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模式改革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传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模式以教为中心,实训模式单一,已成为制约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瓶颈”,亟待改革和创新。本文以提升毕业生品质为导向,构建了校企协同合力、学科交叉融合、集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实践创新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培养体系。实践表明,该模式强化本科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工程实践等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作用明显。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学科交叉;自主学习;创新实践
一、前言
2013年,我国作为预备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2016年成为其正式会员,这是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大突破,同时对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工科实践环节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长期单一的实践环节指导,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工程教育国际化需求,也不能适应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要求。纵观水利工程实践教育,企业被动参与、实训体系少、模式单一,以及以教为中心的单一参与式教育已成为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创新实践能力的“瓶颈”,亟待传统工科专业实践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及水利水电学院优势学科群体支撑,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等项目建设与实践,以提升毕业生品质为导向,构建校企协同合力、学科交叉融合、集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模式,逐步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主导学习进程为学生自主负责学习进程,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培养体系,强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工程实践等能力培养,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了学生创新实训平台少、个性化缺失,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匮乏,以及工科学生工程综合素养不足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欠缺的难题。
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提升毕业生品质为导向,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中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协同搭建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实训平台,合力将水工专业传统的“课程实验与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的单一实践教学模式扭转为“基础实践+创新拓展+工程实训”的创新实践模式,实现“教程”向“学程”转化和教育目标由指向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1.延展和拓宽传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契合专业发展和工程教育国际化需求。借力强势学科优势、工程实践中心及多流域实习基地建设成果,全新设置创新实践拓展课堂和工程实训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唤醒、复苏乃至激发本科生创新原动力,分阶段、渐进式开展工程教育和实践培训,实现实践教育模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增强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实践、自主学习等多能力培养,提升本科毕业生在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竞争力。新增综合工程实践、生产实习等环节,将《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三大核心专业课课程设计的时间由1.5周延长至2周。构建多管齐下、层次分明、全方位育人的企业导师课程体系,企业导师独立开设《现代工程监测技术》《国际水电工程设计与实践》《港口与航道》等十余门选修课程,将前沿的行业模式、市场规则、创新的技术意识、专业视野等元素引入高校,为充实专业知识和拓展专业领域奠定坚实基础。2.打造创新拓展平台,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专业教师为引导,搭建以多维度科创活动为载体的校内创新拓展平台。该平台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不间断、递进式的创新实践拓展课群,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个性特征和爱好,自主选择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而教师则以灵活的方式提供差异化指导,将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参与模式逐步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渐进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水利水电高素质创新型人才。①多元创新拓展课程贯穿本科学习全过程。依托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水文及水资源省重点实验室、“985工程”Ⅰ类平台“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中德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交叉学科中心”等优势科研,为本科生四年学习生涯全过程提供丰富的创新拓展课程和实践活动。譬如每年小学期开展的国际交流实践周课程,定期举办“水文化”特色活动、“智者论水”讲坛等活动、师生共建的“卓越工程师协会”“水利创新协会”等科研创新社团,创新拓展系列活动贯穿整个大学生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②融入连续渐进培养理念,分层分类设置创新拓展课程。学习产出教育理念认为,不同的学习者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同,不能以相同的方法、同样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校内创新拓展课程平台针对各年级本科生,按启蒙认知、积淀成长和提升发展三个层次设置不同的创新拓展活动,连续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大一、大二(上)的低年级本科生兴趣、特长尚未开发和挖掘,且理论知识储备较为匮乏,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启蒙与认知阶段,应主要以认知教育,培养和挖掘学生兴趣为主,包括组织学生初进实验室参观、调研,如江安校区水系及试验场,或参加关于创新实践的科研讲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期创新意识的目的。大二(下)、大三(上)的本科生随着知识储备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增强,使得创新不再是无源之水,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积淀与成长阶段,应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教师科研训练计划及校内外的学科创新竞赛等,着力提升本科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设计与实践能力的目的。大三(下)、大四年级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需求差异性明显增强,处于提升与发展阶段,应以个性化培养为重。如让立志继续深造的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提前接触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为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奠定坚实基础;而让本科毕业即就业的同学进入工程设计团队,着力训练工程实践能力,为就业增添筹码。3.搭建西部水利工程实训集控平台,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素养和能力。以学习产出为导向,融“数据可溯、流域集控、智慧水电”等理念于一体,充分发挥地处中国西部水利资源富集、大型水电企业众多的地域优势,搭建“多流域支撑、全过程覆盖、多学科交叉、信息化拓展”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校外工程实训平台。①工程实践中心和多流域实习基地合力支撑“多流域、全过程、广覆盖”工程实训主导体系。为更好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以及工程界发展需要,建立贯穿水电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全过程,覆盖各水工建筑物类型的工程实训平台,提供水电工程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和运管阶段的全方位实训,强化学生流域开发、梯级管理、开发保护并重等意识,校企合力提升学生工程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能力。依托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及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德阳分院等校级工程实践中心开展工程设计阶段实训,让学生进企业参加实际工程的设计工作,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整合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结合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多流域实习基地建设,学生进驻拱坝、重力坝、闸坝、土石坝等不同坝型施工现场开展工程施工阶段实训,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解决工程重大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学习动力。结合紫坪铺、二滩、向家坝等已建成的典型水电工程,开展工程运管阶段实训,让学生全面了解水工建筑物运行性态,鼓励同学们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和反思,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②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训助力模块。随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水电行业必将面临大土木领域拓展、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智能化等挑战,这就需要借力学科交叉,建立大土木、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拓展实训平台,扩展学生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工程能力,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地铁、水运、环境治理等多类项目构建特色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对城市规划、地下工程施工关键技术、港航物流及涉水综合开发、水生态治理等领域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水资源综合运用能力。加强信息应用技术的工程实践,提高本科生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创新管理技能与提高管理质量的综合能力,如与成都希盟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川大水电—希盟智慧流域协同创新中心”,选派学生到企业进行三维设计解决方案、可视化技术课程培训,参加实际工程三维设计与施工仿真分析工作。
三、结语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依托优势学科群体支撑,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项目建设与实践,融入OBE教育理念,以提升毕业生品质为导向,构建校企协同合力、学科交叉融合、集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模式,着力提升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水利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解决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匮乏、工程综合素养不足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欠缺等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1.以学习产出驱动,构建了“基础实践+创新拓展+工程实训”的立体化、模块化、弹性化创新实践模式,推动“教程”向“学程”转化,实现教育目标由指向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适应建设一流专业和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2.依托强势学科资源,打造“彰显个性,多元助力、连续渐进”的校内创新拓展平台,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不间断、递进式的创新实践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源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3.融“数据可溯、流域集控、智慧水电”等理念于一体,构建“多流域支撑、全过程覆盖、多学科交叉、信息化拓展”的校外工程实训平台,建立工程设计、施工及运管三阶段全覆盖的工程实训体系和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训助力模块,校企协同,合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2]李培根,等.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3]丁晓红,等.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4]方红远.基于特色培养的水利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4,(2).
[5]钟亮.卓越水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学研究,2016,(2).
[6]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作者:李艳玲 裴亮 费文平 单位: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