

2.5项目管理承包模式

即PMC模式,业主与符合要求的PMC公司签订合同,随之享受到专业的技术管理与服务。在该模式下,签订的合同在具备咨询管理性质的基础上,还融入了承发包性质,同时PMC公司的承包选择空间较大,除了承包工程设计与施工外,还可延展到材料采购等环节的承包工作中,或是停留在项目管理服务层面,除此之外的其他工作都采取分包形式。

2.6建设—运营—移交管理模式

即BOT模式,东道主国充分借助私人成本推动国有基础设施的发展。项目公司获得特许权,其主要负责融资、建设、运营以及后续还贷等工作,且享有的特许经营权存在时间期限,到期后将直接归为东道主国所有。关于BOT模式的应用,较为典型的有柬埔寨甘再水电站、香港东区海底隧道等。可将BOT模式视为一种基于民间投资与政府合作的新型管理模式,其优势在于缓解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达到了削弱风险的效果;作为民间资本,出于创造丰厚利润的目的,将全面控制成本,随之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具备更为优良的运作效率。当然,BOT模式的局限性在于项目周期明显偏长,同时机制的适用能力欠佳,制约了先进技术的实施空间,无论是投资方还是贷款方都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2.7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

即EPC模式,业主通过招投标挑选总承包商,由此负责项目质量监督、成本把控等工作,覆盖至项目各个流程之中,具体有前期的设计与材料采购,中期的组织管理以及后续的维护等。关于EPC模式的应用案例,较为典型的有巴基斯坦高摩赞水电站和科特迪瓦苏布雷水电站等。该模式各方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其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总体上,EPC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工程项目中,业主针对整体目标加以管控,但并未参与到组织实施之中;作为总承包上,需要针对全过程负责,随之提升了风险。

2.8公私合营管理模式

即PPP模式,由政府与私营商两大主体推动项目发展,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此模式下政府授权给私营商,进而提供公共服务。从狭义层面来看,PPP模式仅指的是某一具体的项目融资模式,例如BOT等;从广义层面来看,则覆盖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基于某一公共设施创建的各种合作关系。近年来,PPP模式已经取得广泛应用,较为典型的有江西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等。关于PPP模式下的各个参与主体以及对应关系。

3“PPP+EPC”模式

以PPP模式为基础,进一步融入EPC模式。建立在EPC总承包商基础之上,通过实行PPP模式的途径成为项目全过程的参与主体,投资企业基于协议约定的形式可获得未来某一阶段的特许经营权,待期满后直接转交给政府部门。以非洲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采用“PPP+EPC”模式更具可行性,其彰显出明显优势,具体可总结为如下3点:(1)互惠互利,实现共赢。在PPP模式的推向下,有效转换了政府智能,避免了费用超支问题,吸引大量投资主体参与其中,可达到合理分配风险的效果,在推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时,私人企业可以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该模式下若出现项目外包现象,易加大成本投入,同时提升了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在开展国际项目时难以均衡好各方关系。基于EPC模式,则显著提升了项目的统筹性,可达到协同运作效果,省去了大量中间环节,充分彰显出项目管理各方的优势,成为PPP模式的一种互补形式。两种模式的融合,企业可全面发挥出资金与技术优势,从政府角度来看更加倾向于监管与服务,由此创造巨大合力,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2)模式闭合,降低风险。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看,在政府特许权的影响下,可为投资资金创设充足保障,达到管理模式闭合的效果。PEC总承包商更有效的整合当地实力企业,政府在其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以市场对接为导向,实现全面统筹,营造高效的政企关系,创建便捷化沟通联动机制,全方位把控项目风险,也从根本上控制了资金回收风险,为资金形成切实保障。(3)市场需求,空间宽广。经有关机构预测,至2050年整个非洲地区的水电开发利用率将步入到全新发展阶段,由当前的不足10%迅猛增长至46%。在非洲乃至亚洲地区,都具备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优良条件,其空间尤为广阔。

4结束语

文章对全球范围内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加以总结,经对比后提出了适用于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模式,即“PPP+EPC”融合模式,其对于非洲等欠发达地区而言更为可行,是发展国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J].低碳世界,2016(8):78-79.

[2]单世民.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农业,2015(35):102-103.

[3]何建洪.浅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4(5):22-25.

作者:张曙光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